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蓝帆
情到深处 纸上谈
——评洪烛诗集《仓央嘉措心史》


  导读:近年来,“洪烛”两个字如同一支熊熊燃烧、能量无比的蜡烛,激起成千上万,以至数十万之众追捧喜爱。缘何如此?一部《仓央嘉措心史》,情思动人,诗情唯美;写诗的人称赞,诵诗的人喜欢,如此说来,不烫热了诗歌现场,烫热诗人的情怀才怪!


  近年来,“洪烛”两个字如同一支熊熊燃烧、能量无比的蜡烛,激起成千上万,以至数十万之众追捧喜爱。缘何如此?一部《仓央嘉措心史》,情思动人,诗情唯美;写诗的人称赞,诵诗的人喜欢,如此说来,不烫热了诗歌现场,烫热诗人的情怀才怪!日前,洪烛诗集《仓央嘉措心史》又荣获中国诵读文学贡献奖,再次让人们对洪烛作品刮目相看。
  
  一  情种落地  无以自拔
  
  写诗人与爱诗的人都知道仓央嘉措的爱情诗写得美艳,可以说是字字含情,首首凄楚,那边叙述边抒情的风格与文字,劫持了多少情人恋人痴人之梦!催了多少痴情男女爱恋中的相思泪。
  然而,当你打开洪烛这部诗集《仓央嘉措心史》,你会学得他笔下的爱与情,真与善,疼痛与快乐,爽朗与纠结,真让人无可奈何花落去。
  洪烛的这些诗字里行间潜伏着滚烫的情怀,悲凉的思绪,美艳的意象,泣泪的词语。这些元素汇集在一起,简直让人无法卒读,仿佛童年时看鬼片,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撩拨着诗者心绪愁容。
  
  我们看:
  
  乱世再乱,我的脚步没有乱
  仍然每天绕着大昭寺转一圈
  再绕着布达拉宫转一圈,步步生莲
  
  世间百花,惟有莲能花、果、种子并存
  我也一样,集前世、今世、来世于一身
  
  乱世再乱,我的心没有乱
  仍然每天想一想身边的事情
  再想一想远方的事情,宠辱不惊
  
  世间众生,惟有情人不知情为何物
  我也一样,不知自己多情还是无情?
  
  ——《乱世莲花》
  
  
  诗人不知自己多情还是无情,他还需要答案吗?假如诗人无情,这些诗能不能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情到深处,情何所倚,情以堪?“每天想一想身边的事情,再想一想远方的事情,宠辱不惊。”这能说服读者吗?他的试问是盲然的,这盲然却叫人心生怜意,因为唯有情人不知情为何物!你说这不叫人同情而怜惜嘛!
  诗人这一乱一问,让人看到一位情态忧伤、因爱而愁的多情者,如情种落地,无以自拔。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一个活脱脱的多情种子剥落于读者面前,让这首诗缠绵悱恻,情感依依。
  
  再看:
  
  总想着在你耳畔唱歌
  也曾被你的芳香薰得晕乎乎的
  像个醉汉一样跳舞
  
  然而,你的一滴泪水
  就能淹死我
  
  不,那是一个人幸福地沉溺于
  自己用苦心酿造的甜蜜
  这一回,醉得太厉害了
  
  ——《情人的琥珀:仓央嘉措转世之际致玛吉阿米》
  
  无疑,诗人笔下,读者面前这位美女在诗中的男主人公面前,是倾国倾城,无以取代的,否则,怎可能“你的一滴泪水就能淹死我。”这得多少在意啊!诗人这种比喻简直“胜过燕山雪花大如席”。除了爱与情,什么人能对另一个人在意到如此无以复加的程度?痴人说梦?!情种谈情?!动人心魄!
  
  当然,诗歌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在于此,诗人的诗言如洪水贲张而出,激荡人心!一个出人预料的词语,如一针扎在穴位上,让人一个激灵,不寒而栗,进而深感过瘾痛快,而这,正是诗人与读者之间形成的审美共鸣,换句话说,也就是美的艺术价值所在,由已及人,完成了读者宣泄情感的客观需要。
  
  诗歌的艺术张力来源于语言的艺术,构思的奇巧,功力的积累。洪烛具备了这些必备的前提与能力,并善于以奇巧的构思和语言的张力为切入点,为汉字排兵布阵。写情,仿佛黑夜举起火炬,照亮读者心灵;写意,仿佛“三九”严寒阳光普照大地,温暖如春;看似直白,实则遮掩技巧,烘托真情,平中见奇,进而酒不醉人自醉。
  由此,我想到美国乔治~桑塔娜。这位美国当代著名的唯物主义美学家。她曾在《美感》一书中提出美的三要素:形式美,肌理美,表现美。
  我们不难看出,洪烛的诗无疑具备这样几种美,首先是形式美,开头便呈现先秦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行文中排比段落反复用顶针格的手法、追问的手法等等,这些特质在我看来,都是之于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的,即相辅相成的,这些要素如果都具备了,自然也就为诗人诗歌创作的整体美夯实了基础。
  
