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嘉出版社 2025年
近几年来,国内各类报刊上刊载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已经有了相当的数量。不少出版社、文学杂志也开始出版海外作家的个人专集,开辟海外专栏。关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对于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期发展,一般都有大致的了解。它们缘起于二十世纪初。在五四前后,国内一些文化人和作家都曾负笈海外。比如,老舍在英国写出了《赵子曰》、《老张的哲学》,《二马》。留日的郁达夫写了《沉沦》、《风铃》。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了《一日》。在抗战期间,郁达夫、夏衍、胡愈之等人流亡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办报纸、写作,对新马华文文学发展,有过极大的影响力与贡献。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大批的台湾学生留学欧美,学成后原地成家就业,其中不少人从事文艺有关的工作。于是,有了六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代表作有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张系国的《游子》。五四与三、四十年代海外华文的创作,充满着异乡游子对国家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对故乡难以排遣的执念。而反映在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里的题材,比较典型的是留学生个人的切身问题,比如学业、工作、恋爱、生活的压力,因为种族、肤色、长相而遭受排斥与歧视,进而产生精神的苦闷等。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从大陆迁至海外的人数增多。文艺界又出现了一群新的创作成员,把来自海外的文学作品的质和量明显提高了。从这时开始,海外华文文学在题材、精神上,有了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就广度来说,九十年代以后的海外华文作品,已不再限于客居异乡的苦乐,而是跳出失落、彷徨的叙事,将视野推及历史、未来,异乡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那块土地上人情、人性的纠葛与冲突。就深度来说,不少作品从对身处新环境的体认开始,在新的时局和社会里,作一种自我的重新发现与追寻,并且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姿态,审视、思考、探究异邦、家国两个世界。
早期华文文学与文化传统中,女性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女性无法像男性那样提笔创作。即使有心为之,也受到社会、经济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不易发展。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女性创作才蔚为风潮,在市场上占有一片天地。海外华文女作家人数众多,由于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其作品各有各的风格和内涵。这本小说选集收录了当代海外重要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共十二篇,题材范围、人物类型,以及笔法风格,都迥然相异,各有特色。这些女作家业已定居海外,却仍以中文写作,且作品常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在这十二篇作品中,以国外为背景、海外华人为题材的占了一半。这些作品大部分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等。他们的生活,与国内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是他们的感情是中国式的,并且用一种中国人的眼光来观察、感受异国的生活。
《楼下》和《黑鸟》,这两篇小说处理爱情、婚姻问题。前者表现夫妻相互积存已久的恩怨爱憎,后者则呈现了华人妇女与美国男人在恋爱观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楼下》是顾艳2022年发表于《长城》杂志上的作品。顾艳在赴美前,已颇具知名度。她文笔流利,所关怀的题材以女性在情爱、生活及职业上的事件为主,是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女性主义写作者之一。她也写过农村的人世沧桑,晚清民初的历史记忆。新世纪初,顾艳曾一度停笔。近几年在客居地美国又开始写作。停笔后再出发,顾艳的风格愈趋凝重朴素,题材上也做了开拓,将书写焦点集中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以留学移民美国的一群人,以及他们在美国安身立命、融入社会的种种经验。
