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邹晓慧
故乡辞(组诗)


  导读:签约作家邹晓慧诗歌作品选。
  
写一首乡村的诗
○邹晓慧
 
这是一个缺爱的小孩
这是一个缺爱的童年
这是一条缺爱的村庄
 
这是一个空了的爷爷
这是一个空了的奶奶
这是一个空了的村庄
 
不管是在吴庄还是许庄
诗还没开始写
先让人忧伤起来了
 
叫我如何下笔
写重了, 怕触摸到留守儿童的眼神
写轻了, 又怕被风吹走
 
叫我如何书写
写空了, 就像留守老人的巢
写实了, 又怕触动自已的疼痛
 
如果诗不能让自已救赎
我宁愿独自神伤
就像破旧的家谱与农书
 
诗歌与乡土从来不分家
贫瘠是贫瘠的伙伴
土地是土地的希望…… 
 
溪儿
○邹晓慧
 
溪儿是我故乡的邻居
童年过去, 少年过去, 我们那时
是青梅竹马,    所以
小时候的故事总与溪儿有关
 
自从我离开故乡后
从未回过,  即使是我
事业有成,  有钱有空的时候
城市生活是一出没有幕后的戏
台前是亲爱的同行或朋友
幕后是互不相干的角色
 
我打听过许多回乡的人
并把有关溪儿美丽的叙述录下来
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见溪儿了
在人群中常错觉她的出现
都仅是和她相像的路客
 
比如说如今我在一幢二十五层的
写字楼上办了家皮包公司
被另一家皮包公司算计了
或头脑发热了,  或厌倦了想老家了
站在几十层高的记忆之上
就能看见溪儿那双清澈透底的眼睛 
 
返乡
○邹晓慧

到乡下老家走走
没有大欢喜, 也没有伤感
没有行李, 也没有目的
多少年过去了啊! 还是这块我爱的土地

到乡下老家走走
没有大惊奇, 也没有什么欲望
没人知道你一贫如洗啊! 
也没有人知道你的  只有草根听得见的呼喊

到乡下走走
走不动的时候就写点诗
不想写诗的时候就晒晒太阳
想晒多久就多久
这就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已的日子

风要吹多轻柔就有多轻柔
阳光要多温暖就有多温暖
花愿开多香就开多香
草要长多野就有多野

坎坷过后,  困难过后
恐惧过后,  挣扎过后
我们到乡下老家走走
走不动的时候就写写诗
写不动诗的时候就发呆
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已的日子

像老树一样叶落不落无所谓
像老牛一样再耕不耕地无所谓
像田野一样长得是稻草还是春天无所谓
像不肯安睡的老屋空空如同祖辈的背影 
 
故乡辞
○邹晓慧
 
一个把三亩地当作世界的人
一个把小古井当作天空的人
一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人
是我年近七十的父亲
 
每到年关, 我就会回到双马石
会和越来越瘦的老父亲, 去收
一些大蒜, 一些山芋, 和
一些比大白话还素的大白菜
喜欢乡村的朴实与简单
 
当我把互联网关了, 与城市失去了联系
让自已重新从本能出发
又停在本性之内,  安静又祥和
安静些, 坐在双马石的石崖上
可以看看童年时曾经走失的日落
可以看看依然清亮的清溪的流水
不知不觉就会迎风流泪
 
喜欢风吹动乡村草木的声音
喜欢不说话的乡村的天空
如果喜欢, 我就沉默
如果还喜欢, 我赠他白云
 
父亲的白发也像云
劳作的时候, 手指之间,慢慢惊起
掩埋了故乡之外所有的喧嚣
又像一把磨得光亮的锄头,贯通天地
 
比乡村还古老的, 是双马石的风俗
它就像世道的对立面
世道再硬也有柔软的时候
当我赤足踩着大白菜地的时候
我似乎能感觉到乡村衰老的悲伤
 
只有我理解家乡的软弱
家乡也理解我的柔软与惊慌
 
一个把小山村当世界的人
一个把儿子当天空的人
一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人
那是我年迈七十的老父亲……
 
故土
邹晓慧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思想就像那棵叫瑞金的树
桃红了,柳绿了
冬眠的童年就苏醒了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歌声就像那只叫瑞金的鸟
巢安了,心定了
春到了,到了我家乡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生活就像那块叫瑞金的河床
他乡喧嚣的城市,坚硬、嘲杂
唯有故乡清幽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乡情是最美好的负担
犹如那只叫瑞金的脐橙帮
沉甸甸的像乡愁
 
