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陆健作品研究


  导读:从八十年代到新世纪,陆健对新锐诗、叙事诗、纪实诗都进行过很多尝试,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诗篇。作为他的同代人,我感觉他的诗记录的就是我们所走的历史进程,有挫折、有欢欣、有探索、也有迂回,他实际是用自己勤奋的笔写出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程光炜
  《相思树》是由多结构层次、多空白选择组合的一个自足的整体。作者在结构布局中,在艺术技巧上,在写事与造境中确有一番苦心孤诣。作者把自己全部爱的痛苦与忧伤只通过淡淡的触景生情、淡淡的回忆、淡淡的想象与淡淡的沉默白描出来,而把那浓重的哀怨浓重的失望浓重的人生憔悴感留给了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颤栗了。无影——我歌此诗闻者愁《诗神》1986年10期
  
  进人《伊丽莎白二世》(以下称《伊》)我们首先看到了语言,它淡泊的声音和锋刃一样逼近的语义。它避开了生活形态的纷乱和嘈杂,避开了词语的“物质性”的侵扰,纯净、孤立而又坚实。在尘世的流浪中形迹可疑的语言,在这里突然公开了它唯一的身份,并露出净洁的面孔,变得超然和峭拔。但经历在它身上的擦痕仍然依稀可辨,它仍然带着它的深刻的来历。它们组织起来,与现实世界形成某种程度的对照:混沌与明晰、无序与有序、嘈杂与沉静。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样成为诗必需的条件,并在诗与现实世界之间制造了一片微妙的空隙。这片空隙之上布满了人的积极性和认识的可能,布满了人类对物质世界和人类本身的历劫不移的价值追寻。《伊》澄明了人类的生存之境和人类之思,使“噪杂的意象群中我们蒙尘的心灵”有了确切可靠的面对—-语言世界。正是这种纯净明晰、沉静坚实、超然绝尘的语言导引我们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领略了人类以往的所有历程,领略了生存的浅浅的诗意奢侈和无时不有的险峻,领略了价值和意义的全部虚伪和真实。也正是这种语言,摆脱了意象的羁绊、从体验和领悟中产生、语义锐利、直捷的语言,使我们在进入诗作时能够完全敞开我们的生命,成为一个真正的对世界“说出者”之一。杨吉哲——杰出的陈述-—简评《伊丽莎白二世》《瀚海潮》1992年1期
  
  《仓皇的向日葵》是陆健这一系列长诗中语调最为沉郁、狂躁的一首,他对人类生存之境的高度警觉与清晰洞察,他对人类所怀有的悲怆的拯救惩望,以及他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的精微与博大,使他几乎与现代诗歌大师们齐眉比肩。
  《伊丽莎白二世》是陆健艺术创造中的一座炫目的高峰,与其它诗作相比,它似乎更能全面地代表诗人的成就。它以一种纯净明亮、沉稳坚实、超然绝尘的语言之光,涤荡了冥暗的现象世界,照彻了人类生存历史的隐秘风景;把生命秩序纳入了永恒与短哲、真与伪等多重审度中,展示生命的存在与虚无、价值和意义。与陆健的其它诗作不同,《伊》有着它自身潜在的杰出的戏剧性结构。它以整个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作为“场景”,展开对全部的人类行为历史的意义追问。一帧油画,停摆的钟表,战争,和平,礼仪等一切人为形式都成了他追问的对象和角度。与人类的行为历史相对照,“伊丽莎白二世”,她“微笑间/肯定否定并存的蕴含,两次/大战无伤始终如一的表情”,她在时间中的无限弥漫和对人类的频频君临,种种非现实性的姿态,使她成为超乎人类之上的绝对存在,成为人类行为的永恒背景。她从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对人类生存构成了证明。杨吉哲——论陆健的长诗创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
  
  在选取生活片断和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再次看到陆健作为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的东西。游览一下目录,这里描写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有的思想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轨迹;有的艺术上开一代风气;有的著述等身;有的名重天下……他们是能轻易写的吗?他们本应属于学者的领域,有的甚至属于学者们皓发穷经的对象。而陆健却硬是闯进来,向不是诗的领域的地盘,发起一次次“犯规”的冲击。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居然大都有所获,有些甚至是妙手偶得,是其他人以其他方式永远达不到的境界。刘士林——文化苦旅——评陆健诗集《名城与门》《中国诗坛》1994年2期
  
  正是《北京阿坚》这个作品,在历史中显现出北京阿坚的存在来。这种历史的存在,无论是从诗歌艺术角度,还是从其表述的精神生态角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性、过渡性存在,它前承朦胧诗,后启着第三代。刘士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读陆健《北京阿坚》《关于一个诗人》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某种程度上讲,陆健的《北京阿坚》是新时期以来用此形式写实有其人的小人物的唯一的长诗。在此之前虽有于坚的作品×号及《给姚霏》等诗,但两种感觉截然不同。
  《北京阿坚》是一份私人性质的叙述与记录,它刊发于《大家》1995年1期。巧合的是,在此刊的创刊号上,有于坚的长诗《零档案》。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二者可以互读。《北京阿坚》是《零档案》的个案,是一种补充和阐释,而后者则是总括与提升。
  《北京阿坚》是一首彻底平面化的诗,剔除了形容词,只剩下了大量纷繁的动词和事件本身。它是一面镜子,彰显出一则平民传奇的全部细节,生动、有趣,却又缺乏“深度”(镜子的深度究竟是几点几公里呢?)读《北京阿坚》,你肯定不会击节叫绝,你不会抽取,也不会肢解诗句,你只觉得它像弥漫的一团空气,忽远忽近,无处不在,广阔却稀薄。这也许是传奇的精神气象使然。《北京阿坚》是一个广义上的后现代作品(这个无所不容的“主义”)这恐怕也是陆健始料未及的。“在路上”的传奇使得陆健自觉地运用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粗糙感,泥沙俱下,专注于细节的线条感。他的语言方式和阿坚的诗歌有某种惊人的类似,这肯定是一种“吻合”。叶舟——认识《北京阿坚》《关于一个诗人》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以文化名人为题的诗作,在当代诗坛不乏所见,有一段几成大小诗人必应之题,记忆中仅写凡高的作品就不下百首,可见此已成诗人们有意着力之题旨。但最终将其成就为一部诗集,并由此拓殖出一片独立的精神空间和艺术空间者,陆健和他的《名城与门》似是唯一。从诗歌史的角度而言,说陆健独辟蹊径,填补了当代诗歌的一页空白,也不算过分。这不仅体现在诗人如此着力于一个题材而予以集约性的展现,成就了一派大气象,而且体现在诗人不同于其他作者而独在的观点、角度和言说方式。
  按说,叙述性语言是一种很实的语言,主要功能只在言物状事传达信息,入诗,则很难如意象语那样有丰富的蕴藉和隐喻功能。然而到了陆健笔下,却反生一种奇效,乃至成了一手“绝活”——语实意不实,言近而神缈,遣词运句不着一字生涩,好似随口说出,而那种说法的后面,却有一个不小的寄寓空间作深度弥散所谓博至于约,寄深意宏旨于言外,好比高僧说家常话。
  打通“古典”与“现代”,整合“移植”与“本土”,坚持个入写作/探索,又不失对现实与历史的关注,以写出我们自己的现代感,创出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诗质——这已是世纪之交一切有远见卓识的中国诗人所倾心共赴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诗人陆健应算是早行一步者,且已显示出坚卓的脚力。沈奇——诗城独门一-评陆健诗集名城与门《陆健诗选》199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4份礼物》是特别的礼物,它最具意义的是:诗还能这样写!它让诗从“诗人主体中心”逃离出来,就像是从一个匣子中逃出来,有一种解放的感觉……让读者参与创作,让诗人成为一个魔术师、一个转换器,把每个人的体验转换成诗的花朵。每一个人的生存体验、生活感受都是诗的素材,每个人都能像诗人一样去感受生活,诗人所做的是将他们的生活注入诗的基因、诗的韵味、诗的形式。陆健的奇妙之处是:取消诗与生活的距离,让它们靠近,更靠近;让生活弥漫诗意,让诗意成为生活。”“这34首诗是陆健与2003级文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是诗人教师与学生们的一次真正的对话,是互动参与的典范教学案例。这种对话、互动参与,是一种视野融合,是每个学生的视野与诗人视野的融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诗人的穿透力将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重新阐释、发现、关照、提炼;两个视野融合生成出既超越学生个人体验,又超出诗人体验的新视野。他们共同完成了34首诗,他们共同体验了一种新视野的生活。于是真实的生活体验与诗人共同结晶出诗。”陈默——34份礼物——写给我的学生的诗》序二,2004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陆健将自己的诗歌美学和修辞,称之为“漫画式的喜剧笔法”和“假想性荒诞”。以此去打量陆健的诗歌文本,如此定性,基本上是准确的。这是一份学识所带来的理性清澈和眼光,更是一位诗人可贵的清醒和睿智。这份清醒和睿智,建构也解构漫画、喜剧和荒诞,敞开也遮蔽漫画、喜剧和荒诞。最终,将生活和世界,在漫画、喜剧和荒诞中还原,或者解救与剔除;或者敞得更亮,或者埋得更深。
  看看他的诊断:“二十一世纪的道德已经失去了高山的崔巍/传统像一只旧船,甲板、桨橹破碎/------离岸已远,往事难追/咱们的幸福生活,就这样被拖下水//你白我也白,你黑咱也黑。谁都别说谁/你拉我就推,你填咱就堆。谁都别怪谁/------咱们的幸福生活,就是我把你拖下水/你把我拖下水,咱们把大家/大家把咱们——全都拖下水”。这就是《咱们的幸福生活》。……直白口语与人生世相速写对称,是陆健写作策略的胜利;漫画式喜剧与假想(岂止是假想?哪里是假想!)性荒诞所指,是生活深刻的失败和悲哀。这一切在《人民出了问题》那里,成了一连串的混乱、迷雾和问号。
  传统的诗意、诗境,在陆健诗中几乎荡然无存。漫画式喜剧与荒诞呈现和解构,使陆健在现代诗写作中,领有让人刮目的地位和影响。杨远宏——漫画式喜剧与假想性荒诞的清醒《星星诗刊》2005年12期。
  
