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导读: 9月15日,木兰诗会暨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林静助、洪烛、北塔、杨四平、梅尔、娜仁琪琪格、罗广才、中岛、夏汉、牧野、王爱红、黄长江、花语、姜博瀚、周志伟、张秋玲、张栓固、傅志宏、苏笑嫣、曹谁、李川李不川、何旭、张元、马文秀、扬臣、王培静、王举芳、王凌晓、王丁强、甄然、梁玉洁、史昊博、荆浩岩、姜力、钱杉杉、王长征等诗人、作家、诗评家、文学编辑、媒体人共五十多人出席诗会。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9月15日,木兰诗会暨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林静助、洪烛、北塔、杨四平、梅尔、娜仁琪琪格、罗广才、中岛、夏汉、牧野、王爱红、黄长江、花语、姜博瀚、周志伟、张秋玲、张栓固、傅志宏、苏笑嫣、曹谁、李川李不川、何旭、张元、马文秀、扬臣、王培静、王举芳、王凌晓、王丁强、甄然、梁玉洁、史昊博、荆浩岩、姜力、钱杉杉、王长征等诗人、作家、诗评家、文学编辑、媒体人共五十多人出席诗会。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台湾诗人林静助致辞,他介绍了近年来台湾文学华文社团状况,以及《艺文论坛》创刊十二年来为推动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希望加深两岸文学界密切交流,推广中国汉诗在世界的影响力。著名诗人洪烛谈到中学时代买过台湾诗集,八十年代台湾诗集曾经影响过大陆。而今正值我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两岸文学能够握手,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诗歌风赏》主编娜仁琪琪格谈到自己在2000年前后与台湾诗人结缘的故事,曾经在《创世纪》《葡萄园》《秋水诗刊》等台湾刊物发表过诗歌,台湾诗人对传统文学继承的比较好,古典精神和韵味非常浓厚。同时,娜仁琪琪格也谈到诗人要为自然万物代言,书卷气和思想蕴藏在山水之中,做一个自然的传道者。关于小说,台湾《青溪新文艺》微小说主编王培静说,小小说是海峡两岸除了诗歌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文学交流阵地,小小说因短小精悍、意蕴丰富,而受到两岸作者的喜欢。近年来,小小说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文学最高奖 “鲁迅文学奖”增设了小小说的评选,未来的文学界,小小说将大有作为。希望两岸作者能够在小小说领域,创作出更多富含意蕴和中国元素的好作品来。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活动期间,大陆诗人代表王长征向台湾诗人代表林静助赠送书法作品,同时台湾诗人林静助回赠了台湾著名画家邱琳生水彩画一幅。林静助表示,将珍惜双方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两岸文学的认同感和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在圆桌分论坛“现代汉语文学的古代渊源”中, 罗广才认为, 写诗就是陈言务去,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引人入胜是一种。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有自己独特的、真实的、不说不快的表达。那些主观的诉说,没有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字只是一堆文字而已。优秀的汉语新诗是,以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象和边缘处境,有独特的视角、有神意、能够刻画人性,体现生命的疼痛感,写出“如梦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的文本来。

《诗参考》主编中岛先生:从汉语结构上讲,中国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然而从诗歌的送达语境与生命态度上却是有问题的,可以说,中国当代诗歌在传承上做的并不好,大多数诗歌的盲目与麻木写作,没有文化背景的诗歌写作,使中国诗歌被拖入了无厚度时代。另外,中国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继承也是没有根基的,从新文化运动和胡适白话诗的出现,隐藏着一股反动的世界观,因此,在形式的转化上也丧失了内在的精神内核,我不是说现在的诗歌写作呈现不好,而是向外借了诗“壳”也没装下应该继承的灵魂。因此,中国现当代诗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生命,无文化背景的和无灵肉的诗歌创作,无创新语境写作,其实是失效的诗歌写作。

