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2020年1月上半月中诗论坛精华帖


  导读:统筹:何中俊
组长:陈敬良
编辑:身后眼前、乐山船公、徐一川、彭云霞、茂华、顾念

1、故乡 /养心兰
2、腊八粥 /闫殿才
3、一个疯子 /熊加平

4、过去式 /雨欣
5、再见 /凤舞sys

6、来生 /亦功
7、朴树记事 /迎客松
8、练习册 /徐一川
9、
镜子 /晓颜
10、望雪怀春 /沧海
11、农民工与车票 /何舒
12、
这个季节 /晓君一生何求
13空白十四行 /庄晓明
14、等一场雪 /段梅子
15、边缘 /李传英
16、本命年 /钱松子
17、
瓷 /熊加平
18、
借一滴阴雨 /萨迦



1、故乡
文/养心兰

故乡很多时候是一片田地
是田地里的庄稼
是空旷
空旷中寂静的劳作
寂静的羊群啃食寂静的秸秆
当我置身其中
就有被包围的感觉
雉鸡从沟的这边飞向另一边
喜鹊从田埂飞向电线杆再飞落柿子树
它们的鸣叫都是旁若无人
自由自在的
不像我,每次抬头都不敢
发出自己的声音

    彭云霞点评:养心兰的诗有一种历尽沧桑后的从容与丰赡。这一首《故乡》,安句自然、托意深切。首句“故乡很多时候是一片田地”,看似平淡无奇,却富有深意。田地代表着庄稼,有五谷归仓,才能养育无数儿女。接下来,诗中的具象转为心象:“是田地里的庄稼/是空旷/空旷中寂静的劳作/寂静的羊群啃食寂静的秸秆”,排比的句式,复沓的“寂静”一词,诗意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连类生发的一系列描述,不仅是抒发田园牧歌式的情结,更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融入或超脱。诗人的触觉和听觉,一步步转移到了灵魂的层面。“当我置身其中/就有被包围的感觉”,主客体的融合,尽现作者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深情。情感升温到顶点后,作者笔锋一转,由静变动,描绘了“雉鸡”与“喜鹊”自由自在的飞翔与鸣叫,与自己作对比:“不象我/每次抬头都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反衬与拉伸,写出了一个游子——一个理想主义者复杂的心理感受。这种人生况味,是人们共通的情感与思想体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因为面对生养自己的故土,生出敬畏或惭愧之情,还是因为没有言论自由,而懦弱地相信“沉默是金”?或两者兼具?诗的所指和能指,由此丰富起来,诗意的广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通观全诗,娓娓道来,承转自然、脉续意连,诗意层层迭进。其架构的空间推进、意象的深度类比、所指的有机勾联、情感与审智的无痕融入,值得我们品鉴与学习。
 
2、腊八粥
文/闫殿才

祖辈们留下八样种子,我把它们
一一种进了黄土

炊烟是一条扯不断的线
灶台留给游子的,是一生的牵挂和羁绊
小火里飘来的温存,不急不徐
传递着断续的家长里短

能把乡音炖好的,无非是
小麦、玉米、水稻、红豆…
这些肉体里流淌的生命
一代一代,繁衍在
四季,花香鸟语里

黄土是祖宗们的肉身,每一寸
都有一种食粮
胎儿一样,等待孕育和分娩

一碗腊八粥,熬出的
就是一个春天

    冯歌评语:学习佳作,腊八粥里溢出思乡情怀。


炫东评语:意象新颖,诗意浓郁,亮读推荐。

    乐山船公点评:今天是腊八节,国人有围坐喝腊八粥的习惯。虽然这源于农历(12月初8)佛主成道的传说,但在中国,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豆类等组成的腊八粥,常常代表着感恩父母、不忘故土之情。闫殿才老师的这首《腊八粥》,诗意地(把这些熬粥的食材)代入民族情感的种子,扩展到黄土地孕育的乡愁上。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最后一节是一种心愿的强调,但也有些勉强。
 
