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中诗翻译
译事|从感性凸显到感性融合——裘小龙先生访谈||第11期


  导读:裘老师在《中国古诗与现代主义诗歌在翻译中的感性交流》中写到 “诗歌翻译中,可以也应该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标准的翻译方法,即注重诗的感性的翻译方法。



主持人:赵佼

从感性凸显到感性融合
——裘小龙先生访谈


赵佼:裘老师在《中国古诗与现代主义诗歌在翻译中的感性交流》中写到 “诗歌翻译中,可以也应该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标准的翻译方法,即注重诗的感性的翻译方法。事实上,已有一些翻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这样做了。从事这样尝试的翻译者大都是诗人,在经过努力后,已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地平线。” “诗的感性” 的内涵是什么?
裘小龙:这是我在1988年出国前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我的工作偏重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翻译,感觉到在翻译中一般所讲的 “信达雅”标准是需要的,但又有一些没讲到的地方。在那篇文章里,“感性” 的定义我从两个方面来试着加以把握:第一个方面,感性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独特拥有的现在和潜在的感受一思维功能或能量,这里所讲的感受一思维能量,是指诗歌创作与阅读过程中特殊的审美心理模式。第二个方面,可以说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我们上面谈到语言的感性并非一成不变。我们知道,语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时代是充满了感性特点的诗歌语言,在另一个时代也许就不是。这里既包括语言形式本身的改变,也包括在语言形式背后的感性改变。这涉及到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因此影响、甚至决定这一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诗歌正是把语言的可能性发掘、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艺术,最能凸显这一语言所特有的文化感性。如果说这些年我这方面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的话,或许可以说是在 “凸显原诗感性” 的基础上,又发展到怎样 “把原诗和译诗中不同的语言感性凸显融合在一起”。这自然与我自己这些年写作、翻译的不同侧重有关系。换句话说,这也是把诗歌翻译与双语写作结合起来的尝试;不仅仅要凸显原文感性这一层面,同时要像创作一样,在目标语言中也要充分发掘其感性,从而呈现出混合了不同语言感性的文本。


赵佼:裘老师在《论多恩和他的爱情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用 ‘思想感性化’ 这一说法概括性地高度评价了多恩的艺术技巧。艾略特说 ‘多恩像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的感到思想’。艾弗•伊万斯说 ‘他的思想是在为他的感情服务,他的感情进入他的思想’。品托提到 ‘多恩在这些诗行中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是他们(玄学派诗人)杰作的显著标志’。这些评论措辞虽然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地阐明了多恩怎样在爱情诗中达到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见裘老师一直都将 “诗的感性” 贯穿于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及诗歌评论中。此外,我注意到裘老师特别提到诗人译诗,诗人译诗与 “感性凸显” 之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裘小龙: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就提到,在英语诗歌发展诗中曾经历了 “感性的脱节”,这因此引来现代主义诗人的反拨。其中英美意象派诗人更是独辟蹊径。当然他们并非有目的、有理论地走向注重感性的写作、翻译。他们首先都是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诗人,出于对传统英语诗歌的失望,他们在或多或少偏激的反叛和扬弃中,把急切的目光一下子转向了东方诗歌,尤其是古诗。在这样一种背景中,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感性形式的高度靠拢和忠实移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且,他们不仅是翻译者,还是诗人,出于他们在自己创作中借鉴和模仿感性的需要,他们对诗歌翻译中感性问题的注重是不同寻常的。他们在翻译创作中对感性形式的横移植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强度。这在当时曾引起了一部分英美读者的不解和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派诗人的尝试已逐渐为人们接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已得到肯定。正是在他们的译作中我们看到了至少是通向理想的诗歌翻译的希望。

