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征文
我为太仓写首诗|刘双红《太仓怀古》(组诗)


  导读:刘双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原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第三届“青春回眸”诗会。出版诗集、散文集多部。

《在某个夜晚,打开太仓》
 
洞庭之滨,渔火消遁 
芦苇不敢亮出拔节声,而我的血液
在暗涌潮水
直奔高出海拔四米的太仓
遥远的海啊,接纳我吧
把你对月光的敬仰传递给这个夜晚
我越过你的暗示
直沉渊底
太仓,在我的九天之上
春申君,在九天之上
 
夜,再也无法锁紧太仓
在天地之间,站有
一个读书的处子,守着六百年的
贞洁  和
不可再生的桂冠
并给追随者,一把开起
大明的钥匙
 
原本我不认识你,原本
周泾桥 州桥 皋桥
与我无关
原本我无须读懂浏河  杨林塘  七浦塘
但所有的水
都是我的故乡,此刻
每个波纹,漫过长天
都在重演七下西洋的壮举
让我相信,瀚海的壮阔
从明朝而来,从曾洗濯过
烟云和日月,金子般的郑和而来
从东方之神韵的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
历史窗口而来,从开天辟地的
燕形编队而来
我的虔诚之心,在娄河  在长江口
在第一码头  在
大海匍匐
 
原本,对于天妃宫  我无法触摸到
它的热度,它的存在
远不如,我家鸡棚对于我的意义
我本无风雅之气
最多,可借江南墨客
取前厅旧墨
作半句韵文,断后院矮竹
吹一曲短章
但我流着炎黄之血
六百年前的壮举
六百年以降的,对我迷途的指引
我甘愿做回宝船的蜡烛
回到六百年前,照见美洲大陆
在滔天巨浪面前,我全身燃烧
去成就无法浇灭的
东方神灯
而回到现在,我再次涅槃
成洞庭湖的一尾银鱼
渺小且无舌齿
通透  执著  虔诚,露一颗头颅给月光
进入太仓之门,并舍身追随
 
注释:美国《林肯每日星报》2014年11月14日报道称,有证据表明中国航海家郑和可能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  
 
 
《与郑和相遇》
 
在时空隧道里我们相遇 
我手执一块龙泉青瓷 
淡黄釉   龙纹底色
刻牡丹花  绣孔雀和燕子
沿一位巨人的影子
从刘家港出发  身后
是富庶的太仓 
我从共和国来
浩渺的海  是明朝的
涛声  鱼语  浪足依然是
明朝的 
六百年轮回  刚好从明朝开始
 
我身如飞燕  俯瞰
把麦哲伦  哥伦布  达迦马
逼退到虹桥夕照之后 
这是中国红  中国蓝
这是中国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和中国的郑和
让大西洋如此中国 
历史如此中国
天  高远而圣神
随我的手势  变幻着
我的图腾
叱咤  而且高歌
 
仿佛我握着的是一张船票
通向大明和现在
通向  太平洋   印度洋  红海的
每一滴水  我的前方
仿佛都是洗礼过的诗词
瓷器  丝绸  以及
郑字旗  如海魂般
的斧钺戈剑  啸气震荡 
寸寸光阴  寸寸都是
高扬的国威  点点帆影
点点都在撒播东方的精气神
我是襁褓中的稚子  我要记住
一个奇人的
来龙去脉  记住一个名字
就像记住一尊佛   记住一个上帝
我有生生世世的驰骋
就在海上相遇 
   
 
《在作塘船厂遗址》
 
漕粮  绢坊  瓷窑  河浜  码头
娄江之外  沧海之上  帆星  烽火   
奉旨造船的郑和 
洪江杨金  月寿老人  和
炎黄之造船工匠 
作塘锣鼓鼎沸  燕阵指天   
我借“天书腰牌”
从湘西来  进入禁地
进入一个神奇的朝代
但见木桩巨阵如我的父兄在列 
石渣土如黄帝伸展的手掌
巨型的七个船坞  似七星在天
又像当关的七员大将
 
一身明服的我
在烈日下  和工匠 
背船板  抬船锚
递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
满身桐油  以刷代笔  勾缝  刷舵
帆布宽大而厚实 
棕绳粗壮 
硬帆  带有桁条的帐篷
让我腰酸背痛
我以现代书生的大脑  学
拼合  挂锔 
学蚌壳玻璃  开孔舵
学硬帆+旋转橹
学这些被仰视的东方科技
我不顾汗颜
我要借日月  枕星辰
补上六百年前的大课
....... 
 
“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
阔一十八丈    吃水6米
记住虎头浮雕  飞龙浮雕  凤凰彩绘
记住宝船、粮船、水船、马船、坐船与战船
记住这些大明的若亚方舟
记住郑和  记住挥斥方遒的大明先人
在作塘船厂遗址
我回到现在
默念这些数字  
默念这些名词和动词  不舍不弃
直到它们生成我的翅翼
让我以飞翔的姿态  再回明朝 
随七次出海的燕队
一次一次
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
 
注释:郑和幼时落难至洪江,郑和奉旨造船,便按幼时的记忆再度来到洪江,将洪江一带的优质木材和洪江当地杨金、月寿老人等百余造船能手一起带到了皇城,打造出令永乐帝龙颜大悦的“大福船”,即郑和宝船,得以成功出海远航,成就名垂青史的佳话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