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叶匡政
叶匡政的诗|侯珏评析


  导读: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的诗,侯珏评析。
要对得起

要对得起你体内肆虐的病毒,
哀伤如影随形。
要对得起逝去的同胞和朋友,
他们的身体
已在炉中被焚为烟尘。
要对得起这无休无止的囚禁,
我们不被关在这里
就被关在那里。

要对得起自己的所爱所恨,
无论它让我们变得伟大
还是卑微。
要对得起被死亡点燃的春天,
在空寂的武汉街头
曙光一如既往地降临。
要对得起每日流下的泪水,
千万别让自己
从梦中哭醒。

要对得起创造了这一切的上帝,
拆毁十字架的人不相信
推倒教堂的人不相信,
慈爱的神竟会发怒、毁灭,
神有自由公正的恩典
就有至高无上的黑夜,
我们都得全盘领受。

要对得起那些被当成罪犯
而关押的英雄,虽手无寸铁
但绝不献出自己的武器。
要对得起恬不知耻的刽子手
和他们制造的所有痛苦的死亡,
美好的事物
在他们嘴里都成了诅咒。

世界在病毒面前变得语焉不详,
我们仍是这个国家
最高贵的囚徒。

          2020年3月24日

脸上的象形文字
 
在汉语中
良心、正义、真理这些词
已变得血肉模糊
像被剥皮的野兔
倒挂在鲜血淋漓的铁钩上
人心长成了刁滑的兽
 
这些词
原是汉语的骨头
人的守护神。如今却成为
告密者四处搜寻的证据——
冤屈随处可见
迫害已成嘉奖
义人不在监狱中
就走在通向监狱的路上
 
这些词,噎住了我们的灵魂
和勇气,仿佛我们
从未在世间活过
也从未用这些词辩白过
甚至从未想过
用这些词拯救自己的生活
 
像最后的审判
时光会在我们衰朽的脸上
刻下这些象形文字,这些
从不属于我们的词
有的人脸上刻着“正义”
有的人脸上留下了“良心”
都是他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让人无法预测的
不是这些词的未来
不是暴君必死的未来
而是被恐惧和欲望折磨的
这一张张面孔的未来

       2019.2.7.
 
 自由兽
 
暴君恨不得让每个人的手
都染上血腥味
让每一本书,每一座教堂
每一位天使身后
都站着一个警察
 
在囚禁中,那些肉身醒来
人人都付出了代价
“不服从者不得食”(1)
我们的生活
被打包成祭品
 
别让阳光推开我们
别错过与上帝对话
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其实是
无国可归
春天也在等待爆炸的一刻
 
我在丛林深处睁开眼
做不了自由人
就做一头自由兽
我的每一声咆哮
都是献给自由的赞美诗

       2019.2.14.
(1)此句引自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塑像
 
我躬身在一只烧焦的电闸前
它要打开
它要对着躁动的人群打开
它要移走所有漆黑的房间
 
远处的巷道像一支嘈杂的练习曲
在我耳边
我站在木凳上,黑暗中,打开电筒
看到了自己年华的流失……
 
这只焦黑的电闸
它静默,从容
仿佛经历过真正的痛楚
像我那不愿说话的亲爱的兄弟!


 
别在我的子宫里
找你的孩子
别等待极权者改变
 
为了那个无法出生的人
妈妈呵
别给孩子留下遗言
 
 白色
 
只有在北京苟全了性命的人
才能理解我
才能捧起木桌上这碗米饭
 
我被它怯生生的白色惊住了
就像广场
一下捧出那么多怯生生的遗体
 
只有在北京苟全了性命的人
才能认出我
我被你怯生生的双眼惊住了
 
灰烬之歌
 
变成灰烬的痛楚
灼烧我的五脏六腑,就像体内有一场火灾
那儿有更炽烈的火焰
 
与灰烬抗争,我正变成灰烬
灰烬,或许
粉饰了一个地狱的骗局
 
他们才不在意
灰烬中埋葬了什么。有人为你入狱
有人为你点燃自己
 
我再也不怕燃烧自己
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即使被烧成灰烬
也没有一粒浮尘属于我们
 