  我一直觉得,陆健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存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的现象。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在中国电视和媒体文化的大本营,竟然还有陆健这样的以纯粹的文字写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以诗意的吟咏、诗性的沉醉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的诗人!不管风吹浪打,陆健总是在那里怡然自得地做他的诗人!
  想象陆健在传媒大学校园中的悠然自适,我甚至想起当年作为文化遗孤的辜鸿铭先生以其超世独立的文化姿态而在北大校园中成就的独特风景。
  陆健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是有福的,这福分,属于他的心灵所拥有,甚至不足为他人道。
  当然,陆健也是个老师,而作为老师也让我这个同样以教师为业的人羡慕不已。
  比如《温暖》中《34份礼物》,堪称新诗史上的一绝!正如陈默兄所言,“这34首诗是陆健与2003级文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是诗人教师与学生们的一次真正的对话,是互动参与的典范教学案例……”这是一个一切都类像化、符码化的时代……就此而言,选择以直接、有力、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对朴素无华、此在着的,原生态的人事的记录或吟咏,使得陆健的这种源于日常人生的诗性姿态别具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比起我们很多人,陆健都更为接近生活的真相和情愫,因为他比我们相对远离了“类像”。陈旭光——陆健:诗意的此在与文化的姿态《人民文学》2009年增刊。
  
  2003年开始,陆健诗歌写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原来诗歌美学范畴之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可能,他是以一种“非诗”甚至强暴的方式,硬把诗歌带入一种文体中。我们可以称为一种新文本的创立或者说尝试。通俗点说首先就是陆健把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甚至通讯的作用等同起来,这无疑是对诗歌固有甚至越来越小的疆域的一种扩张和延伸,陆健笔下的诗歌不再是诗人自己或神圣或神经的哼哼唧唧,而是开始记录和表达别人的生活。创作主体的消失或者隐遁正是诗人人格的重塑和文学使命的回归,文学为大众变成了一种实践……我这里说叙实并非简单的叙事,它比叙事更宏大更真实更有概括性,并成为一种写作方法。其实每个诗人在写作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情气质和习惯。叙事是陆健一开始写作就经常运用的方法。这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诗集《名城与门》。这部以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为书写对象的诗集是作者第一次以集团式的方法,通过对个人不同的气质和命运雕刻而成的雕像群。这是作者第一次把一本书当作一首诗来写作的开始。这里的每首诗都是以叙述开始的。事件和人物的刻划成为作者主要着力的地方。只不过叙实性淹没在对语言的精雕细刻之中,或者叙事也被当作一砖一瓦砌进整体的诗象里面。这是八十年代诗歌写作追求的境界。但“人物——事件——命运(象征)”三段式已经在那时甚至更早的陆健写作中已经形成。……这样效果的诗歌在这本以文化名人为对象的诗集中比比皆是。但是诗集中的叙事和近几年陆健诗歌中的叙实性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些写于八十年代的诗歌还带着那个时代的明显烙印。而在陆健《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田楼田楼》《枫叶上的比尔》《洛水之阳》《四方步》中出现的叙事恰恰是对这些典型诗歌美学的彻底颠覆,我引用这些陆健早期的诗歌,旨在说明叙事是陆健开始写作就沉迷的一种方式,它构成了陆健诗歌美学的品质和基础。……陆健为了追求这种诗歌的戏剧化,借用和改造了网上网下的笑话和短信。这些鲜活的新民间谚语帮助和丰富了陆健的诗歌小品,使他的幽默和讽刺的美学风格更丰满明晰积极和突出。
  从诗歌常规上理解,我认为《不存在的女子》是陆健最优秀的一部诗集。每首诗歌写得都很温软,好像只轻轻一碰,就会流出汁水、眼泪甚至血来......它抛弃了一切人为的技巧,拆掉了语言的栅栏,随着心灵的起伏,倾诉,倾诉,再倾诉.....他根本就不需要听众,甚至于自己。他象一个精神漫游者,以宿命般地声音释放着自己的梦魇……这本诗集与惯常那些有爱情对象依托的情诗不同的是,首先它是一个没有写作对象,只给自己写和读的情诗,是自己沉浸在一种幻想和幻觉中的喃喃自语……陆健是一个对中国诗坛有贡献的诗人,他文本的每一次蜕变都带给诗坛一次新奇和惊喜。李犁——救诗与救世:陆健诗歌的写作动机和价值《诗林》2012年7月
  
  陆健肇始于《34份礼物》的纪实性诗歌四重奏(指《34份礼物》《洛水之阳》《枫叶上的比尔》和《田楼,田楼》等4部诗集),则是在两个世纪之交以来中国诗坛的一个独特现象和收获。他的诗歌写作大约涵盖了集约式写作、主题诗集、纪实性等范畴。陆健在诗中不但对题材进行了几近超越极限的开拓,而且在对人物行为和故事细节的关注、与表现对象互动的可能性方面获得了非凡的成功。洪烛——陆健,呼唤黄金时代的诗人《现代青年》2013年4期。
  
  从艺术本体论的层面上说,陆健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是一部向上仰望、向下忏悔的长诗,是一个诗人经历了深刻的心理危机,而后奋起,并向全社会发出警醒式吁唤的长诗,是诗人在与生活现实发生文化碰撞和语言磨擦后挣扎前行、孜孜探求的长诗,是中国诗坛继海子之后最纯粹和决绝的心灵救赎的长诗。
  但丁在其《神曲》的“宏大叙事”中,不但涉及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如政治、经济(含金融)、宗教、法律、教育、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灾害等。同时他还在诗中囊括了既往时代的众多人物。而陆健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中,除了作为每章标题的中外20多位名人,还在诗中表现了“我”及古今中外的众多人物。在其所表现的内容上,则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法律、医学、爱情、伦理、道德、国民素质,甚至网络、超市、“盘峰论剑”、三鹿奶粉、强拆、裸聊、环保、物价问题等等,该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陆健差不多全都涉及了。可以说,这部只有700多行的长诗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当代的风情录、人文史。长诗的最大成功,便是颇具匠心地用这一独一无二的结构将以上庞杂而互不关联的领域、范畴及一个个生活场面、细节囊括在一部作品里。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者型诗人博大深邃的思想脉络、艺术高度和难度,及其良苦用心。
  我们知道,既有的诗歌审美传统已形成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奇数诗行小节(段)为不稳定结构,偶数诗行小节(段)为稳定结构。据此,中外的诗歌建行多以四行为一段,因为它更有利于表达一种完整、稳定的情绪,并使之回环有度。陆健却一反这一诗美传统习惯,而以三行为一段(即奇数建段)。诗人之所以采用这一贯穿始终的诗行建筑,主要是源自其整部长诗的不稳定情绪的需要:一种失重而局促的精神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它又像一个非常严谨的交响乐或歌剧结构,甚至更像一个讲求对称、在不稳定中以类似“对位法”的理念来达到平衡的建筑,中西合璧的雄伟建筑。子午——心灵荒原的“但丁式”拷问与救赎——陆健长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论稿《大昆仑》2013春季号。
  
  初读陆健《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颇为惊讶,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组诗力作。首先这组诗的结构或曰章法不同以往,别开生面,或如他在诗中写到的音乐对位法,彰显出作者的精心和野心。这组诗的结构恰似复式建筑,每首诗都像别致的小别墅,既相承为一体,又可独立为私人空间。而复式错层,又增加了这组诗的旋律性——犹如复调音乐一样产生轮唱、轮奏丰富的旋律和变奏效果。这组诗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诗题的设置上,大题为虚,小题为实。大题全部引用古今中外诗人、名著名言,作为引领、关照、限定与转换的出发点,并在写作中发生对话、易位和语义双关的效应。就是说引号里的这句诗、这句话出自别处,它打开了读者的视野。“这是发出的一声呼唤或是唤起一段回忆,交流如此这般建立:所有的作品,全部的文学宝库被简约地回顾,和我的作品一道在读者的脑中交织。”陆健的诗题作用在于将他文(他言)引入诗中,将他人的目的地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开启自己的诗歌之路。说此大题为虚,是因历史的弥漫性,这关照并不完全对应现实,易位或错位的产生就是要引入“一小段现实”。这是应答的一小段现实,也是偏离的一小段现实,互文的意义就在于作者如何贡献这一小段现实。在这组诗中,这一小段现实即是大题之下的两个小题,又可分为副题、实题,也可以都称之为实题(如A,a标识)。陆健在诗题的设置上可能采用了音乐的方式,大题1——引句,两个小题A,,a——诗行(一小段现实),如此设置诗题实为鲜见,也极易造成迷惑,但其整组诗又如此章法严谨,丝毫不变。困难在于对小题A,,a两首诗的理解,A的诗行短,,a的诗行长,每一大题下都是如此。细读此诗,A,,a均是对大题引用的发挥,当然也未必完全如此,有时也是a对A的回应与延伸。就是说,写作时虽有限定,但诗歌本身要求更多的自由与易位。从阅读角度上说,你完全可以在大题的引领下直接沉入到一小段现实中去;但从批评的角度上看,理解这组诗首先是要领会诗题设置的良苦用心,一切自由的获得都在这严谨、整饬的形式之中,它带来此起彼伏的旋律、多声部的变化,与心灵对话,与诗歌对话,在与世界、历史、现实交织、挣扎、质疑的过程中,便打开了理解这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的大门。森子——在前贤止步的地方起笔——浅析陆健《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互文性《诗歌月刊》2013年5期。
  
