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申报的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财经类院校美育教育工作改革实践新探索》获中央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组成员诗人马丽老师积极改革建设美育课程《现代诗歌散文选读》。4月14日下午,马丽老师在《现代诗歌散文选读》研究生课堂上,召开了“刘双舟诗歌研讨会”。
会议由马丽老师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韩冰钰、李钰楚等同学参加。马丽老师首先介绍了诗歌研讨会的背景。
目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正以《“五育并举”背景下财经类院校美育教育工作改革实践新探索》项目为平台,多措并举,开展工作,力争为中央财经大学美育教学树立一座标杆,也为高校人文课程美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双舟教授,多年从事诗歌创作,虽然是中国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却写出了令人赞叹的诗词歌赋。他的诗歌写得古朴、典雅、别开生面。有诗情画意,有现实感怀。有古诗的精炼押韵,有新诗的自由自在。参禅悟道,轻松有趣。淡然、乐然、怡然、自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于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老师和研究生们,有责任去挖掘这一诗歌现象,发现和揭示其中的奥秘与规律。
研讨会上,韩冰钰同学从季节意象和象征意象具体、生动、形象地分析了刘双舟教授的诗歌特质。她认为,其诗中处处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生机处处,人间万物新”。江山丽,花草香,柳色全新,百花怒放。“一壶老酒敬新枝,半壶洒于春风吃。春风许我桃花梦,我待春风如故知”。“我”与“春”打成一片。“我”不仅以一壶老酒敬“春”所带来的生机,还将春风作为“春”的化身,“半壶洒于春风”吃,胸襟坦荡,恰似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自己同饮,颇有古风。又如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般,人与山欣然合一。“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前人咏竹千百句,不离气节与虚心。”竹子在中国传统意象中,因其虚心和气节代表君子。诗中围绕其品质,将自己的“意”与客观的“象”巧妙融合,语言质朴,妙不可言。诗句挺拔,直抒胸臆,坦坦荡荡,铿锵有力,读来似有潇潇竹声。
李钰楚同学从观察自然、记录日常、感悟抒怀等三个方面,对刘双舟教授的诗歌进行了细腻、生动、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在刘双舟老师的诗歌创作中,读者总能感受到一份惬意。这是在步履匆匆中的短暂停留,是屏息、驻足,在不经意间发现美好,并能始终保持清醒。正如《观街景》中写到的那样:“诸色百态,行人影匆匆,南来北往红尘客,欢喜忧伤各西东”,似乎所有人都在奔波忙碌,总是不会停下脚步。而此时一位看客观察着这一切,时间仿佛停止,一切都定格在窗外:“看客自觉旁观清,超然局外,冷眼品众生”。这人间百态都缩影在一格窗中,窗外是纷繁的世界,窗内是清醒、是宁静,是身处世间却与世无争:“一窗岂能绝尘世,都在人间烟火中”。刘双舟老师诗歌创作内容之广泛、观察之细腻、思绪之豁达、情感之浓烈,都令人赞叹不已。不论是观察自然还是记录日常,亦或是感悟抒怀,首先都能读出字词之间传递出来的闲适和惬意。就像沉闷已久的屋子开了窗,一捧又一捧新鲜的氧气扑面而来。长舒一口气, 发现窗外竟有那么多从未注意过的美好。同时,思绪绵延,也会与作者生发出的许多感悟共情。他的诗歌,不论是时节变换的感叹还是自然景物的启迪,不论是酒酣间的清醒还是茶香中的惬意,不论是浓郁的乡愁还是豁达的感慨,都是诗人在忙碌间隙,对诗意的细微体察与敏锐捕捉。让人在忙碌中,寻得一处静谧,在酒醇茶香间,任思绪绵延,获得内心的惬意与安定。
最后,马丽老师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生的诗歌评论进行了褒扬。对于新诗人的评论,没有任何以前的评论资料,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细读和分析,短短几天,就写出了比较成功的评论文章,准确地把握了诗人诗歌的特点,分析得细致、具体,希望同学们继续细读作品,不断丰富文章,争取在公开刊物发表。这也是马丽老师着力将学生文艺评论成果化,并将之作为美育课程改革重要目标。截止目前,本学年已有十余名同学的作品被《作家报》(2022年3月18日)刊发;苏慧琳同学的文艺评论被域外华文报纸《菲律宾商报》(2022年3月16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