3、一个疯子
文/熊加平

写一些诗,赋予他们骨骼
并增添钙质。让他们产生痛感
甚至流出血液。笔尖所至
处处都可以划开生命的顽疾

这个秋天留下的后遗症太多
我举着明晃晃的刀子,剐下伤口上的腐肉
麻木的人群,他们囚禁的模式里
我,是一个疯子

诗歌与生活,总是互怀敌意
如何在这些漩涡里
找寻他们兼容的位置

    炫东评语:精彩的一组。

    乐山船公点评:熊加平老师的作品多关注现实,《我立于苍茫之间满怀悲悯(10首)》这组也保持了这个视角。当然这组中有些不够好,不如前期几首漂亮。有些属于上品,比如《一个疯子》。这首理性的成分居多,但不晦涩,冷基调诗意,几乎找不到瑕疵。尤其结尾给予人的启发、延伸和思索的空间较大。作者为此警示:“诗歌与生活,总是互怀敌意/如何在这些漩涡里/找寻他们兼容的位置”,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而慎行的问题。
这首切入了俺感兴趣的话题:“诗歌与生活”。在当下现实中,自诩为诗人的人,往往被民众称为“疯子”。这也许跟顾城、海子等著名诗人的结局有关。在俺亲历的诗歌写作群体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把诗歌神化,远离生活。出现虚拟牧歌怀旧、向往神话远方、妄想一飞成名的癔病状态,似乎形成了瞧不起现状、不满现实、也跟不上形势的虚无主义、达达主义等人生观,甚而是反社会人格。有个别人基本与生活为敌,贫困潦倒,埋怨外界,仇恨肉体,自恋自残……俺亲眼目睹过这样人生的精神崩溃。所以,俺在去年的《如果诗歌缺了想象力》(注)中写到:“看清当下新诗具有的初始性、可塑性、未成型等特点,避免无休止的争议折腾,顺应新诗自身的发展逻辑,做好诗人自己这个‘小我’,才是正事。这个‘小我’:就是认清诗人本质上还是人,需要回归人,才能理清‘诗’路。” 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个疯子》,熊加平老师这组诗歌的题目就取得颇有深意:“我立于苍茫之间满怀悲悯”,这题目也是俺上述表达的核心要义。
 
4、过去式
文/雨欣

五更过去了
五更中透明的鸡鸣过去了

一场风过去了
一场风中的母亲咳嗽声过去了
一场风中父亲的劈柴声过去了

鸟声过崖
嗓子里扑腾的寒冷过去了
雁鸣由近及远没有回声回眸

一场雨跟着一场雪过去了
随后是凛冽的风不断的刷屏
天空如一张白纸其实是一纸空文……


    身后眼前点评:一切都是过去式。“五更中透明的鸡鸣”,“母亲的咳嗽声”,“父亲的劈柴声”等是过去式。一场雨,一场雪过后,“天空如一张白纸其实是一纸空文”。白纸即空文,于人生,光阴而论,一切也都似乎变成了虚无。这固然悲观,却也无奈,亦不能说是现实的一种,叫人也不得不面对的吧。
 
5、再见
文/凤舞sys

再见,五月天
再见,我的樱桃花
我的三叶草
春水里的小月牙儿

再见,我的往昔
我的眺望
与云连的山峰
我的九曲十八弯
波纹是字字句句的河流

朝露与夕雨素不相识
我和我自己已经走失
在岁月的流沙里呀
我说一声再见,就下陷一分


    山梅子推荐:诗写甜美,抒情,灵动曼妙,有民歌风味。

    顾念点评:优质的轻抒情文本,不乏亮句,且展开的自然顺滑。“我的三叶草/春水里的小月牙儿”“我的九曲十八弯/波纹是字字句句的河流”“我说一声再见,就下陷一分”,这些小句子读起来就让人心生柔软,没怎么用力就让读者感觉到美。这些直观上美的感触是符合传播学原理的——在当下的眼球经济时代,这样的文本写作,是值得去借鉴的。
 