  洪烛: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新体的长诗。新浪网推荐后,一天之内,就有一万多人看到此诗,网易等也同步转载,获得了一定的网络影响。他认为陆健是一位伟大的小诗人。在诗歌最小化之后,网络又把诗歌给放大了。之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诗人都变成了最小化,最小体,诗人的影响力都小了。现在网络出现了,诗歌进入谷底之后又反弹,它使诗歌和诗人复活。这个诗写得挺狂,虽言谈举止间不狂,但他的狂劲儿都内敛在作品里。这是个小诗人的大诗歌,它内在充满了一种鸟瞰的姿势和居高临下的感觉。它是中西合璧,使东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产生碰撞,形而上和形而下有了碰撞,充满了思考。
  周所同:对《小诗人之歌》的七点看法:(1)没有庞大、复杂、广博的知识结构,这首诗不能写;(2)没有自己的哲学背景、精神向度和智慧的境界,这首诗不能写;(3)没有低处衍生的真理,没有穿透真理的利器,没有站在真理的悬崖上而凌空一跃的勇气,这首诗更不能写;(4)没有才华,没有真爱,没有经纬分明的人格力量,没有心灵看到的才是真看到的能力,这首诗也不能写;(5)没有做足功课,没有正反相向的眼神,没有辩证的深度思想,没有毫无余地的剖析事物万象的睿智与自省力,这首诗也不能写;(6)没有彻底的人文精神,没有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的解构力量,没有隐匿与呈现双向驱动的精神气象,这首诗也不能写;(7)艾略特有“荒原”,庞德有“诗章”,陆健有“小诗人之歌”,都是大手笔。
  唐晓渡:作家的经典意识和传媒的大众观念,一个是创作角度,一个是传播角度。陆健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其道理。因为他的这首作品借助网络的力量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作家的经典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家如何看待自己与经典的关系。二是,试图成为经典。我相信,每一个对自己有基本估计的诗人都想成为大师。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这样的志向,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但不是仅有志向就行。陆健写到但丁时说,但丁在A字的尖上俯视,而他自己在V的谷底左右呼救。我不认为这是经典作家和试图成为经典作家的人的区别。这是如何处理与经典的关系的问题。从结构来说,陆健的大标题用的都是经典作品,这构成了一个标高,和对写作者的一种教诲。另一方面,则是和自己构成了一个对话关系。他还恰如其分地将困境用大小写来体现。陆健在这首长诗里一点都没有回避隐痛。从大的方面讲,仍然要回答“在这个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但他先把自己变成无名小辈,然后问“你是谁?”现在还没有一首长诗认真回答过这个问题。在自我探寻、自我怀疑、自我反省方面,陆健走得特别深远。从语言策略上来说,先锋诗以来语言的种种可能性都标定下来了,那么多语言手段如何选择,让语言本身的形态和内心现实构成同构关系,在这方面陆健的诗也是非常有启示性的。
  曹刚(诗人西娃代读)小诗人、真诗歌、大学问,这样的真实感受。诗歌是精神、灵魂的声音,是做爱高潮时情不自禁的呻吟。陆健像一个苦行僧,他用诗歌构建了一个精神世界,也是他的现实世界。他关照着外部世界,对科学文化与艺术作出哲人的思考与温情的关照。他对生活现实不回避,却能抽离出来进行形而上的思考,陆健是观察者,也是自省者,他对诗人、前世、我是谁的再思考,使这首诗歌在气质上达到了出世与入世大气的再平衡。陆健也是谦卑的,可能就是他诗歌建构的精神世界如此宏大,他才能谦卑的起来。
  (2013年6月15日“文学网络传播现象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研讨会”。主持人:何晓兵)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文本所呈现出的内涵和现实价值正是以渗透着诗歌文学生态学隐喻的语言特性、主题内涵、文化反思和意义生成的张力为人瞩目。这首长诗的隐喻世界内涵丰富,它已经不仅是一种诗歌表达上的话语策略,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诗学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升华与延展。整体上来考察这首长诗便会发现,《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生态学隐喻并非站在一般意义上观照人们现时代的生存处境和后现代社会的现状,而是回归到“艺术与生活之间本体关系”的反思上,并直指当代诗坛所缺少的对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这一创作元问题的深刻体察和醒悟。当然,这种生态学隐喻的思考和呈现还表现出一种宏阔性,内涵指向的覆盖面也尤为广泛,是建构在诗人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社会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境状深省、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陆健对“隐喻经验”的处理,内化在了他所精心经营的诗歌艺术之中,来表达他内心世界里所持重的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人类像疯长的野草/没有给地球带来多少价值意义/一群人的荣耀,是另一群人的/毒药”。可谓是以艺术的方式对人的精神境状所做的一次深入的透视,它实际上在隐喻精神状态的荒芜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层面如何获得解决的问题。这就自然让人将目光拉回到艾略特的荒原世界中来。自艾略特以来,人类精神的“荒原”状态并没有获得很大改观,问题或症疾依然存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异曲同工地也在此问题上做着思考。艾略特不曾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小诗人之歌”却在尝试着解决。从解决个体问题着手进而去解决社会问题,这在陆健看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文学生态学隐喻在“主题”的反映上同样具有至高性。陆健对“主题”思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诗人与被引用者的关系。透过诗歌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中将作为被邀请和引用的中外前贤请到当下的时代语境和诗歌文学的现实处境中来,共同参与思考诗歌存在的问题。对于那些被引用者而言,他们既然曾经存在过,也就再不会消失,所以他们和《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作者一起来面对当下,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实际上,这里的被引用者在很多时候又是相当于“另一个‘我’”而存在的。可以看到,小诗人在对现实所作出回答的同时,他在想象中认为那些前贤也会是这样回答的。朱林国——论陆健《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文学生态学隐喻《诗林》2013年6期
  
  长诗内容丰富而形式奇特,蕴涵深厚的哲理意味,与反讽视角有很大关联。“反讽是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发生了意义的改变,即言非所指。”诗人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事物的表象,而是穿透了事物的表面深入到了其内在的本质,极具人生的哲理意味,同时在艺术传达上有着反复玩味的意趣。总体而言,《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其一,诗人有对自我命运的反复嘲弄,因而诗里行间流露出了其矛盾的心态;其二,诗人有对现实社会的极力批判,因而诗里行间充满了痛苦的哲思;其三,诗人有对未来世界的极度忧虑,字里行间饱含有一股超然的情怀。从自我的角度而上升到社会的角度,又从社会的角度上升到未来世界的角度,艺术的结构重重上升且对事物的正反两面进行阐释,其中的意蕴亦耐人寻味;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之中得以实现。因而,反讽是诗人在此诗中所采取的核心艺术姿态,可以窥见诗人的主体精神建构以及整体艺术特质。
  反讽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在作家与诗人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与面对自我而极度痛苦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姿态,在此前提下可以构成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此首长诗之所以在反讽上有很高的造诣,在于诗人对自我诗歌创作道路的反思,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反反复复,一直没有达到自己所满意的程度,所以自嘲为一位“小诗人”;同时,也在于诗人面对当今中国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没有信仰、不讲道德、没有规则,与我们的古人所提出的理想相去甚远。如果没有人生的痛苦与诗性的敏感,也就不会有反讽,特别是像长诗里所存在的这样深刻而独到的表达方式。诗人对反讽之艺术手法的选择,让长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更具有现代的意味,不仅有着自己不同的艺术发现,而且也有自己不一样的艺术追求,反讽更与长诗中后现代手法的运用相得益彰,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面上看到的是诗人对自我的嘲弄与解剖,也看到诗人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到长诗的精神内核,也没有真正理解诗人的真正用途。诗人旨在对自我的嘲弄之中实现对个体灵魂的解剖,旨在对社会的批判中实现对世人的警醒,旨在对世间万象的揭露中来重塑诗人的责任,旨在对未来世界的忧虑中达致一种超然境界。而反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参与了这样的艺术建构,而让诗人的思想得到了完整诗意且多样化的表达。杜雪琴——反讽:《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艺术姿态《诗歌研究动态》2013年卷
  
