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河南诗歌:先锋诗歌的潜流


  导读:  有这么一首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
  有这么一首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高深,从文本到结构,似乎都不值得去分析,然而正是这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之先河,吹响了中国新诗运动的号角。
  如果从胡适的这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诗算起,中国新诗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而在过去的90多年里,新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构成了一种文化新格局,而在这种新格局中,河南诗歌一直就是作为一股潜流,隐身在大众传播层面之外的。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河南就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像徐玉诺、于赓虞等,在当时来说,都可谓名噪一时。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受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和古典诗歌的启发,小诗创作在中国文学界一度成为风潮,这其中以冰心、徐玉诺等人为代表,他们创作的风靡一时的小诗文体为“春水”体或者“繁星”体。而这一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则以“为人生”为诗歌价值观念,被称为“为人生”诗派。其主要代表作(代表诗人)有《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而作为一个留学英美的化学博士,于赓虞一登上中国诗坛,就展现出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一面,他对波德莱尔和托马斯·格雷的推崇,使他的诗极度彰显了唯美颓废的特点,他认为诗应是生命的表现,诗应该表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于赓虞的诗歌理论和探索是对当时把诗歌作为语言游戏的格律诗歌和视诗歌为战斗工具的左翼诗歌的反拨,但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这种努力显得势单力薄,而事实上,他的观点更趋向于诗歌的本质。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意识形态的放开,中国新诗空前的活跃,而河南诗歌在这种力量的裹挟下,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像耿占春、易殿选、郎毛、丛小桦、罗羽以及稍晚一点的田桑、冯新伟、吴元成等,他们大部分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接触朦胧诗,并用一种全新的理念,为河南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期间,在郑州创刊的《大河》诗刊,聚集了一批当时国内的优秀诗人,为河南的新诗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时至上个世纪90年代,高扬的理想主义世态回归到了世俗的物质现实,新诗走进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诗歌艺术内部的抽空和诗人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所产生的无所适从和盲动,让整个诗坛降到了零度,而一种崭新的诗学审美观念,也在这个冰层下悄悄被孕育。也恰恰是在90年代初,以诗人海因、森子为主创办的先锋诗刊《阵地》诞生了,《阵地》的诞生,不但标志着河南诗人自觉探索意识的成熟,而且也为整个中国诗坛,提供了一个带有先锋意识的镜像式的“独立写作”摹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阵地》的诗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当下的河南诗歌态势,而在这群诗人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写作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诗人又多像耿占春、海因、森子、罗羽、蓝蓝等,他们写作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时间验证。
  河南的70后诗人,其写作基本上都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在90年代中后期,已经基本上崭露头角,像诗人简单、张永伟、扶桑、田雪封等,他们在网络诗歌出现之前,已积累了相当大的势能,等网络诗汹涌而至时,他们顺理成章就成了“潮头”。事实上,在网络诗歌大潮中,还涌现出了许多诗人,像魔头贝贝、冷眼、墓草等,他们的写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并灿烂着多元化的河南诗歌。
  而更年轻的诗人,也在茁壮成长,若以十年一代划分,80后诗人已经或超过而立之年,他们的写作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风貌,在这个年龄段的诗人,像王东东、王向威
9 7 3 12 4 8 :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