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江少川:用诗歌为洛夫构筑一块纪念碑
——《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读后


  导读:甘建华、王锦芳主编《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是全球第一本用诗歌纪念诗人洛夫的合集,出版后引起了海内外的热烈关注与高度评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知名华文文学学者江少川认为:“一位卓越的诗人去世了,用一本厚达300多页、有182位作者的诗集来缅怀、纪念他,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收到湖南衡阳甘建华君寄赠《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心里禁不住一阵惊喜。深黑底色的封面上半部,洛夫先生的木刻头像在以书柜为背景的映衬下笑容灿烂,棕黑相间的图像色彩与底色融为一体,与下方银色楷体的书名非常和谐。木刻头像出自湖南版画名家张宗秋之手,书名题签者则是海内外闻名的历史学家唐浩明。我想,九天之上的洛夫先生一定看见了,不然怎么会如此爽朗地凝望着我们——洛夫先生最喜欢听到用诗与他交流对话。
  一位卓越的诗人去世了,用一本厚达300多页、有182位作者的诗集来缅怀、纪念他,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纪念文集,而是用诗歌怀念一位诗人的纪念诗集。此即由甘建华、王锦芳伉俪主编的《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正如书中一首诗的标题所曰:《以诗歌报之人间的,当以诗歌回报之》(刘雅阁)。这部诗集也是全球第一本用诗歌纪念诗人洛夫的合集。
  读这部诗集最强烈的感受,是海内外诗人集体用诗歌形式,表达对诗人洛夫的爱戴、敬重与仰慕之情。
  首先是衡阳的父老乡亲与洛夫割舍不断、血脉相连的故乡情。两岸通航以后,从1988年开始,洛夫先生前后八次回乡探亲,他的乡愁诗《边界望乡》《河畔墓园》《家书》《因为风的缘故》《再别衡阳车站》《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湖南大雪》等,家乡人们耳熟能详,可谓脍炙人口。这本诗集从衡阳上百位作者的几百首诗中,遴选了本土40人、居外15人的诗作。“他们当中既有厅局级领导干部,也有散居各县市区的诗人,还有蛰居乡间的农夫。”(甘建华序文《诗歌让他活得与别人不一样》)洛夫先生去世,家乡的诗人用诗歌为洛夫送行,为诗神立墓碑,歌哀曲,是对洛夫乡愁诗的应和与回响。洛夫故居燕子山举行了全球第一场追思会,诗集中有诗记录下来:“但今天,我木讷无言,如悲伤的火山/打开诗篇,抱紧漂木上之天涯美学/以及雨水、落叶、泪滴与香火/在这个阔大的春天,天地彻底衰老/而您那雪的名字,将在诗的族谱上/亘古不化”(法卡山《虚构的远行》)。家乡人在燕子山前用黄菊花表达对洛夫深情的思念:“而您永远/是经典中国诗歌的样子/永远微笑着,一语不发/永远定格在故乡,在春天/淡淡的菊香里”(陈群洲《黄菊花》)“忽然间/故乡的山水都在呼唤/和平”(洛夫乳名和平。旷瑜炎《燕子山的思念》)。洛夫的诗也深刻影响着后辈学子,“彼岸扑面的风中/我梦见自己/学着洛夫将家乡的香樟做成漂木”,“彼岸扑面的风中/我梦见自己/沿着魔歌的行迹向前行走/笨拙的笔尖/变成一把灵活锋利的镰刀/飞快地收割/一页页弥漫着墨香的稻田”(陈学阳《在故园心诗歌讲坛旁听》)。洛夫,与衡阳的名字紧紧维系在一起,诗成为搭建家乡与游子的桥梁与纽带。洛夫的诗成为家乡的文化符号、文化遗产,一种优良淳厚的文化传统,对家乡的文化发展、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家乡人对洛夫的怀念诗作,可读出家乡父老对诗人的骨肉亲情。洛夫的诗已扎根衡阳的泥土,诗的种子已发芽、生长,他虽然走了,留给家乡的却是诗意的衡阳。“一个你终于告别乡愁、病痛/另一个你/还在一首从未写完的诗中”(张沐兴《漂泊,是归乡的长路》)洛夫成为家乡的骄子与骄傲。