  从诗歌自携的元语言来讲,陆健诗歌语言出现了系列悖论,显现为:常态语法关系的固守与撕裂、打破。基本词汇与客观现实的紧张性反映关系,这种关系在短语搭配与句式构成时被解构与重组,并发生能指的滑移、情感属性的凸显与思想认识的推进。这必然要求陆健诗歌整体的散乱与表现技法的谲诡,然事实上是陆健诗歌呈现出异常标准的整体化布局与格式。这些悖论现象却在陆健诗歌对于标记语的特殊使用中显得异常合理,亦在反向角度上显示出陆健诗歌的独创性。
  陆健诗歌很好的控约了语境元语言的意义机制:第一,在选择语言对象时,陆健诗歌中大多集中选取了时空跨度宽、文化意义蕴涵深,同时具有一定符号化意义的语词对象,该对象一经构成文本本身,就即变为具有丰厚意义结构的意象形态,成为其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如《爱的欢乐只能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印度)泰戈尔》中的“泰戈尔”、“孔子”、“李白”、“三鹿奶粉”等。第二,由于这些语词对象--——意象形态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原生语境、文化演进轨迹、符号化象征意义等特征,陆健对此一方面是进行主题中心制的统筹安排,另一方面更是在对这些语词对象——意象在更多意义发掘的基础上施以发散性处理,使其围绕主题中心来建构,却在意义产生运动过程中不断消解主题中心论,从而实现了意义的滑移和播散的可能性,这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中的第1、第2、第3小节等都有集中显现,也基本上贯穿了整首诗作。第三,以前两点为基础,陆健诗作文本获得了充裕的运动活性,即依据对多种语境元语言的契合式运用,对其所产生的意义中心论机制进行控约式消解与重构,形成敞开性、讨论式、交叠式话语方式,从而在多维元语境占有与综合运用的基础上,跨越时空而直指当下,文本内部、外部系统紧密关联而又构成生发性互文场域,诗歌意义集中凸显而又极富衍生播撒功能。这对于读者而言,一是提供了文本进入的多视角,二是旨在建构与读者对话的平等性与多维度,三是意在催生读者释义语言学所必然发生的文本意义实践与再构能力。李志艳——自在的艺术:陆健诗歌之元语言学研究——以《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为例《诗歌研究动态》2013年卷
  
  陆健诗歌既没有80年代之前的官方语言色素,又没有80年代朦胧诗常见的那种精英独白,更没有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诗歌那种奇语喧哗,也没有90年代以来诗歌的叙事惯性。对以上这些时过境迁的语言变体,陆健十分警觉。在《写诗与诗歌史》里,他用嘲讽的语调写道:“诗人何为?当然要写诗。把诗/写在‘A4’纸上,写在大腿上/跟着那大腿大大咧咧走进诗歌史//一路上赶着追着那美腿,猛跑/从隐喻,到拒绝隐喻,到/下半身,多加进叙事成分//把叙事叙到琐碎,琐碎不堪/把文化写到与文化无关的程度/把诗歌史写到遗忘了诗歌的程度”。这首诗本身就是对新时期以来直到眼下中国新诗写作的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简明概括,是一部极其微缩的“纳米”式的新时期诗歌发展史。
  陆健是在了解自己的诗歌写作史和新时期诗歌写作史的背景下,在了解环境与自我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不断调整,然后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的。正是有如此的“和谐”的诗歌观,陆健的写作就不属于任何诗人群体和诗歌流派。
  嬉笑怒骂间皆成文章。当然,这种嬉笑怒骂不是朦胧诗那样的正义凛然,也不是新时期政治抒情诗那样的义正辞严,更不像新时期政治讽刺诗那样的辛辣犀利!陆健是取它们之长,去它们之短,然后自成独具一格的立体的汉语形象。尤其是这组诗歌,可以说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诗化现代汉语的盛大展演,也可以说是一场焕然一新的诗歌话语的盛宴,体现了当代诗歌写作的最新成就。一场美轮美奂的诗语展演。杨四平——从汉语形象塑造角度谈《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星星诗刊》2013年11期
  
  在这里,诗人对人的存在与对人自身之认识,与古代哲学家相比达到了同样的深度与高度。我想,以中外古今大家名士的言论作为26首诗的标题,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卖弄,而是出于独特的艺术构思与高远的艺术表达的需要,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正是对于当今中国与世界、民众与民族的生存等重大哲学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今天的思考自然要与古代哲人同步,因为问题的同构性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必须借助中外古今的思想以深化自我的认识。而在组诗的每一个标题之下所思考的问题,是不是与标题所示完全相同?我们只能说它们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不一定就构成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诗人所写并不完全是对古人言论的一种回应,而只是借古人相关的言论以引发自己的诗意思考,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具有阔大与自由的空间。这正好是诗人的聪明过人之处,也是长诗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色。人的生存、人的痛苦、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人的生命以及民族的生存、民族的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诗人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所有的探索都框定在英文的26个字母的大小写所形成的艺术结构里,其实就是以52首小诗表现了一位“小诗人”对于当今中国与世界的观察,与古代哲人进行的对话,与社会生活进行的对话,与民族精英进行的对话。也许有人认为在一首长诗或组诗里,没有必要引用如此丰富的古今人物言论,有“掉书袋”之嫌,其实未必。因为这样的言论只是运用在标题里,不能运用在内容里,并且它们都很精到精致,它们所起的只是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对于每一组诗而言,这样的言论是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意义,只有真正的研究者才有可能发现与认识到。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每一个以引用名言作为标题之下,还有两个以A与a、B与b、C与c、D与d等这样的小标题(以下以此类推,一直到Z与z),全诗就是由这样的四级标题所构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抒情系统。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安排纯属多余,因为这四级标题除了第一级与第二级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级与第四级标题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意义,因为英文大小写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本身,并不具有诗性与哲性,然而,从总体上来说这恰好是诗人的周密安排。它体现的意义有二:一是利用这样一些来自西方的字母与数字,在中国读者来看本身具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觉得很新鲜而具有感性;二是正是它们加强了全诗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从1到26,把阿拉伯数字与英文的字母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形成一种严整的结构,而不会产生任何的缺失。至于诗人为何要如此结构自己的组诗,不得而知,也许是出于灵光一闪,也许是出于对于数字的敏感。无论如何,数字与字母的顺序及其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与统一,就成为本诗在艺术结构上的重要特点,我们理解其思想情感的构成、艺术体式与艺术形式的构成,整组诗的思路与诗人的心路历程,都不可能离开这样一点。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诗人还是当代诗人,对于数字都不是太敏感,对于英文的字母则完全没有感觉,更何况将其入诗入词?如果说阿拉伯数字是无法固定的,从1开始以至于无穷,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延伸,成为一种开放的空间,然而,诗人的思考与探索也并不只是限于26之内;同时,诗人所有的抒情与叙事都限定在26个字母之间了,虽然以大小写的方式形成了两倍的空间,然而它毕竟不可能超越26个英文字母,因为这是英文构成的所有元素,是一种有限的空间。阿拉伯数字的无限与英文字母的有限之间,也许就存在一种张力,虽然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没有很大的关系,却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成为其艺术结构的实体与本体。
  陆健长篇组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是具有相当原创性的、十分别致的新诗佳作,从其艺术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种种内在与外在的讲究,其独到而别样的艺术构思与美学追求。就我个人从事诗歌创作的体会而言,写诗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而要写出一首或一组真正的好诗,则十分不易。陆健以其三十多年的思想积累与艺术实践,能够在2012写出并在《中国诗歌》2013年第3期发表这样一组具有宏大思想与艺术结构的组诗(长诗),引起诗坛上下的巨大反响,也是实至而名归。邹建军——《一位美仑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结构艺术批评《星星诗刊》2013年11期
  
  陆健始终是站在他创作的那个诗坛的当下审美范畴的流行话语之外进行他的诗歌创作的。站在风潮之外,探寻诗歌审美的新的可能,始终伴随着陆健诗歌创作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行为。如果我们采取简单化的方式把陆健三十年来的诗切成四段,我们就会更为清晰地看清陆健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审美变异踪迹,亦可更为切实地认识陆健诗歌创作的特性和其价值意义。
  陆健的诗曾有过两次对自己前期诗歌创作风格的摆脱与超越。近几十年中国诗坛的现实证明,一个有才华的诗人,摆脱与超越当下诗潮的影响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摆脱与超越自己已有的风格并能坚守自己的诗歌观念与立场的确很难,但陆健做到了。我想,这也许正是叶延滨认为陆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诗歌现象的原因所在。而更为重要的是,陆健在摆脱与超越自己的同时,两次创造性变异都为自己写出《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回过头来把陆健的诗歌创作历程放在中国诗坛近三十年的行进历程中进行比对研究之时,就更能认清陆健按照自己的诗歌立场和观念进行属于自己的创造劳动的重要与可贵。
  对于《日内瓦的太阳》这部诗集的几首长诗,评论家杨吉哲有过独到且深刻的评价。他说:“陆健对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思索追问,战争、和平、宗教、性爱、艺术及流行的社会病症,等等,都在他的文字中呈现与展开,并趋向凝重与透彻,其中包蕴了人类漫长的身体力行和苦思求索所达到的智慧高度。”(杨吉哲《论陆健的长诗创作》)就《名城与门》与《日内瓦的太阳》而言,沈奇与杨吉哲对其进行的解读与评价是目光独到,慧心独运的。这里,我之所以反复再三推介沈奇与吉哲对陆健诗的评价,是因为他们二位的确认识到陆健诗中不同寻常的诗性元素。这种不同寻常的诗性元素即陆健诗中呈现给我们的超越时代的诗性时空。我们应该切实看出,陆健此时思维时空的远足,是那个时代中国诗坛所独有的现象。陆健此时的心灵远足,不仅奠定了他自己独立自足的诗性观念,同时也为当时的国内诗坛注入了一种新的风气,使当时中国诗坛的心灵时空得以更大范围的拓展。此后的陆健,也因了此次远足得以进入没有羁绊的创造之境。单占生——陆健诗歌的心路历程。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附录,2013年12月明天出版社
  
  陆健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长达783行10668字,被诗人洪烛在网上誉为“最具震撼力的”“2012年我最喜欢的中国长诗”。我以为考察一个时代的文化,首先应当考察诗人的境遇和水准。因为真正的诗人往往代表着时代的良知、民族的灵魂。陆健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以自身为研究个案,剖析了诗人在中国当代的境遇,以及由迷惘、焦虑、妥协、反思,到忏悔、抗争、担当、澄明的心灵历程,以讽喻的笔法给自己和当代诗人群体画像,也给我们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时代画像,用诗歌的刀锋切入诗人的心病和时代的癌症,其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以及在诗体形式上的探索创新,为长诗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范例,堪称中国当代诗坛的长篇杰作。熊国华——中国当代诗坛的长篇杰作——简论《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附录,2013年12月明天出版社
  
