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让诗词歌赋随时代迎来发展高峰


  导读: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很容易发现,中华诗词的创作队伍是如此之庞大。叶嘉莹、刘征等老人已过鲐背之年,但依然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系列极具生命感悟力的佳作。

 

  中华诗词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是我们精神源流中极富思想力量的一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诗词文化,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促进传统诗词在当下的复兴,成了每一个诗词写作者的共同责任。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诗词这一古老的文体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日,《诗词飞扬作品精选》座谈会在京举行。该书是在中宣部的领导和部署下,由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历时两年多,从数万首征稿中精选出约1500首诗词作品汇编而成。书籍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联合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既有对祖国伟大成就、党的光辉历程、人民伟大创造的歌颂,又有对优秀共产党人、革命先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时代先锋、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赞美。与会诗人、诗评家谈到,该书展示了如何用古体诗词来宣传当代火热生活、宣传时代楷模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前段时间由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古典诗词热潮,让我们看到了中华诗词的永恒魅力。一方面,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阅读、背诵经典的诗词作品,感悟古人的情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提起笔,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来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创作出具有时代风采和气派的诗词精品。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中华诗词在当下得以重新飞扬。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谈到,一个时代总要有一批记录这个时代特征和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繁荣中华诗词,中心环节是抓好创作。只有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才能为中华诗词的生存发展拓展空间。当代中华诗词精品力作,不是某些人自封或小圈子内相互吹捧的脱离现实的“假古董”作品,而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三有”作品,是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很容易发现,中华诗词的创作队伍是如此之庞大。叶嘉莹、刘征等老人已过鲐背之年,但依然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系列极具生命感悟力的佳作。刘征曾说:“于今许找、能找的乐子所剩无几了。独有诗之门依旧豁然开朗。诗已同我的血脉连在一起,可是又大有不同,身子老了,诗却未老,大约同古木上依然长着青枝绿叶差不多吧。”传统诗词虽是短短数句,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作为积淀,很难写出浑厚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可以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挥斥方遒的青春激情、忧愁徘徊的青春苦闷、甜蜜忧伤的青春情感,无不在青年写作者们的笔下得以展现。
  当下的文化生态,为诗词复兴提供了一个春意融融的宏阔背景。传统诗词源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恒久魅力,把汉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推向极致。青春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再加上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的助力,很多年轻人就将自己的情思安放在诗词作品之中。诗人高昌谈到,当下写作诗词的年轻人很多。一年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吸引了全球1560所高校2.3万名学子,其中传统诗词作者超过1/4。《中华诗词》杂志社每年举办诗会,投稿的年轻诗词写作者也非常多。年轻人的诗词作品鲜活生动,有一股冲劲。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部分诗人的取材角度偏窄,时见符号化的意象和类型化的情感。一首好诗需要血气的光芒和洞穿灵魂的力量。致力于创造才能丰富多彩,勇于创新才能活力无限。一些年轻人的诗词作品就以新颖的视角和别致的用词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伴随着诗词创作群体的涌现,各种诗词类刊物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华诗词》自2011年改版以来,通过“时代风采”、“情系河山”、“吟物寄意”、“诗词自由谈”等栏目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培养了一批诗词新人。《诗刊》杂志社于2013年成立子曰诗社,并推出诗词专刊《诗刊·子曰》。刊物既推出名家新作,也聚焦子曰诗社社员们的创作动态,甚至集体推出各地诗词社团的作品,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们快速地成长起来。子曰诗社还举办了年度评奖,从当年发表在《诗刊·子曰》和《诗刊·上半月刊》“当代诗词”栏目的作者中评选出“子曰年度诗人奖”。子曰诗社还将借鉴新诗青春诗会的经验、依托子曰创作基地举办古典诗词爱好者的青春诗会。
  与诗词密切相关的辞赋创作也重新获得了生机。《中华辞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更为及时地反映当代辞赋创作的情况。《中华辞赋》总编辑闵凡路介绍,当下的辞赋写作者越来越多。正所谓盛世兴赋,辞赋以其巨大的容量、华丽的辞藻赢得了当下人的喜爱。它可以详细叙述一事或一物的来龙去脉,多方面呈现一个思想、一种观念的复杂性。“古赋为体,新词为用”,当代的辞赋创作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要体现出新的思想、使用新的词语,让读者读得懂,让作品传得开。
  一种文化形态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绵延多久、流传多广。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谈到,诗词滋养文化,文化成就诗词,中华文化的密码隐藏在诗词里。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抑扬顿挫平仄韵律之中,在点横撇捺篆隶楷行之间,构建了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图谱。对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笔墨当随时代,希望当下的写作者们能够写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让诗词歌赋等传统文体迎来发展的高峰。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