6、来生
文/亦功

昨天去镇上看到棺材铺里棺材
终于又卖出去了一口
今天又路过铺子时
我看到卖出去的棺材又拖了回来

令人惊奇的是买棺材的土家老伯也在
听不见他说什么,只见他一会儿指指天
一会儿指指地,仿佛是在陈述他退回棺材的理由:

这一生都困在了磁洞沟的低处
他的来生注定要由那一缕轻烟指引


    且行且品且悟:一个物件引人一个很大的话题或想象,推荐佳作。

    茂华点评:之所以选亦功这首诗为“精华”,是因为它以平凡叙事为托,建构了一个对死生引发思索的宏大主题。诚然,亦功只是提供了这种思索的源头——这一生都困在了磁洞沟的低处/他的来生注定要由那一缕轻烟指引——但作为一首小诗的内核,已经动力满满了。人有没有来生,其实是一个虚无的命题,全由个人去想象和理解。
 
7、朴树记事
文/迎客松

春天里,我在建光兄的光明山庄
看一棵移栽的朴树挂着点滴
它快要失去生机了
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
像一个病入膏盲的人
身上挂着几大袋乳白的液体

初冬的某一天
我回家参加建光兄母亲的葬礼
朴树已死
它硕大的躯干被分成两半
通体白色,散发浓郁的木香
雕刻师正在埋头苦干

我知道这棵朴树不久就会新生
而且从一棵,活成了两棵

    陈敬良点评: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活着的,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稀奇。何况是一颗树,不被砍掉已显它存在的价值和人的慈悲。
第二节的朴树已死是意料中的事,而心目中的兄长的母亲去世,虽然都是死亡,而从树到人,是诗意实现推进的体现,有了类比的效果,使人具有了树的品质,树具有了人的属性,读者会想到很多,比如撑起一片天、家里的树倒了等等,也会想到,人和草木抑或万物,没有什么不同。
第三节犹为关键,从一棵树的新生和活成两棵,这意味就深了,母亲去了吗?非也,儿女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灵魂的​传承。
作品读后有“由死向生”​的味道,也有生命之于价值的思索和回溯。不朽与永生,其实是可以这么简单的。
 
8、练习册
文/徐一川

一个吵闹,另一个便沉默
一个累了,另一个也歇着

我们
这对欢喜冤家,默契配合
反复钻研。属于我俩的
必修课

我像初次练笔的学童
一笔一划
用力,又小心
而你是一块柔软的橡皮
悄悄替我抹去错处
安静,又温和

我这支铅笔,一点点变短
你的身躯也日渐消瘦

但我们这本练习册
密密麻麻。被岁月装订得
愈来愈厚
愈来愈厚

    姸冰推荐:爱情四重奏,对爱的表达独特又层层加深。尤其最后一首,将爱情比喻成练习册,将自己比作铅笔,爱人比作橡皮,铅笔涂抹错的,有橡皮替自己擦拭,这份厚重的体贴呵护,实在感人。当铅笔越来愈短,橡皮也越来越瘦,但练习册满载生活、岁月,却越来越厚了。这是爱情的颂歌。赞!推荐阅读。
 
陈敬良点评:没有山盟海誓的轰轰烈烈,却有天长地久的细水长流。简单的细节呈现丰厚的诗意,来自于意象的精准选择和意象链内在的关联与逻辑,从而使叙述充满了诗性和张力——学童、铅笔、橡皮、练习册。
爱是需要呵护和包容的,这个我们都知道。爱是需要不断磨合的,这个我们也知道。爱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我们都赞同,但却很少有人懂得其真正的含义,或者不够重视,更是很少有人将它写出来。
作品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写诗不必刻意去求新,一些熟悉得最容易被忽视或遗忘的细节,一旦被提起,就会使人瞬间触动,甚至从此难忘。
 