  桑塔娜认为: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富于哲思的,也就是说,其诗像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这种论述不难理解,正像我国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样,是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 温庭筠, 杜牧,,杜荀鹤等诗人同时期的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是一位具有哲思特点的诗人。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既呈现艺术思辨性,又具有诗化引领功能,进而对于诗歌创作者以进行诗歌批评者无疑都是极具价值的诗歌美学艺术专论著作。
  我们在这部诗集《仓央嘉措心史》中,不难找到诗人洪烛创作思想的轨迹,抒情方式的附着感。当然,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创作诗歌之前先去钻研理论和学术见解,那种教条主义能不能写出诗来……但无疑,可以发现其继承传播发扬先人诗歌创作艺术技巧,思想表情,驾驶题材的手段等等。而这种客观特点,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换句话说,即个人鲜明的风格表现,也可以说大道是相通的。
  我对司空图以诗歌形式妙谈创作很感兴趣,其中整齐划一的诗语,谈出了不同风格特色的诗歌各自有趣的出发点,还有所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这是前世文艺理论家为今世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此经典名著,是我们评价有作为的诗人的一副客观标尺。
  如此说来,洪烛以上这部分诗歌所呈现的风格,用司空图的诗化语言来归纳,我界定为“洗炼”之风。这位批评家如何归纳“洗练”之风是这样表述的: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白话之意为:
  像在矿石中炼出黄金,如从铅块里提取白银。精心进行提取,杂质务要除尽。深潭流泻的春水何等明净,古镜映照的物象多么传神。体察朴素事理,保持品德高洁,迎着明净月光,求得心神纯真。仰望着星辰的光,歌唱那隐逸的人。作品像清澈的流水,晶莹的月光是它的化身。属于委曲之风。
  
  
  二  深情告白  真情难耐

  诗人洪烛的真情有多真?有怎样的告白?
  
  我们看:
  
  我的格桑花啊,千万别哭
  你笑着的模样最好看”
  
  只要凝视着你,我的眼睛就流出蜜来
  还是让我独自哭个够吧
  
  ——《格桑花》
  
  读着这样的诗句,没等他那美丽的格桑花哭,读诗人若有情,已泪涌腮边。那么,写诗人呢?写诗人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在诗中缠绵悱恻,一唱三叹。
  
  此时的诗人情怀怎能有情无情来判定啊,文字佐证分明是情种,他指法流淌的爱,惊天泣鬼,他心中倾诉的爱,荡气回肠。
  
     我们看:
  
  我爱前世与今生
  也爱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来世
  那才是我最想过的日子”
  
  我爱与你偶然的相遇与短暂的相聚
  但并不畏惧别离。别离也是一种开始:
  即使不能带来重逢,也能带来长相忆
  
  ——《兼爱》
  
  再看:
  
  你在地球那一边,我醒着的时候
  正是你做梦的时间。你是否梦见
  梦见我在地球这一边?
  月亮离开我了,却正照着你
  照着一张做梦的脸
   
  我在地球这一边,你醒着的时候
  正是我做梦的时间。我梦见月亮
  围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
  我梦见地球也转了一圈又一圈
  围绕着你的脸
   
  月亮记住了地球的心
  地球忘不掉月亮的脸
   
  月亮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的脸是真的出现,还是被我梦见?
   
  你只在某一分钟想起我
  我却惦记了三百六十五天
  
  ——《你在地球那一边》
  
  诗人左问右问,其比兴手法明睁眼露,可这“爱”字深藏不露,一会儿说醒着,一会儿说睡着;一会儿问月亮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会儿说转了一圈又一圈,可这个“爱”字就仿佛深锁宫中,抑或在地球这边那边躲闪。
  如此这般,是诗人有意不说,呈现不同风格的用意所在?这位诗人真够狡黠的。
  用司空图的归纳,我把诗人洪烛的这类诗的写作特点归纳为“含蓄”之风的呈现。
  这位批评家司空图是怎样阐述“含蓄”之风的呢?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白话之意为: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洪烛的诗歌创作有相当一部分呈现这种特点,篇幅考虑,此处不再多列举。那么,在司空图的“委曲”之笔是怎样的风情呢?
  请看: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於时,声之於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白话之意为:
  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峰上,羊肠小道盘绕着翠绿的山岗。望着云雾迷蒙下幽曲的流水,闻到清新悠远的花香。笔力适时,要运用确当,音韵起伏,像笛声抑扬。似来又往曲折不尽,隐中有显委婉多样。如同水的波纹回转跃动,又像大鹏乘风飞卷直上。章法变化不要有固定程序,应随着内容需要或圆或方。
  
