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曹宇翔创作了许多关于浙江的优秀诗歌,在《诗刊》《上海文学》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被称为“新时代抒写浙江的诗人”。
“我的故乡不是浙江,但自从写了这些关于浙江的诗后,浙江成了我情感的故乡。”记者第一次见到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曹宇翔,是在浙报集团北京分社主办的浙报北京悦读会上,作为主讲嘉宾,他围绕“新时代诗歌与浙江”这一主题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今年62岁的曹宇翔出生于山东兖州,著有诗集《家园》《青春歌谣》《纯粹阳光》《祖国之秋》等和随笔集《天赋》。
近年来,曹宇翔创作了许多关于浙江的优秀诗歌,在《诗刊》《上海文学》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被称为“新时代抒写浙江的诗人”。
曹宇翔告诉记者,能够亲眼目睹浙江的美丽山川,看到浙江大地在淳朴、勤劳、善良、勇敢的浙江人民的奋斗下变得更加美好,是一种幸运和福分。寥寥数语,让记者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心里暖意融融,对眼前这位豪爽硬朗的山东大汉多了几分亲切。
风尘一路 感慨万千
曹宇翔曾经三次来到浙江,每次都与诗歌有关——一次是2001年秋天因为诗集《纯粹阳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去绍兴领奖,一次是2017年去参加“诗意浦江”诗歌活动,还有一次是去年到浙江采风。
2018年1月,曹宇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诗人汇集浙江,奔赴安吉、淳安、开化等地的20多个乡村采风。曹宇翔这一队先到淳安县下姜村,再到开化县金星村。天上小雨淅沥,一路风尘仆仆,看到那些美丽乡村,诗人们感慨万千。
下姜村曾经是贫困村,后来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一路走访,曹宇翔见到村里厕所、猪圈、鸡舍里的脏水都流进了密封的沼气池里,村庄干净了,村民们也不用砍树烧柴做饭了,山上的森林变茂盛了。“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确实走在了全国前列,下姜村可以说是广大乡村美好未来的图景。”曹宇翔连连感叹。
另一段令曹宇翔印象很深的经历,是走访开化县金星村的一位老妈妈。
整洁、宽敞的院落里,矗立着一座三层小楼,那是一户依山傍水、四世同堂的溪边人家。杯子里的茶是采自村后山顶的绿茶,而沏茶的水是可以直接掬饮的泉水,茶几上摆满了自产的水果。老人家热情、健朗,也健谈,拉着诗人们的手拉家常。
“她拉着诗人赵丽宏的手,指给我们看墙上家人的照片,指给我们看她有福的生活。在回杭州的车上,这位老妈妈的身影好像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我想起了我已去世18年的母亲,忍不住默默流下泪水。我突然觉得,我早已过世的母亲,还活在世上。”伴随着真情流露,曹宇翔写下了《浙西母亲》这一首诗:“脸上皱纹,手面褐色老年斑/山乡老妈妈,突然让我想起我的母亲/该如何说出对长辈的祝福/一位母亲,无数的母亲,慈祥面容/絮叨话语,闪耀天下母爱光辉……”
曹宇翔一共为浙江创作了7首诗,将“之江情”一点一滴记录在了他的诗里。“这7首诗,都是以浙江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的内心情感为基础而生发、而抒写。”他说。曹宇翔特意把几本期刊拿给记者看,将创作背后的故事一一道来。
他说,在开化吃晚饭时,当地诗友赖子如数家珍地说起家乡:枇杷节、亲水节、豆腐节……令他怦然心动。他们住的酒店窗外正是芹江,当时下着小雨,曹宇翔坐在阳台上足足两个小时,观赏雨中芹江的两岸江火,回京后写了《窗外流过芹江》:“时间慢下来了,手表秒针滴答/这一声与那一声之间,飘渺空旷/花牵谷樱蕾,江边的山叫作凤凰山/水底累累青蛳,闪烁墨玉之光……”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心灵的舒展。
啃着馒头 伏案创作
“我小时候读书少,但对文字出奇地喜爱。”曹宇翔说,从一杯水联想到太平洋的波涛,从微微波光中看到古代的帆船……自己写诗的想象力来自于母亲的熏陶,一些诗里的叙事因素则受童年时期听乡村盲艺人说唱故事的影响。
高中时期,他在家乡报刊发表类似顺口溜的习作。高中毕业后他当了乡村教师,工作之余,天天着迷写诗。1976年,他入伍到北京卫戍区,开启了42年军旅生涯。1983年,他从卫戍区调到人民武警报社担任副刊编辑,1989年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出身的诗人,曹宇翔身上独特的军人气质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柔软而又刚强的性格,让他面对坎坷和困境时,勇于担当,无所畏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曹宇翔创作诗集《纯粹阳光》时,正是他人生最艰辛的时期。如今回忆起来,却已是一脸云淡风轻。
“一个单身汉,下班门一关,写诗像打仗。”曹宇翔打趣道,那时他住在北京魏公村一座破楼的小屋里,门前时有污水横流、饥鼠乱窜,来玩的朋友开玩笑,说有“探监之感”。除了上班工作,业余时间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头扎进诗堆里。他还经常挨饿,有时拿一根大葱、啃着凉馒头伏案写作,寒冬半夜灵感来了,就光着膀子披着棉被写诗。
“我写诗,诗也在写我。诗有时让我像孩子般单纯,对世界永远有一颗好奇的童心。”在曹宇翔看来,写诗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宽度和长度,写诗就是反复地活,人间美好,来到世上多么不易,活一次怎么能行?