意象派之后,在英语诗歌(尤其是美国当代诗歌)中,这股横移植的势头丝毫未退,还有了新的进展。莱克思洛斯写过这样一段话,“美国语言正在离开其印欧语言源,它离开了拉丁语那种曲折的微妙、细腻已经很远,相形之下更靠近汉语(古代汉语)那种句法逻辑。” 这也许有些片面,但是,古代汉语感性形式通过翻译对美国当代诗歌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改变确实存在。在美国诗人中,肯尼斯·莱克思洛斯、卡洛琳·凯泽、加里·斯耐德等都在当年意象派诗人的轨道上向前走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同理,国内二三十年代兼搞创作又搞翻译的诗人,在他们的翻译中,也大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另一种诗歌语言的感性,并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有所借鉴和移植。戴望舒曾将象征主义诗歌追求音乐性这一感性特点移植进了现代中国诗(尽管他没有完全意识到),在卞之琳、冯至等其他人的诗中也都可以看到感性的横移植。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赵佼:从 “凸显原诗感性” 到 “原诗、译诗感性凸显的融合”,裘老师的译诗观和双语创作经历密不可分。您在《城市、诗、译诗》一文中,将创作经历、人生际遇与麦克尼斯《花园中的阳光》巧妙编织在一起,诗的感性与对人生的独特领悟幻化如一,如果说,“凸显原诗感性” 强调的是原作中心,那么 “原诗、译诗感性凸显的融合 ”强调的则是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诗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对话,发生在过往与当下、本我与超我、自我与“他者”之间。
裘小龙:近20年来,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在英文小说的写作上。这与英文诗歌创作以及中诗英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也阴错阳差。我原想写一本关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的英文小说,主人公是知识分子,喜欢思考,也喜欢诗歌。但小说却意外地写成了侦探小说,主人公也成了一个 “思考的探长”,虽然仍喜欢吟诗。只是,他在办案过程中引用的英文诗,给我的美国编辑删掉了,因为她说这样做要付的“版权费用太高”。结果只能在这些空出来的段落中,改用我自己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早就过了版权年限,不用付费。在这样做的时候,我却也更进一步意识到,在英文小说中放入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必须不能影响到一般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就像他们平时读现当代英文诗一样;与此同时,又必须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感性和诗意。这也可以说是感性融合吧。在小说中写诗和译诗,这同时也让我或多或少有意识地承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传统,即小说中有诗,使叙事更富有不同的抒情强度,节奏变化。小说中还有一部分不是译诗,是我自己借着陈探长名义写的诗,这样做也带来一个意外的好处:仿佛让我戴上了陈探长的面具,进入了他的 “自我”,写出了我自己原来不会去写的诗。

赵佼:评论麦克尼斯的诗歌时,裘老师写道:“特别欣赏他把现代感性与传统抒情揉合起来的努力。麦克尼斯不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动辄就动情、滥情得忘乎所以,即使在他抒情最高潮的时刻,仍保留着一种现代主义清醒的反嘲与低沉。如在《花园中的阳光》那首诗中,‘我们要死了,埃及,要死了’一行,即引自莎士比亚《克里奥帕特拉》,凸突的互文性技巧运用,把个人的悲剧推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高度。” 这让我想到,露易斯•格吕克凭借 “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成为新一届诺奖得主。普遍存在应该是指人类的共同记忆与普遍心理。裘老师在《昨天仍在解释着今天》提到 “关于父亲的回忆就无可奈何地碎片化、片断化了。如果说记忆中还有一些例外的段落相对完整、清晰,隐隐中似蕴含着什么特殊意义,在这些年压抑的空间中仿佛还多少有着些关联”,诗与记忆的微妙关系耐人寻味,对这些记忆片段的独特体味应该也是您对 “诗的感性” 的一种理解,或是创作风格的一种体现吧?
裘小龙: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讲到过 “空间形式”(spatial form),这是著名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最早提出的一个理论。在他看来,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是用一种虚构的同时性替代了传统叙事的时序,其支离破碎的片断不能按通常的时间排列顺序来读,而要在 “空间形式” 中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延续性的整体。另外一位诗人批评家罗森塔尔(M. L. Rosenthal),在他一本很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批评著作《现代延续性诗歌》(The Modern Poetic Sequence)中,也进一步发挥、探讨了空间形式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观点,因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因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兴起,诗要保持住必须的抒情强度,往往只能是片断性的,可这些片断间还是有着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在一个独特的空间形式中,形成一个既带有 “留白”,又带有内在延续性的整体。艾略特的《荒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个不同的片断充满了感性的强度,却又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自己曾写过一首题为《在中国的堂吉珂德》,也同样是把感性的碎片放到了 “空间形式” 中。罗森塔尔批评理论的应用其实并不局限于诗歌写作。几年前,我曾做过一次尝试,把它用到我的一本延续性短篇小说集子《红尘岁月》的写作中去,在法国《世界报》上,一天一个片断,连载了一个夏天。