  与那种普泛化的高深名言的炫耀性引用截然相反,这其中的许多语句既是生僻的,很少被引用的;并且还是通俗的,更像漫不经心间的随意言说。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却时而被其中的光束所映照。这也就意味着,作者是在基于本时代的深刻感受中,从中发现了“唯我独知”的光芒,进而在置身于本时代共同场景的读者中,达成了光的传递。
  在我看来,陆健由此道破了一个重大的人生生存法则: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惟有自己的智慧。而陆健解决自己问题的智慧,正如他的这部长诗中呈示的,是通过对时间纵轴上相关历史情景与自我的审视,对充分展开了的本时代的情景与自我的审视,对中西先贤经典思想光束的呼应与自我的审视等等,这一复杂的精神过程来获得的。燎原——书写自己被命运指定的诗篇——《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若干解读《诗篇,向经典致敬》2014年4月线装书局
  
  “名城与门”,我不知道是哪一位缪斯给了我们的诗人这石破天惊一般让人亢奋莫名崇敬至极的灵感,让诗人想到了这样一个意象组合。
  《34份礼物》、《枫叶上的比尔》的写法是一种创新型探讨,应该肯定。我更看重的是《田楼,田楼》和《洛水之阳》,这两部诗歌真正实现了叙事性、纪实性和介入性的浑然一体,是一种质的飞跃,也是陆健对当代中国诗歌的十分重要的贡献之所在。
  立足于现实,不断发现生活当中潜在的诗意,是一个优秀诗人能力显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田楼,田楼》和《洛水之阳》是诗人非凡创造能力的有力见证。这两部诗歌的外在显现都是对过去生活和印象的一种回忆与追索,这样的写法过去的诗歌中也有,陆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既是叙述者又是亲历者的双重身份,把自己直接安排在了作品当中。这样一来,他的立场和感情,他的理想与追求,甚而至于他的肉体与灵魂,就全部自自然然地融化在作品里面,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诗人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可贵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类似于武侠小说中那些绝世高手的飞花摘叶举重若轻拈轻若重的叙事抒情手法,将自我心灵情绪的介入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真正体现出了一代高手大侠的功夫。诗人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哲理思索融汇于或轻灵翔动或幽默诙谐的叙述性语言之中,形成了某种既轻灵隽秀又充盈诱人的美学意境。李少咏——为当代诗歌创造一个自己的精神自治世界——陆健和他的诗歌创作《中国诗歌》2014年5期
  
  商震:他要表现的是诗人群体的状态,他对一个个诗人的描述,不是画像,而是抓住诗人们的一个个小的趣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诠释诗人的社会价值,诗歌的意义。所以陆健既是关注社会的,又是关注内心的人。
  曾凡华:作为出版社的负责人,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我觉得,在诗歌史上,说句大话——它是划时代的。诗人写诗人,没有人出过这样一本书。就我看到的,没人这么出过。所以我支持这本诗集的出版。书出了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很欣慰。我认为陆健是当代诗坛为数不多的比较纯粹的诗人之一。
  邱华栋:这里面涉及到的诗人多数是我们有接触的。首先我认为它有文学史的价值。多年后别人研究当代文学史时看到这本书,能看到当代诗人的很多鲜活的生动的细节,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次这样的作品写作实际上是很难的。比如说绘画,我们知道素描要抓住人的特征。陆健兄功力特别精湛,抓住了人物特点,比如写到杨炼,说他在巴黎(还是伦敦),居室里有一个挂图,我马上就记住了;写老韩(韩作荣)当《人民文学》主编之后,选稿严格,用层层烟雾把自己包裹起来。很多,每首诗里都有诗眼,都有把诗人特质抓住的东西。这是非常难的。
  徐忠志:粗读这本书,我觉得作者的功夫犹在本书之外,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对人物故事线条的精准捕捉,然后很洒脱地呈现出来,有的是一次邂逅的印象,有的是瞬间感觉的片段。陆健的诗我没系统读过,但我知道自八十年代以来,不管南风北风,西风东风,那么多派别,他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追求和个性化存在。这本诗集集中体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对朋友开怀一笑式的呈现。形式多样,甚至有的还用了歌词复沓的手法。
  顾建平:我的看法有三点:一,虽然用漫画的、夸张的、有些讽刺的语调来写,实际上背后都是温馨的友谊;二,它有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每首作品都不一样;三,这本诗集同时又是很重要的诗歌史的资料。它非常珍贵,在我们的出版物、我们的诗集中是很少见的,是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图文并茂。
  赵智: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我通过看到作者,也看到了一个诗人群体。从这点来说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平时我收到很多诗集,只是随便翻翻,看他的情感、语言,可能这些都没什么可看。陆健这本诗集我反复看,第一遍也许有的东西没看出来,第二遍感觉有趣味,就像陆健散漫地散步到诗人圈子里,不断寻找别人有趣的东西,寻找一些细节。他把这些细节抓到了,写成了诗。他这本书我特别喜欢,从“喜欢”的角度看,一本诗集如果能让别人喜欢,他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洪烛:我属于“被画”的,作为“画中人”我发个言。陆教授在《诗坛N叟》中写到我(《钉子户洪烛》)。看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吗?我觉得好像是我。我问别人“这是我吗”,别人说是我。我认为,这就是我了。通过这首诗我思考,我觉得好像我不了解自己,我只是距离自己最近的陌生人。包括他写别人,“别人”似乎多少和我们认识的诗人有些不一样。可对读者来说,奥,原来诗人是这样的。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我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变形。第一,诗人笔下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法画出的是神似,这和形似有距离、有落差、有反差,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吧;第二,这个时代也让诗人“变形”。我们这代诗人和艾青他们不同,和新文学运动时的徐志摩、胡适那代诗人也不一样,因为时代在变。《诗坛N叟》的重大意义是,留下了我们当代诗人的痕迹。诗歌边缘化之后,或者说诗人从神坛上走下来之后,诗人的诗魂还在,陆健捕捉到了这些闪光点。
  李犁:我觉得这本书和《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比起来,可以说非常好玩了。这本书在文本上也是有贡献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从诗歌美学上、诗歌品格上说,叫“谐趣”,就是诙谐和情趣,先诙谐后情趣,起于诙谐,止于情趣。这是从单首诗作讲。整体看,你把这几十首诗看完之后,其实你心里挺沉重的,挺心酸的。当代诗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状态,还是边缘化的,自娱自乐,苦中作乐,被社会所忽视,进不了主流,虽然活得很干净,很洒脱,但在这个时代可有可无,属于这样的位置——他们在社会中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只能自己调侃调侃。这样一个群体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这么分析《诗坛N叟》的意义就很重大了,我们在笑过之后心里就很沉重了。一轻一重,一诙一谐,不仅提供文本的写法,在思想含量上——你要看完,你仔细思考,就会看到思想的力量。
  北塔:我谈两点。一,就我个人来说,我也写人,人的命运,人在历史中的遭遇。我强调神学的向度,形而上的向度。八十年代这种向度被强调的很厉害。陆健写人物,把神话思维、人的神性消解掉了,他把诗拉入人和人的空间里来,和人建立一种关系。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维转型留下了一个注脚;二,这本书是连接传统的,李白的诗,十有七八是应酬之作,当然他不仅写当时的诗界人物,他写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贵妃到引车卖浆者流。我们可不可以编选一本李白的人物诗选,对照着看,李白是怎么写人物的,陆健是怎么写人物的?
  红孩:写诗人的画像这类诗,一,诗人要有诗感;二,对写作对象要熟悉。诗写人物怎么写?散文、报告文学怎么写,是不一样的。咱们报纸上发的写人物的东西,大部分都不行,没有细节,没有一两个能抓住人的细节。我看这本诗集,比如写雷抒雁这首(《雷抒雁在一天之内的三次野蛮修辞》),有几句就让我记住了。“你是喜欢吹呢还是喜欢被吹?”谢冕的形象、老雷的幽默感就出来了。
  唐力:首先,把别人认为没有诗意的细节通过鉴别筛选出来。细节是记忆,也是诗意的存在物。人物有意味的细节背后呈现的是美、善、真。通过一二个细节呈现人的整体形象;其次,善于将情趣化为细节,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合二为一,经过心灵的内化,选择和淘洗留下的细节。这些细节融入了陆健老师的情感在里面。这样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可能有区别,也许被描写对象读了诗之后说,“原来我还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啊?”再次,《诗坛N叟》表现出写作的自由度,心态放松,不担心被描写的人生气。通过内心的想象对人物进行还原。
  (陆健诗集《诗坛N叟》研讨会,2015年1月5日,主持人:祁人。摘自作家网2015年1月10日)
  
  这首诗的结构里,陆健熟练的运用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在陆健此诗每节的开章标题里,均是有关人生的哲理,这些句子涵盖的能量都可能影响过他,标题极像每两节诗歌的提炼,两节诗歌也像其投影。这让人想到:一切事物都有出处。而三生万物,是读者在每节诗歌下产生的共鸣,误读,及诸多阐释和情绪。同时,如果把每节的标题当成造物主,陆健用同一字母标出的大写与小写下的诗歌,便像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和他的影子双行的可能),这种结构里,隐行着诗人解悟却不肯轻易说出口的很多大道:回归感,派生感,种子,双行,“三”铸成一个世界,形而上形而下的兼顾等等。西娃——陆健:在诗歌里呈现的生命状态与了悟——一对《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阅读感受《西湖》2015年8期
  