  当然,诗人洪烛满纸“爱”字的诗也随处可见。可这“爱”呀,即便说了又能如何,诗人表现的情依然是剪不为断理还乱。且看诗人情到深处满纸溢“爱”的作品。
  
  我们看:
  
  我好像爱过别人,好像爱过你
  别怪我:爱上你之前还爱过别人
  我并没有把你当成别人
  
  我好像爱过你,好像爱过别人
  别怪我:爱过你之后还会爱上别人
  我把别人当成了你
  
  我好像拥有过你,好像又失去了你
  但没有失去对你的爱
  也就没有失去对万物的爱
  
  我好像失去了你,好像又拥有着你
  爱可以失去,只要记忆还在
  记忆中有另一个我,和另一个你
  
  是另一个我在爱着你
  还是我在爱着另一个你?
  好像爱了很久很久,又好像
  很久很久,才知道那就是爱
  
  ——《爱》
  
  诗人洪烛的情,怎一个“爱”字了得,说他构思巧妙,真是无处不在。对比,回环,排比;赋,比,兴;长的,短的;凝练的,散漫的;处处诡异,有趣;无论哪种句式的与风格,都在深切的爱中表达着真挚情怀。显现诗人智慧及语言个性,构思的严谨,思维的张力,手笔的特色。
  直接把“爱”道个明明白白,既是情到深处的无奈,更是困在爱河无力自拔的幸福哀伤。这类诗作在洪烛诗集《仓央嘉措的心史》中屡见不鲜。
  用司空图的归纳,其诗风特色应当属于“精神”显像的范畴: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白话之意为:
  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然而,通过很多这类内容和风格的诗歌,我们不难看到,即便把难以说透可又不得不说出口、千回百转的“爱”字说出来,又能如何,江山依旧,人依旧,寄托也好,改变也罢,日月转回,四季更选,万物依然,诗人简直在爱海中难以自拔,无可奈何。
  
  情到深处,寂寞开无主。直接说的说,委婉说的也在说。
  再看:
  
  那个从琼结来的女人
  是我在晚上遇见的。天亮前送我两样东西
  一件是绿松石,一件是琥珀
  她说一个代表祝福,一个代表想念
  
  那个从琼结来的女人
  又回到琼结去了
  留给我一个空空荡荡的拉萨
  
  我现在才知道她临别时说的话
  是安慰我,那两件礼物还有另外的名字:
  一个叫生离,一个叫死别
  
  ——《来自琼结的两件礼物》
  
  诗人不把思念和爱恋说出来,而是把揪心的情感赋予昨晚“从琼结来的女人”送他的“两样东西”:相见时,“一个代表祝福,一个代表想念。”而分别后,因为思念,还是那两个礼物,竟然瞬间变了,“一个代表生离,一个代表死别。”看到这里,我有的心理语言滑到嘴边:才子手下,妙笔生花;奇思妙想,大巧若拙。  而如此构思,呈现出了诗风的含蓄,内敛,那是更大的忧伤愁苦悲凄无奈。如果内心已被这巨大的忧伤填满,再内敛,又何尝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啊。
  用司空图的诗化语言归纳,洪烛这此味道的诗,呈现的是“内敛”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白话之意为: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三  一唱三叹  撕心裂肺
  
  洪烛的诗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文本及格式语言呈现着智慧、灵性、狡黠。作为本人非常尊敬的好诗友,欣赏他的大家手笔和所有作品。他那风卷残云般的随笔散文,充满而美艳,有历史的洞悉与剖析,有现实的联想与思考,无论野史正史,无论哪种体裁,哪种题材,在其笔下都有理有力有情有趣。特别是他创作的诗,我每每悉心阅读都有一种魂牵梦绕之感,不读不快,不思不甘,进而内心充满敬意与友爱。
  洪烛为人真诚,从不恃才自傲,更不自以为是,对朋友客气友善真诚。用一句现代调侃的词形容,可谓不装。
  如此有情意的人,写出温暖美妙好看耐读的诗,应该说见怪不怪。情到深处,纸上谈,谈心谈情谈爱谈无奈,谈得惊心动魄,惊天泣鬼。
  我们看:
  见了不散,不见也不散
  我像一棵树,守候在老地方
  不见不散,见了也不散
  你的影子永远与我相伴
  见与不见,该散的散了
  不该散的还是铁打的营盘
  散与不散,不看是否相见,见过多少次面
  而看是否相忘
  忘与不忘,即使每一天都有一次离别
  不怕时光漫长,只怕缘分短暂
  
  我的名字叫东山
  你的名字呢?叫月亮
  已经站得很高了,可还是抬头望
  只要还在相望,就不会相忘?
  