于是,我在《昨天仍在解释着今天》一文也尝试了一下,把关于父亲的一些感性特别强烈的记忆片段汇集起来,放在或许不是那么严格意义上的空间形式中。像李商隐的《锦瑟》那样(顺提一句,《锦瑟》也是一首充分体现了“空间形式”的诗),弦已无端断了,只能一弦一柱地去加以追忆,尽管彼时彼地,许多细节都显得如此惘然、破碎,一些意象的片断间甚至很难找到理性的线性连接,就像艾略特在《荒原》这一最能体现空间形式特点的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我坐在岸上/钓鱼,背后一片荒芜的平原/……用这些片断来支撑我的断垣残壁。”

赵佼:李商隐的《锦瑟》、麦克尼斯的现代感性与传统抒情的揉合、“原诗与译诗感性凸显的融合 ”这其中都蕴含着裘老师对 “诗的感性” 的独特体悟。裘老师可否谈一谈双语写作中如何凸显 “诗的感性”?
裘小龙:在两种语言间打转,遇到新的问题,也会促使着双语写作者寻找新的写作策略与可能性。换个说法,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感性,双语写作不能像在一般的诗歌翻译中那样,仅仅简单地强调“信”,同时得兼顾怎样把属于一种语言的独特感性重现在目标语言中,并保持目标语言自身的感性,目的是要产生一种混合了不同语言感性的文本。因此,我早期比较注重的策略是,要特别凸显原文文本的语言感性。这虽然在目标语言中读起来有时不那么 “达” 或 “雅”。这在那一时期英译中诗歌翻译中更明显一些;但我到美国后开始用英语写作、并从事中译英的诗歌翻译后,就更侧重“原诗与译诗感性凸显的融合” 了。毕竟,翻译诗歌在目标文本中读起来也应该是诗歌。人们常说诗歌翻译是诗的再创作,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双语写作。

乔治·奥维尔在 “政治与英语语言”(Poli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作家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地避免陈词滥调,因为用滥了的词语会让读者习以为常,不再对读到的内容独立进行思考。对好的写作来说,语言的新鲜和独特感因此必不可少。但对我这样一个用非母语写作的作家来说,要在英语写作中判断语言的新鲜或独特感,并非易事,但双语写作却给我带来一个原先自己也没想到的优势。

这里是在 “陈探长” 小说的写作中遇到的一个例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小说的主人公感慨地想,“ 麦当劳与星巴克一夜之间遍布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在英文中最初是这样表达的:
Overnight,MacDonalds and Starbucks appeared everywhere in the city of Shanghai.
上面的这句基本上表达了要说的意思,但总觉得语言不够生动,也缺乏新颖感,
于是改动了一下:
Overnight,  MacDonalds and  Starbucks  mushroomed up  everywhere  in the  city  of Shanghai.(一夜之间,麦当劳与星巴克像蘑菇一样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
第二句的意义基本相同,只是把动词 appeared 改成了 mushroomed up但还是觉得在英语中,mushroomed up 恐怕也用得较多了。一时间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表达方式,突然想到一句中文成语,又改动了一回,
Overnight,MacDonalds and Starbucks popped up like spring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 (一夜之间,麦当劳与星巴克雨后春笋似地在上海窜了出来。)