  陆健兄用一年时间写了一本好玩的诗集,就是用诗歌给诗坛N叟画像。这虽然不是新鲜事,但像他这么有计划有预谋又有规模在当代诗歌中可谓独一无二,而且他不是拿诗人抒自己的情,也不是对他们空泛的吟唱,而是用他一贯的诙谐和戏谑,将云山雾罩中的诗人还原成大地上大众中一个个真实可爱鲜活有趣的人。所以“谐趣”是他这批诗歌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手段。谐趣就是诙谐和情趣。起于诙谐,止于情趣,或者是先诙谐后情趣。诙谐里见情趣,情趣中显境界。这方法是他写作的独门绝技,在当下诗歌写作中也相当的鲜见。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陆健兄把许多传统上非诗的元素,特别是戏剧准确点就是喜剧的特质注入诗歌(这应该说是对诗歌范畴的扩大)。有情节有细节,表情动作,有声有色。类似小品,还有些白描和电影特写。其中抖包袱打趣逗哏自嘲反讽犹如东北二人转的高潮部分,但这又都是截取的生活横断面。具体来说就是他抓住诗人自身一个特点,并将之放大,直到把特点扩大成缺点的时候,他的笔锋一转,在读者嬉笑和玩闹中诗人的性情毕现,情趣绵绵而来。写这样的诗歌难度在于诙谐和戏谑尺度的把握和分寸的拿捏。诙谐过了则成了滑稽,从而走向谩骂和恶。不及则没有幽默的效果,无情无趣更无诗意。这就需要作者把诗人研究透,以诗人的优点为圆心,却去调侃优点带来的负面影响,优点反而更突出了。“谑而不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陆健兄的独家绝技之一。摘自李犁“掰斥陆健诗集《诗坛N叟》”2015年
  
  从八十年代到新世纪,陆健对新锐诗、叙事诗、纪实诗都进行过很多尝试,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诗篇。作为他的同代人,我感觉他的诗记录的就是我们所走的历史进程,有挫折、有欢欣、有探索、也有迂回,他实际是用自己勤奋的笔写出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程光炜——读陆健近年来的诗《诗潮》2015年8期
  
  《东坡穿越》既不是以古证今、以今揆古,陆健挖掘典故暗含的新价值,类似新酒寻找旧瓶子。这首别有趣味的创制,绵绵的想象中隐隐透出一丝典雅之气,深层里有对古典资源的重新探掘与转化。
  诗中这样的虚拟戏剧化景观,读来让人云开月朗而会心击掌。戏剧化的多个角色或者多种声音集于一诗,如多声部的交响乐丰富多姿,这样的诗体叙述正如朱林国的评价,“他的叙述体诗歌写作,可以说是一次推进当代诗歌发展的良性预演。”
  从戏剧化场景放眼再看,《东坡穿越》里今是、昨非并无清晰界标,不下斩钉截铁式的判断,标举的是清明理性。东坡的见解、西坡的怀疑,都各有其理,又各有疏漏之处。陆健趁机深思了我与自我的关系——穿越而来的东坡言说人生一己之悲欢带着宿命,交谈后的西坡似乎多了活下去的使命感,似可以观察整个人类之走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东坡穿越》当作陆健的自我的考古学:穿越而来的东坡是从一个点看一条线,昭示着哲人们生命思索历程的串联;而当世的西坡是一条线上看一个点,强调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姜超——《东坡穿越》:别样放逸与诗情熵增《中国诗人》2020年3期。
  
  可以说,作为“及事”写作,虽然它不像“及物”写作关注的是心理事件。然而,陆健的及事写作所面对的常态事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视觉路径,而是从“及物”写作那里获取感觉路径。在这个界点上,及事与及物,对陆健而言,都有自己的营养系统来支撑。而这个营养系统的调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个很特别的写作诱因。一言以蔽之,诗人要有追问自己的程度——给自己创造困境的程度,这种困境就需要诗人在及事写作的“入”与“出”之间进行有效的游离、大胆的跨越与自由的升腾。
  陆健善于游走在此在与彼岸的境地,行进在物质与精神的节点,他的诗歌写作落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此在的“纠缠”“放大”乃至“颠覆”,有点像是诗人独立精神过剩的“俗务形态”。的确,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而论,戏谑作为激活主客体之间的反讽形式,往往能够解除许多阅读、交流中的语调“壁垒”,由于戏谑外延的“智取”“比照”等功能,很容易成为及事写作的一个的工具。陆健似乎更热衷于智力形式与自然序列、智力生活与俗务状态的纷争与交集。
  陆健的及事写作有一个很奇妙的“表达与存在”的关系现象,他在这一关系现象的把握尺度中总能够按“意”分配二者的份额。在陆健看来,用讽喻性的及事写作来呈现“表达与存在”的关系,并非是固有的数值关系,而是诗人如何合理地按“意”分配二者的份额。卢辉——“及事写作”:抵达日常视域与精神疆场《绿风》2022年1期
  
  在我看来,陆健的诗创作,有三次“隆起”,依次为:一、1990—1991年,他完成了《名城与门》的大部分作品,《不存在的女子》的全部作品,外国人物题材长诗《日内瓦的太阳》中的《伊丽莎白二世》《仓皇的向日葵》《劳伦斯与弗里达》《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日内瓦的太阳》和《北京阿坚》等六首长诗。二、2012年完成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三、2020年,包括诗集《开片》(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版)在内的205首长短诗作,形成了陆健四十年写作的第三次高峰。
  有点匪夷所思的是,这之后的陆健竟然有一个几乎十余年的写作“空窗期”,我们只看到一首刊发在《河南科技报》的写于1989年的很短的篇什《向自己倾诉》被《诗刊》社选入《中华诗歌百年精华》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直到2003年的长诗《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他好像才从长长的睡眠中苏醒过来,且在此后五六年间,相继推出了《34份礼物》、《枫叶上的比尔》、《田楼,田楼》、《洛水之阳》等六七部诗集,直到2012年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再次惊艳于诗坛,再次写出了“杰作”。这首用六年时间创作的长诗,完全称得上在结体形式上区别于所有中外诗作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2020年,他以不可思议的写作速度,完成了205首诗作,迎来了自己四十年写作的第三次高峰。我们看到,《这一年几乎是的一生》《我像赎罪一样写着》《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路过》《那条鱼》《想念樱花》《隔壁兜兜》《巷口在前面》《柏林爱乐玄学》《某日打坐》《彼得的礼拜日》《戴口罩的动物们》《佛山祖庙》《东坡穿越》和被学者张清华称为“杰作”的《蓓蕾状病毒》等等。
  评论家陈仲义对陆健此一系列的作品颇为看重,认为这样的作品是诗歌的环形山,非常具有难度。并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我记得邵燕祥先生有过一首写斯大林夫人的长诗。陆健这些作品中唯有《太空中的1814400秒》和《地球人皮卡德梦见两个别的星球》是虚构的事件人物,其他的人物事件,都史有存焉。
  陆健的诗歌理念。1、多年前陆健说过,“绕一个文化的大圈子然后回到人本身”(2004年11期《诗歌月刊》陆健文章《不断尝试着去作一个名叫“陆健”的诗人》)却是应在了这里。原来64岁(2020年)他这批作品的出现,早有预谋。由此可见陆健相当理性,很重视视野的开展和知识的积累,辅之各种现代诗技巧的演练。这是他能持续不断写出面貌各异的作品的基础。2、集约式写作、〝主题诗集"写作的可能性。虽然我们不清楚他何时开始具有这个想法,但很明显《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不存在的女子》已经称得上〝主题诗集"了。《34份礼物》、《田楼,田楼》、《洛水之阳》、《诗坛n叟》,还有刚才我们没提到的《马赛克拼图》等。按照陆健关于主题诗集的要求,《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不存在的女子》和《34份礼物》比较成功。其余诗集瑕瑜互见。看来这种要求并不容易达到。
  陆健诗歌的幽默风格。不解决风格问题,作者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盲目的。意识到风格这一美学问题的重要性,不等于就能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显然陆健独特风格的建立、建设经历了漫长过程。如写于1985年的《哲人轶事》(见当年的《叙事诗丛刊》)、《火焰一样快的车》,1991年写就的《北京阿坚》(见1995年《大家》杂志)。时有闪烁。2003年《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是陆健将知识分子的文人幽默与世俗生活中的幽默相交融的契机。这种交融的效果,在之后的《小诗人之歌》中获得部分体现。我们发现《小诗人之歌》中的〝我〞作为一个高校教师,知识分子,既有幽默诙谐,也有刻薄、矫情。而在其2020年,他的喷发式的写作,几乎完全不依傍典籍与他人的思想和言说,我手写我心。他的脑袋如同一个信息接收器,中国的外国的,人物,事件,突然产生的“怪念头”蜂拥而至,他的幽默也四处开花繁星点点。单占生——陆健诗歌创作的三次“隆起”《中国文艺家》2023年1期
  