黄长江认为,现代汉语言文学继承古典文学,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文学有根,但最终还是要长出新的枝叶,这样才会有价值。现代汉语文学代代相传,离不开传统,所谓传统,则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木兰诗会论坛”,策划人王长征介绍,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尤是中国汉诗源远流长,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历千年却弥新,传百代而流芳,其精髓绵延不绝,文脉悠悠传承,成为数千年来的国之精粹,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精神食粮。以《木兰辞》为代表的“汉乐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并且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国人民的记忆深处,成为文化血脉中斩不断的“民族基因”。海峡两岸中国人同根同源,受同一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浑身上下流露着伟大的中国魂。这便是“木兰诗会”命名的由来,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林静助谈到,木兰诗会将两岸文学界、诗歌界紧密连在一起。青年是文学的未来,这次来北京让他开阔了眼界,看到了王长征为代表的大陆青年作家的蓬勃朝气与活力,触动非常大,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学之水生生不息。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主题演讲中,《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说: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文人情怀”是:有气节、不恃弱、不媚俗、不媚洋、不媚时、始终俯瞰万象,气吞山河、真正承担社会精神责任的文化人。其中他谈到了天津文化界的孙犁、孙其峰、李绍南、鲁藜四位老人,他们眼中有愁苦,心中有仇恨,笔下尽悲悯,这是一种传统文人的情怀。传统文人情怀的回归,其实就是一种寻找的过程。我们的文人只要安静的去阅读、讲述、打捞、发现,就会拥有传统文人的情怀。我想说:在世界的黑夜中追问终极价值的诗人,会被历史命名为诗人的。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在“如何促进海峡两岸文学交流”分论坛中,由青年诗人马文秀主持,邀请了王培静、张秋玲、张元座谈。王培静从小小说的角度分析了两岸作家沟通交流的粘合度,以及互相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他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学将是大陆和台湾互相吸收、融合的局面,形成更加丰富的文本。诗人张秋玲客居香港多年,参与过很多文学活动,分享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经验,表示今后再有与台湾的文学交流,要积极主动参与、多做贡献。青年诗人张元去年曾是两岸“交换生”,对台湾风俗民情有过一定的接触,对台湾青年的心理诉求十分了解,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非常向往,他建议未来不但是文学界加深交流,也应该促进两岸青年的相互交流。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先生介绍了他与台湾诗人林静助早年的密切交往与深厚友谊,以及他办“世界诗人大会”期间与台湾诗人在海外的交往。两岸都有木兰文化,很容易文化认同。然后他谈到了文学与媒体的两个悖论。当下正处于一个媒体和泛媒体的时代,自媒体极度发达,发表变得非常容易,而创作变得不容易,很多作家诗人将时间浪费在媒体上,而不再认真细致地写作和琢磨美学、琢磨思想。另外,媒体的发展与进步,让文学变成一个互相模仿、互相复制机器化生产现象,从文学创作的本质要求,诗歌要求唯一性,是诗人个性显现,而微信等自媒体出现了漫天遍野发表的作品让创作变得没有太高价值。现在两岸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两岸的交流也变得小心翼翼。但归根到底大陆和台湾同宗同族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汉语文学最发达的应该是台湾,汉语文学最丰富的在大陆。台湾和大陆是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两个阵地,互相交流势所必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互相交流很不容易, 所以这次木兰诗会的举办,台湾诗人的到来,为两岸文学交流加的这把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关于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和两岸交流,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四平谈到: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意义自不待言,关键是如何交流?怎样交流?交流些什么?我想谈三点意见。第一,对话与交流不要浮光掠影,要真正沉下去,进行深入交流,比如就两岸文学现象将其历史化和学理化,我早年就台湾当代诗歌做过两个专题,专门为葡萄园诗社社长文晓村写了一本书,探究了他和这个诗社所倡导与践行的“健康、明朗、中国”诗观;我还就台湾笠诗社中坚诗人李魁贤写了一本书,具体研究他们的“新即物主义”之诗意呈现。第二,拿什么样的诗歌进行交流?我想起码是这样的诗歌:有天地精神、人文情怀、艺术实践与价值层面的诗。第三,要了解当前两岸诗歌写作面临的共同困境,瓶颈是什么?那就是,大家写诗都觉得满满的,那如何突破?突破什么?大家都知道,现在好诗遍地,但大诗稀缺,伟大诗篇更无;所以我们两岸诗人奋斗的共同目标是,努力写出像《神曲》《浮士德》那样的伟大诗篇,只有这样,当代汉语诗歌写作,才能真正走出去,走上世界诗坛,为世人所心悦诚服地接受,才有成为经典之可能。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杨四平的发言赢得了许多掌声,重点谈到“两岸诗歌界的交流”,台湾《秋水诗刊》杂志社社长梅尔女士先是介绍了《秋水诗刊》四十多年的历史,与大陆的交流也非常多,发表过大陆很多诗人的作品,包括西川、舒婷、欧阳江河。除了诗歌,也发表很多评论,以及域外诗人的译作。也积极组织过一些两岸的文化交流,邀请过很多名家参会,对于两岸交流,无论是大陆诗人还是台湾诗人都十分热情,让她看到了深度交流的可能和希望,愿今后深入的专题文化交流做的更好一些,在今后的木兰诗会中,《秋水诗刊》将做一些支持,不仅报道活动,还要刊发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文学发展与传承离不开青年,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中心社会事务执行主编夏汉先生近年来关注90后诗人的发展,他认为九零后诗人的写作起点很高,大多是大学生;又与各个年龄群体在同一个平面上(网络与新版图书)吸收、消化诗学知识,从而完成有效的承继。在诗学呈现上,经验的莅临(如苏笑嫣的童年记忆)、经验的疏离(如马文秀的诗)、经验的漂移(比如王长征的诗)、经验的剥离(如张元的诗)以及经验与词语的穿梭(比如秦三澍的诗)构成一个多样化的诗学生态。其问题是写作的不确定性(随时停止,迈不上去,气象浑浊),犯忌较多:诗的发生太过随意,想象力混乱,语言训练不到位以及阅读与写作中的浮躁和急于求成等。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在“女性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分论坛中,由诗人扬臣主持,邀请了娜仁琪琪格、梅尔、苏笑嫣、马文秀座谈。

