首页 > 中诗头条
叶延滨:诗歌是中国人的“圣经”


  导读:●核心提示

  德国伟大诗人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说:“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
●核心提示

  德国伟大诗人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说:“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在这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我们怎么“诗意地栖居”?12月25日,著名诗人、《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走上岭南大讲坛的文化论坛解答听众疑问。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诗人气质

  中国人口有13亿,如果加上海外的华人,有几十亿。但没有一个宗教能把这些人统帅起来。在我们的民族传统中,能代替上帝的人是谁呢?孔夫子。他手上的不是《圣经》,而是《诗经》。中国人的理念、人文关系,就是从这个老夫子和这本诗集开始的。

  当我们还在吃奶的时候,可能母亲就开始念“鹅鹅鹅……”;我们咿呀学语时,母亲教我们“床前明月光”;当我们远游,可能自己在沉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歌就像乳汁一样注入我们体内,注入我们的生命,成为一种审美观和处理亲情的观念。有哪个国家的宗教像中国诗歌这样普及人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没有。

  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诗人气质,因为我们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

  怎样在生活中把握诗意,体会诗歌?

  诗意是每个中国人能够体会和提升的方式。我们怎样在生活中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我要引入十个关键词。

  事情

  普天下所有的东西都让这两个字概括了。这两个字可以分开,特别是在文学上,凡是说事的,叫叙事文学,“情”字退到后面,叫抒情文学。看电影时感动了,我们会说,这电影多有诗意啊!电影把情隐藏在事的后面,通过表述的过程描绘人物,让你受到打动,你能体会到隐藏其后的情,所以会说有诗意。对于中国人,诗意就是“事情”,天下事进入我们内心之后就是“事”与“情”的位置变化。

  前后

  怎么寻找诗意?其实就在非常直白的词里。

  作家们在创作时,无非采取两种姿态,向后的和向前的姿态。向后的姿态是讲故事、写小说、编剧本。故事是过去的事情,他的姿态是回忆。因此,写小说、写剧本、讲故事都要提炼,需要去了解,然后把这种积累重新发掘。这要求我们深入生活,了解世界。

  诗人的姿态是向前的,即面对没有发生过或者将要发生的。诗人都是梦想家,他讲的都是没发生的事。每个18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每个18岁的年轻人面对的都是即将开始的事情,工作、家庭、爱情、事业。当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女孩,去追她,说“我爱你,天长地久永远不变”,这就是诗。他讲的是以后的事情。只要我们的人生是向前的、积极追求的,就一定会有充满诗意的生活。

  内外

  中国人讲究人和自然、内和外的关系,在诗歌上,我们讲究意境。诗人写诗就在揭示一个秘密:内心一定要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当我们内心和外部世界处于能够交融、互相理解的状态,内心就会得到修炼。我们用意象、意境衡量诗人的才华,也会提醒自己要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有品位。

  有无

  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常讲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从佛教吸取过来的。有的诗里,你看不到“我”字,但是主人公的品格、格调都会存在。事实上,这个“我”就是个人价值。

  上下

  “上下”是由“下半身写作”引出来的。我们谈到文学艺术时,常面临几个问题:怎样区别正常情感和色情,判断它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腐朽思想的泛滥?

  在西斯廷教堂,教皇和米开朗琪罗有一段对话。米开朗琪罗在教堂里画了很多裸体的人,教皇觉得应该给这些人穿上衣服。米开朗琪罗就说:“请教皇关照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
9 7 3 12 4 8 :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