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序林永望诗集《行吟中国》


  导读:张况,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诗人林永望人如其名,他似乎永远充满旺盛的精力、行动的激情和写作的冲动,对于诗意人生,他心里总留驻着巨大的希望。他是一位有文学理想的诗人,很勤奋,也很有个性。在时间与空间中,他总是为自己预留了许多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总希望挽留心中永恒的诗意。在刚出版一部诗集不足半年,他的另一部诗集又要与读者见面了。这种速度与激情,让我感佩。他说他喜欢我的文字,认同我的“江湖”地位,因此再次嘱我作序。

  编入这本诗集的作品全是行足诗意、名胜履迹,命名为《行吟中国》,我看合适。行吟诗实则是旅游诗、风景诗的别称,在古代很有名气,如屈原的《楚辞·渔父》、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古代行吟诗中的名作,让人百读不厌。行吟诗非常注重客体描述与主观情感抒发相结合,诗人边走边吟唱,旨在抒写旅途所见所闻,抒发内心感受。当代中国写行吟诗歌的诗人不在少数,但写得好的却属凤毛麟角。

  林永望是个不安于现状、不泥于俗务、热爱生活、没事喜欢到处游走的诗人,他像蝴蝶般翩飞于中华大地,流连于眼前的美景。又像老鹰般审视脚下的山川,抒发凌云壮志。他的诗情由此生发,诗性词语全由他的内心主管,既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又兼具社会学意义,很是难得。他驻足湖南,遂有《潇湘烟雨》《洞庭观月》流泻笔端;他行走福建,乃有《鼓浪屿之夜》《烟雨土楼》记录人间烟火;他途经陕西,命笔描摹《梦回秦关》《西安城墙》之美;他热爱家乡广东,信手写出了《“南海一号”的前世今生》《夜游珠江》的深刻感悟;他旅次新疆,便以《胡杨树下,等你》《喀纳斯之恋》抒写神圣的秘境风光;他曾在西藏扶贫多年,对西藏的一草一木感情深挚,于是写下《梦回拉萨》《萨迦回眸》等温暖诗篇。一年四季,他边走边吟,偌大神州,莫不留下他的许多深情咏叹。

  且看他如何《洞庭观月》“山是冷的/水是冷的/连水里的月亮/也是冷的/无心伴月/月影徘徊/连风也跟我戏谑/吹起心里一片涟漪……//站在洪湖的桥上/回看云梦泽渔火点点/洞庭的后花园/月光是温柔的渴望/还有那温馨桂花香/流水潺潺/漫过心田……/俯仰间/有虫鸣笑痴/若寒蝉/凄切怆凉//没有灯/更没有范希文登斯楼的去国怀乡/情感固然/想当缪斯的门徒,但行动更是乞者的莲花落/木棒指向/是生存的祈愿/树洞里的黑暗/是智者深邃的思想/诉说人性的光芒/孤独的夜晚/陪伴着岁月一起成长//风雨洗礼/挫折迷茫/烦恼樊篱/憧憬向往/何必让失落悲观/笼罩你的脸庞/将悲伤写在沙滩/让梦跟鱼儿去流浪/把灿烂刻在蓝天/让爱跟随夜莺歌唱飞翔……//岳阳楼畔/小乔墓前/早起的秋霜/在狗尾巴草挂上/挂上风的思念/一滴珠泪/露点/折射着清晨的第一米阳光……”

  时间和空间是结构世界的基本框架。空间如骨骼,时间乃魂魄。从诗中可见,林永望对于时间和空间是极其敏感的。诗人的足迹镌刻着冷静的哲思和出世的热望。由洞庭意境切入思考,以观月感悟发吊古怀今之情。联结时空的骨骼和灵魂被他描绘成诗歌的形状,从经典中走出的精灵以哲理启示人生。云梦泽的依稀渔火,那是诗人散落在湖中的心情,没有说教的自作多情,铿锵韵律扬起积极的生命风帆,给人予冲浪的激情与冷静融合的诗性质感。

  林永望是懂韵律的诗人,押韵的诗句读之朗朗上口,这是他的强项。林永望诗歌中所透露的幽古之思和和生命意识是浓重的,他的修辞是透明轻巧的,行句之间显得既凝重又亲切,毫无阅读难度。

  我总觉得,诗人与诗歌的关系其实就像中医中所谓的气与血的关系。要知道,血后面是气。同理,诗歌后面是诗人。诗人是靠真情和良知来生发诗情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诗歌只是载体而已,要想写好一首诗,必须处理好诗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必须具真情有良知,必须为良心写作,为良知抒情。虚情假意是迟早会被读者唾弃的。

  看林永望怎样抒写《屈原祭·五月的河——汨罗竞渡》:

