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全媒体时代,诗人该如何创作出立得住、行得远的诗歌,诗歌该如何更有效传播,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7月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国际诗酒大会主办的“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在四川泸州举行。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诗刊》主编助理霍俊明,鲁迅文学奖得主曹宇翔,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主编李寂荡,青海作协副主席郭建强,新疆作协副主席亚楠等在内的国内100余位诗人、媒体人,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为主题,在“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上展开了头脑风暴。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诗刊》将打通媒体渠道 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在论坛的致辞环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对当下时代与诗歌传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提到,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到一个空前迅捷、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以及全效媒体几乎无处不在。而今天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和媒体紧密联系的世界,全媒介以及电子化平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写作方式,更是给包括诗歌在内的创作、传播以及评价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下,诗歌创作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并行,进入一个很繁荣的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关注当下诗歌创作的现状。中国作家协会以及《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在融媒体视野下将继续推进诗歌的繁荣发展并有所作为,打通与诗歌有关的主流媒体、大众媒体、新兴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渠道,进而起到引领诗歌发展方向的作用。
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媒体界诗人肩负着推动诗歌与媒体融合的责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认为,进入新时代的诗人们应有时代担当和社会担当,用诗歌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他特别提到从事媒体工作的诗人们,对于传播媒介的变化,应该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和更为深刻的思考。“因此,今天此次论坛立足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这一主题,是对当下诗歌创作的一次交流、研讨。作为诗人的媒体人,更是肩负推动诗歌与媒体的融合并向纵深发展的责任。”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新时代诗歌美学 应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以《新时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为题,详细地阐述了他深刻的诗歌理念。他首先从西方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诗歌的主体性这一现代概念。他认为,强调人民性和主体性的结合,才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方向。“新诗已过第一个百年,现在开始第二个百年,我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是建构其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不是依附性地追随西方的现代主义,也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兼容并蓄,在坚持自己的传统的同时开辟其现代性,确立中国新诗的自主的道路。”李少君还认为,让自己的诗歌走向“人民性”,成为一个“人民诗人”,杜甫是典范。此次举办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李少君说,“新时代日新月异,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准扶贫,不论是走进青山绿水还是反映社会现实,诗人应该走出内心的小世界,走进现实生活的大世界,参与社会生活,拓展自己的书写视野,进入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新时代。”
在论坛的圆桌会议环节,诗人们、媒体人展开了头脑风暴。《文汇报》副主编、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缪克构的说,感觉这些年来诗歌的传播跟创作实际上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同频共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诗歌传播生态链。另一位资深媒体人,浙江日报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正是返璞归真的时代浪潮,而且是永不退潮的诗歌盛典。在他看来,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的特点有这么几个方面,即时化、碎片化、零距离、多维度、全方位。此外,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周石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李寂荡,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宁市作家协会主席,青海法制报总编辑郭建强,《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摄程网总编辑李海洲等人陆续分享了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