我记得以前刚开始学英语时,课本里曾讲成语的翻译要用成语对应成语,但在双语写作中,我没有刻意去找个对应“雨后春笋”的英文成语,而是把中文成语直译过来,作为明喻改写在句子中。我这样尝试,自己最初也没有把握,但小说出版后,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以及其他几个批评家都在书评中提到了我的语言,说在英文中掺杂着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感性,更特地引用了 “雨后春笋” 的例子,说小说的语言出人意外地新颖。这还真是具有些讽刺意义。“雨后春笋”在中文中恰恰是几乎都用滥了的成语,但在英语文化中,“笋” 相对来说是个具有异国情调的意象,与 “雨后” 的关系也有些含混,因此反而获得了感性的新鲜感。

赵佼:感谢裘老师分享这些生动的例子。刚才裘老师也谈到双语写作与翻译的不同,那么在翻译自己的作品与翻译他人的作品诗,如何把握 “诗的感性”?
裘小龙:对诗歌翻译来说,译文首先读起来也应该是一首诗。我对译诗的结构、句式、韵律、排列甚至目标语言的独特感性都做了一定处理。以下是一首唐诗的英译文。
Lines on theSouth Village

This door, this day, last year,
you blushed,
the blushing faces
of the peach blossoms reflecting
yours.
This door, this day,
this year, where are you,
the peach blossoms still giggling
at the spring breeze?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两个文本的不同地方太多、太明显了,但意义和意象上却并没有“自由发挥”。这或许是因为翻译别人的作品与翻译自己的作品截然不同。翻译别人的作品,有一个必须忠于原文意义和意象的前提,虽然这并不排斥在此前提下作一些创造性处理。翻译自己的作品,对于究竟要说什么更有把握,因而能更多考虑怎样在目标语言中把自己要说的写得更有文学性、更充满其独特的语言感性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像在另一种语言中重写这一作品。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展示当时我刚开始尝试双语写作时,怎样摸索在翻译/ 写作中相互切换。20世纪90年代初,我的一首英文诗 “原野与海洋”,在美国赢得了全美大学诗歌创作比赛的头奖。
  The Open Country and the Sea

I would not be the exquisite key-ring on your finger,
nor a fantastic seaweed-mantled obsidian you’d lean on.
So I shaped you into a delicate vase with my eyes,
and in your mouth placed fresh carnations.
Simply because of your white graceful neck
I’d captured the color of dream, the shape of wakefulness.
One morning I found that I had turned to water,
with neither motion nor gesture nor expression.
“Now that it smells,” you asked me, “shouldn’t we change it?”
In the night you dreamed of open country, I of the sea.
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原先的中文文本改译、改写而成的,曾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的中文原诗如下:
现象学的本体论
我不愿成为你手指上玲珑的钥匙圈
或你倚靠的黑曜石,狂想海藻沾满
于是你在我眼里生成了精致的花瓶
在你的唇中我插满了选择的康乃馨
一个早晨我突然发现自己化成了水
没有动作,没有思维,也没有语言
仅仅是因为你纤秀的脖子,才获得
我自己想象的色彩以及存在的形体
已经有味了也不知道换一换,你讲
在梦里,你梦到原野,我梦到海洋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中文原诗在形式上模仿了闻一多先生讲究的字数、音尺整齐的格律体新诗 (俗称“豆腐干”体),但这在英文中几乎不可能。相反,在写英文时,诗的音韵、节奏、句式都更多考虑到了现代英语诗歌读者的接受与审美需求。诗的标题也改了。在国内写这首中文诗时,我正在读存在主义,试图在诗中形象地思考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关系,取了这个抽象的题目,但在英文现代诗中,这个标题显然不合适,因此改成了更具体的, 也因此让诗歌奖的评委认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当然,这说到底是我自己的诗,可以任意作比较大的改动;在双语写作中能这样做,在翻译他人的作品时却不好做,毕竟我还得忠于原诗的意义内容。


