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西英当过10年教师,做过20年记者,曾任延安日报记者部、文旅部、副刊部主任。这么多年的教书育人、记者生涯,仍未磨灭他的诗情。
郭栋超简介
郭栋超,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许昌电气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诗集《高原 草原 平原》《盛宴》《在这纷扰的尘世该怎样爱你》《少年带着雷声远行》(合著);荣获第一、二届《奔流》文学奖(诗歌类),中国诗歌万里行优秀诗人奖,第二届海燕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中国诗歌十年成就奖,2019年“礼赞祖国•诗韵乡村”全国乡村诗歌征集优秀作品奖,第二届河洛桂冠诗人奖,首届中国第三极顶峰诗歌奖,《中国诗人》(第七届)2021年度诗歌奖。诗和诗评散见《中国作家》《诗潮》《诗林》《诗选刊》《时代报告.奔流》《莽原》《星星》《绿风》《海燕》《诗歌月刊》《中国诗人》《作家报》《诗歌地理》《天津诗人》《上海诗人》《河南诗人》《四川诗歌》《岁月》《海外文摘》《诗刊》等刊物以及网络媒体。
与相思湖景区的总经理偶遇,晚上,他用土鸡掺着土豆,还有一盘凉拌胶白招待了我。同桌的两个人,一位是他的朋友,一位是景区的副总。
第二天早上,我们四个品尝着当地一盆叫“豆腐汤”的菜肴,聊着聊着,便加上了微信。当总经理知道我近期刚刚参加完诗歌创作研讨会时,便发给我了一组诗。
“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故乡/离开时/总以为已经把最好的东西/都装进了行囊/可是长大后才发现/最贵重的东西/都没有带走/那撒落了一地的/不只是跳跳棋的棋子/还有再也聚不拢的爹娘”(刘西英《故乡》),读着他的《故乡》,我把泪收了又收,眼前的汉子突然高大起来。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全家是从山东迁至本地的,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自己写的那首诗——《平原》。诗中描写了明代先祖们的大迁徙,那是思着故土,渐渐地把他乡当故乡的一群人。
“她更像一棵榆树/不仅给子女奉献了所有的/榆钱/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扳倒自己/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她在我们身上/披上她的棉衣/温暖了我们/却冻坏了自己”(节选自刘西英《榆树母亲》),“母亲去世后/我们把她埋在了山下/希望她仍能看到年年的花事/但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指引/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丰收的位置”(节选自刘西英《家乡的山桃花》),他的情怀,他的诗文,他对母亲的爱,感动着我。
又聊,方知他当过10年教师,做过20年记者,曾任延安日报记者部、文旅部、副刊部主任。这么多年的教书育人、记者生涯,仍未磨灭他的诗情。
“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却真有正义与邪恶/刀和枪的故事只能用刀枪来讲/刀和枪的道理只能用刀枪来说”(节选自刘西英《刀枪说》),他的《刀枪说》,是哲理的、思辩的;“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我从一群羊的眼里看到了牧羊人的忧伤/于是巴不得将自己对草原的/所有向往/都顷刻变成一地草场/让所有的牛羊把我吃光/然后变得膘肥体壮”,他的《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是博大的、普世的;“没有钱/我有心/先生说——/不行/于是我懂了——/没有钱的心/一律不诚”(刘西英《太和庙抽签》)他的《太和庙抽签》,是忧思的、自警的。
在《百家论坛》——“易中天对话王立群”那期节目中,易中天教授问王立群教授:你是自己所说的五种人中的哪一种。王教授答:我是琢磨事儿的(就是干事业的)。易教授又问:你得出的这五种人的结论,是从读《史记》中得来的吗?还是别的什么途径得来的?王教授答:应当说是两方面结合,一方面是读史,因为史书中写的很清楚;但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个人经历是一笔财富,因为经历会让你懂得很多。
“他们不知道城市的荒凉/不知道在城市里播下的种子/未必能像庄稼一样生长/他们也不知道村庄的忧伤/不知道村庄给他们留下的印记/会像标签一样永远贴在他们身上”(节选自刘西英《远去的村庄》),“空气污染了/我们该怎样呼吸/绿地没有了/我们该怎样栖息/河水弄脏了/我们该怎样活命/耕地侵占了/我们哪来的粮食/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人类没有毁灭之前/留下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控诉人类的证据”(节选自刘西英《证据》)诗者,首先是生活,然后才是诗。
地处延安市洛川县的相思湖风景区,域内7个人工湖,面积近千亩,林草丰美,气候凉爽,平均气温比西安低10度以上,堪比秦岭山区。
来到这里,白天不用开空调,夜晚没有蚊子咬,即可作首选的避暑圣地,又可为寄托相思的适宜之所。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它名曰:相思湖。
来到这里,有一位教书育人几十年的老哥哥,如今,做了景区的看门人,他对故乡的情思弥漫出了大门,大门之外,便是黄土高坡!