写诗就像 酿酒一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在曹宇翔看来,新时代诗歌应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暖意,能让读者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写诗就像酿酒一样,有生命力的东西肯定有不容改变的工艺匠心在里头。那种语言的锤炼,那种想象力的迸发,那种人与人之间一颗心告诉另一颗心的温暖,那种对美的向往,那种自身生命力的激扬……我感觉诗歌是在帮助人类生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浙江采风时,他在开化县看到一棵参天的千年银杏树,兴奋不已,与那棵巨树合影,写下了《内心迎进一棵巨树》;车子路过了千岛湖,他感到有一幅山水名画突然挂进了心灵的长廊,这个著名湖泊天然地映照了自己的人生,他写下了《千岛湖献诗》;在创作《写给下姜村的借条》时,他没有直接写如何扶贫攻坚,而是写目睹的景致,写这景致在他内心产生的回响……
他有一首传播较广的诗叫《祖国之秋》,最近被选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多种诗歌选本。他在诗中写道:“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祖国’,当你轻轻说出这个词/等于说出你的命运,亲人,家乡/而当你用目光说到‘秋天’/那就是岁月,人生啊,远方。”
“我每天都在进步,尽管百般艰辛。”曹宇翔非常喜欢法国画家保罗·塞尚说的这句话,在这个不同于以往的时代写作,他和许多诗人一样,在摸索,尝试各种可能,努力拓展诗的疆域。
今年62岁的曹宇翔出生于山东兖州,著有诗集《家园》《青春歌谣》《纯粹阳光》《祖国之秋》等和随笔集《天赋》。
近年来,曹宇翔创作了许多关于浙江的优秀诗歌,在《诗刊》《上海文学》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被称为“新时代抒写浙江的诗人”。
曹宇翔告诉记者,能够亲眼目睹浙江的美丽山川,看到浙江大地在淳朴、勤劳、善良、勇敢的浙江人民的奋斗下变得更加美好,是一种幸运和福分。寥寥数语,让记者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心里暖意融融,对眼前这位豪爽硬朗的山东大汉多了几分亲切。
风尘一路 感慨万千
曹宇翔曾经三次来到浙江,每次都与诗歌有关——一次是2001年秋天因为诗集《纯粹阳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去绍兴领奖,一次是2017年去参加“诗意浦江”诗歌活动,还有一次是去年到浙江采风。
2018年1月,曹宇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诗人汇集浙江,奔赴安吉、淳安、开化等地的20多个乡村采风。曹宇翔这一队先到淳安县下姜村,再到开化县金星村。天上小雨淅沥,一路风尘仆仆,看到那些美丽乡村,诗人们感慨万千。
下姜村曾经是贫困村,后来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一路走访,曹宇翔见到村里厕所、猪圈、鸡舍里的脏水都流进了密封的沼气池里,村庄干净了,村民们也不用砍树烧柴做饭了,山上的森林变茂盛了。“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确实走在了全国前列,下姜村可以说是广大乡村美好未来的图景。”曹宇翔连连感叹。
另一段令曹宇翔印象很深的经历,是走访开化县金星村的一位老妈妈。
整洁、宽敞的院落里,矗立着一座三层小楼,那是一户依山傍水、四世同堂的溪边人家。杯子里的茶是采自村后山顶的绿茶,而沏茶的水是可以直接掬饮的泉水,茶几上摆满了自产的水果。老人家热情、健朗,也健谈,拉着诗人们的手拉家常。
“她拉着诗人赵丽宏的手,指给我们看墙上家人的照片,指给我们看她有福的生活。在回杭州的车上,这位老妈妈的身影好像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我想起了我已去世18年的母亲,忍不住默默流下泪水。我突然觉得,我早已过世的母亲,还活在世上。”伴随着真情流露,曹宇翔写下了《浙西母亲》这一首诗:“脸上皱纹,手面褐色老年斑/山乡老妈妈,突然让我想起我的母亲/该如何说出对长辈的祝福/一位母亲,无数的母亲,慈祥面容/絮叨话语,闪耀天下母爱光辉……”