回老家捎一坯故土
告诉你发生在故乡的那些事
春风唤醒多少思乡泪
生在他乡又十年
 
把这坯土拱奉在他乡
爱到深处才会明白
思念是土啊, 坚实、深厚
就像一生的风起云涌
 
石佛山之上
○邹晓慧
 
往上, 再往上
我似乎要投奔石佛山了
我的恐慌就像漂鸟一样
找不到随时要飞的眼睛
 
我动, 山不动
山动, 我却铁了心安静得像一块石头
如快要回归山林的生活
面对陌生如无数迷失的自已
 
再往上, 闭上眼睛
把白天脱掉
把现实脱掉
让肉身飞翔
 
再往上, 闭紧眼睛
似乎置身于万丈深渊之中
又好像游离了尘世
让灵魂飞翔
 
假若  天生没有高低之分
假若  我们身在何处都可以淡然自得
我们完全可以在半山腰安生
然后, 再缓和地老去
 
再往上, 站在石佛山上
我已不是一个恐高的诗人
再往上, 我就是七级浮屠
寻找那行放置地悬崖上的禅诗……  
 
纯粹
○邹晓慧
 
好写诗的
想必是位风雅的女子
她与溪水一起流动
与江南秀色一起
与日月一同排列
 
我喜欢她最初的纯真
像隐入红尘的背后
古典而干净
没有黑色的念头
没有被脏手触动过
 
她如一幅韵致的山水画
留白天地宽
无数俊才追赶红尘
有几个人真正知晓
她来自大宋还是盛唐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
像我这样爱纯粹的诗歌
如大自然的风景和风景的超然
如那些沉醉的光阴
端庄且宁静  眷恋而永恒
 
一首干净的诗
如一个穿旗袍的美人
如一份千年修来的禅缘
如一个民族的内心
如丝绸般的仁爱 
 

○邹晓慧
 
当我们安静下来
很容易看清孤独的自已
忧愁不必预留  不必测算
无须理解决  无须再说什么
天涯到处都是伤心事
 
这些零乱的脚印  多么需要
修行  我站在尘土中
目光迷茫  深陷孤独
我知道你也要经过这里
一样的焦虑  不安  忐忑-----
 
如果思想再深入点
就能看到这世道的疼痛
这世上是不是有一种叫空的东西
一切烦恼都不是烦恼
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我们伤不透彻  醒不彻底
怎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假如真有另一个世界
我愿提前到达
免得尘世太拥挤…… 
 
疲惫的煤工
○邹晓慧
 
把生活提在裤腰带上
——让汗水
从后背心里流淌下来
把一阵阵哟嗨哟嗨的挣扎声
放入矿山幽暗的井沿
从一高一低的世道
把煤请出来

长期的井下作业你得了一种病
一旦离开药之后,
每到阴雨天就开始发痛
药价却象病菌丝不断往上爬
一家人的温饱你都快熬不出汁来
那些汗水却不知怎么办?
落地碎八瓣打落寒伧的叹息声
要是下次病痛再发作
你是不是希望有人把你从井里捞出来
让大家看吧
煤矿里的民工兄弟的骨架子啦!
 
——把妻儿期盼的眼神
放在手心
把美好虔诚的祈祷词
放在墓里
尘土之中能放下芸芸众生
在十万里山河的梦里
我从隐忍的泪光中
仿佛看见了你——
那黑呦呦的清贫的笑…… 
 
