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虽没有抉择生死的“大渡河”,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雪山草地”,但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人类灵魂的大
2016是一个特别之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举国上下都在千山万水,谱写与讴歌这一伟大历史诗篇。突然想到今天的“我们”,籍诗歌之名相聚在一起,用淳朴的情怀表达对家国,对人民,对生活之爱,这何尝不是一次“爱的长征”,又何尝不是一次“诗歌的长征”。
这里,虽没有抉择生死的“大渡河”,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雪山草地”,但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人类灵魂的大渡河无处不在。“致良知”需要翻越的雪山草地,无处不在。
“长征永远在路上”。先辈们的长征之旅正是为了后人能够生活在一个美好安定的时代,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诗意的栖居”,有更多发现美好的眼睛,有能够更加从容表达爱意的心灵。
月色倾城·王妍丁诗歌作品诵读会,秉持了这样一种精神。
而隆重促成与推动这样一场诗歌盛会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好的我们”。
一群素不相识的“我们”,因喜爱诗歌而走到了一起。
喜爱诗歌的我们,又因爱上一个人的作品而发起举办王妍丁诗歌作品诵读会的倡议。
王德林,杨华,尹力上,张建新,戚莉,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人,他们如同缪斯的火炬手,点燃了千万颗水晶般的心。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患病的身体……一次次顶风冒雨奔波在诗会筹备的路上。有的深夜还在打电话,联系适宜的场馆。伏案策划的诗友,屋子里的灯光都亮到很晚很晚。一位叫张建新的诗友不仅悉心创作并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她是这样一个人》,表达对诗人王妍丁的敬慕和喜爱,更是“全家总动员”,把儿子,准儿媳,以及孩子的同学都一起叫上为诗会忙碌。王德林也搬来自己多年的至交,为诗会摄影摄像。摄影师因照顾家中老人,多年不参与外界活动。当听说是京城诗友自发组织的诗会,被感动的摄影师安顿好老人,竟携妻子一同赶来帮忙……
那个主持诵读会的诗友前一天就生病了,她的脸颊烧得通红,大家都心疼地劝她,换一个人上吧。她却摇着手,坚决说“不”。她像舞台上一根耀眼的金线,串起了一颗又一颗温润而晶莹的珍珠,连结起荧屏内外一个又一个向往爱与诗意的心灵。
一个擅长用英文朗诵的小姑娘,正为网站推出此次诗会的报道只署了自己一个人的名字而遗憾。诗友杨华竟宽慰她说,那不重要,只要让美和爱更多得到推广,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家互不争功,甚至推功揽过,相互补场。
一张张脸庞闪烁着灼热的光芒,虽然很多人都不再年轻。但这并妨碍他们依然是一个年轻人。
天南海北的诗友们,也录制了朗诵视频。海内外诗人发来评说诗人的心曲。国内知名的老艺术家也一一登上舞台,一边朗诵诗人的佳作,一边倾吐与诗人结下的友谊。
化妆,舞美,背景,音乐,走台,主持词,直至网络直播……没有一个人是在从事自己的专业,甚至都是业余中的业余,但大家共同打磨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每一个凝聚其中的水滴,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密度。
每一个画面都凝结着浅浅的笑,浓浓的情。仿佛在收获遍布秋天的果实。
没有别的,这一切都只是缘于,对诗歌的爱。
是的,爱不分种族,更没有国界。
当有人用英文朗诵起诗人的名篇《让我们慢慢长大的夜晚》,那穿透时空的情感回荡,仿佛是蓝色大海上扬起洁白的风帆。人们乘着它多情的翅膀飞得那么远,那么远。
著名朗诵艺术家戴萱深情地说,这是一场真正用心在朗诵的诗歌盛会,每一位朗诵者都像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只有真正的喜爱,才能震撼心灵。
是啊,为什么这样一场朴素的诗歌作品诵读会,竟会拨动那么多人的心弦,引起心与心的共鸣。
有人说,是因为王妍丁的诗歌作品走近了我们的内心,是妍丁诗中的真情把我们唤醒,驱走了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陌生和距离。
是的,是的,真的没有别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于爱。
月夜笛声是西安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她在网上默默关注着自己崇敬的诗人和诗人的诗作。常常挑选适合孩子们诵读的诗歌,工工整整抄在黑板上,衬着蔓妙的音乐,她和孩子们就这样一次次沉浸在诗意和朗诵的快乐中。
