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大山深处的诗情
——著名诗人大卫、罗广才、刘剑赴云南东川采风研学


  导读:这是诗歌创作与文化情怀的同频共振,让基层文化工作者与名家近距离交流,再次体味诗歌的魅力,聆听到新时代的声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

  2024年7月31日至8月3日,应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文联和彝族诗人、云南兴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李春女士邀请,当代著名诗人大卫、罗广才、刘剑以及媒体人王永纯、云南本土诗人李轻松等众多诗家踏上古老的天南铜都,在东川色彩斑斓的红土地上,上演了一场文化与激情的碰撞。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挖掘东川深厚的人文底蕴,探索其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从红土地的如火热情到金沙江的壮阔波澜,从古朴的铜运古道到新兴的乡村风貌,从箐口村的“伊甸园”到紫霞宫的奇花异草再到49道拐,巍巍的牯牛山与缓缓流淌的清泉,无一不是东川独有的风景。名家们用他们的笔触和思绪,记录下这些令人心动的瞬间,让东川的美,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每一个观者的心灵。

  8月2日上午,一众诗歌大家在海拔3000多米的碧谷街道箐口村韵瑶大酒店体验着“立体气候”,与东川春蚕诗社、东川作协的20余名诗友交流、分享诗歌创作感悟。东川区文联主席刘宇、副主席王兴高,东川区文联顾问字文斌,春蚕诗社副社长詹应璋、戚永华,东川区作协副主席唐昌民出席研讨会。

  东川区文联主席刘宇向诗人大卫、罗广才、刘剑一行到东川采风研学表示热忱欢迎,希望各位名家用诗歌发现东川、认识东川、爱上东川、推介东川,在推动东川诗歌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用文化元素助力东川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大卫等诗人表示,东川的每一片山水都是一首美丽的诗,将持续关注大美东川,带领国内更多“文化大咖”到东川深度体验,在东川设立创作基地,为东川培养优秀诗歌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在研讨会上,诗人大卫做了《汉语新诗如何抒情才能直抵人心》的主题讲座,结合他在《诗刊》担任六年诗歌编辑和在中国诗歌学会担任常务副秘书长的编辑、组织活动的经历,与东川的诗歌爱好者交流了创作当中情感表达的技巧,“抒情是文学作品中的核心,有不少新手常常是在抒情时总是绕来绕去,顾左右而言他,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浓与谈和大与小的问题,能打动人才是衡量这个作品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之一。”“如果能从多面性,多意性,想象力着手,达到情到深处人孤独,打动了人却含蓄而不动声色才是高水平,高本领。”

  诗人罗广才以创办15年《天津诗人》读本的编辑经验和40年诗写体会,漫谈了“你”和“我”以及语言表达艺术如何提高作了分享,提示诗友们,要过好语言准确表达这个关,写古体诗的不要用现代语言,完全去套用古人语言来写也不是古体诗,要把握好语言应用这个度。汉语新诗,“你”“我”“他”在诗中的应用也不能随意,所表达的语言要准确,不能滥用,要锤炼好文字,要学会灵活调整你作品中的句子,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诗人刘剑以四十年来一直站在汉语新诗最前沿的高度,强调创作要选用新鲜的语言,陈旧的要摒弃,在语言上要有讲究,有突破,故功夫在诗外。

  研讨会上,一众名家还为东川诗友的作品现场予以讲评,经过老师的“修剪”,作品瞬间“焕然一新”,赢得诗友们阵阵掌声。与会的东川本土诗人也纷纷表达了自身的感触。

  诗人南峰说:我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其间受益颇深。老师们的讲解生动而深奥,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特别是著名诗人罗广才老师的一句“诗是血管里喷涌出的热血”与我引发共鸣,重新点燃了我的渴望。罗广才老师在点评《山洪》一诗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一语中的地点明“山洪——透明”的巧妙构思,仅用4个字便画龙点睛,充分显示出大家风范和行家眼水,道明此诗的“诗眼”及内在价值。这次交流感受颇多,名家讲座还能起到扶持一批诗人的作用,能助文艺的百花园茁壮成长,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毋庸置疑,通过与名家的交流,可以快速提升写作水平。另外,与名家交流能拉近距离,更容易发现美的存在。

  诗人李旭说——有幸听到三位名家的讲座,让我更深入了解到诗到深处最寂寞的创作境界,诗的意义在诗外,在读者的看诗读诗的体会中,创作时诗句不能太直白宜含蓄。大卫先生把诗的创作联系东川大山中埋藏着许多矿石一样,表面看不见实则深埋其中,等人去开采挖掘。把诗歌的语言联系到山西民歌,昭通盐津一中的樊老师和台湾诗人夏雨的诗句,通俗易懂讲解分析细致而透彻。罗广才先生讲解“你和我的诗句”表达,讲到诗的创作要有个高峰,巧妙比喻为如今天在座的各位来在群峰环抱的风景区里面搞这次文学讲座一样,然后展开讲解,讲到罗广才先生1984年十五岁开始创作写的第一首诗《给你》,把诗意理解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出来,罗广才先生再三强调好的诗句不必用形容词来修饰,用生活中的朴素语言更显得自然和谐,写诗就要在生活中善于寻我新词语,不能一直模仿别人的格式去写,罗广才先生还建议并指点我们到一定阶段实在写不出来的话,不妨腾空自己静下心来多读读经典名著,去创作时把每个文字视为自己的文武百官去管理和安排。刘剑先生首先高度赞扬了东川的每片山水都是一首诗,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中,诗中的每个字词都要细细斟酌,写爱情诗最好不要用那个“睡”字。刘先生还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在睡觉的枕头下面摆上一叠A4纸和笔,忽然有好的诗句在脑海里跳出来,立马在不开灯的时候摸索着在纸上记录下来,第一天再进一步整理好。最后刘剑先生讲到创作不能让你富有,但能让你的心灵平静下来,越来越接近大自然,这是刘剑先生给我们指出创作的最大益处。

  诗人刘发秀说——诗歌名家的到来让我们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他们用风趣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传经送宝,可谓妙趣横生,受益匪浅! 您们来了让我们聆听到时代的声音,再次体味诗歌的魅力,非常感动!希望更多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能走进东川,热爱东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用一首首山歌来表达我们的谢意与深情。

  诗人朱德云说——有情怀的地方,自然产生了一些诗歌的光芒。大卫诗人:情到深处人孤独。身为土生土长的东川人,源于对诗歌的热爱(古体诗或现代诗),书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回忆童年的木棉花开,有情亦为无情;罗广才老师:哪一行令自己有切肤之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从生活出发,领会柴米酱醋盐,平平淡淡才是真;刘剑老师: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新时代就要创新,诗歌并非另辟蹊径,但不能套用已经“成熟”的字句和篇章。

  这次活动圆满而成功,希望外界的朋友能通过我们的文字了解东川的人文素养、历史地理等丰富的内容,我们期望看到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东川。

  著名诗人大卫、罗广才、刘剑一行云南东川采风研学之旅,是诗歌创作与文化情怀的同频共振,让基层文化工作者与名家近距离交流,再次体味诗歌的魅力,聆听到新时代的声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或将成为推动东川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