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布日古德
去找一个自己
——评褚碧波的《出岫小集》


  导读:布日古德(张黎明):蒙古族。诗人、诗评、散文、歌词作家,高级记者。有大量诗歌散文、歌词、诗歌评论发表在《诗刊》《词刊》《北方文学》《诗林》《草原》《中国文化报》《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jdu.jpg

  生活,你热爱它,它就是火热的。它就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总会让你看到阳光和希望。在生活中,你要努力的去找一个自己,让自己有一种白莲花出水的快感。有一种镰下收获的富足。褚碧波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并逐渐完美着自己。
  和褚碧波交往并成为朋友,让我进一步读懂了褚碧波的乡愁情结。
  生活是诗歌的创作源泉。而褚碧波的创作源泉一直在宁夏固原原州区的乡下,那是生活中艰苦而诗人笔下又充满魅力的地方。翻开带着墨香的《出岫小集》,我发现了褚碧波的秘密。《出岫小集》收录的52首短诗,乡愁方面的小诗就占了一半以上。诗人从宁夏固原原州的褚家湾一路艰辛地走来,回首望去,这一条记忆的红丝带,犹如剪不断的脐带,一直为诗人输送着营养和回忆。这个营养和回忆就是生活,这个生活中,诗人的形象、影子以及不能忘记的苦痛都在其中。诗人张枣说“在人和人性的原乡,人和诗是分不开的”,“故乡是一种诗歌心理”。褚碧波就是生活中这样一个人,所以,她的诗歌就是这样的诗歌。她的诗歌至少在情感中找到了深度,在生活中找到了密度,在提炼中找到了高度。
  《出岫小集》诗人是这样描写《原野的黄昏》的。“黄昏的原野/泛着金色而柔和的光芒/像一个刚刚生产过的孕妇/农作物间斑驳的阴影是疼痛的痕迹/那是幸福的疼痛/天堂的疼痛/玉米是你的孩子 袅娜多姿/菜心是你的孩子 黄花摇曳/娃娃菜更是你的孩子 娇嫩可爱/内心的疼痛伴着丰收的色彩/这黄昏的原野/我依然是你的孩子/在你的摇篮里/我的梦想仍然存在/存在于这原野的黄昏”//诗人的这一首原野上的黄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图。诗人把“玉米、菜心、娃娃菜“比喻成产后的孩子,非常质感,形象鲜活。这首诗的情感的深度就在于她把秋天寓意为伟大的母亲;通过一连串的排比、铺陈把一个个美丽活泼、可爱的“婴儿”展现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种密度是一个母亲体验过的密度,也是我们母亲的生活密度;诗歌有韵律和互动的美,也有诗人希望的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诗人,把我天真地回归到母亲的身边。“我依然是你的孩子/在你的摇篮里”至此,这一首诗黄昏原野上的农家丰收图不加雕刻的成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美有先天和后天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先天的美,具备淳朴、灵动、底蕴深厚的的张力。后天的美,是人为的妖艳,诱导中带着罂粟。我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褚碧波的诗歌大多数具备了这种天然之美。读这样的诗歌,能从朴素的乡愁中找到家与根的感觉。
  《出岫小集》不单封面设计的具有黄昏原野的味儿道,就连诗人这个“孩子”名字起的都非常曼妙。
  我国田园诗人第一位领军人物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官任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诗人褚碧波大学学新闻学出身,陶渊明一直是她的偶像。无论是大学学生、还是职业学校、乡村教师,她非常喜欢魏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这一本诗集的名字就是出自陶先生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中的名句。
  《那一片黄土地》“山沟和峁塬/耕牛和羊群/树木和村庄/哦,那一片黄土地//定西/据说是苦焦的地方/我高兴的时候/我去了/可以欢快地割麦/它越来越近/黄灿灿地回忆甜蜜的童年时光/近到可以触摸/我忧伤的时候/可以将头在某个无人的地方深埋/或者抱着一棵大树哭泣//没有人知道/我的汗水和泪水曾洒落在这里/如果可以/我会在这里寻一处地道的农家/喝一口甘甜的定西水/吃一碗纯正的浆水面”//那一片黄土地是老祖宗留下的,是长生天赐予这一片土地上人类的,那种黄,是谷子黄、糜子黄,是玉米黄、葵花黄,也是生生不息的民族黄。“山沟和峁塬/耕牛和羊群/树木和村庄”六种对称的意象组合,形成了宁夏固原黄土地上几近原始的素描。这一组素描,诗人旨在告诉读者,这是非常古朴的农村。古朴的农村,还原成原生态的乡村画面,这种画面在“苦焦”的地方,叫 “定西”。按照想象,诗人一定会继续描摹、雕刻那种苦,那种疼,或者那种不可言语的痛。可是,诗人却积极的挖掘正能量,用“高兴”、 “欢快”、“甜蜜”组合出令人兴奋和自豪的快感。“我高兴的时候/我去了/可以欢快地割麦/它越来越近/黄灿灿地回忆甜蜜的童年时光”/诗人说“没有人知道/我的汗水和泪水曾洒落在这里/如果可以/我会在这里寻一处地道的农家/喝一口甘甜的定西水/吃一碗纯正的浆水面”这一种乡愁结尾处点到的穴位,不但是一个褚碧波的“和羹之美”,也恰恰是众多个人乡愁坚守的一个内核。
