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一个深藏燕山深处的小村庄。因山,因水,因树,因石,更因为诗歌而闻名八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说起这句刷爆朋友圈的话,68 岁的吴学枝老人会心地笑了。因为,在这个小山村,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四岁幼童,无一不会诵诗。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眼前的诗和耕作。
一沟细水,两侧青山。上庄村地处燕山深处,周边群峰林立,树木葱郁,村中溪水轻流,清澈温柔,“春来山花笑,金秋果飘香”。面对美景,1966 年,村里一个放羊娃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牧羊曲》:“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
这个放羊娃就是日后成为著名诗人的刘章。在刘章的影响下,该村先后走出了诗人刘向东、刘福君和散文家刘芳。“忙时种田闲写诗,赛过神仙我自知。”写诗、读诗在上庄村蔚然成风。截至目前,这个150 多户513 人的小山村共孕育了4 名中国作协会员和11 名河北省作协会员。2012 年9 月,刘章、刘向东、刘福君合著的诗集《诗上庄》在上庄村举行首发式,小山村也因此被誉为“诗上庄”。
2016 年3 月19 日,市委书记周仲明到上庄村调研,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他强调,要打好文化牌,通过诗意上庄、文化上庄、和谐上庄的打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要练好内功,巧借外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加快上庄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认真策划,做好本土文化的宣传与传播,要营造氛围,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努力把诗上庄建设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诗歌小镇。
2016 年12 月8 日,记者来到诗上庄,这天,恰巧兴隆县农工委常委副书记司玉宝和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刘福君,安子岭乡乡长刘立强等人在挨家挨户检查厕所改造进度情况。记者转了一圈,只见排排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如水墨画般隐身在树林之中,农民的房屋进行贴面保温,院墙进行了改造,中国结元素的路灯一排排矗立在花坛一侧,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如五线谱般奏响了农家儿女走向富裕的音符,村部旁边新建的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已经完工,能供53 户居民居住的“移民新村”今年7 月即可入住,设计建设的酒堡已平整完土地,以刘章旧居为核心建的诗歌馆已启动……
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在诗上庄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述说着村貌之变、生活之变、理念之变,重新定义着心目中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也描绘出诗上庄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切实践。
寄情于山水,尽情感受“诗”文化魅力
走进上庄村,虽是深冬时节,但山水昔日的妩媚依稀可见。只见道路整齐通畅,建筑整齐统一、高低错落有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满面幸福笑靥。沿着上庄村十里溪沟蜿蜒而上,村里平整的道路两旁,取自溪沟的石料上,镌刻着古今中外百首名诗,以及上庄诗人们的诗歌。村子中心的广场上,百位诗人手书的“诗上庄”字样和签名,布满了整整一面墙。走出家门的村民,随时随地都能停下脚步,驻足欣赏这些山野间遗落的诗句。
诗歌园里,李白、杜甫、雪莱、泰戈尔、歌德……穿越时空殷殷对话,诗坛两侧“诗书”绵延。正如作家张抗抗所言:“进村出村进山出山的人们,都会从这些石雕的诗歌中穿过。”
刘福君19 岁离开上庄,当过兵,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走出上庄的他不仅想用诗歌怀恋乡土,更想通过诗歌回馈故乡。2010 年,他跟随中国作协“走近红色岁月”采访团走访韶山,看到红色主题为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萌生了改造家乡的想法:“小小一个上庄出了刘章,出了4 位中国作协会员,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为什么不把‘诗上庄’的名气打出去呢?”
刘福君和村委会拟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道路整修、河道拓宽,到居住环境改造、果园建设、果树认领,巨细靡遗。村里资金跟不上,自己先掏腰包垫上,没有设计师、施工队,他亲自操刀,最重要的是把诗歌作为人文景观呈现在自然风貌中:用溪间鹅卵石砌起基座,在村路旁镌刻中外名诗,开辟诗歌园、诗歌馆,建设诗人之家。让来到上庄的人感受到上庄的乡情和诗歌的美,更让村民们接受优质文化资源的熏陶,“十里溪沟,八个自然村,形成一条诗链,中外诗歌散落其间……让来到上庄的人,看得见山水,听得见‘乡愁’。”刘福君的设想充满诗意。
“青山为四邻,人善草木安”“花开轻有音,宝石重无言”……
“草木安”“花宝石”……每个自然村的村名,在刘福君看来,都是一句遗落在上庄山水中的好诗,值得被山水铭记;而上庄的山水,也正是酝酿好诗的绝佳土壤。他办起了村级诗刊《诗上庄》,刊载优秀诗人诗作和上庄诗歌研究论文。每天清晨,由王志平谱曲、刘福君作词的村歌《我的上庄》回荡在村头溪畔。每年腊月村子里还要组织赛诗会,用朗诵、背诵比赛加深村民们对诗歌的了解:“农村爱赌博喝大酒,举办赛诗会,没事背背诗,朗诵朗诵,唱唱歌,这样把一个小村子的文化活动带动起来了”。农民诗人登台吟诵,在一唱一咏中,畅叙幽情。上至87 岁的耄耋老人,下至4 岁孩童,一家家一户户,夫妻、兄弟、父子、母女、祖孙……隆重登台。他们以内心澎湃的诗情,演绎了中国北方一个文化乡村现实主义时代独一无二的浪漫节拍……
