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文秀访谈:何明生我要做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导读:何明生,1967年4月生,江西修水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协回坑作家村秘书长,溪流文学社、诗社副社长。曾在《诗刊》《中华诗词》《诗选刊》《陕西诗词》《长白山诗词》《平原文学》《浔阳晚报》等发表作品。
作者简介:

何明生,1967年4月生,江西修水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协回坑作家村秘书长,溪流文学社、诗社副社长。曾在《诗刊》《中华诗词》《诗选刊》《陕西诗词》《长白山诗词》《平原文学》《浔阳晚报》等发表作品。
 
马文秀:何老师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你是什么时候决定当诗人的?
何明生:我在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但那时候只写在自己的笔记中。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对我影响极深的是汪国真老师的诗歌。1986年,我从医学院毕业。母校的教诲令我深刻意识到,一名医者,乃是“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我全力从医,以求不负使命。但我深知,自己心中有太多的块垒,想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正如汪老师在《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中所写的那样,“我要做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这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即便写诗和现实有诸多冲突,我也不应放弃。2016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担任九江市作家协会回坑作家村秘书长,实现了与诗相聚的理想。一直以来,我渴望成为的都是一个能与天地相通、与心灵对话的人,但并没有在确切的时候,立下志愿去当一个诗人。能走到现在,可以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马文秀:能否谈谈阅读对你的影响?
何明生:商震老师曾说过,要想作品具有张力、穿透力,广泛阅读是条必经之路。我阅读的习惯源于“解惑”。我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对人、社会、自然界有着太多的疑惑。基于这样的需求,我读历史,在书中寻找古人的足迹、寻找文明的源头;读哲学,对先贤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地理让我感叹沧海桑田;心理学则加深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对差异的认同……而诗词的魅力,当我接触愈多之后,已禁不住深深被它吸引:《诗经·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不过三两描述,忧伤之情,就已直透心端。南朝宋谢灵运的山水诗,让我沉浸;唐初王维的五绝,令我痴迷。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经典名言:“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给了我指引,给了我力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那些小草、落叶、飞鸟、河流,总是那样的清新亮丽,意韵深长。阅读让我慎思明辨,得以提升自我;阅读亦令我感动感慨,与人产生共情。我相信,阅读对我的影响,将会贯穿一生,令我终身受益。

马文秀:你觉得你是不是不得不在私下里写作?   
何明生:刚才已经提到,我是一名医者,责任在肩。履行职责,已占据我绝大部分时间。然而,对写作的热爱,却是我难以割舍的。所以,我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诗词创作。这是无奈之举,但当我习惯之后,也渐渐体会到在二者中周游的乐趣。

马文秀:在你创作时脑海中会不会有理想的读者?
何明生:台湾作家张大春曾说,要为理想读者写作。《毛诗·大序》中谈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作者“志”的文字表达。我所追求的是,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成为我心中的读者,当他们读到我的诗时,哪怕是一字半词,产生情绪或思想的共鸣。

马文秀:你觉得对你来说写诗最难的是哪一方面?
 何明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出自唐代贾岛《题诗后》的诗句。这两句说明了诗词创作中“炼字”的艰难。对我而言,炼字也是我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即便是一字之差,稍有不慎,传达的深意便会有失偏颇。炼字得当,准确表意——这也是我今后创作的努力方向。

马文秀:你会不会把尚未完成的作品拿给别人看?
何明生:清朝袁枚在《遣兴》中有云:“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我很赞赏诗中的观点。任何一份作品,在“显露真容”前,都需经过细细打磨、逐字推敲,这是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马文秀:“修水”一直是你作品中的一个固有主题吗?
何明生:修水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山水、庄稼、桥梁……无一不是构成我生命记忆的根基。我目前的创作,基本上是以修水元素为主题的。但今后,我会放眼到更雄奇、更无垠、更广阔的时空中去,以求创造出更丰富、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