赵佼:裘老师曾多次提到存在主义,那么 “诗的感性” 中是否也包含着哲性?澳门大学龚刚教授创立的 “新性灵诗学” 提倡 “性灵是厚学深悟而天机自达,新性灵诗风是闪电式的照亮、冷静而内含哲性的抒情。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新性灵主义崇尚顿悟和哲性,主张智以驭情,推崇一跃而起、轻轻落下的诗境。” 裘老师怎样理解诗的哲性?
裘小龙:龚刚先生的 “新性灵诗学” 与中国的传统诗学中的 “性灵说” 应该各有侧重,很难一言概之。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接近浪漫主义诗歌中关于诗是感情表现的主张。从龚刚先生对 “新性灵诗学” 的定义来看,似还有一点禅宗的意味,崇尚 “内含哲性的抒情”和 “顿悟和哲性”。艾略特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写什么思想”,而是要找到 “思想的情感相称物”;对多恩来说,“一个思想是一种经验,修饰他的感性。” 或许就像《沧浪诗话》中说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也可理解为诗的哲性不可能像哲学著作中那样论述,而是要在充满诗感性的意境中呈现。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是相近的意思,诗人不用刻意去写自己的哲理思想。什么都不需硬塞给读者,而是让读者自己步入诗的感性意境,在审美再造中顿悟。你让我看的龚刚先生那几首诗,其实也是把读者带入诗的抒情境界,“内含哲性” 吧。
赵佼:“诗的哲性要在充满诗感性的意境中呈现”,的确,诗为我们缔造了一个个有情天地。就诗歌翻译而言,似乎古诗翻译更多一些,裘老师可否谈一谈当代中国诗歌走出去究竟遇到了哪些困境?
裘小龙:当代中国诗歌怎样走出去,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却从未在书店中见到过一本中国当代诗集的译本。与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的译介现状相比,当代诗歌怎样走出去的“困境”相当明显。这里可能有众多原因,其中有一点是我自己在翻译/双语写作过程中也想到的。用欧美相对语言学的理论来说,人们对世界的观照是在语言中实现的,不同语言的内在结构会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这也包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经验再造。我们上面已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在深层语言结构、感性呈现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引起了意象派诗人与翻译家们巨大兴趣,经过他们的努力,产生了有一定规模的读者群。可当代中国诗歌的情况就相当不一样了。我还记得大学老师我们上现代汉语语法课,基本上还是在英语语法的基础上讲授的,更不要说中国现当代诗人有不少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样他们的作品让西方读者读起来,至少是缺乏了中国古典诗歌那种独特的不同感性,或者说异质性。几年前,有感于大多数的美国读者对中国当代诗歌了解得太少,我为《洛杉矶时报书评》写过一篇译介当代诗人王小龙的文章。他的诗不难懂,可怎样把他的汉语口语诗的感性凸显、融合到英文文本中去,却并不容易。这也正是诗歌翻译者努力要做的工作。译诗不仅仅在于说了原诗要说的意义内容,更在于怎样用富有源文本以及目标文本感性的语言说。这样做或许困难重重,但“对于我们,只有尝试,其余不是我们的事。
赵佼:裘老师的译诗很多已成为经典,《四个四重奏》豆瓣评分为9.0,《丽达与天鹅》豆瓣评分8.8。据悉,2021年裘老师又有几部新作问世,陈探长系列之The Shadow of the Empire 中还有鱼玄机、温庭筠、武则天的一组诗的英译,将诗歌与小说创作融合既是裘老师的创作风格,也不失为译介中国诗歌的独特途径。本期访谈很荣幸邀请裘老师与我们分享当代新性灵诗学创始人、澳门大学教授龚刚先生的一组诗歌译文。