《楼下》写的是知识女性出国留学,丈夫做了陪读先生。陪读先生体弱、不擅英文,只能待业在家。妻子照顾着软弱无能的丈夫,赡养一家的生活。但她又是个不甘寂寞、追求理想的女人。这就使得她在思想感情上交织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和苦恼。她虽然对丈夫有感情,却经不起考验。当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子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她便对婚姻愈发失望,想要挣脱出来。另一方面,丈夫畏缩、退却,在婚姻和事业上都只有一个逃走的办法。他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只有在对女邻居的幻觉中,享受到温暖的人情,得到心理慰藉。
小说对于夫妻的“出轨”行为,没有流露出同情和谴责的倾向。作者无意进行道德评判。她在这里提出的是,夫妻全部的生活,大半为了家庭奔忙,为了家庭不惜牺牲一切。然而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独立性应当受到尊重,哪怕是在谋生不易,成功更难的异乡,追求精神与身体独立自主的希望,也并没有完全灭绝。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各种细节暗示,在异乡他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女性对于不愿意的事,不再听其自然就算了。她不再认为有了家庭,女性就要陷入作妻子、作母亲的牢笼,把从前追求的自我都要消灭。相反,她可以坚强地从烦忧而失却自我的日子中挣脱出来。
张惠雯属于年轻一代作家。她曾经留学新加坡,最终定居美国。二十五岁时,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徭役场》,获得 “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以后,又获得 “人民文学新人奖”、“上海文学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奖”等奖项。她的作品不算很多,结集出版的小说集只有六个,但由于她年轻而又连续得奖,在文坛颇引人瞩目。《黑鸟》是张惠雯2022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短篇小说,刻画了一个要求自立又需要男性温情的妇女,在处理爱情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情。
新时代的妇女争得了恋爱、结婚的自由,也有了经济上作主的能力。她们走出了传统,不再作男性的附庸,也不囿于婚姻制度、生男育女的困局。五四时期,她们抱持独身主义,是因为她们对社会、对自身的命运有了清楚的认识。恋爱最后不外乎是结婚,而结了婚,女人便算完了。然而迢迢渡海而来的“娜拉”,抱持独身主义,只为追求西方精神的爱情,企图改造自己以符合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免遇到更多实际的困境。当抽象的男女平等的概念走向实际的行动,诸如恋人明算帐、平摊开支,出资装修居所,却分不到一半的产权,与志同道合的情人携手畅谈人生的美丽梦境便破灭了。渡海赴美的女性,受到西方文化的教育启蒙,性别意识特别强烈。对传统家庭结构在个人自由上所造成的钳制、约束有深刻地体悟。但也正是从离家之后,她才开始把“家”看作一种辩证的概念,在文化的移位中,重新审视婚姻与家庭的意义。“家”并不一定是女性的禁锢场。传统的婚姻体制也未必在爱情与人生中,扮演牵制与困束的角色。相反,它可以是一种维护与保障,避免爱情随着外在因素而弱化、变质。小说的题目是《黑鸟》。黑鸟的窝被吹掉了,却总会很快再盖一个,再找到一个家。这似乎对应了女性徘徊梦境与清醒之间,总能为自己在家庭、社会中寻找到新的定位。
唐颖的写作偏爱城市的题材。这类题材的小说,往往以形形色色的情爱纠葛为主线。但唐颖的故事总是不落俗套。她写女性的成长过程,及其与现实搏斗而挣扎的故事。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在走自己的路,成为特定时代的反映、种种心境与生活的投射。她从八十年代开始发表小说。1998年她出版了第一个小说集《丽人公寓》,很快就蜚声文坛。多年来她创作不懈,一直不断有作品问世,质与量并重,尤其是短篇创作上,常出现令人惊喜的新颖风格。唐颖也是一位剧作家,活跃于话剧及电影两个领域。关锦鹏监制的电影《做头》,就是根据她的小说而改编。另外,她也曾与实验戏剧的剧作家张献,策划过“上海越界艺术节”。《树在树中老去》是唐颖2021年发表在《作家》上的短篇小说,写了一个女人的两段婚姻。它不以倾诉生存的艰难作为主旋律,也没有着力描写为绿卡而千疮百孔的人生。它表现的是一位女画家,想要挣脱生活的负累和束缚,却遭遇更多窘境的悲哀。在小说中,作者对女人越洋到美国的内心矛盾、心理活动没有作很多正面揭示,一切尽在不言中,反而具有更大的张力。
《那么多的日子》所选取题材是海外游子返大陆探亲。这曾是海外作家笔下的时髦题材,但作者黑孩处理得与他们不同。她表现的不是亲人会面时的相见欢,而是与亲人的疏远陌生,与家庭逐步疏离的一种边缘人的悲哀。黑孩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多年。她离开大陆前,已经开始写作。1989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大概由于后来从事其他工作的缘故,相隔三十年,她才回归到文学的创作,在《收获》、《上海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作品。由于她个人经历的影响,她的小说往往描绘日本城市生活的图景,展现现代日本的环境和人情世态。