我曾执拗地用笔拨弄着中国
这团灰烬。我的燃烧
至少能让你在其中,找到一点火星
 
当我变成灰烬,我只希望
你告诉他们
这堆灰烬也曾是生命

九月,另一个我
 
他们将对虚无的忍受
称为生命。将这无助,这说谎的嗓门
这粘土般易碎的躯体,称为人
 
我为何悲哀?九月
坐在书桌前的
完全是个陌生人。他用我的笔,和灯
他打开我的窗子
我咬着尖刀,多少次,想冲上去
刺穿他貌似平静的背影
 
那是他的方式,恰好这么麻木
这么愚蠢。因发胖
对一切掉以轻心
 
我憎恨这份契约
憎恨他接听电话的热情,午睡时
嘴角拖长的涎水
因伤害太深,而不屑痛苦
 
为了他终将泯灭的光荣和希望
我静静地躺下
当我被他的谎言惊醒时
我仍把他的无耻、他的怯懦
称为生活
 


 诗家名典评诗 
 
叶匡政的言外之意:此文学非彼文学

□作者:侯珏
 
  文学死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想,可以让我们重估文学在今天的价值。关于文学有太多的伪问题,而“文学死了”是一个值得我们面对的真问题。对作家而言,如果文学死了,你将如何写作?对大众来说,如果文学死了,是否意味着一种观念的解放?(据《南方都市报》11月2日)
  诗人叶匡政近日抛出长文《揭露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论证今天中国的“文学”已死。随后我们又看见文学圈内不少人员纷纷撰稿反驳,大量抄袭引用古今中外堂皇事例以证明文学不会死,文学还活着,文学是永恒的事业等等。我认为这些捍卫文学不死的人员皆是木脑瓜,还被蒙在鼓里。
  我相信诗人叶匡政放出“文学”已死的言论,绝非空穴来风,哗众取宠。诗人者,重言外之意也。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会看出来,叶匡政文章中所谈论的东西并非文学本身。他的言外之意是:我所谈论的此文学非彼文学,我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文学已经被这些病态的非文学因素压得发育不良,已经喘不过气危在旦夕了!
  什么是非文学?就是《十四种死状》里明白指出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研究机构”、“文学学术刊物”、“文学教授与研究者”、“文学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文学教材”、“文学报刊”、“出版社文学编辑”、“作家协会”、“作家”、“文学读者”、“文学奖”等文学衍生物。文学是一种纯粹的存在状态,比如诗人面对自然变幻的诗意状态,面对
  伊拉克受伤儿童的感怀状态,或如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文学作品物质文本状态。除此之外一切与之有关的都是衍生物。诗人叶匡政说“文学已死”,却只字不谈文学本身,而是列举文学衍生物的种种病状,可见他并没有成心作宏论哗众取宠,可见他意在“揭露”,而非表面化的“谈死”。文学之死,实质上是文学理论、文学从业者及文学机构等文学衍生物之死。
  中国新文学自“五四”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毋庸质疑,仅仅在诗歌一项,北岛和于坚等著名诗人就曾经坚定不移地指出,近20年的诗歌是中国有新诗以来之最高峰。但是,作为文学先锋号角的诗歌,在今日却遭遇人们的排挤,遭遇冷宫;作为精神承载的文学,在今日却遭遇滑铁炉,厚重的文学作品被廉价的文字泡沫淹没,严肃的文学被急功近利的文学产业与文学从业者有意或无意间谋杀遮蔽。这里面难道没有原因么?所谓天冷加衣服,世乱出英雄,今日的“文坛”已经冷得让人心寒,乱得必需有人“路见不平一声吼”。因此,在此意义上,诗人叶匡政大胆一声吼,粗略指出文学衍生物的病死状,正合时宜。因为就像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人的创造物会反过来会压死人。
  叶匡政目的在揭露那些会压死文学的非文学事物,而有很多人还理直气壮地大谈文学不死的真理,其短见与天真可见一斑。
简介
叶匡政,诗人,文化学者。1969年4月出生。著有诗集《城市书》《思想起》、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文化评论集《格外谈》《可以论》等,主编“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等多套丛书。《南方周末》《新京报》、香港东网等数十家海内外华文媒体的专栏作家。获过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等,2010、2012年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2016年入选“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2019年获第三届《诗参考》十年成就奖、《诗参考》十年经典诗歌奖。
责任编辑: 海云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