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诗歌专号“重出江湖”)
|
昨天,《星星》诗刊2016年第九期正式出刊,也是这家杂志办刊近60年来,头一次推出大学生诗歌专号。而在诗刊界,这也是多年未见的现象了。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创作曾达到鼎盛,有多家杂志曾推出过大学生诗歌专刊。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大学生诗歌逐渐变得沉闷,直到近七八年来,校园诗人创作才进入复苏期,近年来更是日趋活跃。而大学生诗歌专号也在历经多年的沉默后,得以重出江湖。
每年9月固定推出“专号”
《星星》诗刊执行主编龚学敏说,重新推出大学生诗歌专号,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自身的一种判断。
龚学敏发现,近年来,大学生诗歌创作日益兴盛,《星星》每月接到的大学生投稿有近千件。杂志社举办的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已有九届,报名参加者也是一年比一年多,“毕竟90后诗人已经不同于60后、70后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了,这个时候,需要诗歌刊物去关注、扶持他们。”
今年6月,《星星》发出了大学生诗歌专号征稿启事,更是引发大学生的强烈反响。经过3个月编辑,专号刊登了78位校园诗人的200余首作品,作者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说,这些作品包括参加第九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25位大学生的作品,还有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投稿,也有高校诗歌社团推荐来稿,“这200余首作品是从2000首作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基本上反映了大学生诗歌创作的整体面貌。”
李自国介绍说,大学生诗作风格多样、形式丰富,采用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少诗作都是表现乡愁、乡土以及爱情的,当然也有反映大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展现大自然的诗作。
“出大学生专号肯定不会仅仅这一次,从今年开始,以后每年的九月,《星星》的平台将完全属于这些孩子们。”龚学敏说。
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翻开大学生诗歌专号,读这些年轻的诗歌,分明可以感到作者有着体察社会、关注人情冷暖、捕捉细腻情感的强烈愿望,而诗意包裹下的庸常生活也因此变得动人起来。
正在澳门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学位的陈丛,以组诗《我穿过人群走在晚课的路上》入选大学生诗歌专号,其中一首《中秋夜》写道:“今夜,我们围着望远镜看月亮/冰一样寒冷的眼睛和多数的星辰聚集在一起……今夜,我们围着望远镜看月亮/不再留意头顶上的那轮明月……”去年中秋夜前一晚,已是晚上十点,下课的路上,陈丛偶遇天文学会的一场活动,很多人围着望远镜,从那里面看月亮。那一瞬间,这个美丽的女孩特别渴望以肉眼看头顶上的月亮,在她心里,这轮月亮才是真实的、温情的、动人的。她想,真实的中秋月的氛围似乎被忽略了,人情的感受被机器冲淡了。而她远离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也在那一刻被点燃。
专号还选入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古昊鑫的诗歌。2016年5月,古昊鑫作为交换生来到台湾,他在做田野调查时结识了一位70多岁的老伯,从此结成忘年交。老人家患有帕金森病,走路颤颤巍巍,但始终拥有一颗美好之心,义务教小孩子学英语,还一直在世界各地行走。古昊鑫回到了西安,有一天,老人家在冰岛旅行,给古昊鑫发来短信,希望能再相见。古昊鑫说,那一刻忍不住要哭出来了,他埋头翻开笔记本,把喷涌而出的感情记录了下来。他在这首《雷克雅未克未眠》结尾处写道:“抿着嘴道一声,再见/明知是离别却是永别/却刹那转身,把痛哭的人/ 留给冷冷月……”古昊鑫说,写出这种悲伤的感情,不是让大家感到悲观无力,而是想表达一种愿望:我们无法掌控人生的种种,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校园诗歌尚缺乏鼓励机制
《星星》诗刊推出大学生诗歌专号,诗歌界纷纷点赞。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评论家霍俊明说,和零碎发表诗作不同,这种形式整体感强,有利于校园诗人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有的孩子一出手就不凡,有些甚至写得非常老道,其写作水准比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人高很多。”著名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说,当年起步创作诗歌的时候,他们这一代人视野还很窄,能找到的诗选很少,比如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也就几首。但现在不同了,年青一代诗作者眼界更宽、阅读面更广,加上当代诗歌本身的积累,使他们的起点比前辈诗人要高。
而在霍俊明看来,这些校园诗人的写作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很大,但和成熟诗歌尚有一定距离。他认为,一些校园诗歌学院派味道还很浓,更注重意象化、知识化,“但诗歌不是知识越多就写得越好。”相比之下,他反而喜爱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诗作,“他们远离核心高校,更具有原创性,那些来自山村、高原的体验,有一种独特的活力,生命力也更强。”
“校园诗歌应该得到鼓励。”臧棣颇为感慨地说,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像北大,学生办诗歌刊物、办诗歌节都没有钱,其实这方面需要的资金并不大,几千元就能办个红红火火的诗歌节。
臧棣更认为,诗歌写作教育的普及在高校尚待常态化,目前除了少数几所高校开办了诗歌选修课,大部分高校依旧是一片空白,“我在北大开诗歌写作选修课快20年了,我感觉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都很喜欢写诗。”在他看来,通过诗歌训练,找到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找到发现世界的独特眼光,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