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汉英双语版“大运河诗歌丛书”研讨会在苏州市盛泽文化中心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成功举办。
研讨会由山西《当代诗人》杂志主办,由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协办。
秋雨温润下的盛泽有着江南特别的情愫。全国近五十名诗人从数百里甚至是千里之外,相约而至盛泽,共赴这一场全国瞩目的诗坛盛会,分享创作经验、探讨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当代诗人》杂志主编毕福堂做了热情又简短的致辞。他说:“我有幸参加北塔主持的‘大运河丛书分享会’,这是此次采风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和收获。该丛书收录了黄亚洲、伊甸、北塔、晓弦等几位书写大运河的诗集,对于我们的此番采风写作有很大的启发。我过去只知道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拉动了古中国乃至今天南方北方的经济,是华夏神州源源不绝的发展大动脉。但以一套诗丛的方式讴歌大运河的兴衰、繁华与困厄,奋进与拼搏,而且还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在这方面,北塔他们开了先河。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对这套丛书点个大大的赞!为诗人们骨子里的爱国情怀点个大大的赞。今天的大运河诗丛研讨会给了我们一个珍贵的机会,让我们不仅仅是大运河的游客,更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能够以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吴江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这让我们的心情愉悦而激动。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北塔组织这次研讨会,给了我们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运河,感受它的魅力。希望我们今后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亲近自然、热爱诗歌的心态,共同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吴江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区委副书记韦国岭先生在研讨会上畅谈了大运河与吴江,特别是盛泽源远流长的关系。他说:“首先,我要强调吴江区与大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论是从京到杭,还是从杭到京,盛泽都是必经之地。大运河贯穿吴江,这条历史悠久的水道不仅仅是交通干线,更是文化的传承之路。吴江的大运河畔曾经孕育了许多文化巨匠,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作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我们可以回顾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其中不乏吴淞江和运河交汇的壮丽景致、垂虹桥畔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大运河孕育了这座城市,也孕育了吴江区的文化底蕴。其次,我要由衷地感谢在座的各位诗人,感谢你们不辞辛劳,为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你们的诗歌是大运河文化的生动写照,是吴江的文化宝藏。我衷心欢迎各位常来吴江,探寻更多创作灵感,用笔墨将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历史传扬开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吴江的乡村片区发展日益繁荣,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将为你们提供丰富的素材,期待你们创作更多优美的作品,为吴江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古往今来,诗人们在大运河边上留下了很多美好诗篇,同时,他也期待当代的诗人们用笔来传承、传播运河文化,创作出更多更美好的诗篇。”
本次研讨会在北塔老师的主持下,以先朗诵后研讨的方式拉开帷幕。“大运河诗歌丛书(七卷本)”于2023年6月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黄亚洲的《我扶着大运河歌唱》、伊甸的《运河上的时间》、晓弦的《仁庄纪事2》、北塔的《贯穿我的河》、柳文龙的《彼岸千年》、赵振元的《江南运河情》和查杰慧的《运河上的月光》等7本个人诗集组成。诗人们紧紧围绕着古老的大运河,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地反映了婉约而大气的运河文化,打造了这一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丛书。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领衔翻译成英文。
根据之前的精心安排和准备,8位与会代表分别朗诵了七部诗集里的作品。何枫朗诵了柳文龙的《运河边》,蓉儿朗诵了北塔的《东白漾》,董银莲朗诵了赵振元的《江南的雨》,过承祁朗诵了查杰慧的《范蠡湖公园》,张开朗诵了晓弦的《对江南一座草屋的回望》,朱思莹朗诵了伊甸的《运河的秋天》、晓松朗诵了黄亚洲的《惜别乌镇,有点伤感》,舒然朗诵了北塔的《我这滴来自江南运河的水》等。精彩的朗诵一步一步推高研讨会的气氛。
研讨会上,作为译者和作者的双重代表,北塔说:“今天我作为游子回乡,特别幸福和激动。我的诗集里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黄亚洲老师和柳文龙老师诗集里的一部分作品,都写的是盛泽。所以,在一开始,我心中就盘算:我们这套书的研讨会必须有盛泽一站。非常感谢《当代诗人》杂志暨主编毕福堂先生再次莅临吾里盛泽,而且这一次他带着三十多位外地的朋友专门来采风,为我家乡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我们这个研讨会搭了这次采风活动的顺风车,当然也给采风活动增加了内涵,因为采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观看大运河,而我们这套丛书的内容写的全部都是关于大运河及其文化的,书中的作品可以给采风团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感谢父老乡亲尤其是父母官们对文化、文学事业的大力支持。”接着他介绍了这套书出版至今的推广情况和接下来的推广计划。在他的动议和策划下,在不同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这套书的推广活动已经分别在北京和河北举行多个场次。如,8月7日在北京举行了由全国30多位诗人学者参加的首都分享会,9月13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北塔、黄亚洲和晓弦进行了现场和连线相结合的专题访谈节目——“把诗歌写在运河上”,9月5日北塔接受了江苏省的媒体《现代快报》暨中国大运河网记者的专访“从吴江盛泽到北京,运河之子的诗歌梦想”,9月14日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了北塔中英文诗集《贯穿我的河》出版研讨会。北塔介绍,接下来,嘉兴的朋友们正在策划一场推广会;9月20日,他本人将率中国诗歌代表团访问欧洲,他们将携带这套丛书出境,不仅推广本丛书,将就运河诗歌写作与外国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外国诗人的高明的写法和做法。