来到这里,景到底有多美,情到底有多深,我不告诉你,来了,你才会知道!因为,品茗,都是自己的!
如果你是初升的太阳,来吧,我们一起邂逅清晨的丝缕香氛;如果您是一位老人,来吧,我们共同渡过向晚的每寸光阴;如果你是一个农民,来吧,我们都是黄土地养育的子孙。
这是一个“诗与远方”接驳的地方,而现实与梦想的摆渡人,便是刘西英!
可能与自身经历有关,作为景区的总经理,他身上还杂糅着诗人的气质。他打理的不是景区,而是诗文。“也许是草木把世界理解成了草木/所以才成为草木/也许是江河把世界理解成了江河/所以才成为江河/也许是星星把世界理解成了星星/所以才成为星星/也许是云朵把世界理解成了云朵/所以才成为云朵/还有山川,还有日月/还有高尚,还有卑劣/我没有强者理解的那么强/也没有弱者理解的那么弱/我是把世界理解成了不止我一个/所以才有了我/并且有了这世上的一切”(刘西英《悟禅》)景虽美,只是客体固态、物理存在,而他的诗,才是琢磨不透的潇洒,也是心胸。
鱼跳鸭飞的长亭下,西英又邀请了几位他的文友。初见,侃侃而谈;又饮,触头耳语;再饮,高声喧哗。唉......看起来,己圈非他圈,他圈非己圈,这是真的。融入,不易呀。
我记得《大家》文学的社长西玛珈旺说过:人们的观点,在一定的环境亦或语境中,自认为是正确的;而对另一个人而言,也许是错误的。是呀,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个诗者对待事物的看法、觉醒、自我、情态、修养、自觉意识等等,到了某个层次,曰为“己语”。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处在象限之中,如《富爸爸系列丛书》作者罗伯特.清崎所说:今天你所拥有的生活方式和结果都是由你的定位来决定的。在我看来,个体处在生命的哪个象限,取决于自身的品德与智慧,知识与才能。
酒至酣处,一群人中,唯一清醒的是西英。恍惚间,添茶倒水的他,似从诗者中抽离了出来。饮而又饮,再看,就是一个亲切的弟弟!
诸位看官,关于刘西英的诗,我不多评,大家自己品吧!对如此一组大诗,我的评语都是多余的。置身如画的风景里,我只想听那高原的风,看那林间的韵,手拨这一湖相思的情。
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句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别说了,让你、我、他干了这杯酒,再前行吧!咱就是奔命运的赌徒、走天下的疯子!来吧,干了这杯酒!走呀!走!!!
知己的机缘,人生能有几次?临行,一个门卫(实际上是位职称很高的教师)、一个小弟(一直陪着我的很职业的副总经理)送我,而西英则在我开车窗时,随手扔到车内一个苹果。这是一颗蕴含着高原之风、昼夜冷暖、日晒雨淋的苹果,圆圆的。
尔后,西英便背过脸去。唉!这并非女儿之态。况,正如我写的《丽人行》的题记:“你见过几个君王的宝剑能气贯长虹,你看过几个男人,敢在黑夜迎接雷劈!昭君出塞,公主西行,文姬归汉,瘦弱的双肩,挑着民族的江山。谁人能托起她单薄的羽衣,谁人又能把今世的葡萄为她捧起。关山虽是多情,谁为她春心泣血,珠泪涟涟。”
哥懂,这是相思湖!