《那么多的日子》发表于2023年的《江南》,以一种既带有温馨又充满惆怅的情思追怀往事,通过一个返乡探亲的女儿的眼光,来看待家庭、周围环境,以及她印象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无条件爱。父亲去世后,母亲与三兄妹相互依存。然而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望与希求,每个人都被一些飘忽的东西所迷惑、所阻碍。原本牢不可破的兄妹情谊,也因各自的利益而生出嫌隙。故乡亲情好像是一地碎琉璃,只剩下对母亲的依恋。人的成长与离散总是密不可分的,但每一段行程,无论走到哪儿,都仍有一条温情之线,不绝如缕地联系于其间。这似乎是作者想表达的。她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写出了生活中的苦涩和甜蜜、烦恼和欢乐。
赵彦的《风继续吹》与《那么多的日子》题材相近,写女人在弟弟返乡探亲时所产生的感受、联想,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复杂的感情活动。《风继续吹》发表于2023年的《香港文学》。在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和黑孩所写的小城生活琐事,不论是时空地域,还是叙事者的思想情感及对人对事的看法都完全不同。 赵彦目前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是拉丁美洲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过小说,出版过长篇小说,还写散文随笔。她的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热爱探讨人的普遍处境、生命价值与文化心理。《风继续吹》全篇也是由一些日常琐事组成。但是,小说对于香港这座从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优越感,以及这种优越感对于女人造就的一种敏感骄傲的性格,都写得很鲜明。特别是女人对弟弟移民国外,和一个外国女人结婚不屑一顾的心理,处理得细腻而不琐碎。如果细细品味,就可感到充溢在小说里那种对他人的偏见及刻板印象,其实在中国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收入集子的另外两篇小说,《是时候了》与《山中宫阙》,都是侧写衰老与疾病,把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不同人物,写得深刻、动情,让人难忘。《是时候了》以父亲和女儿为题材,写一个始终不肯从历史苦难中走出来的女儿,在父亲临终之际,终于决心从七十年代母亲自杀的记忆中走出来,拥抱新的生活。作者陈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写作。她是一个非文学科班出身的人,但对写作技巧有相当的把握,内容上、艺术处理上也颇有特点。陈谦在美国攻读的是电机工程,获得学位后任职于硅谷的芯片设计公司。她进入文坛可以说是闯进来的。第一个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就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几年后写出的《特蕾莎的流氓》、《望断雁南飞》又先后在 “郁达夫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夺魁。
《是时候了》是陈谦的近作,发表于2023年的《花城》。这篇小说略去了对于事件过程的平铺直叙的介绍与交代,突破了时空顺序的限制,随着女儿思绪所至,撷取了若干细节加以渲染与刻画。尽管小说不注重情节,但是环境气氛、人物心理状态并不晦涩难懂。此外,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大陆迁至美国的、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尽管那些有关母亲的苦难记忆,时常涌上心头,折磨着女儿脆弱而敏感的神经,但她与家庭、与姐妹之间有着温情脉脉的感情;把父亲接到美国后,也尽其所能地将父亲照顾到了最后。
《山中宫阙》的笔调是略带伤感的。危机护理中心里的人们,忧郁、狂躁,“像蛆虫那样跳着舞挣扎”,过着过了今天不知还有没有明天的日子,让人感到伤感。护工小妹想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想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却找不到任何出路。她从周遭人们的经历中,思考生命是仅止于此吗?从对父母的记忆中,发出 “我如此年轻,什么都没来得及做”的感慨,最后决定留在深山,与中心的人们为伴。这篇小说是作家倪湛舸提供给我们的,发表于2022年的《特区文学》。倪湛舸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神学院,然后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系任教。大家都习惯于将她看作学者。其实,她的诗歌、散文都写得极其漂亮。她的小说不算很多,除了长篇小说《异旅人》之外,还有收入《莫须有》这本集子里的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就在这数量不多的篇什中,她不拘一格地描写各色人等,采取比较魔幻的方式来表现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历史。
