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诗人乔延凤去世丨诗歌选


  导读:2022年8月12日,著名诗人乔延凤先生于安徽合肥家中去世,享年78岁。
  乔延凤,笔名黎阳。1944年10月25日生于江苏句容,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江苏句容郭庄中学、安徽宣城中学、安徽蚌埠三中高中语文教师,蚌埠市文联《淮河》文艺双月刊诗歌编辑、蚌埠市文协副秘书长,安徽省文联《诗歌报》编辑、《诗歌报月刊》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蝴蝶伞》《白蝴蝶》《再生之蝶》《乔延凤诗选》,散文集《西山飞黄叶》《乔延凤散文选》,理论集《诗歌苦旅》等。《秧果》获全国散文大赛奖,《碎裂及其他》获《江南》杂志奔马奖诗歌赛佳作奖。2022年8月12日,乔延凤于安徽合肥家中去世,享年78岁。
 
诗歌选

山村

阳光普照,大山环抱
温暖着山里人的居所
错落有致的瓦屋小楼
将清清的溪水一路照亮
正是早春
山头  雾气聚散
风吹着  宛若一座座岛尖
一声高  一声低的
是溪流一路欢快的歌唱
山路上走来的归乡人啊
挎着沉甸甸的背包
一腔的心事
都随着小溪的水  愈淌愈远……


张恨水纪念馆

一排朴实的平房
走进廊檐,便看到了你平静的目光
早已离开了纷争的世界
此刻,只有树头的小鸟
发出春的急切的啼唤
这里陈列的每本书、每支笔、每块砚、每张照片
都带着你漂泊的痕迹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一百一十多部通俗小说
将你的名字永久刻在了
文学碑上
何其幸运!你拥有那么多读者
一个叫黄岭的不为人知的小村庄
一位漂泊多年的游子
如今,终于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在这个略带春寒的日子,在这排平房里
你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
在淡淡的灯光下
都格外明亮!


开元寺

大殿双层庑顶
大地震后仍傲立的双塔
塔边几株古荔枝树
正讲着未走远的历史

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
满載丝绸茶叶瓷器的船队
就从这里驶向阿拉伯、波斯

走在寺院静静的地坪
听秋风中响着的树叶
秋鸟的啼音多么惊心!
往事远了又近  近了又远


夏日北戴河

海湾多么壮观
水浪、立成了一道道雪白的墙
坚硬的礁石、平卧的沙滩
全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
全裸露在沙滩上了
帆影点点,白云朵朵
一起一伏的
是冲浪者无畏的笑脸!
太阳圆圆的镜头啊
将我们的一生浓缩成了
一朵朵浪花
沙滩——
柔和、坚硬的沙滩
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连……


茶马古道

怒江大峡谷
悬崖绝壁上的鸟鼠道
命悬一线的马帮  正结队而行
他们用不一样的人生
连接着川、滇、缅、藏
直至喜马拉雅山口的最西端

途中的梅里雪山
撩起了缥缈的半遮的面纱
终究还是看不清它的真面
高耸七千米  横亘三百余里
半山上  人马不敢高喧
梅里雪山不期而至的雨雪
就跟灵验的神示一样

绝壁小道突然中断
断崖边  一根悬空的溜索
成为马帮前进的唯一的路
人马都要横空溜向陡峭的对岸
赶马人神情凝重  惊恐的吊马
在溜索上四蹄乱颤

多么惊险的一幕!
只有峡谷的大风  将怒江的波涛
和赶马人的毡帽
一齐吹动

艰难行程中的宿营地
赶马人面对湿树燃起的炊烟坐下
啜饮酥油茶  吃起牦牛肉、糌粑
将来路和归程  细细计算
刚强、坚毅的面庞
映衬着怒江边雪白的野花

彝族、藏族、纳西族
汉族、怒族……
一队队不同语言组成的马帮
将细线一样的茶马古道
踩成了多民族共同繁衍的经济脉管
……


洛阳桥

大风吹乱了桥上行人的头发
几个从桥头跑来的年轻人
正好闯入我镜头里

几只木船  在江心红树林轻系
人工养殖的海蛎子
已将桥墩石堤固为一体

远走了的宋元明清海外游子
还能重回桥上来么?
鲤城的刺桐花一年年依旧摇曳


雪狼桥

一生一世不会忘的名字
一座小桥远远守望
包孕吴越的巨浸
波光拍到这里也暗淡
唯有飞沫卷起千堆雪
展示追求的高洁

壮阔中云起云飞
变幻着莫测的神秘
有幸化作一座桥
十二个月
月月听到
太湖的心迹


静帆

静成唐寅的一幅画
苏州名士点染的山水
总泛着温柔的太湖波光
帆   静
水   动
听得见画页中
微微的风响 

一阵黄梅雨
从粉墙黛瓦的水村翘檐
轻轻飘来
几只湖鸥啾啾掠过
仔仔细细看
帆   更静
湖   更亮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