作为作者代表,黄亚洲谈了自己的三方面感触:第一,这一套大运河诗歌丛书的规格之高,是在于它的全部七本诗集全是中英文双语,这是史无前例也是难以复制的;诗人北塔的高精度的传神翻译使得中国大运河形象的全球推广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塔又将身体力行,在即将进行的国外诗歌活动中,他会带着这套丛书做全球发布与交流,这就使得这套丛书的影响力插上了国际翅膀。第二,他自己出生在大运河边,上山下乡之时也多年工作在大运河畔,在写诗的同时开创了自己的小说与剧本创作,他的这种开拓精神应该与大运河有关,而且他退休后在大运河的支流边长期开设书院,正由于对大运河的这份毕生的依恋与情感,才有可能写好心目中的运河。第三,因为他自己主要是用行吟诗的样式去反映运河,所以很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完全不敢说是这套丛书的“领衔创作”,所以,恳切希望各位诗友在阅读中不吝指正。
黄亚洲还专门为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题词并亲手赠与北塔本人。
作为作者代表,晓弦说:时代需要新的大运河文学,不仅是“它”的文学,而且还是“我”的文学;作家们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大运河,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客体的大运河。所以,必须打破以往的观念,而要高扬起主体精神,写出自个对大运河的深刻理解,写出属于自个的个性,改掉以往照相式地描摹大运河的做法,要再创大运河的形象。大运河是值得景仰的,但在审美中,我们不能永远匍匐在客体脚下,只有征服客体彰显主体,才有真正的审美表现。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创造中,才会诞生作为审美形象的新的大运河。我试图通过诗意的思考,让充沛的意象穿越古今,以打通自然与生命之气脉,探究运河流经地区生活环境、民俗文化等的互动、碰撞、与激荡,揭示由运河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对人的生命和命运作一些思考。
作为作者代表,柳文龙说: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着古老而燦灿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流淌至今,奔腾着永往直前、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新时代浪潮。运河在我心中流过,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它伟岸、大气,却又舒缓、均衡,它沉稳、安祥,却又执着、锐利。我们抒情运河,歌颂运河,将努力达到更高志向的伟大的时代目标,让内心充盈时代的新动能。这种咏怀历史的诗歌写作,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面向内心深处的自我救赎,和面向永恒存在的涤荡,深深激发着自身,刺激着自我,产生了无穷的创作冲动。文学创作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积极探索新的精神向度和表现维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我们以运河为载体的抒写,将充分认识所担负的文学使命和担当,坚持正确的文学创作导向,努力写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的诗歌作品。
作为译者代表,俞梦楠说:“首先,我由衷地感谢北塔老师,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像是一座北方的灯塔,为我这艘南方的小船拨云祛雾、指点迷津。承蒙不弃,我有幸在《2021中国诗选》和《运河上的月光》这两部作品中作为译者出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我对北塔老师的初印象,但他同时又率直健谈,是一个在北方生活了很久的南方人。我在诵读《贯穿我的河》中也有同样的感觉。一般人笔下的江南小巧婉转,而北塔老师笔下的江南则不乏磅礴气势。在表达策略上,北塔老师的诗歌运用了很多的意象、隐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因此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以隐喻手法展开了讨论。此外,该诗集的翻译也别具匠心,尤其是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非常值得我学习,例如袜底酥、桔红糕、呛皮烧等地方地名、地方美食的翻译。总的来说,北塔老师《贯穿我的河》的英文翻译不仅忠于原文、又兼具英诗的音韵之美,且表达出了运河情、江南韵,更好地诉说了我们的中国故事。此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国内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有益于世界诗人们之间的交流,推动世界诗歌的多元发展。”
研讨会上,刘晓平、晓松和胡明等代表与会的诗人们畅谈了对丛书的一些阅读心得。湖南诗人刘晓平说,这一套“大运河诗丛”既有民族灵魂的歌唱,也有个人灵魂的歌唱,有山水的行吟,也有思想的咆哮和哲理的诉说。北塔站在民族和家乡的立足点,抒发放眼世界的情感;在他的诗里,您可以寻找到历史的影子,现实的多姿和未来的希望。”上海诗人晓松说:“从北塔的《贯穿我的河》一书中可以看出,贯穿‘我’的不仅仅是河流,更是欢乐、痛苦、寂寞与忧伤。作者叙写了一段清澈得不染风尘的岁月,筑造了青少年时代的精神神龛。在岁月变迁的图腾中,北塔凭借精神缓冲的滞留感,坚守信念,寻找过去点滴的记忆,来完成对故土热爱与留念的情感拼图,在期望与反思之中,最终挖掘出一条他内心无法停止的精神之河……”胡明说:“此次研讨会别开生面令人难忘,在这里,诗歌和远方汇聚。诗歌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来欣赏诗歌,更是来学习、来交流、来拓展视野。每一位诗人都是一道灵感的源泉,通过各自的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相互学习交流。”
古老的运河,在诗人们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古老的文化传承,在我们的心中生生不息。大运河,吴越之地的母亲河,她贯穿并滋润了这片土地。我们是大运河的孩子,像一条条穿梭的鱼,寻着大运河温柔的涛声,顺流、逆流、回游,就像枕着母亲的摇篮曲,呢喃着,酣然入睡......
撰稿:钟鸣、梦楠
2023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