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军旅诗词砺血性


  导读:   战斗文化历来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因素,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华军旅诗词以其纵横沙场、战

  战斗文化历来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因素,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华军旅诗词以其纵横沙场、战马嘶鸣、旌旗猎猎、壮怀激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灵魂的洗涤。作为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财富,中华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往无前的锐气、纵横四宇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对于激励当代革命军人弘扬爱国情怀,培育血性虎气,激发敢打必胜信念,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用军旅诗词中饱含的报国之志,强化献身使命的责任担当。拿破仑曾经说过:“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而军人的血性虎气则来自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往今来,国兴我荣、国辱我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平定叛乱途中,唐朝李贺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张扬着为了国家安定统一、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而当年近七旬的陆游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不朽名篇时,更是满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忧国之心。诵读这些军旅诗词,无不让人感受到透彻心扉的爱国激情。基层部队可以将军旅诗词融入根本职能教育、战斗精神培育和营区战斗文化建设,通过设立军旅诗词灯箱标语,组织优秀“四会”政治教员精讲优秀军旅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通战士TV、军营广播和专题网站,建好“军旅诗歌赏析”“优秀诗词推荐”“军旅诗词论坛”等栏目;定期组织军旅诗词诵读和故事会,实时开展军旅诗词书画展、网上晒诗写诗等,让官兵在汲取军旅诗词丰富营养中自觉激发献身使命、为国建功的责任担当。

  用军旅诗词中饱含的英雄情怀,培塑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勇毅果敢、敢于牺牲是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诗人吴筠在《胡无人行》中,用“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刻画出了一个英气逼人、凛然无畏的英雄形象;在《从军行》中,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千古名句,如同划破长空的战斗号角,道出了杀敌灭寇、不胜不还的铿锵誓言;岳飞则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直抒报仇雪耻、重整河山的雄心壮志。英雄情怀是战斗文化表现形态之一,而战斗文化是培塑我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重要保证。基层部队可以结合学习历代军旅诗词,深入开展读战斗诗词、走英雄成长道路活动,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夯实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根基,保持和发扬我军闻战则喜、视死如归的战斗作风。

  用军旅诗词中饱含的尚武精神,催生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古人云:“文之盛,武则强。”作为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尚武精神。而这一点在中华军旅诗词中得到了充分诠释,成为其显著特点。品读历代军旅诗词,一幅幅讴歌尚武精神的壮丽画卷扑面而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战国时的秦国之所以能完成统一之壮举,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息息相关。“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塑造了少年游侠矢志精武、勇猛善战的生动形象。《胡无人行》中“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刻画出军人手持宝剑仔细端详的神态,体现了强烈的爱军习武精神。这些诗作,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个纵横沙场、武艺超群的铁血军人形象。基层部队应把学习中华军旅诗词作为激发练兵动力的有效手段,激发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豪情壮志,强化官兵精武为业的责任感、艰苦为荣的自豪感和奉献为本的光荣感,自觉做强军路上的擎旗人。

  《尉缭子·兵令》有云: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中华军旅诗词所散发出的尚武精神和报国情怀,无疑可以在培育官兵战斗精神、锻造战斗作风中发挥巨大的熏陶作用。我们要深入挖掘并继承中华军旅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把它纳入战斗文化建设之中,切实发挥其滋养、激励作用,用这些饱含正气、血气、豪气的战斗诗篇对官兵进行精神洗礼。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