  《出岫小集》一首最有韵味儿的小诗是《羊湾心事》。诗人这样叙述的:/“正午无人的时刻/我走向羊湾/找—处香茅子茂盛的地方躺下来/草香袭人/我闭上眼睛/看见一个素衣女子款款走来/她说你来了,我可以和你说话/让你不再孤独/我说孤独也是一种境界/要学会享受/她说有时候好想找一个喜欢的人/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我说不要相信尘世的爱情/爱情就是痛苦”//春节了,团圆之夜,我读完这首诗,立即给褚碧波打电话,我想说,这是一首描写我在最孤独时候的一首诗。这首诗告诉我学会孤独,要在孤独中坚强。人生最大的打击,就是失意和失恋。失恋的苦痛不比一个皇帝失去江山逊色。可惜,固原乡下还是乡村的原始,一铺火炕上,诗人和家人团聚,摇摇欲坠的褚家湾,没有网络。
  《出岫小集》是诗人从乡村走到城里,从大学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宣传部的一位宣传干部的“出岫”历程。在这一部小集里,诗人用自己的眼睛、手中的笔,找到了生活中的自己。这一个自己,一步步地迎着曙光,也在风雨中,面对雾霾,勇敢地走来。从诗歌上看,诗人注重自然与本真的东西,这种自然本真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原生态。从下半部分的散文随笔的一些文章里,我至少能读懂一位宣传干部的家国情怀。诗歌的原生态,诗人追索的目标不仅仅是《渴望与你相逢》更重要的是《褚家湾》的《伤还在》。《在故乡》《引渡一个女人》是很难的。《面对残花》和《那一场盛大的花市》,“我”出岫以后,只能用正能量的笔触,抒发定西、褚家湾的感情,把这一个乡愁情结,本真地归集到《出岫小集》中来,让历史记住历史,让明天告诉明天。
  褚碧波,写诗、散文出道时间不长,能够聚焦这一片黄土地,用一首首小诗,一篇篇散文来讴歌她,引领她,已经超越了一个宣传干部的业务本身。
  从她的诗歌里看,我们任何一个诗人,过分的追求朦胧,一味的炫耀口语和先锋,恰恰是对传统的、正能量的诗歌艺术一种亵渎。如果诗歌的意象和意象不能包容,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内在的链条,以小我之能事,以晦涩为大美,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褚碧波诗歌的那种乡间美,就在于她在这片黄土地上,像谷子、玉米一样,年复一年的眷恋着,尽管有风有雨,尽管有霜有雪,尽管像一株小草死在镰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褚碧波的诗和散文行文非常简洁,每一首诗的“领”令人深思。一首好诗,也像一身好衣,领袖好,自然美,自然奇。
  《出岫小集》散文篇里收录了一些不错的散文。如《我的讲坛》《麦垛》《爷爷的故事》《窗里窗外》等等,都是以乡愁为题材的随笔、小散文。这些散文在我的床头依然还有黄土高原上农耕的形象,还有诗人和读者的体温。
  诗人的《出岫小集》52首诗歌,有几首诗描写的句子过多,起笔的意象不能由浅入深,描写乡下生活,细微之处,不细,颠倒了层次,影响了诗歌表达的效果。尽管无伤大雅,也足够引起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警醒和注意。
  诗歌与散文之美,在于经典的句子和哲理。褚碧波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但是笔者,也是众多读者审视一个诗人、散文家的重要的评判标准。
  生活中,一个诗人,散文作家去找一个自己,那个自己就是余光中乡愁里的邮票和小船,甚至母亲、坟墓和荒草。
  生活中,寻找一个自己,那就是热爱生活,打开乡愁的金钥匙,挖掘出眼泪、鲜血和黄金。挖掘出故事、和镜子。
  褚碧波在乡愁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的原生态。

 (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 

简介
布日古德(常用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文学评论作家;高级记者、记者站长。有大量散文、诗歌、歌词、文学评论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诗林》《词刊》《内蒙古日报》《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草原》《星星》《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贵州日报》《诗选刊》《西藏文学》《鸭绿江》等报刊发表并获奖。著有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