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马文秀
《马文秀诗歌评析》


  导读:乔延凤 (1944~)笔名黎阳。江苏句容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作家。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蝴蝶伞》、《白蝴蝶》等。《秧果》获全国散文大赛奖,《碎裂及其他》获《江南》杂志奔马奖诗歌赛佳作奖。

  马文秀是一位优秀的回族青年女诗人,她的诗歌本真而又富于内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淡雅的情思。
  她是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90后青年,后又较长时间在北京生活,从原始的青藏高原文化,融入到当今社会多元共生的文化,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之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真、质朴,这便成为她的诗歌与其他作者的诗歌相区别的地方,体现出她作为个体诗人生命的价值。
  她自小在青藏高原长大,她的作品中这方面的题材,占了相当的比例,《麦场地》就是这类诗歌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流露出来的,正是她生命的自然与本真:
  
  我在辽远的麦草堆里做过梦
  那些风儿挂着怎样的微笑
  
  以怎样的姿态掠过
  在扬尘中我来不及触摸
  在田埂上我玩耍了一个童年
  
  那些奶白色的羊群
  深深浅浅地占据了我的空余
  青的草、细的雨,还有零零散散的人群
  
  铺开了庄稼地里的
  凌乱或是整齐
  挨着一排排喜悦挤开了夏天
  
  在蝈蝈声中开始匆忙
  青稞饱满  穗粒漫过膝盖时
  母亲的皱纹微微绽开了
  
  那些儿时关于田间嬉闹的秘密
  悄悄地沾着甜蜜跳动着
  夜晚的篝火,火里藏着的土豆、玉米……
  堆积着对土地的垂怜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带着她童年的天真,将童年时光的意趣和今天对童年的无限怀念,深深表达了出来。
  第1节,“我在辽远的麦草堆里做过梦”,一开始,就将《麦场地》的一个主要物象——“麦草堆”,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那些风儿挂着怎样的微笑”,这接着的一个问句,亲切而自然;“梦”、“微笑”,充满着童真的色彩。
  第2节,承接第1节,还是个问句:“以怎样的姿态掠过”,“掠过”,画出了风的形状,又写出了童年时光过得真快,用词准确、感情色彩强烈。“在扬尘中我来不及触摸/在田埂上我玩耍了一个童年”,“来不及”、“掠”,同样表达出时光流过之快。
  这首作品,用了回环往复、低回咏唱的形式,“在……在……”的排比,就是一种回环。“在田埂上玩耍了一个童年”,“玩耍”充满了个性色彩,与后文的“挨着一排排喜悦挤开了夏天”的“挤”,都形象而准确,将整个的夏天,她和伙伴们在田埂上玩耍、挤躺在铺麦草的庄稼地里的情形,描画的如在眼前。
  第5节“在蝈蝈声中开始匆忙/青稞饱满  穗粒漫过膝盖时/母亲的皱纹微微绽开了”,秋收在望,劳动者的母亲,“皱纹”才“微微绽开了”,将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写了出来。  
  她很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令人不忘:“夜晚的篝火,火里藏着的土豆、玉米……/堆积着对土地的垂怜”,篝火、土豆、玉米……,就如在眼前,这个细节,也就让人记住了。
  整首诗,亲切、自然、本真,犹如青藏高原那样明朗,飘动着牧歌一样的已经远去的情思。
  她对诗写的几个要素:音乐性、语言、内蕴、表达,都掌握的比较好,全诗表达出对乡村、对劳动、对童年时光的真挚深情,亦合乎诗歌审美的要求。
  这些就使得她的这些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与诗歌审美的检验。
  她的作品的内涵,总体上体现出了青藏高原文化、伊斯兰民族文化对她的深层次的影响,《丢思》,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
  老人们深壑皱纹里的苦涩
  将我的愁怀侵占
  