“转过身/我用脊背与你告别/你也就背对着我/勇敢地走吧/不要为一时的违背遗憾/只要你的路走的直/当你走过海,走过山/走过地球这个艰难的圆/你就会发现/今天的背对背/正是明天的/脸对脸”(刘西英《爱情是个圆》)。
刘西英简介
刘西英,山东省昌乐县人,现居延安。当过10年教师,20年记者。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等。曾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奖”,《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延河》最受读者欢迎奖诗歌类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十佳当代潜力诗人”奖。著有诗集《爱的馈赠》《无名花草》等。
故乡
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故乡
离开时
总以为已经把最好的东西
都装进了行囊
可是长大后才发现
最贵重的东西
都没有带走
那撒落了一地的
不只是跳跳棋的棋子
还有再也聚不拢的爹娘
——原载《芒种》2018年第10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11、12期合刊
榆树母亲
有人说
陕北旮旮旯旯里
那些开着朴实花朵的
洋槐树
就是陕北的女人
可我觉得
我的母亲,并不比
槐花美丽
倒是小时候
母亲在榆树上采榆钱
给我们吃的情景
常常让我觉得
她更像一棵榆树
不仅给子女奉献了所有的
榆钱
最困难的时候
她甚至扳倒自己
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
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
她在我们身上
披上她的棉衣
温暖了我们
却冻坏了自己
——原载《诗选刊》2016年第2期
家乡的山桃花
那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山桃花
曾是母亲最关注的
别看她不识字,每年春天
她却能凭着自己的感觉
在一片纸上准确地标出它们的位置
这是母亲独创的地图
也是夏天采摘时
我们参照的图纸
母亲不知道什么是导航
但靠它引路,我们从未闪失
那是一些困难的日子
家里一年的零用
差不多全靠大山的恩赐
体弱的母亲因为上不了山
所以总是显得特别着急
一年一度烂漫的山桃花
曾带给我们无限的欢喜
母亲通过山桃花预知年景
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
用指头掰完了所有贫穷的日子
母亲去世后
我们把她埋在了山下
希望她仍能看到年年的花事
但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指引
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丰收的位置
——原载《延河诗歌特刊》2016第5期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
我不知道
北方的夏天发育得迟
它的美
整整比南方迟了一季
所以,五月时节
在康巴诺尔看草原时
我没有看到绿绿的草
也没有看到与草原有关的
一些想象
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时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纵使策马扬鞭
也只能放牧自己的思想
但是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
我从一群羊的眼里
看到了牧羊人的忧伤
于是巴不得将自己对草原的
所有向往
都顷刻变成一地草场
让所有的牛羊把我吃光
然后变得膘肥体壮
——原载《延河》2017年第12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6期
刀枪说
这是一些生硬的家伙
无心无肺
任你用什么样的语言
也无法写得十分出色
如果用于狩猎
那可能是麋死鹿绝
如果用于决斗
那可能是你死我活
如果用于谋杀
那可能是人头落地
如果用于战争
那可能是血流成河
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却真有正义与邪恶