五首历史狂想曲与一首轻快的诗
Five Rhapsodies of History and a Light Poem

龚刚作,裘小龙译
Written by Gong Gang and Translated by Qiu Xiaolong


1.铜奔马
1.Galloping Bronze Steed

从千年前的凉州一跃而起
魏晋如龙雀,唐宋如飞燕,明清如游隼
须臾之间,啸聚古今
Jump from Liangzhou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soaring phoenix of the Wei and Jindynasties
the flying sparrow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winging falcon of the Min and Qing dynasties
In a flash, howling
join time pas and time present
毕加索在电闪雷鸣的夜晚构思飞奔的鸵鸟
终究慢了一拍,而达利的玫瑰女孩
正从后现代的虚空坠落
In a night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Picasso is conceiving
of the racing ostrich, slower  
by a step, and the rose girl
portrayed by Dale is falling
from the nothingness hovering  
over postmodernism

饱满的躯体,飞扬的鬃鬣,是一种信念
从大漠,蓝天,浩荡的风云中汲取灵感
Robust body, flying mane, a faith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vast desert
blue sky, and the sweeping wind and cloud
菩提树下的王子,马厩里的圣人
虔诚地苦思人间的戒律,缚不住
脱弦而出的利箭
The prince under the Bodhi tree
the saint in the stable
were cudgeling their brains out
about the rules of the human world
unable to tie an arrow
shooting out from the bow
飞矢不动。不是古希腊的诡辩
瞬间凝固的火焰,把热烈
发酵到极致
The motionless arrow
in flight. It is not the rhetoric
made in the ancient Greece
the flame congealed in a flash
brings the heat to the extreme
in fermentation
从打了火漆的酒桶中
斟一杯酒,仅存的红土气息,
有如青春,有如千年前,
那位凉州匠人的想象
Pour out a cup of wine
from the wax-sealed barrel
with the remaining tang
of the ancient red soil, like youth,
like the imagination
of that Liangzhou craftsman
a thousand year ago
——从江面上的粼粼波光
从仲秋草坪上的一丛青绿
从海平面上的一艘货轮
从引擎的轰鸣,由近而远
From the glittering ripples  
of the river, from a green stretch  
in the mid-autumn lawn
from the cargo ship sailing
on the sea, from the loud rumble
of the engine, fading
into the faint distance

2.楼兰
2. Loulan


南方之南,闷雷掠过天际
郁热的天气,仿佛永无尽头
翻过围墙的视线,翻不过墙外的山峦
South of the South, the thunder tearing
across the horizon, the sultry weather
seemingly endless
The glance sweeping over the wall
is incapable of sweeping
over the mountains stretching  
outside the wall

楼兰在季节之外
漫漫黄沙,是开端
也是结局
Loulan is beyond seasons
the overwhelming yellow sand
marking the beginning
also the ending  

一闪而过的繁华,从荒废的城垣
汲取灵感,传说中的红披巾
点亮冷月,万顷月光下,
埋葬着千年爱情
The transient prosperity passing
in the twinkle of an eye
inspiration from the ruins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the red scarf blazing
in the legend
rekindles the cold moon
with love from time immemorial
buried under the vast expanse
of the moonlight
这是一个无需讲述的故事
所有的不朽都拒绝修辞
从寂灭深处,木旋花和骆驼刺
挣扎而出,如陨石溅落的光芒
This story needs not telling
The immortal refuse rhetorics
From the depth of stillness,
baill and camel thorn struggling out
like the flash of a falling meteor
此刻需要烈酒,天地辽阔
孤狼般的吼叫无人可闻,唯天地可闻
让风沙扑面,让寒风灌进胸口
让刀郎和云朵的歌声在永恒中回响
油腻的尘世,需要一次涤荡
This moment needs liquor
against the immense expanse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the lone-wolf-like howl is
heard by no one, except the sky
and earth, facing the sand storm,
and the chilly wind pouring
into my bosom, I let the songs
Of Daolang and Yunduo reverberate
in eternity, the oily world
Of dust, needs a thorough cleaning