暖冬
○邹晓慧
 
天冷了, 天空越来越空
像一些落魄的故事没有了皈依
像一个失足的浪子离开了家乡
像一条离开了农夫怀抱的蛇
 
一条赤着脚踝又一些疲惫的
对冬天不怀好意的母兽
以打霜的姿势凝望这个世界
打开河流    又关闭河流
 
我听见被尘世冲刷过的雨雪
发出白花花的孤独的声音
我看见一个花白的老女人
坐旧了整个乡村的黑
 
天冷了   心灵越来越空
被霜雪打过的冬天容易生病
那些失魂落魄的陈年往事
只能乱七八遭地丢在生活的低处
 
冬天的沉默会把你带入回忆之中
某些不寻常的温情
不是被别人拒绝  就是被自已拒绝
春天只能渴望  但不可靠
 
只能怨自已的肉身太薄
无法抵挡多年积累下来的寒冷
这个消瘦农妇的腰身无法捆住
一身至死不休的慢性疾病 
 
对于穷人来说  越来越空的冬天
就像到处打滑的乡间小路
就像赤手空拳挣扎的人生
无声、空旷、漫长 、无所依…… 
 
放下
○邹晓慧
 
放下就是一种爱
坚守也是一种爱
天黑之前  我不会倒下
天亮之前  我拒绝醒来
 
像是河水日夜从我的胸脯流过
像是不速之客敲响我的家门
你离开了十年  依然站成活生生的眼睛
像忧愁  抽不断生活的哀鸣声
 
生活的气息像老家的老烟囱
从夹缝中走出来的人容易遗失
记忆的背后  一只乌鸦在发笑
尘埃里的冷气飞越了阴影与冬天
 
失眠的夜像是男人一样打呼噜
思念依像藤蔓一般野蛮地纠缠
悲伤像成熟的胡须   疯狂地生长
浅藏不住一只愤慨的小鸟----
 
如果你我之间   只隔着一个异梦
我多想永远睡去   省去思想
有没有一个春天在等我
虚构的人生可否化解我的前世
 
放下是一种爱
坚守也是一种爱
剪断泣血的红绸  放跑黑色的乌鸦
一个世界  变成两只多彩的蝴蝶……
  
 
用诗意洗涤烦乱的世事
——邹晓慧诗歌印象
辛泊平
 
  和诗人邹晓慧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熟识”的程度。在网络诗歌论坛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我们曾混迹相同的论坛,有过不少交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注意到邹晓慧的诗歌语言,和当时网络上追求的直接、锋利的语言有所不同。他的语言是唯美的,细腻的,舒缓的,有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应该说,这样的语言在当时并不讨巧,因为,它缺少那种口语化带来的快感,缺少那种泥沙俱下的粗粝与力量。然而,我却记住了这位诗人,记住了他略带阴柔之美的浅斟低唱。时隔多年,诗歌论坛似乎早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在微信上遇见邹晓慧,也算是故人重逢。而再读邹晓慧的诗,依然是多年前的感受。
  这么多年过去,诗坛早已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几年”,所谓的先锋,所谓的流派,所谓的争论,都已烟消云散。留在诗歌现场的,还是那些稳健的诗人,还是那些禁得住一读再读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一天一副面孔、一天一个主张的表现显得可疑,而另一些人的坚守则显得可敬。在我看来,邹晓慧属于后者。他的诗歌源自他灵魂的律动,他的文字就是他情感的韵脚。所以,他不会跟在所谓的潮头后面博取廉价的认同,更不会丧失自我去加入众生的喧哗。时代变了,但人有不变的品质,心灵有不变的跳动,情感有不变的温度。正如诗人邹晓慧,任诗坛流云几度,他依然坚守着自己对汉语诗歌的理解,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声线,以一种相对传统的方式唱出对山川河流、对故土乡情、对人间美好情感的留恋与热爱。 
  他写故乡,以一种执拗的情感写,写故乡的人事与稼穑,写故乡的血缘与牵挂——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思想就像那棵叫瑞金的树
桃红了,柳绿了
冬眠的童年就苏醒了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歌声就像那只叫瑞金的鸟
巢安了,心定了
春到了,到了我家乡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生活就像那块叫瑞金的河床
他乡喧嚣的城市,坚硬、嘲杂
唯有故乡清幽
 
回老家捎上一坯土
乡情是最美好的负担
犹如那只叫瑞金的脐橙帮
沉甸甸的像乡愁
 
回老家捎一坯故土
告诉你发生在故乡的那些事
春风唤醒多少思乡泪
生在他乡又十年
 
把这坯土拱奉在他乡
爱到深处才会明白
思念是土啊, 坚实、深厚
就像一生的风起云涌
——《故土》
 
  在邹晓慧笔下,故乡无论是贫瘠还是丰饶,他都不会有薄厚之分,因为,那是他的根,是他的魂,是他歌唱的前提和理由。故乡是诗人出发的地方,也是诗人疗伤的地方。只有在故乡宽厚的怀抱里,乡愁才有了温暖的注脚,春风才有了再度吹醒记忆的力量。所以,诗人才会一遍又一遍地书写这或悲或喜的故乡记忆,一次又一次抵达这片让人难以割舍的灵魂之乡。他写《家乡的事》《父亲的事》,那些往事中有诗人成长的脚印,有诗人泪光点亮的亲情。他写《冬犁》《锄头》,因为,这些农具里有他父老的体温,有他兄弟姐妹的苦难与希望。他写《老铁匠》,是因为,他看到了加速度时代,依然有对往事时光、往事情怀的坚守与关照。
  当然,邹晓慧写故乡并没有坠入一种一厢情愿的抒情模式,而是写出了故乡之情的多维度思考。他留恋故乡,但并没有放大故乡的美好,更没有刻意擦除故乡的贫瘠与荒凉。他忠实自己的眼睛,更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置身于时代的滚滚洪流,诗人没有超凡脱俗,而是始终以心灵倾听故乡的脉动,以心灵感受泥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沦陷与尴尬。正因如此,邹晓慧避开了那种对乡村观光式的打量,而是走入乡村的腹地,用冷峻的笔触写出了乡村已远离田园风光的现状——
 