  缅怀洛夫的诗歌不仅来自衡阳燕子山,这部诗集中的的作者来自中国各地,囊括了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澳洲、德国等地的知名诗人,如台湾张默、古月、朵思、刘正伟,香港羁魂、秀实、杨慧思,美国叶维廉、张堃、施玮,新西兰萧萧,日本但继红、华纯,菲律宾王勇,加拿大古土、冯玉、刘明孚、徐望云。大陆的黄永玉、赵丽宏、黄亚洲、马誉炜、忽培元、龙彼德、北塔等,以及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诗人读者。他们的诗告诉人们,洛夫诗歌的影响不仅在两岸三地,早已跨出国门传播到全球,已经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洛夫的诗歌跨越时间:“恒久的星星/照亮半个世纪/及之后无数个世纪”。台湾诗人牧羊女心中的洛夫就是一颗恒久的星星。洛夫的诗跨越空间:“一篇白云依然无乡/今日无边漂木们竟已成团//儒雅的教诲/优美的书法/叫人怎么能忘?//你,洛夫/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旅居加拿大的老画家程树人的心中,洛夫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洛夫的诗空间无限,在远方。
  现居美国凤凰城南山下的少君(钱建军),是曾就读北京大学、美国德州大学的双博士,出版过有关洛夫两部评论专著《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诗集中他有一首短诗《意象》:“你说会在海峡那边等我/漂木停在烟之外的凌晨/望穿石室那轮落日/诗魔剪好暮色的轮廓/我翘首岸边无奈地渴望/意象洒满了我枯涸的眼眶”。虽然只有短短6行诗,却句句撞击人的胸膛。他与洛夫的约定还没有实现,洛夫走了,远隔重洋,思念洛夫,眼泪中流淌的竟然都是洛夫诗中的意象。洛夫的诗不仅是中国当代新诗的经典,亦是全球华语诗歌的经典。
  读这本诗集,会发现许多诗作中对洛夫诗的品鉴、仿效与点化,从中进一步领会到洛夫诗的生命力、经典性,以及对华语诗歌的全球性影响。这是阅读此诗集的另一个维度。
  从两百多首诗中,我们读出了对洛夫诗丰富多样的阐释:首先从诗中读到洛夫诗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我知道您家住唐宋/与李贺是邻里/每每石破天惊时/落下满地诗句”(山城子《我知道您家住唐宋》)。“而在今夜的西湖之外/写诗的你笑吟吟地端坐在现代/而读诗的我们/已经回到开元盛世”(郑春霞《你的银发从唐朝闪耀到现在》)。洛夫的诗植根于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精髓,所以被誉为西为中用、中西融合的典范。
  阅读诗集会发现许多诗作者将洛夫诗中的诗题、意象、名句加以引用,或者嵌入、点化到诗作中,其频率之高、之密集,同样令人惊叹。类似于中国古代诗词中之用典,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诗魔、魔歌、众荷、石头、石室、烟之外、漂木、蟋蟀、月光、灵河、大雪等,几乎都被化用到每首诗中。洛夫诗中的意象在众多诗人笔下游走、流动,将其与个人的诗作化为一体,诗意融融,精彩纷呈,出现了相当多的好诗佳作,这种现象在华语诗歌中的确很少见。正如沈奇诗中所写:“瞧你那头颅哟/千禧年的头颅/仍壮硕红亮如石榴/随便取出一个意象/便可令诗的中国/粲然而悦”(《你那颗千禧年的头颅》)。“这脚下泥土/散落成诗集里的意象/故乡冬天的每一片雪花/都有你修辞的痕迹”(资若铭《耒水河畔忆洛夫》)。我的诗歌亦以《漂木,在大海中神游》为题:“漂木,是一卷禅诗,一部经书/读不懂时,我就去大海边/凝视海波呼吸,倾听海涛潮语”。台湾诗人杨平的《吊洛夫》28行诗句中,嵌入洛夫的诗题名就达17个,而且极为贴切自然,与整首诗的意境融为一体,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洛夫诗巨大的生命力。
  还有特种句式如“因为风的缘故”,被点化为“因为——的缘故”;“烟之外”,被点化为“——之外”的句式,在诗集中俯拾即是。如陈广德《那池荷——悼洛夫》,用洛夫诗中的意象荷作为象征,把“烟之外”的句式,点化为“窗之外”“石榴之外”“雪地的秋千之外”,期盼那朵白荷能调头回来。荷为中心意象,派生出烟之外意象的延伸,融和了洛夫几首诗的意境,弥漫着诗情画意,将诗情与所怀念的诗人融为一体。
  而旅美诗人非马(马为义)收到洛夫贺年片上的一首小诗《无题》:“假如你是钟声/请把回响埋在落叶中/等明年春醒/我将以融雪的速度奔来”,采用这种句式唱和:“假如你是太阳/请把最后一道强光收入阳伞/等明年春醒/我将为你撑出满天灿烂”。此后,他又用此句式应和了《无题》12首小诗,亦为诗坛佳话。