她和诗人从没见过面,也许能够相识于美丽的诗行,就足够了。亦如她在一封信中倾吐的那样:“您的每一首诗句,都是满怀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万物,以及爱情的温暖情怀,这才是一位诗人带给读者的最好礼物。正是因为深受姐姐的感染,我也成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这个世界。也正是如此,我的学生,同事,朋友非常喜欢我,他们常常被我的精神所感动,也变得豁达,乐观,阳光。时刻做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者,把温暖和阳光撒向他人的心田,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令我们幸福的吗?美丽的姐姐,在我心里就像是这样一颗种子,一朵美丽的莲。”
人民的艺术终归要扎根于人民的舞台。
人民的诗歌终归要回到人们中间。
这些年,纵观王妍丁诗歌作品,正像人们所评价的。她一刻都不曾脱离生活这片厚土。她把生活赋予她的灵性与温暖,像跃动的清泉般汨汨流向大地。她把对爱的理解和感悟,像采撷山林中缕缕轻柔的风,又满怀温情的放逐于阳光下。无论她的诗还是她的人,始终闪耀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即便在遭遇人生诸多的失意和打击,仍能够让心灵在黯淡中活出一丝流动的暖意。一个热爱与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她的作品总是有着可以触摸的温度与悲悯。
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社会,她从不为外界左右,她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本真。用自己的方式打磨生活,为生命营造浪漫与质感。她的诗与人看起来都那么纯粹,即使品味孤独,那亦是向上的,能够自我拯救的孤独。
一个懂得向自己内心仰望的人,那样一份纯真,是令人向往的。那恰是我们心灵所缺失的可贵的氧分。
有人说,她是行走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一个能够抗拒俗世熏染,如一坚守初心的人。
也许正是这样的她,在不屈从的磨损中笑着昂起头的样子,才更加令人感佩。
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定慧;一颗心,如果不是经历千磨万练,是达不到那样的境界的。而她却声称,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你们在默默支撑我!
忘不了诗会上说到动情处,她的哽咽与致意:“感谢诗歌,感谢诗友,感谢这样一次温暖的相聚与重逢。愿我们永远快乐而真诚地拥抱生活,尽管现实生活并不轻松,但我们依然要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人。不因外界的坚硬而让内心变冷,不因俗世的枷锁而让灵魂哀鸣。你们让我永远坚定地相信,爱,比抱怨更具力量!”
她还借用狄金森的一首诗表达自己彼时彼刻的心境,“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便没有白活一场。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王妍丁,一个柔美又坚韧的诗人,无论在诗歌的道路上,还是行走的生活中,她都为我们做出了样子——“打造强大的内心,追求坦荡荡的幸福。”
这一天的阳光,真好。
做一个有骨气的诗人,真好。
做一个有担当的,勇敢的人,真好。
这一天,我们静静分享着诗歌带来的快乐,分享着相识与不相识的诗友,给予诗歌的恩宠。我们的心,是清澈的。
一位叫空灵的诗友曾这样写道,“诗是桥梁,妍丁和每一位诗友是创造者,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心与心都没有距离……月色倾城,情亦倾城,今日之诗会,必将很深情,很浪漫,很安详!”
其实,无论写诗的人还是读诗的人,都似在接受一场来自灵魂的洗礼。当我们真诚的拥抱生活,生活已在给我们以巨大的馈赠。
就在大家挥手互道珍重的瞬间,我们都深深记住了这个与诗相亲相伴的午后,以及秋天最美的北京。
每一个人,每一行诗句,都那么温暖,令人怀念。
在这个满是碎片化,个性化了的时代,我们难得的敞开了久闭的心扉,真挚而又美好。当戚莉说,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诗词的美好,期待再相聚。随后,她在诗友群上传了王妍丁诗歌作品的链接。感动于那一双双有力的手,为下一场诗会的接力,又紧紧相握在了一起。
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次王妍丁诗歌作品诵读会,就像著名书法家刘雅周先生为诵读会创作的书法作品“诗情诵意”所期待的,我们会将诗意的生活,诗意的长征,接力下去,直至我们的灵魂都开出绚烂的花朵,回报哺育我们成长的世界。
期待着,以诗歌之名,再相聚。
2016年10月写于沈阳
作者简介:
戴墨,女,出生于60年代。某军报社主任编辑,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3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90年代发表作品,出版诗集《最初的梦》,《沉香》,散文集《心比路远多少》,报告文学集《走向心灵的行旅》,作品多次获奖。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军区金质学雷锋荣誉章,辽宁省十佳记者。2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