娜仁琪琪格说道:“女性诗歌从诗歌发展史上一直拥有半边天。女诗人天生敏感、细腻、内心柔软,是与诗神离得最近的人,因此深得神灵的眷顾。女诗人向美而生,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从而在生命中淘洗,提炼出对美的诉求,然后激情歌咏对世界的理解与关怀,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之所以创办、主编大型女性诗歌刊物,就是因为自己是个女诗人,懂得、理解从而爱护与珍惜女诗人。《诗歌风赏》不仅是为女诗人建立一个家园,更是为历史留存女性诗歌的文本与研究资料,而《诗歌风赏》的活动策划,就是为女诗人搭建平台,带着女诗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让天性敏感的诗人们与自然万物打通关系,心灵对接,从而替万物代言,写出更好的诗篇,歌咏自然、歌咏美善。”

梅尔紧接着从人生体验和写作经历,说到了写作和生活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作为诗人来讲,内心也有自己灵魂和精神的追求,这和现实的另一面冲突,所有的棱角和张力只能在诗歌中呈现,力量也体现在诗歌里。不过在生活中,虽然是一个商业女强人,但内心还是一个小女人。

近年来,苏笑嫣与新媒体接触较多,是知名的情感博主,个人微信公众号粉丝四万多。她谈到:“从文学体裁上来说,小说可能是最适宜表现女性自我存在的一种文体,也更为容易走到较为先锋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在非常多的描写男女感情、婚姻生活现状,以及女子个体的工作、生活场景的作品中,都丰富地表现了当代女性的种种精神状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提炼,通过自我的生命体验和女性本体欲望的表达,思考女性生存现状、精神现状以及自我存在。然而所谓的“新时代女性意识”在诗歌文本中相对而言是比较落后的,这和体裁本身的限制性不无关系。在很多女性诗歌文本中,仍擅长于表达抒情性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特征,另一部分则对“人”的存在和生命本身进行思考,但较少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与精神及其反叛性。”

与苏笑嫣 较为接近的是90后女诗人马文秀,在传统媒体行业工作,同时兼任中诗网编辑部主任,属于双向发展。她谈到:“ 我们从传统媒体转过来,知道传统媒体已经远远赶不上传播的需求,新媒体传播下作品良莠不齐,作为写作者我们更要提升自我。新媒体创造了女性文学活动的新环境,当今女性作家在相当多的作品中以一种从心灵到肉体都采取叛逆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也是女性解放自己的一个必然过程。”

