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揭晓,全国仅7人获奖,52岁的偃师诗人董进奎,凭借组诗《春光陷于舌尖》获优秀奖,这是河南诗人首获这个奖项。近日,记者独家对话董进奎,倾听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
作品诗句素雅简约,但意象丰富耐品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董进奎打开《中国作家》杂志社网页,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评奖结果揭晓的消息让他激动不已:自己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全国仅7人获奖!
该奖项是公益性文学奖项,由《中国作家》杂志设立,每逢单年评选“郭沫若散文奖”,每逢双年评选“郭沫若诗歌奖”,以奖掖优秀作品、推出新人佳作,扩大诗歌影响力,著名诗人李瑛、王燕生、梁平、叶延滨等获得过此奖。此前我省没有诗人获得过郭沫若诗歌奖。
董进奎的获奖组诗《春光陷于舌尖》刊登于《中国作家》2016年第五期,共19首,其中,《心中有佛》《茶道》是他较满意的两首。
《心中有佛》的创作灵感来自去年冬天董进奎去灵山寺莲花公园赏荷,荷叶凋敝,芦花空荡,南望灵山寺,日晕笼罩,联想到成佛修心而偶然拾得。“芦花空荡唱尽心中最后一折子绿置身于冬天的荷塘握紧水的骨头把日子囚出月光……春天,拆掉自己建一座寺院……”语言凝练传神,呈现方式独特,表达了作者自省、自励以及无私奉献的襟怀。
《江南诗》副主编、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梁晓明评价董进奎:“独居洛阳,就像个炼丹术士,面对语言大量的材料,他精挑细选,默默前进在自己独特的道路上。”
市作协主席赵克红说,董进奎的诗有点禅诗的意味,素雅中见绮丽,简约中显奇伟,沁人心脾,超然物外。
创作厚积薄发,生命的“吟者”
其实,董进奎的写作道路并不平坦。
初二时,语文老师在他的作文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鸭蛋,自尊心深受打击的他从此刻苦钻研写作;高中时迷恋写诗,因无钱买纸,作文本的正反面都被他写得满满的。
高中毕业后,他虽被生活的浪潮冲刷、磨砺,但没有停止写诗的脚步。成了家,为了一家老小的衣食,董进奎只好悄悄把对诗歌的深情藏在心里,但一有灵感,仍会低声浅吟。
经过摸爬打拼,董进奎有了自己的事业,公司管理成熟,终于得以抽时间读书。
去年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董进奎结识了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高旭旺。在高旭旺的鼓励下,董进奎重新燃起被生活中断的诗歌梦想。
正是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厚积薄发,创作灵感喷涌而出,“如同即将泯灭的火堆被突然地撩拨,有了氧,又一次复活、燃烧”。
去年,他的散文诗《故地有梦》获得第二届全国“玉龙艺术奖”,他被评为第四届“河南十佳诗人”,作品被《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并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外当代诗歌》。
诗歌评论家霍俊明说:“在我看来,董进奎是善于在那些具体物象里寻找到精神对应、情感投射的诗人。他在那些实有的或想象性的物象前停留驻足,甚至把他们从尘埃中挖掘出来重新擦亮,静静凝视、谛听。在凝视中诗人的内心与物象在一瞬间相互照亮、彼此打开。”
未来创办刊物,扩大洛阳诗歌的“圈子”
董进奎说,写诗是一个苦差事,如同一个乞丐蹲在孤独的角落,研判残碗里的哪粒米最香,哪一口能品出诗意。
熟悉董进奎的人说,董进奎的诗写得好,但做人很低调。
在网络快餐文学盛行的当下,纯文学尤其是诗歌被边缘化,但可能恰恰是这种被关在门外的境遇,激发了董进奎振兴洛阳诗歌的热情。
为发现扶植新人,为洛阳的诗人搭建交流平台,去年,董进奎出资和友人创刊《洛阳诗人》,并定时举办诗会、沙龙,希望把“小圈子”扩成“大圈子”,抱团取暖,让洛阳这座有着灿烂诗歌历史的城市重新发出诗歌之光。(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文/图)
>>>>董进奎作品欣赏
《心中有佛》
坐定一朵
引领花蕊修心
从静沉淀出净
遁入莲的颈脉
奏一曲
捉住叙事的断藕
芦花空荡
唱尽心中最后一折子绿
置身于冬天的荷塘
握紧水的骨头
把日子囚出月光
度年,守魂草舍
冶自己于火
发梢、头颅析出髓
修一段藕体
填补我泥胎的缺节
春天,拆掉自己建一座寺院
《茶道》
不谙茶道
我的影子蒸煮轮回
穿越茶壶、茶杯、水过滤心
一团叶子游动
山丘般沉浮呼吸
泥土的香沁出
几缕春光陷入舌尖
一只鹦鹉从茶梗中挑出
最嫩的鸟鸣
境界,不是把水泡出茶味
而是把茶泡出水味
面对世间偌大的杯盏
我深沉
渴望的人一饮而尽
品咂我的味道
我,透过一杯茶修行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