9镜子
文/晓颜

一张颈椎的CT
藏着  剥去皮囊的灵魂
我的眼睛里只是一副骨架
医生说里面有好多毛病
我被吓得不轻
他又说人老了都是这样
我被他颠来倒去
感觉到是他那深邃的眼球
在压迫我的神经

我站在镜子面前撕毁昂贵的处方
刚毅的脸上掠过无奈的一笑
无论肉体内的灵魂多么宏魄
普通的镜子呈现不了
心灵的镜子有时候也不真实

镜子毕竟是光的反射
无论它的表面多么光洁
离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
有时候这差距——
是把锋利的刀
 
冯歌推荐:收尾提升有力。
 
徐一川点评:这首作品开篇切入的角度比较新颖独特。我们知道CT是一种医学上对人体的特殊扫描成像手段, 功效是产生更好的身体内部的三维图像,并检测出微小、异常的隐疾。作品以现代医学术语CT引入,“一张颈椎的CT/藏着 剥去皮囊的灵魂”,以实带虚的手法一开始便融入了象征意义,这种特殊的X光设备,能透视到人体的最深处,那么一个人深藏的灵魂呢?是否也能探测?又如何探测?诗歌开篇便已蕴藏深意,引人思索。接下来呈现的“我”和“医生”之间的交流客观、真实、自然,又带几分诙谐和戏谑的色彩,颇有现实性的指向,“我被他颠来倒去/感觉到是他那深邃的眼球/在压迫我的神经”,夸张的手法和冷幽默式的口吻,将现实场景与氛围发散得生动、有力。紧接着第二节,诗人自然而然地承接并生发CT成像所带来的联想与感悟,并由目之所及的真实具象——普通的镜子,再衍生出虚幻心象——心灵的镜子,紧紧抓住这几个物象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以连续的类比,隐喻,象征手法,从实到虚,层层推进,诗思脉络逐步延展、深入,诗性的叙述不疾不徐,物象心象巧妙糅合,思考的空间也缓缓张开,末尾于冷静的哲理性语言中赫然点亮,“有时候这差距——是把锋利的刀”,某种不言自明的提喻如凌厉刀锋,又点到即止,留下足够余味。
稍觉得不足的是诗歌末节的第一句“镜子毕竟是光的反射”显得有些概念化,同时第二节也似乎可以再凝练一些。
 
10、望雪怀春
文/沧海

那些飘忽的目光被风凌乱
安静如一瓣花香
一杯茶凉了。我从窗台回到梦里

有些事需要一个结果。你走进的
三月,像扇门。仿佛
我在一片无边的白里从未离去

这是间巨大的病房。我们有不同的
病痛。只有墙角的梅花,像
一支猩红的箭矢

    彭云霞点评:在被各种诗观困挠、人心浮躁的当今诗坛,沧海的诗别具一种澄淡平静的风味,境界超迈。
这一首《望雪怀春》,开篇由实入虚,虚实相错。“那些飘浮的目光被风凌乱/它静如一瓣花香”,将视觉移就为嗅觉,奇幻的通感令诗意横生。“一杯茶凉了”,“茶凉”隐喻世态人心,微妙的人生况味。“窗台”是具象,是现实,“梦”是心象,是虚幻,这种在虚幻与现实中自由穿插的叙述手法,旁触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无理而妙。我们知道,诗写过实,则无诗味、无意蕴,诗写过虚,则浮浅、无意义,虚实搭配不好,易使诗脉断裂、诗意难以合理延展。这首诗虚实相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诗的转承也颇自然。由第二节开始,诗意开始连类生发,思想与情感亦进一步无痕融入。诗人所想要的结果,所念之人的去向,其感触与隐喻,与生活、爱情的关联,执念之故,不舍之情,令人动容。“仿佛/我在一片无边的白里从未离开”,此句明心见性,“无边的白”是雪景,亦是情境,更是诗人立足之地。
第三节的诗意更上层楼。“这是间巨大的病房”,人间如病房,笔锋如此犀利,指向种种时弊。“我们都是病人”这一句痛感十足,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病在心不在身,实是理想主义者灵魂上的孤独与苦痛。“只有墙角的梅花/仿佛/一支猩红的箭矢”,譬喻贴切,这一支猩红的箭矢,扎在谁心上?指向何处?欲射何物?没有答案,诗在这里戛然而止,富弹性的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意蕴空间,触动人的心弦。
全诗以“目光”开篇,到目力所及的“猩红箭矢”止,情境层层迭进,思想契联世间事象,在虚实转换间拉伸、拔高诗意,所指丰赡,引人共鸣。这一切,以素雅的、并不陌生的语言来完成,是多么美妙的事。
 