这是一个缺爱的小孩
这是一个缺爱的童年
这是一条缺爱的村庄
 
这是一个空了的爷爷
这是一个空了的奶奶
这是一个空了的村庄
 
不管是在吴庄还是许庄
诗还没开始写
先让人忧伤起来了
 
叫我如何下笔
写重了, 怕触摸到留守儿童的眼神
写轻了, 又怕被风吹走
 
叫我如何书写
写空了, 就像留守老人的巢
写实了, 又怕触动自已的疼痛
 
如果诗不能让自已救赎
我宁愿独自神伤
就像破旧的家谱与农书
 
诗歌与乡土从来不分家
贫瘠是贫瘠的伙伴
土地是土地的希望……
——《写一首乡村诗》
 
  可以这样说,对于家乡和土地,邹晓慧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记忆中的带有诗意纹理的乡村,一方面,是被时代厌弃的局促与衰败。然而,对于诗人来说,两种感受相互龃龉、相互打开的生命体验,才是对乡村完整的情感回应。这是一种空间的现实,也是一种时间的真相。它们是矛盾的两极,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此,诗人有深切的体认。所以,他并没有因为记忆的温暖而狂热,也没有因为现实的不堪而绝望。他的歌声轻而不浅,哀而不伤。
  他写苦难,也是如此。不论是《日子》里年轻女人被撕裂的人生,还是《摆摊的老王》中底层人的孤独,不论是《疲惫的煤工》里的沉重,还是《我与你们》的卑微,邹晓慧都写得隐忍而又节制。他没有渲染苦难,但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喘息却清晰可闻;他没有渲染屈辱,但那些在屈辱中压抑的泪水却清晰可见。在邹晓慧看来,底层人都有相同的面孔,都有相同的人生——
 
对于穷人来说  越来越空的冬天
就像到处打滑的乡间小路
就像赤手空拳挣扎的人生
无声、空旷、漫长 、无所依-----
  ——《伤冬辞》
 
  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走过“无声、空旷、漫长 、无所依”的冬天,这是一个关于穷人的隐喻。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写到此处的心灵战栗。对于苦难,他同样没有做局外人。那些有着凌乱人生的打工者,他们都是诗人的挚爱与亲人。所以,诗人才会那样感同身受地写。只不过,在写的时候,他没有纵情,更没有放声,而是忍了悲声地写,忍了抽噎地写。字里行间是忍,平仄韵脚是忍。而这忍,便是诗人的不忍,便是生人的真相。
  人生不易,现实不堪。诗人用眼睛看了,用心灵感受了,用灵魂回应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也许只能如此。诗人毕竟不是民间期盼的清官与侠客,他没有力量消除苦难,没有力量铲除邪恶,没有力量改变世界,他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苦难在继续,生命也生生不息。这就是轮回。诗人深谙此道,所以,他并没有深陷苦难的泥沼之中,让心性迷失。放下肉身之重,他看到了山水的慈悲——
 
每一天飘逸得如一片云
每一天淡定得像一座庙
没有生与死的日子
可以原谅一切……
  ——《僧人的眼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种视野,也是一种关照世界的尺度。阴阳之中,或许自有一种法则。而看穿这一层,则需要有一定的慧根,需要有一定的顿悟。在我看来,邹晓慧一定有这样的慧根与顿悟。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苦难之中也有感动与温暖,苦难之中也有倔强与希望。这不是传说,而是现实的一部分。一片云可以化成一座庙,一座庙里有高僧也有凡人,而生死两忘,便是另一个世界,便可以原谅一切。诗人如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即使死后能升到
那无边无际的天堂
一定很寂寞
——《在我死之前》
 
  是的,无论世道如何,生命总是向善、向美的。苦难让生命蒙尘,但并没有淹没心灵。而诗人则始终是那随时擦洗心灵的人,时刻保持心灵的柔软与敏感,倾听生命的呻吟,也倾听生命的呼唤。在山水之间,在人群之中,在时间深处,呼应那“如昔”“如山”“如水”“如风”“如月”“如情”的人生与岁月,用词语记录灵魂的点点滴滴,用诗意洗涤烦乱的世事。或许,这就是诗人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温暖的痕迹,或许,这就是诗人为所有生命留下的最深情的声音。最后,我想引用诗人《今天是诗人节》中的一节诗作为这篇阅读随感的结尾。在我看来,这一节文字不仅写出了一次诗歌写作的隐秘过程,更是道出了诗人的写作秘密,那就是,打开身体中最脆弱的地方,以最柔软的方式感受世界,以最丰盈的状态呈现灵魂的呼吸与疼痛——
 
在写诗之前
我要给自已打满一壶酒
与自已萧条的孤独
一滴一滴地数落自已
我真切地听见酒的声音
不停地敲打着
我身体最脆弱的地方
我知道这种感觉就是诗的感觉                                         
 
   简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诗歌评论集《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诗选刊》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安徽文学》评论佳作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省青年诗人学会副会长。现居秦皇岛市。
简介
邹晓慧 出版诗集《纯粹》《回归》《六如》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花城》《钟山》等期刊发表大量诗歌作品,获奖若干,入选中外多种选本。现居江苏常州。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