  高辉:大家都在期待伟大的诗人。出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和伟大作品,你怎么来辨别他,用什么来对应他,诗歌标准失去了。昨天下午我开始读陆健这个PDF,他有一首诗很经典,《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我其实这些年就期待有一个诗人以诗人为主题来写一首诗,这首诗我心中期待的文本样貌应该是这样的,它得说清这么几个事,第一说清从人类学会叙述以来什么叫诗人,要把这个概念呈现出来。第二这个文本应该与东西方文本差异迥异,从文本上有变化。第三得说清诗人本身的沿革。第四得说清诗人周遭的东西文化背景。第五要求就高了,它是可推广的,可二次传播。
  陆健其实做到了前四个。作为概括性总结诗人的诗歌能写成这样,我认为单就这首诗获国内任何诗歌奖项都够,可以获鲁迅奖,可以获华语传媒奖,可以在国内尽情的获奖。
  在一个千年变化的时代,在一个我们每天都在感觉一种失序和错乱而没有办法用精准语言表达的时代,必须关注这些努力于在认知层面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体制进行穿透式表达的这些诗人,如果把他们指认出来,就成为有历史意义的潮头性的东西。
  这样使得诗歌语意就变得复杂又深厚,他这首诗依然是诗人写给诗人的诗,诗人写给诗评家的诗,所以这里就传达出一种语言界面不友好,如果语言界面友好一些,这首诗就可以被经典化,被史实化,由于这首诗语言界面的缺陷,就还得需要像李犁这些大诗评家给二次的精准解读。要解读它、要定位它,它应该是新时期以来的一部经典作品。
  李云:我认为陆健的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有实验性和异质之美。异质之美在他的长诗和短诗都有表现,比如说他的短诗就像一个“镶进墙体的钉子”一样,虽然很短,但是有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像33页的就这么四行,把命运都写出来了,他是三行一段。71页的《吴中所见》就三行,前面两行我都能写到,但是最后这一句我写不到,它高就高在思想性到了。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我说他异质之美还有一个是建立在诗歌的形式上的探索和实验,比如《温暖的雪》,两个字两个字的隔断,就能感觉像一个小动物一样,我看完以后就感觉像奔跑在雪地的小动物一样,一个字空两格,很有内在,诗歌的内在有些人把握不了。还有诗体的实验上他还做了很多先锋的表达。《姚雪垠的1990》,全部用省略号,第一行就是省略行,第二行又是省略号,整个大概有8、9个省略号,这种形式上的追求,我们读他的诗跟他一起来完成,这种探索在我们中国诗人中间不太多。他的长诗《一位美伦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这里也有他的实验性。他的长诗里有很多借用了戏剧化和小说化的方法,比如说《北京阿坚》,我自己也喜欢写小说,如果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写小说也完全可以,这里就借用了小说和戏剧化的东西,造成了他的诗歌整个基调是斑斓的,诗性是充裕的。
  作为一名中国排在前面的诗人,他用自己的长诗和短诗奠定自己的三个阶段,我认为是到了一个“变法”的时期,或者是说他的“变法”很灵活,已经正确走向一种辽阔,走向一种斑斓,走向一种大气的高度。
  刘川:大致梳理了陆健老师身上我认为很珍贵的一些点。第一个是他有声调,我们大多数诗人在刊物上一翻都是公共词语、公共话题、公共美学。这样的诗彼此重复,没有个人的面目。陆健老师的诗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陆健的,而不是张三李四公共诗坛里的。他这种独立的声调、独立的表情,个体的美学和差异性以及处在诗坛之外的角度。尽管他是诗坛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坐标,但是他始终不是诗坛里热热闹闹的场子里折腾的人,始终处在自我界定的边缘里。
  就好像刚才解读《一位美伦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一样,它怎么样被解读,恐怕才开始,因为它太丰富了,它丰富的含义、丰富的表象,高辉老师说的很好,它是写给批评家的诗,它是写给高端读者的诗,它拒绝了低端的读者。
  第二,陆健老师很多诗都有一种独特的叙述魅力。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有能力通过他的叙述,由个体叙述变成一种现实的、广博的世界级的融合大题材,这种叙述是大多数年轻人写口语诗、写现实主义叙述的诗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复合叙述的能力使诗变得复杂广大。我们现在写的鸡零狗碎的诗太多了,为什么一个诗人要学会这种复合叙述的能力,因为他能够由一首诗由普通的经验陈述进入一种象征和隐喻,这种象征和隐喻的体系使陆健变成一个复杂的诗人,就是不可简单阅读、不可简单消费的这样一种诗人。
  第三,高辉老师也说到了陆健老师语言界面的不友好性,但是我某种程度上觉得可能是陆健体,或者是陆健语言分割的特点,他不是唯美的诗意,他不追求诗意,他追求的是反差的效果,就是荒诞性,或者是戏谑里呈现出人类的尴尬处境,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他的不友好性可能是他最悠长的特点。尽管高辉老师也说恐怕离大众阅读或者是广泛阅读成为经典性有缺失,但是其实这种缺失恐怕在将来会成为某种经典确立的标准,因为你拒绝了普通读者,使你的读者变成了一种高级的读者,对读者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建设读者,不是普通读者就能得到,必须跳起来站到哲学角度才能走近陆健,如果不能进行哲学阅读,只进行诗学本身的阅读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你能够让读者在未来等你。这个是了不得的,就是说你不是今天的诗人,你可能是明天的诗人,明天的诗人比今天的诗人更有意义。
  陆健老师这里好多诗都处在是诗和不是诗之间,这个是最难的,写出一首纯诗,优秀的天才可以做到,但是写出一首不是诗的诗需要的是广博的文化学者的综合能力,大文化视角,这种大文化视角不是普通人能有的,除了诗歌之外这里写到了星座、宇宙各种各样的事物,很多不能触碰的话题到他这儿给解决掉了,比如说崔永元话题,是当代社会里——叫网红也好叫优秀主持人也好,还是后来因为反对转基因变成民间某些精英的代言人也好,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这种复杂的现象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拿到诗里来当成现场去处理,他是非诗的,可能只能写一个杂文,拿到诗里来只有陆健能写,因为非诗题材正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大多数诗人没有能力,至少从我自己感觉我碰不了,我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那首诗从很细很有意思的角度随意就切入了。这样的话题这个诗集里比比皆是,非诗题材使你成为了不是诗人的诗人,这种能力我认为在纯诗的诗坛里你建立了个人的山头,陆健体能够成立,一点问题没有。而且这种成立在我们未来研究文化史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诗歌史而是研究文化史的时候,研究一个时代整体美学的时候,你的诗绝对是当成一个个案拿出来的。我们现在年选只选年度好诗主义的好诗,而你提供了不是好诗,不是消费的诗,而是确立诗的边界在哪里的诗。这首诗别人会问是不是诗,这样的诗在未来里会极大拓宽读者的视野,会当成个案读,我说这几点恐怕都是作为边缘角度来解读陆健老师。我觉得这样的诗人我们今天来评价不晚,明天还要有人评价,这个诗的丰富性、驳杂性,这种写作现场的乱七八糟正是中国复杂转型过程中应该出现的诗人面貌,应该有能够处理现场的诗人,诗人应该能够解决掉别的诗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也就是说你做了诗坛的附加题,这个附加题我们很多人做不了。
  德:无意中读到的,应该是你的《路过》。其实陆健老师不是现代写法,但是这首诗不输给当下任何诗人的作品,应该是诗坛上站得住脚的名片,擦来擦去最后还给天空了,把人的生命和我们社会所有的现象,通过细节的处理,不动声色的表达,我非常震惊。
  我们很多人都出了很多书了,我自己品可能写几首诗看着挺像样,但一旦结为集子的时候很可怕,惨不忍睹。但是我读这么厚一本书没有感觉疲劳,没有那种厌烦感,每一首诗都是新的,每一个标题、每一个选题都是在碰撞新事物,这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陆健诗集《短长》研讨会,2023年2月26日,地点:辽宁抚顺,主持人:李犁)
  