11、农民工与车票
文/何舒

其实,我与你的距离
并不遥远
只隔一张小小的车票

我从长满锈迹斑斑的工地而来
带着取土而筑的岁月沧桑
那年关的缆绳
豪不逊色钢筋水泥,牵着我
奔向那一道道虚掩之门

八千里的风和雨
就装在纸袋里
思念,茫然不知地摇曳
可车站的生涩与拥挤
让沾着尘土的嘴唇难以靠近

攥着老家的月亮,将手慢慢伸向
那整夜醒着的窗口,这时
不知是谁颠覆了我返程的脚印
让羞羞答答的笑靥,倾刻间
跌入幽深的谷底
 
徐一川评语:品读欣赏有现实温度与质感的佳作。
 
吴殿平评语:质感,丰满,故事性,欣赏问好。
 
金麦儿评语:精彩,你让读诗人在年的期盼中多了一丝伤感和杂味,好诗。

    乐山船公点评:这首抒情诗歌《农民工与车票》,形象又客观地表达了春运期间一位农民工购票难、赶车难、回家难、见妻儿父母难的万般无奈情感。作者在诗中有意把故乡比喻成朝思暮想的“情人”,才有“我与你的距离/并不遥远/只隔一张小小的车票”、“让沾着尘土的嘴唇难以靠近”、“让羞羞答答的笑靥,倾刻间/跌入幽深的谷底”等情感起伏。这是这首诗歌的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转型时期特有的农民转换工人的群体。说他们特殊,主要是说农民工群体庞大,有两亿多人,虽然是进城务工人员,但并没有离开土地(土地仍然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他们既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又是奉献绝大部分廉价土地的失地人群;他们还是传统世俗文化的传承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比城里人富有很多,只是没钱而已。打工,是农耕技术转换为工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一次农耕自然家庭经济被动摇、被撕裂又痛苦重塑的过程。国家以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帮扶和精准扶贫等多措并举,积极参与了这个转型过程。比如,高铁高速等交通网络尽可能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即使这样,因基数宠大,农民工春运期间仍然可能一票难求。然而,不回家过年又是万万不能的。于是,这个社会性矛盾冲突,便成为这首诗歌冲击读者最重要的情感要素,读来真实又心酸,令人脆弱。
 