曹宇翔一共为浙江创作了7首诗,将“之江情”一点一滴记录在了他的诗里。“这7首诗,都是以浙江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的内心情感为基础而生发、而抒写。”他说。曹宇翔特意把几本期刊拿给记者看,将创作背后的故事一一道来。
他说,在开化吃晚饭时,当地诗友赖子如数家珍地说起家乡:枇杷节、亲水节、豆腐节……令他怦然心动。他们住的酒店窗外正是芹江,当时下着小雨,曹宇翔坐在阳台上足足两个小时,观赏雨中芹江的两岸江火,回京后写了《窗外流过芹江》:“时间慢下来了,手表秒针滴答/这一声与那一声之间,飘渺空旷/花牵谷樱蕾,江边的山叫作凤凰山/水底累累青蛳,闪烁墨玉之光……”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心灵的舒展。
啃着馒头 伏案创作
“我小时候读书少,但对文字出奇地喜爱。”曹宇翔说,从一杯水联想到太平洋的波涛,从微微波光中看到古代的帆船……自己写诗的想象力来自于母亲的熏陶,一些诗里的叙事因素则受童年时期听乡村盲艺人说唱故事的影响。
高中时期,他在家乡报刊发表类似顺口溜的习作。高中毕业后他当了乡村教师,工作之余,天天着迷写诗。1976年,他入伍到北京卫戍区,开启了42年军旅生涯。1983年,他从卫戍区调到人民武警报社担任副刊编辑,1989年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出身的诗人,曹宇翔身上独特的军人气质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柔软而又刚强的性格,让他面对坎坷和困境时,勇于担当,无所畏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曹宇翔创作诗集《纯粹阳光》时,正是他人生最艰辛的时期。如今回忆起来,却已是一脸云淡风轻。
“一个单身汉,下班门一关,写诗像打仗。”曹宇翔打趣道,那时他住在北京魏公村一座破楼的小屋里,门前时有污水横流、饥鼠乱窜,来玩的朋友开玩笑,说有“探监之感”。除了上班工作,业余时间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头扎进诗堆里。他还经常挨饿,有时拿一根大葱、啃着凉馒头伏案写作,寒冬半夜灵感来了,就光着膀子披着棉被写诗。
“我写诗,诗也在写我。诗有时让我像孩子般单纯,对世界永远有一颗好奇的童心。”在曹宇翔看来,写诗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宽度和长度,写诗就是反复地活,人间美好,来到世上多么不易,活一次怎么能行?
写诗就像 酿酒一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在曹宇翔看来,新时代诗歌应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暖意,能让读者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写诗就像酿酒一样,有生命力的东西肯定有不容改变的工艺匠心在里头。那种语言的锤炼,那种想象力的迸发,那种人与人之间一颗心告诉另一颗心的温暖,那种对美的向往,那种自身生命力的激扬……我感觉诗歌是在帮助人类生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浙江采风时,他在开化县看到一棵参天的千年银杏树,兴奋不已,与那棵巨树合影,写下了《内心迎进一棵巨树》;车子路过了千岛湖,他感到有一幅山水名画突然挂进了心灵的长廊,这个著名湖泊天然地映照了自己的人生,他写下了《千岛湖献诗》;在创作《写给下姜村的借条》时,他没有直接写如何扶贫攻坚,而是写目睹的景致,写这景致在他内心产生的回响……
他有一首传播较广的诗叫《祖国之秋》,最近被选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多种诗歌选本。他在诗中写道:“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祖国’,当你轻轻说出这个词/等于说出你的命运,亲人,家乡/而当你用目光说到‘秋天’/那就是岁月,人生啊,远方。”
“我每天都在进步,尽管百般艰辛。”曹宇翔非常喜欢法国画家保罗·塞尚说的这句话,在这个不同于以往的时代写作,他和许多诗人一样,在摸索,尝试各种可能,努力拓展诗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