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要引领时代的文化价值
第一届“十月诗会”暨“长治诗群”论坛在山西长治举行
金秋十月,又值重阳佳节,正是丰收和团圆的时日。10月16日,在十月杂志社的推动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诗人相聚于太行山下、漳水河畔,与备受文坛关注的山西“长治诗群”作者会面,共同梳理诗歌这些年来的收获,也畅谈了创作中的经验与困惑。
十月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陈东捷在诗会上说,诗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在以个性化的方式探索人类精神、丰富人性内涵、触摸时代脉搏方面具有独特的力量。《十月》作为一家综合性文学刊物,虽然以刊发小说为主,但创刊三十多年来一直未间断对诗歌作品的发表。此次“十月诗会”将围绕“消费时代,诗歌何为”作为主要话题展开讨论。他还透露说,《十月》杂志将对诗歌投入更多的关注,刊物从今年起扩充了诗歌版面,为优秀诗人的名篇佳句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此外,杂志社还决心将“十月诗会”办成年度品牌活动,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
诗歌精神不能“被消费”
对于崇尚快节奏、追求时尚前卫的消费时代来说,承载人类思考与孤独的诗歌未免太沉重了一些。谈到这个时代诗歌写作的现状和前景,大多数与会者并不乐观。诗人池凌云生活在温州,商品和价值几乎是周围人们的主要话题,这更使她心生感慨:“到处都是步履匆匆、躁动不安的人,在这样的人群中,你几乎不用走动,一股人潮就会带动你奔向某一个地方,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消费掉。很多诗人写着写着就不见了,有些甚至是很熟悉的、有过一定影响的名字。”她谈到,诗歌与诗人近年来不断受到一些尴尬话题的干扰。一些与诗人真正的写作无关的东西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不阅读诗歌的人以为那就是诗人,以为诗人就是做出令人惊讶的行为的人,是那种可供围观和哄笑的一类人。这些噪音带着这个时代的特征——当自然环境被利润过度损耗,精神追求慢慢被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消费时,文学写作也必定难以保持完全的纯粹。这番话道出了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影视作品要票房、网络媒介要点击率,报刊杂志要发行量……诗歌也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正在饱受商业化消费潜规则的冲击。一些急功近利之徒和缺乏个性的诗人开始‘随风倒’,流行草根就去写底层,叫好感动就去掉眼泪,赞美田园就去挖乡土,欣赏批判就去拿板砖,千人一面,众口一声,不断地复制、模仿、呻吟——甚至有些很有名气的诗人也去重复那些步人后尘的写作。”诗人陈树照尖锐地指出,以消费为目的的诗歌写作恐有“灭顶之灾”的危险。他表示,诗人在消费时代不仅要坚持良知和责任,更需要冷眼与耐心:“做耐心之人,写冷眼之诗,这是一个远行诗人在消费时代的必由之路。”
诗歌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责任
杨春生等诗人由此呼吁,诗歌应当消费这个时代一切有营养的东西,应当引领时代的文化价值往前走,这是诗歌的责任。诗人森子认为,诗人在消费时代应该是个观察者和批评者。他说,诗歌的怀旧功能,能够或多或少地帮助现代人缓解有关“进步”的焦虑。这是积极的怀旧,面向莫测的未来的怀旧。诗歌应该有能力提供一种生活标准和价值、伦理、道德取向。消费社会是个欲求的社会,如果诗人也不肯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和诉求,这才是最致命的。诗人要质疑,要反思,为时代的回归创造条件。
诗评家谭五昌指出,“消费时代”的潜台词是一切东西都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诗歌创作也容易沦为商业语境的合谋者,偏离原本的写作方向。他谈到,全球化时代里,中国诗人应在与世界对话的基础上贡献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