刀和枪的故事只能用刀枪来讲
刀和枪的道理只能用刀枪来说
——原载《解放军文艺》2016年第5期
太和庙抽签
没有钱
我有心
先生说——
不行
于是我懂了——
没有钱的心
一律不诚
——原载2016年《诗选刊》第2期
远去的村庄
坍塌的土窑
曾是祖辈耕耘的天堂
山高皇帝远的年代
任凭外界怎样兵荒马乱
他在这里守着老婆与热炕
完成了一生平安的梦想
荒凉的石窑
曾是父辈创业的地方
他凿山为石,垒石为洞
用一生的苦力
延续祖辈一生的希望
为子女留下了富足的梦想
可是,在窑洞里长大的孩子
却陆续离开了他们的村庄
父辈为他们创下的家业
被毫不可惜地遗弃在远方
至于在外边活得好或不好都没有关系
仿佛活在城市就是他们最大的荣光
他们不知道城市的荒凉
不知道在城市里播下的种子
未必能像庄稼一样生长
他们也不知道村庄的忧伤
不知道村庄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会像标签一样永远贴在他们身上
——原载《星星》2015年第6期上半月
证据
越来越浓的雾霾
是人类毁灭蓝天的证据
越来越少的绿地
是人类掠夺自然的证据
越来越脏有河水
是人类戕害生命的证据
越来越多的楼房
是人类侵占耕地的证据
空气污染了
我们该怎样呼吸
绿地没有了
我们该怎样栖息
河水弄脏了
我们该怎样活命
耕地侵占了
我们哪来的粮食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在人类没有毁灭之前
留下这些简短的文字
作为控诉人类的证据
——原载《芒种》2018年第10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11、12期合刊
悟禅
也许是草木把世界理解成了草木
所以才成为草木
也许是江河把世界理解成了江河
所以才成为江河
也许是星星把世界理解成了星星
所以才成为星星
也许是云朵把世界理解成了云朵
所以才成为云朵
还有山川,还有日月
还有高尚,还有卑劣
我没有强者理解的那么强
也没有弱者理解的那么弱
我是把世界理解成了不止我一个
所以才有了我
并且有了这世上的一切
——原载《芒种》2018年第10期,转载《诗选刊》2018年第11、12期合刊
爱情是个圆
转过身
我用脊背与你告别
你也就背对着我
勇敢地走吧
不要为一时的违背遗憾
只要你的路走的直
当你走过海,走过山
走过地球这个艰难的圆
你就会发现
今天的背对背
正是明天的
脸对脸
——原载《当代诗人》2018年第5期
希望
据说远处有希望
找到,采来
可吃,可用,可分享
许是禁不住这梦的诱惑
他,最先走了,一走
便是许多年如锯的时光
在这锯声中
你也去了,去找他
连同他所寻找的希望
只是你的去
也如他,如秋叶落地
没有声响
后来,我也要去时
从远处来了两个人
说来这里寻找希望
于是,在去与留之间
我犹豫了
走,怕失望
留,太忧伤
——原载《延安文学》2014年第6期
卑微的家族没有家谱
听父亲说,他的父亲是从
山西迁到山东的
至于细节如何
我不曾细问
他也不曾细讲
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
一个家族的演变史
慢慢地被无休无止的贫穷所代替
最终随着一位老人的离去
变成了一个无解的谜
作为一个在异乡长大的人
我一直把山东当作故乡
但祖籍这个原本神圣的东西
对我来说
却只是一个模糊的记忆
以至于,多年以后
当我试图去解开这个谜时
我才发现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
平民根本没有出处
卑微的家族没有家谱
——原载《诗歌月刊》2019年第3期,转载于《诗选刊》2019年第5期
请让我用一生的时间来把你遗忘
如果云不在天上
你说,是云把天遗忘
还是天把云遗忘
如果帆不在海上
你说,是帆把海遗忘
还是海把帆遗忘
如果花不在风里
你说,是花把风遗忘
还是风把花遗忘
如果我不在你心上
你说,是我把你遗忘
还是你把我遗忘
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人
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忘掉另一个人
其实是这个人已经一生
在另一个人心上
那么,请让我用一生的时间
来把你遗忘
——原载《当代诗人》2018年第5期
致十五的月亮
缺是缺得太久了
圆却圆得这般丰满
多像一个潇洒的句号呀
摘下来
加残缺的昨天的后边
想必人生又告一个段落
生活又面临一个新的起点
漫漫长夜
没有对缺的畏惧