  从纪念诗集还读到海内外诗坛用诗句对洛夫的评价:“一朵漂泊异乡的云/神一样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也存在我的心里//这个世界上/能称之为诗人的太多/但洛夫/太少”(高宏斌《漂泊异乡的云》)。“魔歌唱晚,漂木已远/惟铿锵的华采遗留人间/杜鹃泣血,诗界同悲/而那人恒在烟雾中”(舒然《缘悭一面》)从这些诗中读到的是,洛夫的名字不仅属于现在、属于中国,它将超越时空,是恒久的星星,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华彩遗留人间。
  此书的两位主编甘建华、王锦芳伉俪,用审美的慧眼与大爱的情怀,编选出这本真正具有国际性的诗歌合集,其编选功夫值得称道。他们在前言后记中自谦,“没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虽然大多数是急就章,却是对洛夫先生的人格和诗格的真诚赞叹与深情追忆;虽然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作,但确实是我们读过的纪念一位诗人最好的文本。”我认为这是思想睿智而清醒贴切的客观评价。首先必须承认,编者人脉深广,眼光独到。这本诗集绝不仅仅是一本纪念诗集,总体看来是一本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诗歌选本,而选诗之精、品格之高、格局之大、视野之广,绝非一般泛泛应景之作。编者知识渊博,视界广阔,海纳百川,不拘一格,诗集汇聚了不同写法、各种风格的佳作,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学者眼力与时代担当。其次,这本诗选集的作者,所涉地域遍及全球,既考虑到了诗作者的面,如洛夫家乡衡阳,大陆以及台港地区,同时兼顾到海外几大洲。如前所述,众荷喧哗,名流荟萃,诗作者身份多种多样,既有洛夫的生前好友,也有家乡衡阳后学,以及社会各界与洛夫并不相识的人士,充分展现出洛夫诗歌广泛的影响力及传播效应。
  两位主编辛勤劳作数年,花费巨大精力与财力,实在是功不可没。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内外多方收集有关纪念洛夫的诗歌上千首,然后多轮次筛选,最后遴选出203首诗,而且联系出版也颇费周折,精神可贵可嘉,这里特别要向他俩致谢。
  (本文载于2022年9月9日《湖南日报》湘江周刊、美国《海华都市报》文学世界副刊)
  江少川,生于1941年9月18日,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昌首义学院原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荣誉副监事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理事,原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现代写作精要》《台港澳文学论稿》《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海外湖北作家小说研究》等,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高等语文》等教材十多部。曾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中国写作学会优秀论著奖(一级学会奖)、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湖北省写作学会教材奖(省学会奖)及加拿大首届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奖、北美华文文艺家协会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等奖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学术访谈百余篇。近年多次受邀赴美国、加拿大、欧洲诸国、马来西亚、日本出席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