  陆健的短诗,其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在汉诗界都是独特的,或唯一的,具有难得的包容力和开放性,他不是那种非要把生活场景中的原料分别重新加工、拆解甚至变换成另一种存在的诗人,他的诗句,很多仍是生活中的原态,这等于是直接从“生料”入手,仍处原生态,而非烹成熟态,但诗人凭借戏剧般的架构,又将这些“原料”置于一种玄幻与荒诞里,让它们在异样的光芒里颤抖,而成为不一般的体现。我一直在思考陆健的这一手法,其中一个优势是让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是独立而新鲜的,没有被他自己的语言惯性和意象定式所裹挟。或许很多诗人的诗写到一定程度就写不下去了,原因还是他被自身的“语言字典”统治了,从而失去了诗歌的自由。陆健的诗作,是以其独立诗性、丰富学识、世界视野和超越眼光为前提的,其抒情和叙述的运行线索不是单维直线的,而是多维扭结交错的,是更难的“难度写作”,诗人的每一首诗,皆是全新物,绝无“似曾相识”之感,同时必须拒绝做潮流的跟班,孤勇逆行,独支一派天地。
  诗人的短诗总有一股令人叹服的幽默诙谐的气息,但并非是让读者发笑而获得轻松感,恰恰相反,他给我们传递了思考的催策。他以诙谐的模式立意,并轻松铺陈和推进,但往往引导出意外的惊悚,这是陆健诗歌的一个重要表征。
  陆健特别喜欢“门”这个题材。我们自然认为,门是社会和生活中很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其具有很大的生命存载力,因为门总是被人推开,或关上的,也是因为人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安全,而设立了门。门是一种开放,也是一种阻隔,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但是陆健的《门》,是一扇扇特殊的门的变异存在,写的绝非生活中作为具象存在的门,他的“门”都是抽象意义的,自然他所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深刻,他的“门”诗中,诗人基本是从主角地位上消失的,关上或推开门的那双手也是不存在的,“门”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也是隐形的,或严重变形的,源始于诗人生命深层对“门”的一种呼唤,或莫名的冲动。
  《蓓蕾状病毒》是诗人写于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时期的作品,也是很独特的反映疫情的诗。诗人就病毒写病毒,把它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生命群体写,发现它美好的姿态:蓓蕾状。诗人也没有将之置于人类健康的对立面,而是“星球上比人类更早的客人”,并且“我有我的生存权”,正因此,诗人甚至给予新冠足够的尊重。诗人似乎未卜先知似的,在那时就得出判断:“人和病毒/很难说是哪个方程式/入侵了哪个方程式/变异/代际/谁是乞丐/谁的帽子里窜出蜥蜴?”,我认为这不止于病毒流行学的“常识”,也是诗人综合认知水平的折射,一种对任何一种生命状态的悉心同情,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对世间万物终于妥协和谐的确认。没有一种病毒可以被完全人为消灭,病毒也不可能消灭人类,双方在无声的商谈中,会以某种方式(也许是诗)达致都能接受的结局,甚至彼此依存、共进同退——这也是宇宙规律,或人间定律。
  《病妻》这首诗,读后深深感动。诗人利用了几乎所有与妻子疾病相关的治疗术语,每一条都安放在最妥贴的位置,由繁复晦涩的术语组成的诗句,居然一点也没影响阅读,相反我们认为这些冰冷的病理指标和检测项目,莫名其妙地多了诗意(尽管它们本身离诗很远)……全诗用了蒙太奇般的摇镜头,多个场景叠现,治疗手术如一场“人生革命”般深刻,现实,触及灵魂;而有关病情的叙述,让人心惊……在此,陆健的《病妻》达致了绝对的“求真”,他把难以穿透的存在的硬核击碎,并作为“奥秘”,在诗歌中得到暴露和展示。医院永远是个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地方,生命在此重新释义,人群在一次变故后突然明朗,疾病也如一次迷途或误会,甚至有些“玩闹”的成分。这首诗中“病妻”的一段话,是病人的,也是诗人的;属于病的,也是属于人生的。
  《短长》这部诗集,陆健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复杂性,即语言的多元化和“杂交化”,因为诗人的学贯中西,所以他的诗歌语言既融合西方诗歌的逻辑性和哲学的理性分析,以传述多点投射的现代况味和心境,同时保持了汉语圆润流转的暗示性和简朴风范。陆健很善于从黑暗和混乱、短促和流行的现代怪象中提炼诗意,从片断中提取恒长,结合自己广博见识制造闪烁和颤栗,以一种诗性美学的冲锋,对撞物欲横流、威权肆虐和灵魂的锈蚀。另外,陆健诗歌诙谐幽默的风格,䀚扬着警悟、讥诮和自信的意识,把消极性化为一种美学范畴的题材,化为迷人的文本。陆健诗歌独特的言说方式,也代表了他的生存方式,言说的犀利即生存的锋利,并将语言言说的诗性表达推向了极致,包含经典现代主义诗学手法,也有极具个性色彩的恢宏。他的诗歌当然不只是语言的狂欢,但在语言上的磨炼、挖掘和转化,确实呈现了一种语言多元性,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复杂化和相互渗透。陈啊妮——现代诗学的另类语言风向标--陆健诗集《短长》解析《中诗网》2023年3月16日
  
  一个成熟的诗人或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必然在这种自我诗歌模态的建构中探索出一条具有自我内在概念或者内在情感表述的自我化诗歌模型。这种模型必然在自我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获得广泛的运用和践行。在时间中,它逐步获得某种凝固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在时间中的沉淀和赋形就越发具有某种超历史、超自我、超现实,甚至超时空的独特性和诗歌生态生长的必要性和可塑性。
  日常的物象是平凡而又细微的存在。它自身包含着大量的关于“事物真理性”的细胞。这些细胞期待着被发现、被挖掘、被赋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非常混沌的自足性存在。这种现实性的物象化幻象,犹如风,需要诗人充满了温情的靠近、聆听和触摸。诗人陆健自带温度。他靠近、体贴、聆听和触摸那些静谧的物象,细细地交流、缓缓地靠近、轻轻地触摸。然后,他发掘、凸显、赋予这些沉睡的物象牵系着诗人自我的经验和完善的文字表达技术。
  阅读诗人陆健的诗歌作品,首先给阅读自身带来一种关于现代性困境的表述和呈现的体验性感受。这种感受具有某种极为悲壮的疼痛感。诗人陆健犹如一个高明而又刀法纯正的解剖医生。面对一个具有社会性的鲜活肉体,他一刀刀地肢解,一点点地剔除,一针针地缝合,以至于将一个更加具有观感、灵性和通透的物象尽善尽美地呈现在阅读性主体的视域之内。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人陆健创作的另一个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他对于词语非常敏感,甚至有一种充满水分的敏锐性。对于词语的敏锐性,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印证了诗人对于现代性的困惑和纠缠。
  诗无达诂,就我而言,诗人陆健对于词语选择的困惑恰恰是诗歌对于后现代性表述的困惑。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绝不是一脉相承、互为补充的存在。它们恰恰是一种相互反叛和拒斥的存在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中,语言的表述事态一定存在某种深度的困境和矛盾。或者,语言的困境正是二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过渡性困境。这种困境更带有某种强烈的隐喻性效果。伊瑟尔认为,阅读效果是对被设计的语言符号意义的破坏,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在阅读体验和接受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对语言符号而言,诗人的价值在于更加精确地刻画语言符号隐藏的意义。诗人陆健在此基础上已经行走了很远。
  阅读诗人陆健的诗歌作品给人一种纯粹而又宁谧的贵族之气。而且,这种气象在诗歌的内蕴、语言、象征等基本因素之间犹如血液一样畅通无阻。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一个诗人行走了几十年,他对于诗的认识和体会自身一定充满了多样性的色彩。就诗人陆健而言,他的诗歌特立独行,始终保持自我的温度。他能够将基本的日常生活元素切入诗歌的现代性的表述之中。同时,他又能够将这些现代性的观察、思考和反叛毫无痕迹地融入到孤独的语言符号之中。这不仅在于自我内在情感、意义和价值的表述,更在于他不断地扩展着孤独的语言符号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语言符号意义的拓展毫无疑问地推动着汉语表达和呈现模式的领域与空间。虽然这种创造充满了诗意的冒险,但是,他依然在默默地为汉字符号表意的丰富性以及能指性奉献着自我的力量和认识。武放——庄严的虚构和现实的荒诞《民族文汇》2023年4期
  
  
陆健简介
  
  陆健,祖籍陕西扶风,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在河南洛阳读完中小学,南阳插队4年半,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在中央电台、河南省文联曾有任职,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已退休。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出版书籍:
  诗集《红十字下面的祈祷》1989年5月海燕出版社
  诗集《窗户嘹亮的声音》,1990年11月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
  诗集《美丽的大风之夜》(与易殿选合著)1991年3月花山文艺出版社
  诗集《不存在的女子》1992年8月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诗集《名城与门》,1992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诗集《日内瓦的太阳》,1992年10月台湾诗之华出版社
  诗集《陆健诗选》,1998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诗集《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2003年6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文学评论集《20世纪外国著名短诗101首赏析》,2003年7月珠海出版社
  诗集《34份礼物》,2004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诗集《七次话语》,2005年11月沈阳出版社
  诗集《枫叶上的比尔》,2006年8月深圳海天出版社
  诗集《马赛克拼图》,2006年9月作家出版社
  诗集《田楼,田楼》,2006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诗集《洛水之阳》,2007年4月河南文艺出版社
  文艺评论集《影像,心象》,2007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诗集《四方步》,2008年3月香港美术市场出版社
  诗集《温暖》,2008年12月辽宁人民出版社
  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3年12月明天出版社
  诗集《一些片段》,2014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诗集《诗坛N叟》2014年11月线装书局
  诗集《思想起》2017年12月河南文艺出版社
  诗集《洛水之阳》(增订本)2021年1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诗集《开片——2020年诗选》2021年7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诗集《短长》2022年12月中国诗书画出版社
  诗集《陆健长诗选》2023年12月中国诗书画出版社
  诗集《陆健域外题材诗选》2023年12月中国诗书画出版社
  将出版诗集《路过》《北方之南,南方之北》《我称之为光明》《诗·形制》等
  
  获奖情况:
  诗歌《海的向往》1982年获《飞天》“首届大学生诗苑奖”
  诗歌《在天上,在岸边,在水里》1985年获首届《诗神》杂志优秀作品奖
  诗歌《三个士兵和他们的胡子》获1985年《星星》诗歌奖
  诗歌《仓皇的向日葵》获1995年《十月》文学奖
  组诗《二十世纪的故事》获1999年《人民文学》年度奖
  组诗《诗坛N叟》2011年获《大河诗歌》杂志“首届大河主编诗歌奖”
  组诗《是母亲节救了我的母亲》2013年获《诗刊》首届“中国(文成)刘伯温诗歌奖”
  组诗《<温暖的雪>和它前面的诗》2013年获《中国作家》第三届郭沫若诗歌奖三等奖
  长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4年获中国诗歌学会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银奖”
  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4年获广东首届“中国阮章竞诗歌奖”首奖
  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4年获“首届中国(佛山)长诗奖”
  诗集《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8年获第二届“昌耀诗歌奖”
  长诗《病妻》2019年获《诗参考》“中国30年优秀长诗奖”
  
  陆健诗歌研究论文集
  《关于一个诗人》晓雪、张同吾、陆健等著,1997年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诗篇,向经典致敬》2014年线装书局。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