未来日子
总记得还有这个一个
完美的夜晚
只要有这样一个夜晚
一切便都够了
三十缺比一圆
不苛求,不计较
试问谁能如你这般
无怨无悔,无悔无怨
你,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长路上
经冬历夏
苦苦追求
又默默承担
很少有人能读懂你呀
而读懂你的人
将升上蓝天
——原载《当代诗人》2018年第5期
关于荔枝
若想柔情似水
是不是要生在南方
生在这种多雨多水的地方
土地为柔情所化
是红色的
比如茂名
水果为柔情所化
也是红色的
比如荔枝
但是,对于荔枝这种
软软甜甜的东西
我总在想
它是不是更适合女人
而非壮士
——原载《诗选刊》2017年第10期
我们的命名源远流长
用“长征”来为一种火箭命名
是否会让人想起二十世纪的那次伟大长征
同时也会想到这是新世纪的又一次征程
不同的是,两次长征
一次在大地,一次在天空
相同的是,这次长征
从1号到11号,历时50多年,发射252次
同样让世人为之震惊
用“东风”来为一种导弹命名
是否会让人想起三国时的魏吴之争
同时也会想到什么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是,此东风非彼东风
从东风1号到东风51号
从600公里到15000公里
当那些喜欢作梗的人受到威慑
他才知道东风正在压倒西风
用“嫦娥”来为一种卫星命名
是否会让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
同时也会想到还有什么寓意其中
从一号到三号,从绕月到登月
当我们能够在太空中自由穿行
它是否就可以证明
这个受过百年屈辱的民族
从来就不曾放弃飞天之梦
还有“神舟”,还有“天宫”,还有“蛟龙”
还有崭新的航母正等待命名
厉害了,我的祖国
当它一次次为世界瞩目
那蕴含其中的民族智慧与东方文明
谁个能懂
——原载《诗刊》2017年10月“新时代特刊”
延安断想
握一支秃笔,抽一支旱烟
在开满裂缝的土窑洞里
点一盏油灯,写论持久战
一边作战,一边垦田
围一堆篝火翩翩起舞
吃小米饭、喝南瓜汤以苦为甜
不比飞机,不比炮弹
比正义与邪恶孰长孰短
用雄才大略与敌人周旋
同甘苦,共患难
挽着裤腿和袖子
与人民群众手手相牵
不怕牺牲,不怕流汗
忍饥受寒矢志不渝
抽筋断骨信念不变
这样的人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这样的人不坐江山谁坐江山
——原载《解放军文艺》2016年第5期
粮画随想
如果说五谷杂粮
也有七情六欲
那么,它一定不是在泥土里
而是在一块画布上
我们的祖先
只擅长刀耕火种
不擅长表达感情
当那些零散的谷粒
被一双双巧手
在画布上定型
五谷的喜怒哀乐
才油然而生
——原载《芒种》2018年第10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11、12期合刊
仰望李白
一首静夜思
把乡愁写尽
一篇蜀道难
把前途写远
一句黄河之水
把悲凉写透
一曲将进酒
让你成为诗仙酒仙
没有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能把月亮写得如此凄寒
没有行路难的体验
谁能把无望写得如此高远
没有空前绝后的失落
谁能把镜子写得如此心碎
没有超凡脱俗的襟怀
谁能把烧酒喝得如此灿烂
千古一人
千古一愁
千古一诗
千古一仙
今夜举杯
在月光下找你
因为看不到你痛饮的影子
所以只能发出这
千古一叹
——原载《大河诗刊》2017年春季卷
我想发明一台读诗的机器
由一行一行地读
到一本一本地翻
因为我想穷尽天下诗歌
并且分出高下优劣
所以就我像一位探险家
天天在诗的王国里穿行
不仅面临文字画皮的诱惑
还有随时掉进意象深渊的危险
由此
我想发明一台读诗的机器
就像榨汁机
并且可以浆渣分离
这样
我就可以把所有的诗歌
一捆一捆地扔进去
然后看能榨出多少果汁
同时挤出多少渣子
不仅省下阅读那些劣诗的时间
也不再浪费我对诗的
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
——原载《诗选刊》2016年第2期
过客
鸟用翅膀,在天空
飞完自己的一生
兽用四蹄,在大地
跑完自己的一生
我不如鸟,飞不到天上
体会不到鸟之乐
兽不如我,可以思考
用双脚就可以奔跑
但是,在天地之间
我们都是同样的过客
鸟终于飞,兽终于跑
我终于思考
——原载《诗潮》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