  曾经遗失的美好
  正在或已经丢失的文明
  紧紧缠绕着同胞的心坎儿
  
  斑驳温暖的记忆里
  察尔汗最能袒露内心的洁白
  金银滩草原是枣红马的春天
  
  根植于河湟风情
  偶尔触及荒草般的记忆
  噙不住的泪水
  藏在夜色里的咳嗽声中
  
  丢不了的乡土情怀
  在硝烟弥漫的灵魂中
  铜臭的歌儿无孔不入
  人们凄惶的情绪
  早被彻夜湮没在响当当的马蹄印中
  
  此诗的起句,“老人们深壑皱纹里的苦涩/将我的愁怀侵占”,就已把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外物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了。
  她是用文学语言来抒写的,这种语言是主客观相融合的语言,既是写客观外物的,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主观精神。这样的语言表达,符合诗歌主客观相统一、展现意象的要求。
  第2节,“曾经遗失的美好/正在或已经丢失的文明/紧紧缠绕着同胞的心坎儿”,写出了传统、失去的文明之珍贵。
  第3节,作者用察尔汗盐湖的洁白、金银滩草原的枣红马,以及第4节的“河湟风情”,将地域有代表性的物象,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将青藏高原文化、地域文化,表达了出来;这些具有表征意义的词语的运用,使得作品里的文化内涵显得丰盈起来。接着,“偶尔触及荒草般的记忆/噙不住的泪水/藏在夜色里的咳嗽声中”,“泪水”、“咳嗽声”,则将内心的感情与选择的外物,水乳般交融在一起了,体现出了她语言表达、感情外化运用得自然而熟练。
  第4节,“丢不了的乡土情怀/在硝烟弥漫的灵魂中/铜臭的歌儿无孔不入/人们凄惶的情绪/早被彻夜湮没在响当当的马蹄印中”
  将青藏高原文化放到了当今“铜臭的歌儿无孔不入”的社会现实中来写,而高原文化的“响当当的马蹄印”,把商业社会带来的“人们凄惶的情绪”却“彻底湮没”了,作者由此赞美了青藏高原文化的淳朴、积极向上。
  她选用的外物,都能很好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富于个性的意象,再现出那个不能忘怀的高原世界,体现出她自己的个性与气质。
  她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当今的这个变化万端的世界,又能够时时地固守住文化传统,时时流露出特有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她自己的个性。
  她近期推出的《高更最后的大溪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胸腔的色彩,世间的繁华
  皆敌不过一场流浪
  抛却妻与子,走向荒野异域
  将沸腾的血液融进激浪
  咽下,亲人最后的啼哭声
  横渡太平洋,简化
  茅舍、玫瑰,还有丰硕的女人
  让原始的欲望离呼吸更近
  八荒之外追逐另一个影子
  而画笔稀疏、淡淡在纸上恣意
  交汇的色彩
  像极了凯旋归来者
  却掩盖不住骨头撕裂的声音
  
  此诗篇幅不长,将画家高更的艺术追求,他的个体生命付出,都表露得细致而真切。
  高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特立独行的追求,是不可分开的。马文秀写高更的经历、追求,也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感情在里面;这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以及对高更的理解、感情体验,是密切相关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细细地体会、领悟艺术创造,包括诗歌创作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另一首《野牛图》,写的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岩画,此处岩画是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类文明遗存:
  
  闯出的那匹野牛,撬开了
  阿尔塔米拉山洞
  这狂妄的家伙,究竟是谁家的?
  
