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我们的生活需要诗
“志摩回到母校”铜像落成 冯骥才意在“诗性校园”


  导读:   本月3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不仅举办了建院十周年纪念会,当天下午还有两场以“志摩回到

  本月3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不仅举办了建院十周年纪念会,当天下午还有两场以“志摩回到母校”为主题的特殊活动——徐志摩铜像落成仪式和诗歌音乐会。为什么要在天大为徐志摩立像?冯骥才回答:不仅因为他是值得天大骄傲的校友,更因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校园需要诗。

  徐志摩的铜像就坐落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一片草地上,仿佛诗人在校园漫步,偶有所思,驻足回眸。整座铜像高2.13米,将徐志摩的清癯修长的身材略作艺术性的夸张,流露出诗人的清灵。铜像落成仪式堪称“原生态”,所有嘉宾轻松地围立在铜像旁边,听冯骥才不用话筒,像朋友间聊天一样讲为什么要在天大为徐志摩立像。

  很少有人知道徐志摩其实是天大校友,1916年他曾在天大法科学习一年。冯骥才说:“徐志摩是天大的骄傲,我们把他请出来,做成雕塑,就是要让人们看见他。”而为他立像的更重要原因是为了把诗性引进校园。“我们的历史不缺少诗,唐宋时期我们中国是诗的大国,我们有无数在世界上可以称为文学瑰宝的经典的诗。在一千年以前,我们曾经是个全民皆诗的国度,就连老太太都懂诗。但悲剧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缺少诗,我们没有诗性,没有诗味,现在的中国人不会品诗。诗是生活的酒,是文字的极致,是人的灵魂里最深刻的美。没有诗的生活一定庸俗。”他感叹:“我们需要诗,我们的心灵需要精神甘露的滋润。所以,我们要为徐志摩立像。徐志摩离开我们百年,这个校友好像离我们太远了。但我们至今还会从心里面吟唱出他的名诗。他轻轻地走了,我让他重重地回来。”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的铜像立在一个非常宽大的台基上,冯骥才说,这是学欧洲人的做法,“欧洲到处都有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的雕像,这些雕像一年四季总有人敬献鲜花,不断有人想起他们、爱他们。我们做个这个台基,就是为了方便人们随时来向徐志摩献花。我们不止要跟他照相,到此一游,我们要跟他心灵相通。”当天,冯骥才还特别准备了一篮子红叶,人们在敬献鲜花的同时,还可以把这座学院标志性的红叶洒在铜像前,而意味深长的是,徐志摩1928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叫《落叶》。

  铜像落成仪式之后,人们又走进学院二楼的“阳光盒子”大厅,举办了一场诗歌音乐会。天大北洋合唱团的学生们演唱了由徐志摩诗歌改编的四首歌曲,央视主持人朱迅走进合唱团的学生中间,朗诵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头一天晚上还在香港为国庆音乐会演奏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赶来现场弹奏《黄河》,从心灵中奔涌而出的旋律令每个人心潮澎湃,而在他的伴奏下,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随后,吉狄马加、李少君、祁人等当代诗人朗诵了自己的诗歌,来自俄国、埃及、印度、英国的几位学者也用自己的母语朗诵了本国名家名作。“志摩回到母校”,诗也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杨扬)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