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导读: 提要 本文是笔者应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和《世界诗人》编辑部之邀,为中英对照版《20世纪中国新诗选》一

   提要  本文是笔者应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和《世界诗人》编辑部之邀,为中英对照版《20世纪中国新诗选》一书所写导论,收入文论集《山水情怀与华夏文化精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时修改成此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自“五·四”前夕1917年至2000年中国新诗所走过的80多年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初期白话诗、小诗派、湖畔派、“创造社”诗派、新月派、象征派、沉钟派、现代派、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诗派、现实主义诗派、七月派、中国新诗派(九叶派)、民歌风格派、“朦胧诗”派、泛“朦胧”诗派、新边塞诗派、中锋诗派、非非主义诗派、“他们”诗派、“海上”诗派、“女性诗”派、泛叙实诗派、后意象主义诗派和京城学者群诗派等7个历史时段的25个诗派,以及台港诗歌的总体发展轮廓。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大致线索,和各个诗歌流派(族群)的艺术特征、美学传承及其得失。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发展历程  流派  艺术特征  得失

  中国白话新诗最早在出版物上的公开亮相,是在“五·四”前夕的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刊出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即《朋友》、《赠年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孔丘》。据考,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白话新诗应推胡适写于1915年的《答梅觐庄——白话诗》。该诗长达100多行,说明应该用活的文字来写诗(《胡适留学日记》第4册)。胡适于1920年3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诗集《尝试集》,则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部诗集。而时间仅相隔一年的1919年,该年全国出版的白话书刊已达400种以上。其中很多书刊都刊载了白话新诗。1922年1月,由文学研究会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主编的《诗》月刊在上海创刊,便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刊物。同年10月,胡适在其《尝试集》第4版自序中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足时代的血腥气。”换言之,“五·四”新诗在这个有着3000多年诗史的泱泱诗国无疑具有空前的划时代意义,另一方面亦可看出彼时白话诗草创期的步履维艰。


1

  纵观20世纪中国白话新诗8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匆匆走过了如下七个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历史时段。
  ㈠“五·四”前至20年代初期新诗
  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可分为:初期白话诗、小诗派、湖畔派和“创造社”诗派等4 个诗歌群体及流派。
  ⑴初期白话诗。初期白话诗大致兴起于1918年至20年代初。代表诗人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鲁迅、陈独秀、陈衡哲、沈兼士、傅斯年、罗家伦、汪敬熙、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沈玄庐、王统照、郑振铎等。由于初期白话诗尚属一种破旧立新式的具有实验性质的诗作,所以,这些进行新诗革命的主将们在缺乏可以遵循的艺术法则的情势下,其所写诗作往往从语言到意象乃至诗的结构之不尽人意就在所难免。他们在名义上写的是白话诗,但实际上却不同程度地带有文白夹杂的痕迹。刘半农在《初期白话诗稿》的序言中,曾将草创期诗人的白话诗戏称为“鞋子里塞棉絮的假天足”,不足以“和今日‘裙翻鸵鸟腿’的真天足相比”,“然而假天足在足的解放史上可以占到一个相当的位置”。
  ⑵小诗派。小诗派活跃在2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有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和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梁宗岱、叶圣陶等人的诗作。周作人(

9 7 3 12345678910 4 8 :
责任编辑: 周楠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