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电影局日前发布数据,今年电影端午档(6月22日-24日)全国票房超9亿元,取得了影史端午档第二的成绩。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约为80%。排名票房榜首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凭借紧凑曲折的剧情、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一众主演的精湛演技,受到观众的热捧。位列次席的《我爱你!》,全片在广州取景拍摄,讲述了发生在老年人之间温暖动人的爱情故事。来自广东和四川的两位青年作家贾飞和李咏瑾分别撰写影评,分享了她们各自的观影感受。
日前,享誉世界的玛莎·葛兰姆舞团终于来到广州,在广州大剧院为羊城观众献上了一场现代舞顶尖盛宴,充分展现了舞团创始人玛莎·葛兰姆对于人类生命和情感不懈探索的艺术魅力。演出行业资深工作者、评论家宋敏芝应邀就节目特色和演出的文化交流意义进行了评述,敬请垂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著名雕塑家潘鹤曾说,岭南文化是“基围虾文化”,意思是基围虾早上喝咸水,中午喝咸淡水,晚上喝淡水,只因珠江潮汐与大海息息相通,故而特别美味。广东文化亦有类似的“咸淡水文化”一说。广东乃至大湾区,都是在“咸淡水”的交汇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自有一番与北方不同的风采。也即是说,不同领域、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碰撞,最可能产生良好的互动成效,亦最易孕育出新的文化火花。而这,恰好是湾区人文共建最大优势之一。
在这方面,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黄伟宗先生的“珠江文化研究”。作为文学教授,黄老大跳跃式地进入大文化研究领域。近日,拜读其学术生涯自传,除了激情澎湃的“珠江文化”与“海丝之路”,经世致用的学术方式之外,印象最深刻之处便是“文学”与“文化”的双剑合璧,成果丰硕,其珠江文化学说可视为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铺垫。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是最早提出建设“人文湾区”并率先践行的探索者之一。他以包括诗人在内的多种身份,于多个平台和领域一起发力,力推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影响全国。他孜孜不倦坚持文学创作,以迄今为止八十部(篇)、近二百万字的人文湾区建设主题文艺作品,涵盖舞台、文学、歌曲、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使得其创作别具一番纵横捭阖的气魄,为“共建人文湾区”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
今天,如何讲好岭南故事,助力优秀岭南文化“走出去”,成为越来越多文艺界有识之士关心的话题。在这当中,不少由外来作家创作的、扎根于岭南本土文化的文学作品,表现尤其亮眼,例如原籍南京的香港作家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太守羹,考亭蔊、东坡豆腐、元修菜、礼云子(蟛蜞籽)、头茬“雾水荔枝”……读来,如清风扑面。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那味道、那气息却就在舌尖游动,氤氲不去,叫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燕食记》的舞台稳稳地落在羊城广州,主人公就是地地道道的广府人。故事虽然通过“一盅两件”展开,却有人生世故时局纵横其间,叹美食亦叹世界。时日如烟,风雅自在。“吃在广州”终于有了一部美丽而温馨的注解。
原籍河北、现居深圳的作家吴君,则在作品里对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进行了文学叙述和想象。她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用近30年时间创作了近百部优秀中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深圳故事”文字王国。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既各自发光,又串珠成链。
其中,长篇小说《万福》通过深圳万福村两个家庭三代人的往事,折射出不同时代深圳和香港的变化,作品格调高、格局大、气象新。长篇《同乐街》聚焦集体经济、探究共同富裕之道,不仅对当代中国合作化改革进程作了充分书写,也是对柳青的《创业史》、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经典之作的隔代呼应。
讲好广州故事,需要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绽放。从江苏来到广东的作家魏微,其长篇小说近作《烟霞里》备受文坛好评。魏微殚心竭虑,岂止为“70后”一代立传?作品分明亦是广州羊城一帧跨越40年历史的广阔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烟霞里》还接续了章以武《雅马哈鱼档》等前辈之作对广州故事的描绘。
“人文湾区”文化创作正如火如荼,上述作家作品的“破圈”之路颇耐回味,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其观察和体会湾区生活,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角度和方式,亦都充分展现了大湾区作为书写题材、文艺人才、社会风潮、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所具有的巨大而广阔的开垦潜力。
值得探讨的话题还有很多。例如,自近代以来,岭南文化除海洋性、开放性外,还为中华文明带来了哪些新的文化元素?粤商传统与古今贸易的发达,又是否能再度孕育出一个“商战小说”热潮?再比如,广东音乐一如岭南风物,具有鲜明的清新、达观、奋发色彩,《雨打芭蕉》《彩云追月》都是如此,鲜少有《二泉映月》的低沉、苍凉。那么,文学作品如何从创作主题到表现风格,既能借鉴、吸收北方文艺之长,又能忠实呈现出地道的南国风情风貌?在上述一连串命题面前,湾区文学大有可为,“咸淡水文化”成果可期。
(作者系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