12这个季节
文/晓君一生何求

雪落在一块憨厚的石头上
极其的安静。它们不需要人类那样的语言
它用它们的名字,准备好
凌晨时分。感受这摇晃的人间,和
大呼小叫的风

这时候的我,在一张巨大的白纸上
竭力地留下证词
任城外风雨阴晴,我要读得懂雪。然后
切开新鲜的血肉,取出一团温暖的火

风连着的,是风。雪,依旧连着雪
一位砍柴的老人向我走来
光,一寸一寸的暖着
风,一段段冷去。一朵雪花跑到我面前
开了很久,还在开

我用什么才留住你,这个冬天
我和你一起渡过。包括你没有说出的部分


冯歌推荐:这个季节,雪给予我们的不止是寒冷,还有埋在心里说不出来的那部分。好诗。
彭云霞推荐:情感、思想与意象相融,诗写娴熟而自然。
 
徐一川点评:这个季节,诗人们纷纷写雪。写雪的诗歌作品也像一场纷纷扬扬的雪,很热闹。但是这一首写雪的作品,有一种骨子里的安详、质朴、与世无争,仿佛于无声处拨动心弦,让浮躁动荡的心,沉浸其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雪视为一群脱离了世俗的小精灵,安静、圣洁、美丽,“落在憨厚的石头上”,一种素朴恬淡、超然世外的禅意扑面而来。诗人在这个“摇晃的人间”,感受到的却是雪的光,雪的暖,雪的温度,甚至是雪的火焰,“任城外风雨阴晴”,诗人“切开新鲜的血肉,取出一团温暖的火”,这一处的表达十分精彩,这不仅仅是自身灵肉的解剖、洗涤、净化,更是象征了一种外具冰雪之姿,内有洪炉之热的境界,是肉身与灵魂、冰点与沸点的交融,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与交织,诗人将自身融入雪中,“在一张巨大的白纸上/竭力地留下证词”。而“一位砍柴的老人向我走来”,一下子铺开一幅诗意丰盈的风雪归人图,“光,一寸一寸的暖着”,“一朵雪花跑到我面前/开了很久,还在开”.....诗人以少而精的意象,亦真亦幻的画面感,种种象征、虚实相生的手法,呈现出内心没有说出的部分,也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和猜测,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呈现出一种纯净、悠远之美。
 
13空白十四行
文/庄晓明
 
第一行  空白
(一条蚯蚓地下静静蠕动)
 
第二行  空白
(一泓泉水石缝静静溢出)
 
第三行  空白
(一朵小花幽谷独自绽放)
 
第四行  空白
(一株根须向着熔岩径自延伸)
 
第五行  空白
(一片竹简摊开,两杯茶水无言相对)
 
第六行  空白
(一座荒坟裂开口子,飞出两只蝴蝶)
 
第七行  空白
(一坛细菌星空一般闪烁)
 
第八行  空白
(一条蛇贪婪地吞噬自己的尾巴)
 
第九行  空白
(两个人突然变成猴子,街头相互撕咬)
 
第十行  空白
(一队队人影呼喊着口号,跳下断崖)
 
第十一行  空白
(一个孩子将枪口瞄准太阳,却是月亮坠下)
 
第十二行  空白
(一个疯子两眼发光,街头传播福音)
 
第十三行  空白
(一个机器人头戴皇冠,密室发号施令)
 
第十四行  空白
(一页白纸翻了过去)

吴殿平推荐:探索创新之作,感悟精彩。
 
徐一川点评:独特的架构融入了意识流手法,呈现一个意象纷呈、意境深远的空间。

身后眼前点评:文贵创新。近年庄先生尝试一些新的写法,无论成功与否,无疑都是值得肯定的。
 
14、等一场雪
文/段梅子

生了一炉火,火正旺
炉子上的水嗞嗞冒着热气
玻璃窗上有小小的水珠滑落
窗下,那盘没下完的棋
还在等你。记得那是春天
而今,院子里的梅花正打着骨朵
如抱紧心事的赏花人
我备了一壶女儿红
就在炉子边的小几上
小几上,一盆兰花独自开放

