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审校:张智中、黄焰结、丁立群、王琳、馨阅 本期朗诵:晚枫 本期书法:蔡铁勇 本期译者:(以收稿先后顺序排列) (上) 1. 赵宜忠 2. 崔传明 3. 吴伟雄 4. 林文君 5. 余新 (下) 6. 孙蕴春 7. 林尚源 8.王昌玲 9.关恩亮 10.薛琴 11.晚枫 12.杨中仁 编者语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本期所选为《英诗金库》第190这首诗 就是拜伦最经典的爱情诗篇,写于1813年。诗人以极高的天分以诗歌的形式把“美”的情感展现给世人。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恋少女对于往日情人的深挚感情。他们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浪漫史。那时,他们俩海誓山盟,难舍难分。但是离别后,那情人竟毁弃了所有盟誓,变得轻浮放浪,遭人唾骂,听到人们对他的种种非议,少女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她仍然割不断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就象当初一样地怀恋着他。本期共收到十七版译作,经过张智中、黄焰结、丁立群、王琳、馨阅五位顾问和编委盲评推荐,在此推出十二篇,以飨读者。特别感谢五位专家在百忙中劳苦劳心的审阅推荐,同时感谢晚枫和蔡铁勇两位老师为本期奉献的朗诵和书法。 When We Two Parted By Lord G. G.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And light is thy fame: I hear thy name spoken And share in its shame.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A knell to mine ear; A shudder comes o'er me-- Why wert thou so dear?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Who knew thee so well: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 Too deeply to tell.
In secret we met: In silence I grieve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Thy spirit deceive.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 With silence and tears. 英文朗诵:
朗诵者: 晚枫(QUN GRACE LIU),原北京语言学院英语教师,自由翻译,爱好诗歌创作与翻译。在《世界诗人》《诗殿堂》《诗历》《大风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等刊物发表多篇创作和翻译作品。另出版有英译新编历史剧《黄叶红楼》以及合编翻译教材《汉英笔译全译实践教程》。现居加拿大。 书法分享:
译论: 原文When We Parted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最经典的一首爱情名诗,该诗由四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由八行组成,段落之间的韵脚不同。由于该诗较长,如果直译,译文很难达到一贯到底的押韵,即使能达到,读者也会有视觉的疲劳。因此,为了吸引(中国)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阅读(朗读)兴趣,译者采用了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沁园春》作为译文格式,通过意群整理,采用意译方法,将原文的四个段落合成一体,组成一首《沁园春》,字里行间诠释了原文爱情中的酸甜苦辣。在翻译中,译者侧重“雅”:音美、形美、意美。
译论: 英译此诗的思路—— 四种结构的理解:①倒装结构:首节第五行是Thy cheek grew pale and cold的倒装形式,译为“你的脸啊冷又暗”。②分离结构:第三节第六行是第五行I knew thee中I分离出去的定语从句,即:They know not I, who knew thee too well, knew thee. 这是由于定语从句太长,就把谓语宾语提到定语从句之前了。这两行译为“他们不知我对你,/原来竟然太熟悉”.③省略结构。末节的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Thy spirit deceive为并列句,后一行承前省略,原句为That thy spirit could deceive,译为“你心竟然忘旧恋,/你的灵魂竟会骗”。④重复结构:首尾两节都有In silence and tears,在首节逻辑主语指分手双方,译为“相对无言双泪流”;在末节逻辑主语仅指“I”,译为“(我……)/惟有无言双泪流!” 个别诗行的调译:第三节三、四行,据汉语的惯用句式表达语序,调整译文顺序,先译第四行,译为“缘何对你情太深?/想起战栗颤全身!” 译文韵式的再造:原文每节韵式为ababcdcd;译文前三节均为aabbccdd,末节是aabbcccc,后四句联韵,表示思念久久还“想起”,回应首句和诗题。
译论: 1、音韵处理上未全部与原诗一致,但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了音韵节奏感;时态有所体现。 2、“清晨冷露 滴落眉头”此句中“冷”修饰“露”,由“chill”一词理解而译,原句“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3、结尾八字,意在有力传达:相爱之人分开后再相见时,难以言语的无奈及压抑着的悲痛惋惜之情。
译论: 该诗是拜伦经典的浪漫情诗之一。全诗分四节,每节均为ababcdcd韵式。第一节表达了诗人与所爱之人的爱情之终结。因为她离开了他,使他伤心欲绝,为后文之“恨”作了铺垫。第二节表达了诗人伤心的原因。第三节表达了诗人对她的爱是何其之深。第四节确认了诗人的感受:对她憎恨和感到可惜。 该诗文字简单,但理解有一定难度,不好译。该诗使用了较多的古英语,而且运用了倒装、省略、分离和重复结构。如: 1.倒装: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Your cheeks grew pale and cold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For a long time, I shall rue you /And light is thy fame=And your fame is light 2.省略:Thy spirit deceive=And your spirit could deceive me 3.重复:In silence and tears和With silence and tears 4.分离:“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与“Who knew thee too well:”是一个定语从句关系,等于“They know not I, who knew thee too well, knew thee.”。 对原诗的结构做了这样的分析后,就很好理解了。译诗也配之以每节ababcdcd韵式。 译者: 林尚源,广东肇庆人,英语爱好者,肇庆市译协会员,从事英语翻译20余年。曾多次为国内企业到国外担任项目翻译,如1992年为国内知名企业肇庆蓝带啤酒厂在美国的拆厂项目担任翻译长达一年、2001年为一家知名港资企业在南美洲苏里南项目担任翻译长达二年、2003年为广东大型国企广东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在阿富汗项目担任翻译长达一年等。
译论: “When We Two Parted”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难译的是过去的事件与如今的情感相互杂糅。英文时态区别明显,译成汉语就得加词如:记得,当初等。原诗韵脚规整,各行音节数略有不同,译诗中以五、七言略微体现。 译者: 王昌玲,女,七星译诗社之天璇。研究领域:英美文学批评、诗歌翻译。出版合译著数部;两次获得韩素音翻译大赛汉译英之优秀奖(2009, 2018),2010年首届海峡英语竞赛汉译英一等奖。座右铭:我译,故我在。诗观:诗是灵魂的救赎。
译论: 拜伦的这首名作,共四节。第一节回忆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既写出当初爱情之深,又烘托出悲剧性的气氛,诗人抓住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冷凉”,并贯穿始终;第二、三两节,诗人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承上节的“冷”意和警兆,写少女得知情人变心时的心情:羞愧、惋惜,唯独没有责备和鄙弃,包含着对情人至深至诚的感情;第四节从当初私密相约写起,情人的变心和欺骗,使得她默默地痛苦、哀怨,但仍然想象若干年后重逢时的情景,诗人通过重复首节的“默默无语泪洗面”来表现那种爱与怨,喜与恨的复杂心绪。这种写法不仅使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而且使诗篇更耐人寻味。翻译中,为了使诗意更流畅些,译者特意将“To sever for years”和“Why wert thou so dear?”分别转译为“相聚在何年”,和“为何我还这么在乎你?”;将“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Thy spirit deceive.”译为“你的心中可能忘了我,/你的灵魂可能骗了我”;同时将“If I should meet thee / After long years,”的语序做了调整,译为“过去了这么多年,/假如你我再次相见”。原诗韵式规范,每节为ababcdcd;译诗没有照搬,而是译为自由体,也希望读者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