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第12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几位诗人风格各异,但“用诗歌温暖现实生活”是他们相对一致的
在第12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几位诗人风格各异,但“用诗歌温暖现实生活”是他们相对一致的追求。12月18日,鲁院组织了专题诗歌研讨会,以鲁若迪基、羊子、夏雨三位风格迥异的诗人作为“解剖对象”,学员们在对他们作品的评介分析中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理解。
对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来说,故乡“小凉山”是他的诗歌之根。鲁若迪基是一位家园意识和历史意识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融汇了古典诗的意象之美和民间文学的清丽格调。“我不止一次被他那质朴得近乎笨拙的文字所书写的朴素感情深深打动,我同时也被他那田园牧歌式的漫不经心的叙说中呈现出来的奇特想像所吸引。他的诗精短而朴实,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看一两首似乎写得很简单,看得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故乡‘小凉山’的方方面面、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倾听古朴苍凉的小凉山沉稳有力的脉搏和沉重的叹息,体验山民们卑微的生命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状态,心平气和的叙述中透出作者的雍容大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学员纳张元评价说,同为云南作家,他尤为看重鲁若迪基诗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相对于鲁若迪基对生活的“朴素”表达,满族女诗人夏雨的诗歌则充满“痛感”、“焦灼”和“紧张”。“夏雨让我吃惊”,学员次仁罗布说,“她的诗歌意象太新奇独特了,她对生存体验的表达那么深刻诚挚。”学员蔡晓龄认为,夏雨具备诗人最深挚的热情,这是她面对世界的姿态,也是她内心最执着的要求。她的本职是某电力公司的员工,她的心灵却属于诗歌,她清醒地把生活切为两半,一半给现实,一半给理想。她用一个自己去生活,另一个自己来观察和评价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审判者和命名者。夏雨的诗歌写出了中国小镇的逼仄、世俗力量的束缚和坚守希望的渺茫,塑造了一个小城镇生活里的独醒者和独行者的形象。“诗人必须要‘惊动’世界,而且必须要以单个的、独特的方式来发声,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蔡晓龄说。
和这两位诗人注重个体经验不同的是,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可说是羌族文化历史群体经验的表达者。他是广为传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的词作者,“九寨”和“羌族”是他诗歌创作的精神资源,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羊子创作了一系列表达灾区体验的诗作,目前,他的新作《汶川之歌》被列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明年初即将出版。做“九寨和羌族的歌唱者”是他的使命,学员娜恩达拉读了羊子的作品后说:“羊子在挖掘古老羌族的千年历史,挖掘多难的当下,奋力开拓羌族的以后,他用诗行悲情地记录羌族的千年历史、当下和以后。”无论是意象营造还是诗歌结构,他都努力营造一种宏大的、富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思考的诗歌语境,富有气势。“羊子的诗歌很‘大’,有一种悲怆和英勇的气质,在《诺日朗》之后,诗歌中的这种英勇精神就非常稀缺了”,鲁院副院长施战军评价说。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宏大题材诗歌创作应解决的难题:如何将心中的“大”追求隐于诗后,避免直接用“大词”来表达。
直陈优长与不足、在不同见解中相互砥砺是鲁院研讨会追求的批评姿态。在研讨会上,三位诗人的不足也受到了“苛刻”的批评。施战军指出,羊子的诗歌以后要注意生命感觉的表达,不能在表现生命坚强的时候过分消解生命的痛感;夏雨的意象营造有失凌乱,成熟的诗人总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象群,要注意寻找适合自己的意象;鲁若迪基要避免过于平淡直白。学员韦昌国也提出,鲁若迪基要警
对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来说,故乡“小凉山”是他的诗歌之根。鲁若迪基是一位家园意识和历史意识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融汇了古典诗的意象之美和民间文学的清丽格调。“我不止一次被他那质朴得近乎笨拙的文字所书写的朴素感情深深打动,我同时也被他那田园牧歌式的漫不经心的叙说中呈现出来的奇特想像所吸引。他的诗精短而朴实,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看一两首似乎写得很简单,看得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故乡‘小凉山’的方方面面、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倾听古朴苍凉的小凉山沉稳有力的脉搏和沉重的叹息,体验山民们卑微的生命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状态,心平气和的叙述中透出作者的雍容大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学员纳张元评价说,同为云南作家,他尤为看重鲁若迪基诗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相对于鲁若迪基对生活的“朴素”表达,满族女诗人夏雨的诗歌则充满“痛感”、“焦灼”和“紧张”。“夏雨让我吃惊”,学员次仁罗布说,“她的诗歌意象太新奇独特了,她对生存体验的表达那么深刻诚挚。”学员蔡晓龄认为,夏雨具备诗人最深挚的热情,这是她面对世界的姿态,也是她内心最执着的要求。她的本职是某电力公司的员工,她的心灵却属于诗歌,她清醒地把生活切为两半,一半给现实,一半给理想。她用一个自己去生活,另一个自己来观察和评价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审判者和命名者。夏雨的诗歌写出了中国小镇的逼仄、世俗力量的束缚和坚守希望的渺茫,塑造了一个小城镇生活里的独醒者和独行者的形象。“诗人必须要‘惊动’世界,而且必须要以单个的、独特的方式来发声,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蔡晓龄说。
和这两位诗人注重个体经验不同的是,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可说是羌族文化历史群体经验的表达者。他是广为传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的词作者,“九寨”和“羌族”是他诗歌创作的精神资源,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羊子创作了一系列表达灾区体验的诗作,目前,他的新作《汶川之歌》被列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明年初即将出版。做“九寨和羌族的歌唱者”是他的使命,学员娜恩达拉读了羊子的作品后说:“羊子在挖掘古老羌族的千年历史,挖掘多难的当下,奋力开拓羌族的以后,他用诗行悲情地记录羌族的千年历史、当下和以后。”无论是意象营造还是诗歌结构,他都努力营造一种宏大的、富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思考的诗歌语境,富有气势。“羊子的诗歌很‘大’,有一种悲怆和英勇的气质,在《诺日朗》之后,诗歌中的这种英勇精神就非常稀缺了”,鲁院副院长施战军评价说。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宏大题材诗歌创作应解决的难题:如何将心中的“大”追求隐于诗后,避免直接用“大词”来表达。
直陈优长与不足、在不同见解中相互砥砺是鲁院研讨会追求的批评姿态。在研讨会上,三位诗人的不足也受到了“苛刻”的批评。施战军指出,羊子的诗歌以后要注意生命感觉的表达,不能在表现生命坚强的时候过分消解生命的痛感;夏雨的意象营造有失凌乱,成熟的诗人总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象群,要注意寻找适合自己的意象;鲁若迪基要避免过于平淡直白。学员韦昌国也提出,鲁若迪基要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