记得你说——
大雪不来,梅花不开
我在等一场大雪
等,白雪落满你的青衫
和轻轻的敲门声

    茅屋寒士推荐:一组冬天,语言流畅,韵律美,有生活气息。
 
顾念点评:清淡的田园诗风范。这种清淡的抒情,读起来是很好的,但也因为清淡,很难写出冲击力和表现力特别强的作品。这一点尚需探讨。
 
15、边缘
文/李传英

风夸大了心跳  动作和语言
声音逐渐提高  高到G调
尘土的腥味儿泛起来
又落下去

蝉声聒噪  撕咬  安静的名词
没有诞生
夜晚只是一枚愈演愈烈的火焰

生于烟花的那朵莲
露出被水洗过的谚语
砂石  尘土浆和的灵感
用鞭子摔打的骨节
驱赶  研磨  甚至焚毁

一切都在原地  吐出金钱
时间   
绵软的词汇
俯下骨骼  身体
而缺失的地方  依旧露出锋利的牙齿

    且品且行且悟:这一节的想象力不一般。
 
王子全:诗写流畅,品读诗意。
 
茂华点评:边缘,存在着危机意识,同时也存在机遇。是一种既破且立、如履薄冰的生存环境,是一种打乱惯常秩序,让人意乱心慌的生存境遇。边缘,容易被人忽略而又容易被人重视,是一个让人迟钝而又让人敏感的区域。这首诗通过组织和罗列材料,比如心跳、动作、语言、听觉和嗅觉制造了一种“边缘”效果。第一、二段是呈现,从第三段起开始升华——“生于烟花的那朵莲/露出被水洗过的谚语/砂石   尘土浆和的灵感/用鞭子摔打的骨节/驱赶  研磨  甚至焚毁”——我们看见了一些思想的火花或者说是听到了一些灵魂的絮语,我们寻着声音找到了边缘之所在,然后通过第四段——“一切都在原地/吐出金钱/时间   绵软的词汇/俯下骨骼  身体/而缺失的地方/依旧露出锋利的牙齿”——让我们认识到了“边缘”之惨烈、荒诞和由此带来的惶恐不安。这首诗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故加精华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16、本命年
文/钱松子

雨声挤到窗前,
我应该不是那个可以托付的人,
能一行行,
把汹涌从凝视中剔除,
而若无其事。
玻璃饱蘸了梦里所遇的一切,
迟早要告诉我,
雾气浩大,
指望与领受互为纹身,
轮换话语权。
唯有你,提醒我抖落身上的积雪,
在灯火的褪色处,
止住奔赴,
捧出眼眶内深藏的水花,
而无端欢喜。

    陈敬良点评:从作品呈现的诗思,不难看出,这《本命年》出自中年之手,至少出自一颗成熟、稳重而富有沧桑感的心。那么,就站在中年的角度来读诗、读心声。
过年在即,又有一批人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一“转”就是十二年,这一“回”人生的去路又短了一截。所以,定有回望与感慨,凝思与梳理。
“我应该不是那个可以托付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激情或勇气、意志或原则,并没有随时光的苍老而褪色、消失。“应该不是”的语气以略有不自信来表达一贯的自信,实属巧妙。
玻璃的易碎和梦的易醒,玻璃的透明和雾的朦胧,意象的选择不仅来自于寓意的需要,也取决于诗思的走向。诗写到这里,人到中年的不惑和责任感就显现了,且看“指望与领受互为纹身/轮换话语权。”上一代和下一代和“我”之间的关系,互为依靠而一脉相传,像接力赛,不同的起点,一样的终点。反映了中年是人生的一条必经之路、关键之段,必须承接该承接的担当。
从“汹涌”的激情到雾中玻璃的理性,作者以“你”的名义,让心灵做了一次悟道式的、睿智的、优雅的转身,“止住奔赴/捧出眼眶内深藏的水花/而无端欢喜。”——往往是这样的,当你将一切清空之际,便是最充盈与幸福之时,因为,这才是你想要和需要的,既是回归,更是抵达。
 