黎紫书是一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作家。她自九十年代末开始发表小说,得过台湾两大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的文学首奖。对大陆读者来说,黎紫书这个名字,也不陌生。其成名作之一,是她2020年的长篇小说《流俗地》。在这篇小说里,黎紫书敷衍了马来西亚锡都的一位盲女,以及她楼上楼下的住户的故事。小说以写实为基础,铺陈了小镇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日常,并融合了现代主义的成分,用隐喻、虚实相生的笔法,勾勒出大叙事背景中,市井小民的困顿与挣扎。
收在这本选集里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黎紫书的近作,发表于2023年的《收获》。这是一篇书信小说,写的是女作家收到一封英文长信,给她写信的是一位陌生的犹太老妇。在信里,老妇细细讨论了女作家从裘帕·拉希莉那里抄窜来的一篇小说。信就像引起涟漪的一块石头,击中了女作家心中的隐忧,使她震惊得几乎不能自持。小说用的是第二人称,小说的“你”即是女作家。女作家从大陆移居美国,“科班出身,一直保持阅读习惯”,“英语底子好,中英文书都涉猎不少”,有志写作,却干起了剽窃的勾当。
黎紫书写作这篇小说前,文坛上恰有一桩“抄袭案”。也许直觉到这风气恶劣,于是决定写小说,透过大众传播之力,使作家们正视此一问题。文艺创作,可贵的是独创。但作家因袭、模仿他人作品的并不少见。二十年代,凌叔华的一篇《花之寺》,抄窜了契诃夫的《在别墅里》,成为被攻击的焦点。再早以前,周作人“半偷半做” 地写过一篇《孤儿记》,大抵是按雨果小说摘译改写的。然而当时,作家们才因翻译知道有外国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并不讳言模仿,也不否认受影响。但“抄袭“与”模仿“并非一事,文艺终究以独创为贵。黎紫书的着眼点正在于此。她用笔收敛,沒有正面的批判、责难,但也没有竭力隐藏自己的观点。读者仍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写作本质的追问,以及对文坛上各种丑陋现象的慨叹与不滿。
孙未的《在哥特兰岛》也与作家有关,写的是世界各地作家来到哥特兰岛上的一个文学中心进行创作。读这篇小说,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保罗·安格尔与聂华苓在爱荷华筹办的“国际协作计划”。 作家们在一个超越国族的新天地里,讲述身边的人、事,以及他们曾今走过的社会的变动、兴衰与人世沧桑。孙未是当前十分活跃的旅德女作家。她在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曾任职于电视台,也在文化传播公司工作过,目前在萨尔大学读比较文学的博士班。她擅长于描绘现代城市的图景,善于表现现代城市的环境,以及人物精神上的迷惘与人性的流失。但她属于不断进行探索的作家。《在哥特兰岛》这篇小说,并未以在海外的华文作家为主,而是透过“我”对周遭环境、人物细腻的观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让读者进入一个华人作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人共同生活、彼此习染的天地,藉故事认识人生和历史进程。
选集里还有三篇小说,写的都是国内的生活,视野推及上一代的历史、下一代的未来。《断裂》是日本华侨作家陈永和的小说,发表于2022年的《芙蓉》。陈永和是位很有特色的作家,很少投稿,认为“写作的目的不是冲着发表”。她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乡土、对人的关怀。在艺术表现方面,她也不断寻求让现代人了解过往时代、社会风貌的方法。比如,她2015年发表于《收获》的长篇小说《一九七九年纪事》,以文革的记忆作为依凭,刻画出许多人物来细想这十几年间的前尘,反思这一代人身经目睹了一场大悲剧后,又该如何勇敢大步地向前进。她也善于营造特殊的氛围,用以指涉人性。对于艰巨的时代背景,淡淡抹上几笔,便令人感受到离乱的阴影。
陈永和在《断裂》中,充分发挥了她随意点染、“轻描淡写”的特点,写一个乡下少女无法与身处的社会认同,寻找不到出路,以至最后采取了极端的办法,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这种难堪的境地。这篇小说线索单纯、用笔简朴,通过“我”的“袖手旁观”和少女个人生命的起伏不定来作对比,给予读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世间平凡的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显得无能和无助,也注定是要被遗忘的。