  望了不散,不望也不散
  今夜的月亮失约了,没关系
  
  明天只会更明亮
  不散不忘,散了也不忘
  今生的你我,哪怕天大的变化
  来世还是一模一样
  ——《不见不散》
  这首诗让读者听到经文一般的誓言,这誓言是发自心深处的,像给自己的,又像给老天的。无论说给谁,诗人的真情是淋漓尽致的。从内容看,韵律明显,顶针格随处可见,包括谐音换字的技巧,无不呈现诗人的诡异精明。
  散与不散,见与不见,望了不相忘,只要还在相望同,望了也不相望……是不是有些像说绕口令啊,它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信誓旦旦,心事重重,苦情凄凄。再回味一番前面年过的诗,仿佛又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我们再看:
  没看见红颜,只看见红尘
  红尘里有你,又没有你
  没找到知己,只找到自己
  知己也不如自己更知已?
  
  没打下江山,就摇身变成雪山
  老得这么快啊。真对不起满头的白发
  没戴上王冠,却戴上荆冠
  为什么紧皱眉头?是因为刺骨的严寒?
  
  知已才能知彼。知己才能更懂你:
  相聚不是为了别离
  别离,却是为了再相聚
  红颜不愿做我的知己,就让红尘来代替
  我夜夜醉在红尘里,还是忘不掉你:
  不愿再给我一次相遇?就再一次相忆
  ——《红颜知己》
  同样手法,还是转换同音词语或谐音词语,包括巧妙的借代或者置换有相同音素的词,或归韵相同的词。比如:红尘,红颜;知己,知音; 相遇,相忆;相离,相取;王冠,荆寇;江山,雪山等等。通过这些词汇的搬弄、置换,运用,诗人大巧若拙,大拙若巧的特点再次得到印证。
  如此这般,从晚唐批评家司空图的观点来分析,归纳为“缜密”之根: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白话之意为:
  
  作品里确实有真切的形貌,读起来细密而不见痕迹。诗歌的意象层层浮现,大自然已变为神奇。缜密的诗像水流花开,又如阳光下的露珠欲滴。作者的思路越是悠远,文笔的运行越是舒缓。用语不繁琐,立意不板。作品如春天的一篇碧绿,又好似月光和白雪交辉。
  笔者认为司空图先生这番话还真说到点子上,洪烛写诗的特点或者说是手法,已被这些评论文字包含在内,不难分析和判断。
  作者手段的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是吸引读者审美情趣的前提。
  试想,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接抒情,那么所有诗还有什么对比和曲折诗意呢。
  我们继续看:
  把你给我的袈裟还给你
  也把你加在我身上的教戒还给你
  
  我就不是我了?不,我又变成我了
  把你说过的话还给你
  也把你看我的眼神还给你
  你就不是你了?不,你又变成了你
  
  袈裟脱下后还可以再穿上
  教戒失效了,我仍然心有余悸:
  是怕辜负了你,还是辜负了自己?
  
  把山盟海誓当作海市蜃楼,我已全忘记
  你的眼神也收回去了,望向了别处
  却无法收回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
  ——《无法收回的烙印》
  诗人洪烛就这样哀伤着,困惑着,无奈着,纠结着。不是吗?如果不是,怎能把山盟海誓当作海市蜃楼?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真的是读透了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掰开揉碎了他的心事,所以才能如此真切的重新组合成一部全新内容的诗集。分析起来,真的是来之不易。
  可以说,这些诗都浸透着诗人洪烛真切的情感,唯美的诗歌艺术。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最喜欢的是这首《雪山啊什么时候才能化》:
        
  雪山什么时候才能化呀?
  雪化了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开出花呀?
  新开的花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看见呀?
  我的心情,你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到呀?
   
  种下的菩提子什么时候才能发芽?
  该浇点雨水,还是浇点泪水呢?
  青枝嫩叶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大树?
  看见了菩提树,你想不想抱一抱呀?
  