  西班牙居民,慌了神
  蜗居法令纹的巫术情节
  正如万年的洞穴,野性高于万年
  
  躬耕荒山的背影
  再一次被这兽群唤醒
  绕过赭红、黑色、还有褐色、暗紫色……
  洞穴壁画蔓延出一种香火味。
  
  全诗短短三节。
  一开始,“闯出的那匹野牛,撬开了/阿尔塔米拉山洞/这狂妄的家伙,究竟是谁家的?”用问句形式,展现出了“那匹野牛”。“闯”、“撬”,两个动词,就将野牛的原始、粗野全写了出来。
  第2节,“西班牙居民,慌了神/蜗居法令纹的巫术情节/正如万年的洞穴,野性高于万年”,法令纹,是人脸上位于鼻翼边延伸而下的两道纹路,出现法令纹,表明皮肤组织已经老化,用“蜗居法令纹的巫术情节”,来具体描画西班牙居民见到野牛“闯出”而“慌了神的”的神态,
  第3节,“躬耕荒山的背影/再一次被这兽群唤醒/绕过赭红、黑色、还有褐色、暗紫色……/洞穴壁画蔓延出一种香火味。”
  写出了古人类艺术活动对后世人的影响:唤醒了人们,以至“洞穴壁画蔓延出一种香火味”,带上了宗教色彩。
  我国的天山岩画,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青藏高原上古人类的活动遗存,都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图相类似。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马文秀身上的青藏高原文化的影子。
  马文秀的诗歌含有多种文明的交融,让我们感受到了她诗歌的精神向度。
  就连《出生年月》这首写她自己个体生命诞生的作品,由于穆斯林文化的介入,读起来也就有了另一番文化的新鲜感:
  
  我的诞生,模糊而轻薄
  记忆中正如雪后上升的气流
  凌冽,一再被省略。
  亲戚们开起的玩笑
  却在童年,不合时宜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母亲的怀抱,无法消散
  我的疑虑。
  于是,将孤儿当成兄弟姐妹
  密谋一场,去流浪。
  习惯独自在冬季,点燃火柴
  在陌生人的诞辰里
  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
  长大后,母亲仍然无法记起
  分娩的时辰
  只记得,宵礼邦克声紧追着
  我第一声啼哭响起
  将我的诞生宣告于世。
  
  此诗,将童年时候讳莫如深的“我来自哪里”的问题,与“亲戚们”“开起的玩笑”连接在一起,以致“无法消散/我的疑虑”,自己曾“将孤儿当成兄弟姐妹/密谋一场,去流浪”,写了出来;特别是,写到自己具体的出生时间时:“只记得,宵礼邦克声紧追着/我第一声啼哭响起”,伊斯兰的“宵礼”仪式,很自然地运用进这篇作品中;这些穆斯林宗教文化、地域风俗文化,都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生命底色中。
  现实生活,是马文秀用心选择的重要题材,这类作品,她同样写的不错;《10号线》就是这样的一首。
  这首诗中,她用了两个细节,就准确地把北漂泊的人,艰苦生存状态和精神上的失落,表现了出来;此诗的结尾处,她这样写道:
  “譬如:10号线拥挤人流所耗损的上班时间/以及等待每趟车的分钟数/如此精准记录下撒落的情绪”,“记下等待每趟车的分钟数”,这是她运用的一个细节,上班时焦急等待的情绪,跃然纸上;10号线地铁站上人流过多,以至要花长时间等车,结果是“拉长了独处与渴望自由的距离”;接着,她用“正如异乡人的漂泊/总有相似的绝望,在深夜中相遇”,来写北漂者的失落感,这同样是一个细节:“相似的绝望”,写出了人之多;在失眠中与“绝望”“相遇”,将北漂族深夜失眠、精神上的失落,写了出来。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认知价值。
  
  马文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她与青年诗人王长征、张元等,正努力地为中国新诗的繁荣与发展,积极地努力地工作着。
  他们以《中国汉诗》为载体,倡导新诗歌创作新理念;他们有着明确的诗歌主张;同时,他们还为促进海峡两岸诗歌、文化交流,积极努力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他们做着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都说明,马文秀在诗歌创作、诗歌追求上,已经日渐成熟起来了。
  我期待着能够看到她更多、更好的创作新成果!
 
简介
马文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上海文学》《青海湖》《诗潮》等国内外报刊杂志,著有诗集《雪域回声》、 长诗《老街口》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作品被译成多个国家(民族)语种。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