3.玉门关的废墟在史诗尽头
3. Ruins of Yumen Pass at the End of the Epic

走吧,从村口的小路出发
Let us go, setting off
from the trail
at the village exit
玉门关的废墟
在史诗的尽头
Against ruins of Yumen Pass
at the ending of the ancient epic
鼓角与羌笛,比想象更远
不可阻挡的风,古往今来
Battle drums, horns, and Qiang flutes
more distant than imagination
irresistible wind keeps charging
throug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刺目的沙砾上,芨芨草三五成群
从昏黄的苍茫中,扎住绿色
In the glaring sand, clusters
of splendid achnatherum clutching
the green against the vast expanse
of dusky somberness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所有的旅人都是过客
The military sail moving
beyond the Han pass, the wild geese
returning into the Hun sky,
All the travelers are passers-by
驿站是一壶酒,一弯月,或千里之外
一枝蔷薇攀上窗棂
The post house is a kettle of wine,
a curve of the moon,
or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
a rose is climbing up
onto the window.
背景是一面墙
白色,一切俱足
一无所有
The backdrop is a white
wall, containing everything
and nothing.

4.游牧民族之龙井与敦煌
4. Nomadic people’s Dragon Well and Dunhuang

蓝与绿的切换
在呼吸之间
江山的气息
清晰可辨
The change from the blue
to the green,
between breathing in
and out, the remaining tang
of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comes so distinguishable
多年前种下的茶香
是悟不透的江南
未完的旅途,在万里之外
The tea fragrance
planted so many years ago
is the inscrutable South,
and the incomplete journey,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此刻,马蹄声起,马蹄声落
辽阔的寒意,叩响天际
At this moment, the stampings
of horseshoes rising
and falling, an immense feeling
of chill knocking  
against the distant horizon
孤独的风,需要拥抱
在记忆中坚持的,是湮灭于
未来的壁画,和尘封的韶华
The solitary wind needs
embracing arms; what’s persistent
in the memory: the murals
obliterated in the future
and the dust-covered glories
反弹琵琶,将妩媚撩拨到极致
云散处,灰瓦白墙,独对青山
She playing the pipa insturment
against her bare back
provoke you to the extreme
with her charms
the clouds dispersing
the gray tiles and the whit walls
facing the green mountains
in solitude
仿佛有雨,来自时间深处
那一棵树,那一张茶桌,那些杯中的沉浮
It seems to be raining
from the depth of time
that tree, that tea table
those risings and fallings
in your cup

能够被伞遮挡的,恰恰无需遮挡
What can be shielded
by an umbrella needs no shielding

5.颐和园
5. Summer Palace

把江南拆迁到帝京
湖山亭台,一应俱全
然后是全世界最长的山墙
圈住全世界最大的园林
Moving the South to the imperial capital
in the north, with lakes, hills, pavilions
and stages, all included,  then enclosing
the largest palace garden
with the longest wall in the world

垂暮的王朝
独享清欢
The declining dynasty
lost itself in ecstasy
all alone
和历朝历代的禁地一样
照例会有一个无比优雅的冠名
嗅不到腐烂和血腥
Like all the Forbidden Areas
in one dynasty after another
a graceful name was given
in which, you usually cannot smell
any decaying and blood-shedding

百年后,许多秘闻尚待定论
许多碎片需要打捞
唯有天空与阳光,无须考证
In a hundred years, a number of secrets
to be laid open, a lot
of fragments to be salvaged
nothing but the sky
and the sunlight
need no textual research
白桦树也不必。树干上的松鼠,
轻快地蹿跃,像逃离历史一样,
逃离镜头
Nor for the white birch. The squirrel
jumps light-footedly
on the twigs, as if
fleeing from history
from cameras
柳堤,蓼渚,碧空,秋水
让人无言以对,谁的凤辇从此经过,
无人理会
Willow-shaded riverbanks
duckweed-covered ripples
clear sky, and autumn water
all this renders me speechless
heedless of which empress’s chariot
passed here, once
排云殿要以一身华贵
重新定位历史的重心
但我只关心松鼠和雨水
The Cloud-Expelling Imperial Hall tries
to re-anchor history, but I care
only about the squirrel
and the rain


