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致敬李白”诗歌雅集漫谈活动在李白故里四川江油举办,作为“漫游诗城·幸会太白”2024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的主体活动之一,来自全国的3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杂志编辑以及2023李白诗歌奖获奖诗人参与研讨交流,诗人们结合此次来到江油实地考察的感受,畅谈李白对于各自写作上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谈到,致敬李白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李白对于我们所有诗人都是一个精神高地,“他的作品里有很多揭示人类精神本质的东西,他对终极的生命的终极叩问,包括对时空、对存在、对现实的呈现,都具有永恒价值,具有现场感和当代性。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和世界诗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意义的天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到李白故里江油,真正到了一片诗歌的圣地,这片土地的文化氛围、天地之灵气,造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李白热爱大自然,他可以说是山水造就的精灵。他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化身,李白的诗歌,是山水精华凝聚而成的。李长之曾说:“在李白的身上,有着充盈的生命力,而这充盈的生命力,时时是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所以具体的表现就为游侠,抽象的表现则为豪气。”李白是热爱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典范。所以,我们向李白致敬,就是向伟大的自然致敬,就是为我们的当代诗歌恢复一种充沛的生命力,用诗歌的书写,对时代和生活做一种元气满满的气象的展现。
中共江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梅芳在欢迎辞中表示,李白是江油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不仅把李白当成名片,而是发自内心去热爱、敬仰李白,将李白诗歌文化进一步挖掘、传承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每年清明节,江油诗人都会自发到李白衣冠冢,用江油话朗诵祭奠诗文,表达对李白的敬意。”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介绍道,当下以陈大华、蒲永见、蒋雪峰为代表的江油诗人群,实实在在用他们的诗歌向李白学习,在四川甚至全国来说,在县级市里面,他们的创作实力也好,整个诗人队伍的数量也好,都是相当可观的。
2023李白诗歌奖主奖获得者李元胜认为,李白身上体现了巴蜀文化精髓——酒神精神,李白敢于追求自由,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他要突破的枷锁不光是权贵,还包括文化体制、文学形式,实现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李白诗歌奖主奖获得者秦立彦分享阅读李白的心得,“以前觉得李白好像很天真,现在觉得他能一直保持这种天真的感觉很不容易,尤其经历流放,从白帝城回到江陵,经过多少困苦,还写得如一个少年般兴高采烈,依然保持永远打不倒的少年气,这可能是一种真正的盛唐精神。”
“从来没有哪个诗人有李白那样一种大孤独,一种大豁达,大豪放,有种人生大气魄”《三峡文学》主编毛子谈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如果说杜甫是关注现实的诗人,李白则是追问世界本质的诗人;诗人、艺术家赵野认为,李白作为谪仙人,是世界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提议在江油设立“李白国际诗歌写作中心”,邀请世界范围内热爱李白的艺术家、诗人来这里驻地创作,向李白致敬;苏历铭第一次来江油却有返乡之感,“把自己心目中的最伟大的诗人故乡当成自己的故乡,在不断的返乡中升华自己。”
《星星》诗刊编辑敬丹樱谈到,我们难以模仿李白的天才诗艺,也很难活出李白的洒脱和豁达,而这正是我们推崇李白的原因。“《将进酒》原版写的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贤圣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细小的改动,更能体现李白的气韵。”
原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原绵阳市作协主席马培松认为,李白诗歌的精神气质在于所拥有的盛世气象和少年精神,诗歌应该表现时代气质和特征,李白诗歌奖正贯彻着这样的评审原则。原江油市文联主席蒲永见介绍了设立及推动李白诗歌奖的经过,“李白诗歌奖在中断七年之后在吉狄马加主人和江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新举办,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建议今后增设李白诗歌奖·本土诗人奖,推进江油的本土诗歌创作。”
“好诗不过时,无论新诗还是旧诗,李白的诗过了1000多年,至今读来依旧热血澎湃”,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包苞谈到,“李白爱憎分明,喜怒哀乐都在诗中。一个诗人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真实反映自己的生活,作品才更能打动人”。诗人、作家汗漫提示我们思考在李白、杜甫伟大先贤影响下,当今的诗人如何面对时代处境,写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王学芯此行带着三个问题而来:一、李白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二、李白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理想是什么?三、他对国家局势和民间疾苦是如何关注的?
青年诗人刘娜来到江油有种亲切感,“李白的诗歌早已深深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和记忆里。李白在长安壮志未酬、历经坎坷时,如果没有诗歌,怎样抒发满心愤懑?如果没有诗歌,怎么结识这么多好友,相互疗愈?”在澎湃新闻记者徐萧看来,李白也有可亲可爱的一面,“他的那些小小的苦痛、小小的挣扎、小小的烦恼,特别让人觉得亲近。即使是谪仙人,也有凡人的情感流露,这些困境和苦痛最终在他的写作中完成了自洽。
2023李白诗歌奖新锐奖获得者梁书正谈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724年离开江油,1300年之后我来到这里,再读这首诗还是有很深的感触,好诗能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马文秀谈到,“李白漫长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仅拓宽了视野,更丰富了内心世界,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磅礴的气势和广阔的背景,在李白的影响下,我也渐渐成为一位向往远方、喜欢行走的写作者。”
卢山提及女儿看《长安三万里》好奇“李白最后死了吗”,他回答“李白没有死,李白也不能死,我们太需要李白了。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将多么暗淡,没有李白我们写作的想象力将多么贫乏,没有李白,我们还有勇气继续写作吗?” 邹胜念从文本发生上思考李白的创作,李白在有限的模式里创造了无限的自由,将历史、梦境、幻觉、人物、景物全部囊括在诗中,表现出极大的宽广性和复杂性,这可能源于李白本身就足够复杂、足够宽广,才能在非常有限的文字内表达出极度的自由。
赵汗青谈到,李白的诗每首都给人新鲜的体验,“我在读李白的时候无数次感觉到,最终极的文学家、艺术家拼的不是语言技巧,甚至拼的不是社会经验,而最终拼的是人格和精神底蕴,这种人格可能是天赋具有的,可能是他的DNA带来的,可能是时代带来的,也可能是他无数痛苦带来的。”
此次“致敬李白”诗歌雅集漫谈,不仅是对李白诗歌艺术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的一次有力推动。向李白致敬,不仅是向他的诗歌致敬,也是向他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