17
文/熊加平

想到碎片,想到一件完整的瓷器
我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该给你一个怎样的定义

瓷面上有马匹奔跑,席卷秋天的落叶
雨丝在这个时候恰好扬起

收拢潮湿的内心,斩断身外烟尘
和自己交锋,用缄默,当成武器

我要听凭你的呼吸
在越来越逼仄的空气里
看你,干净转身


熊加平: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一位教师朋友。
 
彭云霞推荐:从日常事物中萃取诗意,诗性的叙述中有省视、有悲悯、有倔强,寓意深厚的诗作。
 
徐一川点评:这首作品是作者献给农村民办教师的一曲颂歌。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支教师队伍,是补充师资不足、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并不列入国家教师编制,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小学,条件十分艰苦。多年来他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上却遇到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窘迫,却很少得到解决。一直到2000年之后,民办教师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者以一位诗人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文关怀,饱蘸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以“瓷”这样一个美好的意象,对这个长期清贫却又隐忍坚守、无私奉献的群体,进行了最高礼赞。
瓷,由瓷土烧制而成,成本十分低廉,但其精湛高超的工艺曾令其有“片瓦值千金”之美誉,尤其是名贵的青花,其一枚小小的残片都价值不菲。“想到碎片,想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诗人以这样的角度巧妙切入,豁然打开诗意空间,又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紧接着第二节,“瓷面上有马匹奔跑,席卷秋天的落叶”,诗人以暗喻、象征手法,将这个群体的生命轨迹进行了生动呈现,“雨丝在这个时候恰好扬起”,象征他们的辛勤付出润物无声。第三节,以极为精炼的语言,直达作品内核,凸现了民办教师们内心的执着、坚韧、正直和高洁,“收拢潮湿的内心,斩断身外烟尘/和自己交锋,用缄默,当成武器”,这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固守。结末,“……看你,干净转身”,诗人收尾简洁有力、干净利落,寥寥数字,将“瓷”的特性融入民办教师队伍这个群体肖像——沉默、干净,即使摔成了碎片,也依然不改品质与初心,进一步升华主题。
 
18借一滴阴雨
诗/萨迦

从天而降的阴雨与寒冬无关

今夜咖啡馆有许多女孩,她们与我无关
愿意被人发现的秘密,不被打湿的面孔
折叠成扁舟的纸巾,照不出影子的灯光
守护着取暖的人。我只不远不远的呼吸着

今日,我哆嗦着编了一条不像脏辫的脏辫
吃了一块不像面包的面包,说了一些
不像我这个年龄该说的话。和不是我这个年龄段的姑娘
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昏睡
在别人的床上,做自己的梦

令我感到寒冷的,是白色的光
让人群单薄,树与街道摇摇晃晃
梦在光芒尽头窸窸索索

我又开始重新回忆一段重复走过的路,和
一幢重复进入的建筑。此时,阴雨的一半是音乐
音乐的一半,越来越深地走进夜色

对面无人。我有太多的话想说
无人的椅子、桌子、墙

被阴雨冻僵的花园

    彭云霞点评:从“一滴阴雨”始,诗人展开了冷静从容的诗性叙述。首节开门见山,直叙“阴雨”与寒冬无关,引导读者思索,与什么有关呢?是生活吗?这里的“阴雨”,转化为心象,是落在人心中的雨了。次节的场景描述,细致而形象,现场感真实而自然,带入感较强。诗人以局中人兼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心灵独白。舒缓的语言兼用了隐喻、暗示、通感等多种修辞格,虚实相生,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空间,延展了文本内涵。诗语富弹性,既有世态人情的省视,更有成长的伤痕契入。诗人慢慢沉淀下来的思量里,有大众共通的情感体验。那些理想主义者已经咽下去了的孤独与苦痛,以浅淡的文字,不露声色地呈现了出来,没有煽情,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推人及己,心隐隐作痛。全诗的情感在末节达到沸点,而诗人的表述仍如此从容:“对面无人/我有太多的话想说/无人的椅子、桌子、墙/和/被阴雨冻僵的花园”,孤独成像,被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叙说出来,痛感十足,可谓是大道至简的高超写作手法,有四两拔千斤之效。
全诗首尾呼应,其意象与情感、审智的融合、拓展、互补与架构谋篇处,值得我们借鉴。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