《大诗歌》主编曹谁说:“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从作者到读者,从创意到文本,从文学到活动,全面碎片化的时代,伴随的是类型文学化、影视文学化、网络文学化。现在华语文学缺少伟大作家,我觉得谁能够重建文学的总体性,他就能够成为华语文学的伟大作家,去引领我们的华语文学走出危机。我曾经在《大诗学》中提出:融合古今、合璧东西、合一天人,就是融合古代的和现代的,融合东方的和西方的,融合神秘的和世俗的文化,希望跟诸君一道,努力重建一个全新的古典主义的诗学体系,融合民族和世界,融合诗歌和理想的大文学,希望能够为华语文学危机的解决提供一个新机会。”

海峡两岸木兰诗会花团锦簇

 

 在“海峡两岸文学现代性”分论坛,由诗人苏笑嫣主持,洪烛、牧野、曹谁、王长征分别作了发言。

洪烛谈到,近年来他走过很多地方,认真比较过大陆和台湾诗歌的区别。七八十年代,他买过不少台湾诗人的诗集,那时候看到台湾诗歌就像仰望摩天楼一样,但通过改革开放,大陆诗歌迅速发展,从单一变得丰富,像百花园一样在诗坛绽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在“怎么写”和“写什么”两个问题上,从诗歌人口、出版数量、诗歌活动数量上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中国。由于经济的发达,极大促进了诗歌繁荣,我们享受这种繁荣,借经济东风,参加各类诗歌活动,诗人采风聚在一起有创作氛围,客观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从创作上督促自己。近年来诗歌活动的活跃,不只是热闹,还产生了价值,在诗歌生态上可能超过唐朝。

诗人牧野同时也是艺术家,所以他谈到了诗歌和艺术在现代性的异同。他说,台湾和大陆处于两种不同的体制,却用同一种母语写作,两岸之间在写作上究竟是什么关系?从同一个语系来看,诗歌史和艺术史两个线索分析,诗歌不管是唐诗宋词元曲是一个“共在”的现实,另外还有西方的思潮,只要能给定我们有益的就积极吸收。而艺术家更多的考虑视觉和语言的关系。诗是诗人对自我的评价,正是因为这种处境,诗歌与艺术才能对自己的写作、生命、世界关系隐秘的处境上,会做出自己的批判和理解。至于说写作的有效性,2000年以前很多人对此作出了很大的准备和努力,到了网络时代打开了各种思想、观念、言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是谁在写?在一种趣味写作中想到某个大师、某个学习对象,进行自我提醒,“我在写”“我个人的生命在写”,因此我会作一个主题判断,我跟母语的关系。

曹谁:西方诗歌从古典诗转向现代诗是很自然的一种发生,而华语诗歌在从古典格律诗向现代白话诗转变时却是断裂的。华语新诗跟西方的新诗产生有所不同,西方的新诗是自然的进化,保留了原来商籁体的韵律,而华语诗歌是在文学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在外力推动下产生的,所以我们到如今也没有建立牢靠的新诗美学。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台湾诗歌对古典诗歌倒是有很好的继承,洛夫、痖弦等人的诗歌具有浓烈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和韵律,不过台湾诗歌近年来好像非常平静,现代诗歌运动反而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诗歌流派可谓是此起彼伏,中国大陆的诗歌更具有现代性的张力。

王长征在最后的发言中讲到,现代性跟现代主义有关系,现代主义最初不是在诗歌上,而是在艺术上首先反映,比如毕加索的出现。同时,现代性是反传统和发理性的,但是也无法摆脱与时代的联系。一般都有社会诱因,比如二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促进了科技乃至思想领域的变化和进步,每逢大变革,现代性会随之发展。现代性具有超越性,同时代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但艺术家往往先行一步。中国文化具有传统守旧心理,古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造成了很多读书人对传统产生了一种狭隘的痴迷,在继承方面大于发展,现代性和经济基础也有关系,大城市的现代性超过乡村,视野开阔、思想碰撞。中国人在教育方面也注重传统,缺乏反思教育。

此次活动由台北市青溪新文艺协会发起,北京城市未来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主办。通过以文会友、借诗传情的形式,相互增进了解,结下友谊,共同促进两岸文学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大师迭出、巨作炳耀,诸子经典、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令、明清小说,铸就了一批批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优秀文学作品。相信,通过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促使两岸的文学活动更加频繁,为提高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中国汉诗的国际地位,作出积极的贡献。(贾书歌)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