《路》写的是少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作者李凤群从乡村到到城市里求学、谋生,最后旅居美国。她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泥土气息。比如,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江边》,取材于农村的凡人琐事,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走过战争、饥荒、改革、转型等历史阶段,在大时代的激流里,充满着悲伤与恐、热忱与决心。
在《路》这篇小说中,李凤群选择了一个新的题材,换用了一种写作方式。她用三条线索相互衬托的写法,来加强题旨的表现。一条线索写的是少年在雨夜被托付给司机,送到乡下的奶奶家。一路上,疾风暴雨,惊险重重,少年的言谈举止也毫无掩饰地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另一条线索揭开了少年精神上的伤口。他的双亲仳离,父亲再娶。少年饱含着怨怼与嫉恨,到处惹事生非,父亲只好把他塞到乡下。还有一条线索则是司机的儿子,与人起了龃龉,动起手来,结果丢了性命。这是个十分悲剧性的题材,涉及了父母不和,在精神上以至肉体上带给孩子的影响。小说中充满了找不到解决办法的压抑感,也在读者心中撩起酸楚的怜惜之情。
虹影是海外女作家中很有代表性,同时艺术特色又十分鲜明的一位。她成名于九十年代,经历过忧患,所以她的作品多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饥饿的女儿》是她的成名作,曾获台湾《联合报》1997年度读书人最佳书奖。这篇小说充满着浓厚的自传色彩,透过感怀身世,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残酷与黑暗,文中也饱含了反抗社会的率直情绪。和前面介绍过的唐颖一样,虹影还是一位两栖于文学、电影的作家。蜚声国内外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就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00年代,虹影出版过三本小说《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合称为“上海三部曲”,据说是以《海上花列传》为底本的重写之作。后来她又出版了一个集子叫《鹤止步》,里面有八个从志怪传奇故事,改写而成的短篇小说。
我们这本选集收录的《我们相互消失》,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小说用了冯梦龙《情史》里一个叫吕子敬的秀才的故事。吕秀才的故事香艳狎邪,讲的是一段同性的三角恋爱。秀才与一个叫国秀的男子互有爱慕之情,国秀死后,秀才恸哭,也因多情吸引了已成鬼魂的汪度。在汪度的指点下,秀才又与国秀相见。最后秀才 “挟二男游江南,数载不归”。虹影在《我们相互消失》中,把秀才改成了偏远的北方省份的一名女教师。虽然三角感情、“失而复得”的情节不变,可是立意却有很大不同。女教师将爱情视为一种美丽的情愫。一旦情思随着外在因素而弱化或变质,爱情便不存在了。即使等待也徒然,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已经消逝。当女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她已不再追随男性、憧憬爱情,而是成了一名作家,做到了独立而审慎地抉择,并充分地实现自我。虹影的这篇小说从技巧到文字都很见功力。同时,这篇小说继承了现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的传统,对历史题材、典故传说以新的、现代的形式进行再叙述,也让人感觉兴趣。
当代海外有很多有思想、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方面,还是在技巧方面,都力求突破、不断朝前发展。从海外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到对亲人、故土、童年、往事的隔海相望;从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到奇思异想、怪梦幻象;从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到当代西方文学的影响;她们的篇章,读来都让人感到一种惊喜之情。
2024年4月28日于美国莱克星顿
原载《作家》杂志2024年8月
作者简介:解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博士,先后赴日本、意大利、英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美国本土等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已在《文学评论》《戏剧艺术》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多种论文奖。著作有:《早安,写作》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年),译著《竹书纪年解谜》上海古藉出版社(2018年)等,主编《越过群山与海——海外华语女作家小说选》等。主要研究传统戏剧、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以及多媒体与当代剧场互动。2021年5月,获美国高校杰出教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