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叶延滨,当代诗坛代表性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刊》原主编,《中国新归来诗人》十年诗典顾问。
在百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涌现过许许多多的诗歌团体和诗歌流派,呈现着民间诗歌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传统事物的冲击力,过去民间的和非主流的朦胧诗、第三代诗,融合东西艺术方式,革故鼎新,进步为今天的文学史内容,登上中国诗歌的煌煌大堂。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同期存在的新归来诗人,写作履历发生在1977年至2017年,正好是当代新时期诗歌的完整阶段,有这四十年的黄金时代作精神背景和探求路径,新归来诗人必然地发展成为一支强劲的诗歌大军。
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新归来诗人群体在主持人的积极引领、不懈推进下,进入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审美自觉,现代与传统交汇,创作与理论并行,文本与学术兼顾,富于艺术创新、生命担当、美学构建和哲学思考,在当下的诗歌团体和流派中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据我自然而然的接触和观察,新归来诗人群由主要由50后至70后的当下知名诗人和实力诗人组成,同时有独具慧眼的学者、评论家们参与,引起文学报刊和有关媒体的关注与互动。
他们创设网络公共博客、微信公共平台和微信群,通过自媒体将诗歌价值评判和写作现场零距离融合,首创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诗歌田野和实验室。他们策划系列选题,开展“我回来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的灵魂呢”、“我的虚无日子”等“我”专题以及《词语里有清晰的风向》、《微信年代》、《不用手机的人》、《碎片》和《幸福感》等同题诗的现场写作,不但应答了哲学范畴的诗学提问,也应答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诗艺提问。每项写作策划,都有清醒自觉的立场意识,都是对于新归来诗人的精神通关,体味新归来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确认——我们是在写自己的诗而不是写泛泛的诗,我们来有根,立有据,去有向度,这就是新归来诗人群体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存在感。他们不仅在体现自身的存在感,还在体现存在感所蕴涵的自身象征,在当代诗歌的生命进程中,置入新归来诗人清晰的来历、优良的血脉,以及不可替代的创造力。我们就是我们,新归来诗人就是新归来诗人,不代言其他任何诗人群体,如此立意立足才可以递进论称,新归来诗人就是中国诗人本身,是百年中国新诗命脉里的一份本体象征。
这些重大深刻、切合时宜的提问与作答,正是在为中国当代新诗的多元存在和复杂生态找命题、作问答。
他们精选200多位新归来诗人在近十年来的600首诗歌,编辑出版《中国新归来诗人》诗典,全面展示新归来诗人的文本状貌和实力蕴含,沙克的序论《百年中国新诗概论——兼新归来诗人总论》,代言了新归来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理论思考和自身群体的价值构建。
他们作为个体各有艺术千秋,作为群体共怀历史抱负,他们用敏锐的触角感知未来的可能空间,用成熟的手段展现已知的生活经验,创作传播了大量的优良文本,在全国诗歌界、评论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知和认可。成员众多,构成丰富,遍及海内外的新归来诗人,归去来兮,积淀着、求索着、前行着,他们的多元风格、文本品质、群体影响力升腾于中国新诗的星空,必将成为中国新诗史的一个闪耀星座。
(2017年中秋节于北京)
2012年,叶延滨与《中国新归来诗人》十年诗典主编、诗人沙克在广东佛山
2016年12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中国新归来诗人》十年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