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微信真的让诗歌“火”起来了吗


  导读:诗歌回归大众固然是好事,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这场诗歌的“全民狂欢”背后隐藏的问题。经过两三年的沉淀,诗歌通过微信传播的特点,或者说局限,也日益清晰地显现出来。

 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之下,诗歌俨然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民时代”。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诗歌微信公众号上,“10万+”的阅读量再寻常不过,睡前读诗正成为许多手机一族的生活习惯。岑寂多年的诗歌出版、读诗活动也随之急剧升温,甚至有电视台专门录制诗人真人秀节目。

 

    然而,诗歌是真的“火”起来了吗? 日前,法国著名诗人博纳富瓦去世,却鲜有人关注,这多少暴露了诗歌在大众中的“受热不均”。业内人士指出,网上流行的大多是“小而美”的诗句,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这场所谓的“热潮”对诗歌本身带来的遮蔽甚至窄化,更值得注意和警惕。

 

    让读诗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习惯

 

    今年春天,四川卫视推出综艺真人秀 《诗歌之王》,让诗人与明星歌手组队竞技,瞄准的热点正是“诗歌”。而仅仅数年前,这个名词还跟“与世隔绝”“边缘化”“圈子文化”挂着钩,受着冷落。在两三年时间内,为诗歌带来“逆袭”的,正是微信的推广。

 

    通过语音、美图和视频的综合呈现,微信给诗歌带来的是一种裂变式的惊人传播。目前专门的诗歌微信公众号有数百个,最具代表性的“为你读诗”从3年前开始,每天邀请嘉宾朗读一首诗,朗读者不乏李健、陈建斌、汪涵等大众明星,积攒了上百万的忠实粉丝,每期推送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为了增加视听效果,“为你读诗”往往会配上与诗文内容相对应的美图,并专门制作相关视频,如今视频节目已有上千期,累计传播4亿多次。类似的知名微信公号还有“读首诗再睡觉”“十点读诗”等。由于良好的传播效果,更多杂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平台的官方微信号也纷纷加入其中,甚至一些心理、证券类微信号也常常把诗歌作为推送内容。

 

    网络的传播,让一度“高冷”的诗得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日常。“读首诗再睡觉”的口号,就是让睡前读诗成为跟起床刷牙同样的生活习惯,因为“其实诗歌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微信对诗歌带来的重大影响,除了迅速扩大的读者群,还有诗歌创作群体的扩容以及“平民化”。去年最知名的诗歌事件,莫过于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上的爆红,以及随后一批“草根诗人”的崛起。这些诗歌不仅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参与诗歌写作。据腾讯公布的数据,现在每天在微信上创作的诗歌数量都远远超过 《全唐诗》,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微信写诗当作新的爱好。

 

    “小而美”不是诗歌唯一标准

 

    诗歌回归大众固然是好事,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这场诗歌的“全民狂欢”背后隐藏的问题。经过两三年的沉淀,诗歌通过微信传播的特点,或者说局限,也日益清晰地显现出来。

 

    《诗刊》 编辑彭敏是微信公众号“诗刊社”的运营人,余秀华的诗正是由他在微信上首次推送。“诗歌的热潮,往往伴随着诗歌的自我窄化。诗歌必须把自己扭捏成大众能够接受的姿态,才能不被嫌弃地待在大众的视野里。”在他看来,但凡流传得广的微信诗歌,基本上离不开这几个特点:小而美,突出“你侬我侬”,涉及普适价值和情感。彭敏进一步坦言,就算是“诗刊社”这样专业的诗歌公号,推送时也只能为不那么“大众”的诗歌取一个大众化的标题,比如从诗人臧棣偏重哲理的 《纪念王尔德丛书》 中提一句“爱是世界上最好的避难所”作为标题,像是一首小清新情诗。有人打趣地总结,微信诗歌就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和你虚度时光”。尽管是玩笑,倒也多少概括出时下流行的诗歌面貌。

 

    “小而美”的流行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批诗人迎合大众口味,一味地创作此类诗作。另一方面,彭敏说:“对大众审美的长期宠溺,也会导致读者对诗歌的认识产生严重错位,把微信平台有选择地推送给他们的诗歌,当成了唯一标准。”

 

    ■(文汇报记者 钱好)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