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西川站起来,右手攥着诗本,左手下意识地随着自己朗诵的诗歌律动着。1963年生人的他已经不年轻了,朗诵的也并非新诗,但当他朗诵时,你仍能感到他青年般的激情随着诗句喷薄而出。
9月2日晚,在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的一家餐馆里举办的这场主题为“诗歌·社会·青年”的诗歌朗诵会上,参与的诗人共有6位,3位来自中国、3位来自荷兰。
能否看懂不重要
在不少人眼中,诗歌、尤其是现当代的诗歌,离人们的生活仿佛很远,而且晦涩难懂。
“如果说诗歌离我们远,诗歌确实离我们远。但你要说诗歌离我们近,其实诗歌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啊。”西川望着餐馆的名字跟记者说,“你比如一个咖啡馆、一本书要起个什么名字,或者你们报纸上要为新闻稿件起一个什么标题,这个时候你动的脑子都是诗歌的脑子,虽然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因为诗歌不光是抒情,还包括表达的准确、透彻。”
西川眼里的诗歌是很宽泛的,他也并不担心诗歌的社会功能会被离人们生活更近的歌词、短信或微博所取代。“诗歌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它总是要跟时代生活和技术手段有一个互动。”西川说他知道“发微博”是现在社会上的人们最感兴趣的,他虽然不用微博,但也相信“好的微博和诗歌没什么差别。”
至于诗歌为什么会让人看不懂,西川说那可能是因为诗人写得不好,也可能是他的表达方式我们还不习惯。
“你看那个屋子,它为什么要搭这么一个木头架子?为什么那根钢筋是这么拉过来的?你觉得你看懂了么?”西川突然指着不远处一个小剧场似的矮房问记者。
还不等回答,他就继续兀自说道,“诗歌经常是你看不懂就看不懂,只要你能够去感受就可以了。当代诗歌实际上和当代艺术特别接近,只不过一种是视觉表达,一种是文字表达。所以看得懂看不懂有时候并不很重要。”
大众对诗歌认知滞后三四十年
当代诗歌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生活,却很难被理解,这在西川看来,是因为人们缺乏阅读的训练。
西川近些年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当老师,教授古典文学。据他对学生们的观察,现在不少人的诗歌阅读训练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甚至有些成年人最近一次阅读诗歌的经历还是读语文课本。
西川分析说中学课本选择那些诗倒是有情可原,因为这些诗多数语言上比较简单,情调上比较明亮,情绪上比较积极。把这类诗歌选到课本里给孩子们看,是在他们当时的理解能力下更易于接受的。
可如果阅读训练只停留在中学水平,显然难以理解当代诗歌,因为“中国现在的诗歌都是经过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以及九十年代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熏陶过来的。你要是对于现代主义诗歌和后现代主义诗歌没有阅读,基本上就不太懂当代诗歌。所以现在多数国人知道的还是徐志摩那时候的诗歌。这完全跟不上整个诗歌界内部巨大的变革。诗歌已经把读者远远甩在后头了。”
“所以说现在大众对诗歌的认知非常滞后,不是滞后五年到十年,可能滞后三十年、四十年。”西川推了一下鼻梁上玫红色镜框的眼镜,正色道。
诗歌在当下不是一个大众艺术
对于大众认知的滞后,西川并不懊恼,他说这是因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首先考虑的还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等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比较稳定,各种社会关系都理顺了,这时候可能才会想到:哎,我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当代艺术啊,读一读当代的诗歌啊。所以我觉得现在并不能就要求公众应该完全懂当代诗歌或者当代电影、戏剧等等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要求现在提起来,有点太奢侈了。但是我觉得大众应该对当代诗歌等艺术形式有一份尊敬,要知道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在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跑到前面去了。”
近些年,总有诗人转行的消息映入我们的眼帘。从被称为“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