6.成为风
6. Becoming Wind

绵绵细雨是对大地的抚慰
秋凉如风
是的,成为风
成为让自己喜欢的词汇
在梦与现实的关隘穿行
啤酒罐打开了,就无法逆转
醉或不醉,依然可以选择
记忆中的火炉旁
与寒冷一窗之隔
内心的声音
比夜空更清晰
成为风,成为自己的音乐
成为行道树水一般退去的道路
属于你的星光
永远比寒冷更高
The drizzle brings comfort to the earth
autumn cold like a wind
yes, it is to become a wind
becoming the vocabulary you like
pic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passes
of dreams and realities
the beer can opened
cannot be closed, but you
still can choose to be
drunk or not. The memory
of sitting by the fireplace
against the window
of chilliness, the inner
voice comes clearer
than the night sky
becoming the wind, becoming
the music that belongs
to you, becoming the road
that recedes like the trees
and the water, the star light
that belongs to you rises
above high above coldness
(以上诗文、译文版权归作者、译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裘小龙,广西大学君武学者特聘教授。出生于上海,在国内发表中文诗歌、译著和评论,后获福特基金会资助赴美,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著有 11部获奖小说“陈探长”系列,出版短篇小说集、诗歌、译诗;所著(译)书籍销量达几百万册,译为 20 余种语言;“陈探长” 系列侦探小说还改编为 BBC 广播剧。目前居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主要作品:

英文小说
Qiu Xiaolong, Death of a RedHeroine. New York: Soho Press, 2000.(Nominated for Edgar Allan Poe and BerryAwards, Winner of Anthony Award)
Qiu Xiaolong, A Loyal CharacterDancer. New York: Soho Press, 2002.
Qiu Xiaolong, When Red Is Black. NewYork: Soho Press, 2004.
Qiu Xiaolong, A Case of Two Cities.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Qiu Xiaolong, Red MandarinDr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7.
Qiu Xiaolong, The Mao Case. New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9.
Qiu Xiaolong, Years of RedDust (collection of linked stories作品在法国世界报连载).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0.
Qiu Xiaolong, Don’t Cry, Tai Lak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2.
Qiu Xiaolong, Enigma of China. New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3.
Qiu Xiaolong, Shanghai Redemptio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5
Qiu Xiaolong, Hold Your Breath,China. London: Severn House, 2020.
Qiu Xiaolong, Becoming InspectorChen. London: Severn House, 2020.
Qiu Xiaolong, Shanghai Trial,London: Severn House, 2021.
Qiu Xiaolong, The Shadow of theEmpire (a Judge Dee investigation written by Inspector Chen). London:Severn House, 2021.
英译汉作品
《意象派诗选》(裘小龙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四个四重奏》(艾略特诗选,裘小龙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丽达与天鹅》(叶芝诗选,裘小龙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意象派诗选》(增订版,裘小龙编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四个四重奏》(艾略特诗选增订版, 裘小龙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丽达与天鹅》(叶芝诗选增订版, 裘小龙编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
《舞蹈与舞者》(裘小龙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合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汉译英作品
Treasury of Chinese Love Poems. Trans.and ed. Qiu Xiaolong.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2003.
EvokingTang: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and ed. Qiu Xiaolong. St.Louis: PenUltimate Press (Nominated for Franklin Award)
100 Classic Chinese Poems. Trans.and ed. Qiu Xiaolong.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0 Classic Chinese Poems. Trans.and ed. Qiu Xiaolong. New York: Readers Digest,2011.
文学批评
裘小龙,《现代主义的缪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裘小龙,《外滩公园:裘小龙虚构批评随笔集》.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英文诗选
Qiu Xiaolong, Lines Around China. St. Louis, Neshui Press, 2008.
Qiu Xiaolong,Disappearing Shanghai: Photographs and Poems of an Intimate Way ofLife. (Photographs by Howard French, Poems by Qiu Xiaolong) New Jersey, 2012.
Qiu Xiaolong, Poems of Inspector Chen. Lexington: CreateSpace Publishing,2016.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