  “岁月的风/吹了千年/心头的泪/滴了千年//千年的祈愿/帆影在云端驶过/丑恶/不安靖的海/浪头澜涛起伏着/酝酿着/命运的苦酒/破漏的蛛网/打捞着/生活贫瘠的鱼米/乏力的桅杆/无奈地支撑着精神/腐化的现实/人心的吃水线/丈量着方圆的厚度//黑夜剥落虚伪的面具/星空下/疏薄的衣襟/扯下了画皮/赤裸成原始的冲动/美丽在空中飞翔/屈辱的泪水锈蚀长剑/秋日里悲冽的楚歌/你唱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长风里起舞绝望/像黑色的墨烟/吞噬了最后的一抹微光……//五月的阳光/汨罗江/清者清/浊者浊/千年的时光/水依然流着/粽子与鲜花/龙舟与光阴竞渡/擂出新时代脉搏最强音的战鼓//你是大海的儿子/你踽踽而行的身影/地平线的尽头/一颗星升起/是求索者黑暗中/不死的心灯……”

  行吟诗歌与风景相合便是绝配。诗中的林永望以无比真诚的诗心和诗性精神守护着内心那株金蔷薇,行句中满满的都是对屈老夫子和中华大地的热爱。屈原的爱国精神溢于言表。质朴的诗歌品质和纯粹的审美格调颇具个性特征。汨罗江、面具、粽子和鲜花,意象晴明晓畅,文字沉静灵动,情感爱憎分明。由此可以判断,林永望是拥有史识认知和文化立场的,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率性的诗歌创作方向和精神追求,他的审美格调甚至也是单纯的,不事雕琢的质朴之美,要不了许多技巧来掩饰天真。林永望奉献给读者的是简单的诗意,尽管他的诗歌没有非常上乘的成色、奇特的意象和诡异的表达,但他土地般淳朴、山泉般纯净的诗歌品质,让他的文字远离了技术和修辞的奂衍。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诗人最为自由率性的一面。他所展现的是简洁的人性美和烟火气。这首诗因拥有轻盈的质感而招人喜爱。

  网络时代充斥着各种“网络垃圾”,人们见证了太多所谓的“网络文学”。恕我直言,一些垃圾成分颇重的网络文字游戏,我不敢企望并苟同它会拥有多高的文学品质。林永望是一位阳光诗人,他创作态度端正,不沉迷于网络幻境,相反,他常把自己内心的真切感悟端出来阳光下晾晒,让读者感受他晴朗的思考和肉眼可见的真诚,这值得赞许。

  万里行吟,诗汇中国。一路繁花,一路高歌。这部新著是林永望用足迹丈量中华文明的行吟之作,他把诗句写在迷人的水乳大地上。这是他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当眼前沧桑散尽,他发现沉浮于自己内心的余温还在。这该是诗歌的外溢功能了,透着芳草气息。诗歌有此趋归,我想,这就够了。

  林永望不是靠想象活着的人,他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行走在中华大地,以独特的艺术个性书写自己心中的中华文明之美,节奏和谐,画面感强。一个热爱土地热爱行吟热爱大好河山的诗人,他的笔触离不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林永望没有忘本,他的诗句歌吟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他的诗歌是唱给神州大地的赞歌。他与土地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和诗意情缘,在他的作品中平实呈现,让人轻易就能读出他的热忱和忠贞。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决定了它对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审美表达,这是通识。我觉得,林永望诗歌的精神内核仍是现代性的,尽管他不乏古典情怀。这是他的作品能引起我关注的缘由所在。

  如何认识中国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审美转型问题是每一位当代中国诗人应该进行深度思考的课题。显然,林永望是做了这方面思考的。他目今为止的诗歌写作能做到不跟风不猎奇,就是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和审美态度。而这同样需要勇气。

  在我看来,行吟诗歌其实是为山水传神达意的,是诗人审美素质、艺术体悟和写作境界的重要传达方式。林永望行吟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大中华并不全是田园牧歌,而是一个充满一系列复杂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沧桑国度。我以为新时代中国行吟诗歌应着重于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话题。相信林永望行吟中国的亮色会照耀诗人自己的前路,传递属于诗歌的正能量。林永望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诗意反刍,将个体的行吟经验用以构筑回忆、构筑诗意,进而传递真情实感。他以行吟诗人的视角审视属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随着他个人写作经验的不断深入和写作路径的不断拓宽。我的目光触碰到了他观照现实、关注历史的诗歌情结和艺术自觉。纵观这百十首行吟诗,不难看出林永望是能够把握时代要求,用心用情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有为诗人。

  林永望的行吟诗当然有不足之处,比如抒情方式较为单一,比如情节结构稍显单薄,比如过度使用省略号等等,这些都是他明显的短板。希望他多参详,多体悟,及时补短纠偏,日后能更大进益。

2023年12月26日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

简介
张况,著名诗人、作家,1971年生,广东五华人。中国长诗写作倡导者、当代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赵佗归汉》(五卷本)、《雅土》《小镇上的鼓手》(合著)、大型历史文化长诗《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三国史诗》《大晋帝国史诗》《大隋帝国史诗》《大唐帝国史诗》等文学著作31部,主编诗文选30部,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日、韩、蒙、阿拉伯等文种介绍到海外。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鲁迅文学院首届诗歌高研班学员。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