2014 年9 月,首届“刘章诗歌奖”在上庄举行,作家张抗抗看到初具雏形的“诗上庄”,惊喜连连地表示:“诗歌被刻在石头上,并不意味着诗歌的永恒;但是,诗歌通过村民的念诵得到传扬,诗歌就从书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为人民’的积极意义。”
安子岭乡乡长刘立强告诉记者:“上庄村绝大多数村民都能作诗,不会作的也都能背上几首。这个村里,家家有书架,户户有家训。为了让诗歌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村委经常组织读诗会,每年举办一次诗歌比赛。在安子岭乡中心小学,学校编印了一至六年级校本教材《读读背背刘章诗》,背诗中产生的‘段王’被贴在走廊内,学校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能背诵刘章爷爷的诗……”
在诗意如此盎然的氛围下,知名作曲家王立平,诗人舒婷、吉狄马加、高洪波,词作家石顺义,作家张抗抗,蒋子龙等数十位艺术家来此采风唱和;“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2014 年和2016 年在上庄举办,全国诗人纷纷参赛;首届“中国兴隆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2015 年成功举行,39位来自美国、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国内的知名诗人,对一个巴掌大的小山村人人能吟诗诵词叹为奇观。
寄望于经济,精雕细琢建美丽乡村
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
在上庄村,每户村民家中堂屋都悬挂一件“宝物”——统一尺寸的“家训”,家训内容各有不同,大多为名言警句。在村里,每隔不远处就有一个“书吧”,类似城市的“报刊亭”大小,“书吧”里面放有各种书籍,全天候开放。
树高千尺,回望是根。诗上庄还成立了敬老基金会,10 余万元善款由本村在外子弟和本村能人捐助,8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可以得到生活补助。
县农工委常务副书记司玉宝向记者介绍,上庄村是省级贫困村,乡村之美规划为先。上庄村借大家之手,绘大美上庄。聘请中央美院担纲上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上庄村的规划是以文化产业为主,用文化带动农民致富,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建设一流美丽乡村,打造文化名村。
“上庄村将作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9 个村,从3A 起步进行规划,联合打造大上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目前正在向4A级迈进,用3 到5 年的时间使诗上庄成为中国诗文化第一村。”刘立强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
如今诗上庄从村口一直到进村6公里的路两边,全是诗歌引路,同时规划了5 公里的“田园悟道”,围绕河一侧打造文化长廊,游客此程需要2 小时时间。夏季时,从沟门到沟里路两边栽上花,让游客徜徉在花海中,实现“路在花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房在园中”的良好生态环境。此外,以刘章旧居为景点,投资600 万元建诗歌馆,将刘章先生的诗书手稿,以及全国诗人的优秀诗集等收纳供人们参观研究学习。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上庄村去年已投资了3000 万元。刘福君告诉记者:“旅游综合中心和具有医疗、文化、会议室功能的村民综合体今年8 月1 日将建成使用。今年53 户贫困村民将住进‘移民新村’。”
67岁的胡景树老人,二儿子因为说不上媳妇只能入赘,老人2012年吃上了低保,明年他将住进“移民新村”。老人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才让村子变化这么大!”
环境之美、产业之美、文化之美,让诗上庄美丽乡村焕发出多彩魅力,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
村民张淑华家搞了庭院建设,院墙喷白美化了,厕所改造了,门口还用青砖垒了花墙,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22 年前嫁到这里,虽然是从这山沟到那山沟,但是现在别的村的人都羡慕我们。我们的幸福指数连年攀升,生活舒心惬意,比城里住着舒适多了!”
如何将村庄的这种“别样之美”变成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让美丽乡村留住记忆、记住乡愁,让百姓从青山绿水间就能淘出“真金白银”。市交通局包村干部、上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文利给出了答案:“目前村里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流转土地150 亩,村民可以从公司分红;成立了农宅合作社,农民腾出的房屋由公司统一使用,农民可以收入租金。此外,去年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新修公路9 公里,架设桥梁11 座,治理河道6 公里,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76 户房屋进行了‘五改’,打井20 眼,安装路灯150 盏,栽树4000 棵,栽花3 万株,古树保护1185 棵,25 户民宿今年7 月1 日将全部营业。”
一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慢慢呈现,“美丽”正一步一步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诗上庄诗歌小镇建成后,可带动旅游迅速发展,解决就业300 多人,上庄村村民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全村群众彻底脱贫,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杨文利对村子的未来信心十足。
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特别是在承德市交通局帮扶下,一幅美丽如画的诗上庄正在大地破茧化蝶、应运而生。刘章老先生去年秋天回到诗上庄后,有感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意赋诗一首:“李白诗中路,王维画里家。山川今再造,梦想梦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