  雪山什么时候才能化呀?
  我看了一眼又一眼,怎么没一点变化?
  等不到花开也就罢了
  只要你对我笑一下
  
  种下的菩提子什么时候才能发芽?
  心里怎么一会儿疼一会儿痒?
  该走还是该留?我拿不定主意呀
  就等你一句话
  这首诗一唱三叹,这一唱三叹是那样忧愁而让人无可奈何,于是,读吧,读得让人撕心裂肺,荡气回肠,无可奈何充满忧伤。正是这顶针格的文字呈现,紧紧地揪疼了我的心,仿佛步步紧逼,要你的口实:这无可奈何地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诗人就这样痛苦着,纠结着,呻吟着,叹息着,这可如何是好?
  他继续徘徊着,继续苦吟着:
  
  雪从天而降,落在冰川上
  还是放不下啊
  直到冰川融化成一滩水
  才感到释然
  
  在十字路口最后拥抱一下,掉头走了
  还是放不下啊
  走到没有路的地方
  才知道回不去了
  
  把你的影子抛向脑后
  还是放不下啊
  如果看花、看佛像时都能看见你
  才真的放下了。并且放对了地方
  
  ——《放不下》
  
  诗人不过是这么说说而已,其实比诗的字里行间看,此时的抒情主人公还是没有放下这心中的苦情之人。看吧:
  
  我没看见盛满酥油的灯盏
  只看见孤立的火焰
  
  我没看见画栋雕梁
  只看见振翅欲飞的屋檐
  
  我没看见莲花宝座
  只看见云里雾里的一张脸
  
  我没看见重逢,只看见
  离别之后还是离别
  
  如此结实的寺庙,怎么也摇摇欲坠?
  只因为我的心悬在半空
  ……
  ——《悬空寺》
  
  诗人此时的抒情还不如来一场痛哭,这种内敛的悲哀多么揪心啊!
  我们崇尚诗人真抒情,抒真情,如果写诗之人自己都不被感动 ,再想感动读者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诗歌感动读者当然离不开诗歌写作技巧。一位成熟的诗人写作时技巧仿佛顺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思考,没有理性斟酌。洪烛写诗,写好诗,由来已久。特别是他写的杂文,散文,专论等系列学术著作,效率之高,可读性之强,一家之见的独到,都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再回过头来说他的诗,他自己都不会觉悟用了什么技巧呈现的,已然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类诗歌风格,再用司空图先生的诗歌评论进行观照,该是怎么的风情与味道呢?
  我分析后界定为“清奇”之状: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白话之意为:
  在苍翠秀美的松林中间,出现漾起波纹的溪流。天气初晴,小雪覆盖着沙滩,河的对岸,停泊着一叶渔舟。俊逸的人好象白玉般高洁,迈开脚步寻访幽静的美景,他在又行又止,仰望蓝天悠悠。神采显得多么高雅奇特,风度恬淡使人难以描绘。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样明净,像初秋时的天气那样清秀。
  
  前面我说过,诗人创作技巧绝不是单一而为,有时并行多种技巧于一处,或于一首,或于一书。洪烛有时一首诗中无疑掺杂多种技巧,有没有“超诣“?有没有”飘逸“?有没有
  “旷达”?有没有“悲凉”?有!都有!只是不同诗歌内容侧重呈现显像意识而已。
  洪烛,一位勤奋,高效,多产、真诚的作家,诗人,编辑家,所有接触他的作家诗人朋友无不好评其人其诗其作。用诗人周占林最简单的一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加一起,没有洪烛一个人的作品多(说此话时,于一个朋友聚会的餐桌上,当时的数位朋友在场)。
  是啊,洪烛作品之多,水准之高,读者之热捧,以数字为证: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文化专著四十多部,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北京往事》等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
  以获奖为证: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中国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及《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诗歌奖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洪烛诗集《仓央嘉措心史》的续集《仓央嘉措情史》,也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据《广州日报》等报道:“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仓央嘉措情史》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两部诗集加起来共计10000行,堪称一个人的心灵史,一个人的当代长诗。
  
  评论者后记:
  写此评论,纯属小家评大家,小马拉大车,不著名诗人、评论者评著名诗人、评论家。于是乎,便请司空图先生出来帮我佐证。他很厚道,帮我说了这么多内容,感谢千古贤才著名批评家的诗化评论,于我解了燃眉之急。好在此前孤陋寡闻的我尚未发现有什么大师如此这般看重司空图先生的理论阐释……甚幸!
  
  
  2016年6月23日正式开笔于北京太阳公元。
  7月12日完成于成都东湖花园。
  
  
  
  
  
简介
蓝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文化促进会语艺委专家顾问、中国当代文艺工作委员会指导专家、国测员。作品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已出版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六部,数十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特等、一等奖。作品被收入《当代诗人大辞典》《当代作家大辞典》《中国诗歌代表作》等百余部典籍。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