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生活中值得讴歌的东西很多,所以我倒不赞成有些人说的“只有悲愤出诗人”。我写武汉的&ldquo
生活中值得讴歌的东西很多,所以我倒不赞成有些人说的“只有悲愤出诗人”。我写武汉的“扁担”,我觉得也很美呀。
新京报:鲁迅写到政治与文艺的歧途,文艺是要不满,悲愤出诗人,你怎么看?
车延高:很多人有这种对立思维,但我觉得也不是绝对的。鲁迅我们知道,他的特点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写的杂文真的是投枪匕首,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是这样的风格,而我们今天,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生活中值得讴歌的东西很多,所以我倒不赞成有些人说的“只有悲愤出诗人”。
我们看唐代诗歌史,里面有多少是因为悲愤才写得好?相反,有很多是因为写得唯美而流传于世。你说《春江花月夜》写得唯不唯美?我觉得很唯美。并不一定是悲愤才出诗人。不说别的,上世纪1980年代出的诗人海子,我非常喜欢他那首《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我写武汉的“扁担”,“他们坐在扁担上,像坐在稳稳的江山”,我觉得也很美呀。我写过一首关于农村的短诗,“秋天打着饱嗝,秋天在想,怎么样消化越堆越高的麦垛”,是不是土得掉渣的美?
新京报:你理解的“美”是什么?
车延高:我理解的“美”……它能够与大多数人所向往的一种唯美的追求产生共鸣—能把大家都感觉到的事抓住,把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表现出来,能和大多数人真实的情感同呼吸,我觉得这就是“美”。
怎么发现美,还是要有不同的眼光。作家和从事一定工作的人,就不能结合?以前,没有所谓专业作家,都得边工作边写作,而且他只有边工作边写作,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呢?他有各方面生活的积累,文学是一个多元性的反应,作家恰恰需要对工作、生活有多层面的理解,其实,官员进入写作,也可以把他这些方面的理解、认识、感知和体味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给人另一种视角和启示,是有好处的。
新京报:除了唯美,你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总是强调“打动人”。为什么?
车延高: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微言大义。诗歌是“核当量”,用最短的文字来引发读者共鸣,具有核爆发的那种感觉。这就要求,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你必须让你的文字极度简练,但又必须找准哪个部分能够和读者在心灵上,在情感上,在审美情趣上高度契合—找到这个“点”,非常重要。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你找准了,可能马上就能打动读者。这是诗歌最了不起的地方,也许几句话,就能产生催人泪下的力量。
新京报:“打动人”是一首好诗的衡量标准?
车延高:这起码是一个重要方面。
谈诗人“走红”
诗歌是最适合拿来批评的,最容易挑出其中一首集中批评,只抽出六七句,标题一弄,哟,真的啊,“不蒸馒头争口气”。
新京报:现在似乎有这样一种现象,诗人的公众形象很负面,“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等层出不穷,诗人自杀的新闻也不时传出。
车延高:不全是这样,诗人“走红”也有其他方面的形式,只是说,有时引发争议,是针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比如余秀华,与“脑瘫诗人”这个身份有关。
还有因为评奖而引发争议。在我看来,一项文学奖的主观目的都是想要推动文学的繁荣,但既然是评奖,评上的总是少数,人们的审美又如此多元,评选结果要做到让每个人都觉得公正,是很难的。不过,你必须要坚持,尽管有不同的争议,但从更大的范围来说,评选还是会对文学的繁荣产生积极作用—起码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关心文学的发展—哪怕有争议,也是出于对文学的关心。
新京报:但是,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连续几届引发争议,差评一片这也能对文学产生积极作用吗?
车延高:这个问题,我说了,可能有人又该骂我了。我坦率地说,参与评选的不仅是诗歌,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类呀。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的评选,是不是评得大家都无异议?不可能。但是哪一种像诗歌这样,马上就能拧出几句,让你来评论的?所以呢,诗歌是最适合拿来批评的,最容易挑出其中一首集中批评,只抽出六七句,标题一弄,哟,真的啊,“不蒸馒头争口气”。但你拿出一部长篇小说叫人去读了再批评,谁有这个耐心?
从这个方面来说,诗歌是一个受难者,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个人认为,这是诗歌接受淬炼,百炼成精,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大家都在当这块磨刀石,所以作家、诗人要珍惜“磨刀石”。
当然,我们也有被误解的时候,有确实自己写得有问题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那么,就应该接受人们的批评。接受批评的过程就是诗歌成长的过程。诗人不必有什么想法,哪怕人家调侃你,这体那体,什么“羊羔体”、“梨花体”,只要契合网络时代的特点,有利于大家记忆,或有利于诗歌繁荣,不必去计较。
车延高自选诗
《江湖》
一棵树,种在云彩上
拴一匹骏马,让路休息
心解开纽扣,坐在返老还童的地方
陪时间品茶
一把一把
替远方的日子洗牌
等她眉清目秀从双井站来
一团紫云坐下
窗外,好明亮的半月
榕树、紫薇、丁香
她额前一排刘海,天的屋檐
比我高
我已老于江湖,披头散发
吟风摆柳的手替镜子梳头
看她左眼
古渡口,一叶横舟被昨天搁浅
看她右眼
老墙外,千顷芦花替自己白头
阅读观察
国内文学期刊上对车延高的评价,与网络媒体对车延高的评价,构成意味深长的对比。总体而言,文学期刊对车延高作品持肯定与赞赏姿态,而网络媒体始终保持质疑,且不乏尖锐的否定。
2010年6月,《文艺争鸣》
《雨滴中的另一个世界》 张庆光
车延高始终用自己的深切体验书写人生,用自己的真诚感悟演绎生命,用自己对生命对万物的爱,营构自己的诗歌世界,并力图达到理性哲思和内心激情、古典意向和现代精神、永恒之爱和世俗情感的和谐统一。
2010年11月,《山花》
《俗世清音,犹之惠风》 陈霄
车延高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他既不喜欢用一些玄奥的言辞来伪装思想的深刻,也不愿意用廉价的抒情去标榜高迈的价值。他的诗,素以浓郁诚挚的内心情感,质朴敦厚的生存哲思,圆熟精致的古典意象,典雅清幽的诗歌意境见长。
2011年2月,《当代文坛》
《2010年中国文坛热点扫描》 葛红兵
作家曾颖则撰文指出,对于车延高的诗歌及获奖的争议,并非诗歌本身的争议,诗歌之外的因素占了很大的因素,车延高成了人们对某种文学现象的一个宣泄口。
2012年3月,《中国诗歌》
《简洁创造了温暖》 谢冕
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那些清丽的语言,睿智而充满异趣的意象,奇幻的词语,自然地似乎是不假思索地叠加着,涵容着那些优美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诗句是流畅的,却又是精致而蕴藉的。
2014年10月,《中国诗歌》
《时代涌动的悠远的回声》 王新民
车延高的诗歌是人本主义的诗歌,对生命和存在的正视与介入、追问,是他诗歌的主题特点。他是一位生活的行吟者,是一位具有人间情怀的赤子。
资料来自知网
豆瓣读书上的车延高
《向往温暖》
车延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9 17.00元
网友评价:
此书必火。
出版社目光威武。
为什么没人看,这是个神书啊。
《车延高自选集》
车延高 长江文艺
2011-8 49.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醉眼看李白》
车延高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1 25.00元
网友评价:
笑一笑,十年少。
想看看什么是羊羔体。
作者自娱自乐便够了。
《把黎明惊醒》
车延高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6 25.00元
|
|
|
|
谈诗歌创作
B12-B13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