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老墨
清风明月 梦笔生花


  导读:  和李彬相识相知十余载,他是将人品酝酿于书艺中人,或者说他是用作品演绎心性。想到其人,用清风明月这个词,


  和李彬相识相知十余载,他是将人品酝酿于书艺中人,或者说他是用作品演绎心性。想到其人,用清风明月这个词,最接近于他的心境和行为。他对书法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技艺方面的精进常常予我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是一个为书法而生的人。在我心目中,他方正厚道,不追名逐利,更不被现世的纷扰蛊惑,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书法广博的庙堂顶礼膜拜。无论面对学生教学还是在芸芸书家走笔龙蛇,他所携清风般气质,明月般心境,坚守本真,低调做人,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对传统的敬畏和传承,对精髓的吸收和获取,对创新的理解和发展,令我折服又深深的感动。

一 梦的开始

  李彬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不仅医术精湛,还擅长书道,家里的医书父亲都用毛笔小楷抄录,《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等中医典籍被墨香氤氲缭绕。小李彬经常翻看,册子里的字令他如痴如醉,毛笔字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了这颗富有艺术的童心。父亲经常教导他说,把字写好,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手艺,也是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字是文人的大褂子,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写的好不好是区别文化人修养的一个尺子。一个人再有学问,字写得很差也会让人低看三分。所以,不但要读好书,同时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之美传承好。父亲的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脑海。写好字的念头也就在心里播下了种子,成为一名书法中人一直盘桓于童年的梦想。

  每逢春节,父亲总要为乡亲们写春联,整个腊月天,家里门庭若市,墨韵飘香。而年幼的李彬总是依在一旁,瞪大眼睛盯着父亲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然后有板有眼地学着父亲的样子涂涂抹抹。父亲看他习书临帖之意甚浓,认为孺子可教,从临帖方法,笔墨的选择、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书法观点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彬拥有了第一本书法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本被李彬称为“启蒙之书”的字帖,陪伴着他正式迈进了书法的世界。习书数载,小李彬的书法技艺日渐长进,凭借自身优秀的天资和努力,使李彬在方圆几十里都小有名气,附近的人都称赞他是小小书法家。年少的李彬面临夸赞时不免飘飘然起来。字也写的没有章法,开始随意创造。书法的灵性经不起骄傲的消磨,光环被不进则退的迷茫遮掩。李彬内心也非常着急。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他讲《伤仲永》的故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李彬听罢端正态度,规范临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书写的工具,他都勤奋笔耕,甚至晚上睡觉时,还用自己的手在肚皮上书写碑帖字迹。直到现在,他仍然有这个习惯。常常笑称自己不画肚皮睡不着觉。

  此后,他走碑林,访师友。用身心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他北上造访启功、沈鹏,南下拜望张海、李刚田诸师,之后干脆携妻带女远走他乡、进京赶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可以说,李彬为了书法艺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书法根植其生命并逐渐茁壮成一棵艺术大树。从懵懂的爱好到系统的研习,李彬始终用拙劲与寂寞,抵抗着现代红尘中的速成与繁乱。他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在研习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他读帖、临帖,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先工一家,精于一帖,勤学苦练,善思善悟,达到背临,形神兼备的境地。有了这种基本功,进入创作就有了立身之本,之后他将书体融合,不抱守一家,依托书体的相互渗透,生发出灵动又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我们常常说一个艺术家为艺术而生,或者说一个艺术家为某一个门类的艺术而生,是因为在他们这里,艺术所呈现的是一种高级灵魂的反应,人与艺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李彬其人,我觉得他就是典型的真实的为书法而生的个案。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艺术,不仅知其“技”,还要悟其“艺”,更要懂其“道”。自古以来书法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书写探索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用笔特征和结字规律,是历史的集体智慧结晶。记得李彬曾说过,“唐诗晋字汉文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这个领域的高峰和标杆。我们只有在这些领域向这些高峰看齐,在这些高峰中跋涉攀登,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经典和深邃。李彬先生正是以这样的高峰为标,自甘寂寞,潜心修炼。只拜二王、只拜苏黄米蔡,只拜王铎、傅山、董其昌……只拜古人。在先师和导师的指导下,对古往今来真、草、隶、篆、行的各家经典碑帖进行了广泛梳理和系统临习,细心领悟古今名家的经典用笔、用墨、结字之妙。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经历、志趣,在严谨的法度之中,写出了自己的性情,无论是书写内容,还是线条、结体、墨法、章法,书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恣肆挥洒又不逾矩”。

二 以梦沁墨

  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单从李彬的面相上来说,我曾经就和他当面说道:你的长相很书法。此话虽有调侃意味,但细观李彬长相,妥妥的是个美男子。剑眉星目,鼻若悬胆,自带古典气韵。尤其下巴颏下的一撮小胡子,怎么看都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飘逸灵动的点画附着其下。写到这里,李彬那搓小胡子又在我眼前晕开了兰亭似的洒脱。

  从小的就长在心里的梦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参碑入贴,形成了自己独特又不失法度的艺术风格。长期临古,他不断寻找结字、章法、墨法、用笔上的规律,形成肌肉和思维记忆,日臻完善。对经典法帖深入研究、把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相互补益,向古人问路,向今人借鉴,探索出自己的书写方法。做到己中见法、古中藏己,最终达到自由书写境界,创作出有技法、有个性、有理解的书法作品,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风格,实现理性积淀下的感性挥毫。

  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在传统审美思想上也包含了很多现代意蕴,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运笔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汉字具有了生命气象,这样的生命气息也体现了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李彬正是用他的思想情感和爱憎褒贬诠释他对书法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看李彬的书法,我想用“三味一心”来概括他的书法技艺。三味就是真味、古味、和味。一心就是初心。书法是视觉艺术,从视觉审美层面讲李彬的书法,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所谓真,是艺术作品中饱含的“真生命、真性情、真知灼见”。无论什么层次的人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感觉字如其人的真切。好的作品一定是个性的,一定是真性情的,更是把自己内心的激荡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喷薄而出。《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雅俗共赏的典范,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其为标准,习惯地把书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全篇文章淡和空灵、潇洒自然。无论是场景之真实,性情之率真,还是立意之真知灼见,文辞之真切简净,都透着“真”的味道。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书写的“真”驰骋于字里行间,可谓天人合一的典范。从容娴和,逸笔天成,匠心独运。李彬从小临古,习法“二王”。雅俗兼容,笔随意行,曲尽其美的审美理想始终贯穿在李彬的书法作品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