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用极凝练的语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第三代诗歌诞生以来,产生了多种流派,但诗歌语言的探索却似乎处于停滞状态。当代诗歌该何去何从?
8月3日至7日,“第二届衡山诗会·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南岳写作计划”在南岳举行(以下简称“南岳写作计划”)。此次活动由湖南省诗歌学会、衡阳市南岳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衡阳市作家协会、衡阳诗歌学会、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卡丘》诗刊联合主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胡丘陵,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梁尔源、《诗潮》主编刘川、《卡丘》诗刊主编周瑟瑟以及诗人、《深圳诗刊》执行主编李犁、诗人匡国泰、黄明祥、张沐兴、徐冲衡等人参加活动。
“南岳写作计划”区别于传统写诗方式,运用“诗歌人类学”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诗人、艺术家实地考察了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深入了解南岳衡山的人文历史。他们一同饮岩下泉水,食寺庙素餐,以口述实录、民谣采集、户外读诗、方言整理、问卷调查、影像拍摄、户外行走等方法展开“田野调查”与“有现场感的写作”。
“诗歌人类学”是一种写作方法论,更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精神的恢复。在山雾浸润中谈诗论道,寻找关于时间、自然、生命等人类陌生的经验,感受日月星辰、草木虫鸣……诗人、艺术家们为南岳的生命体验所震撼。‘南岳写作计划’正是以这样的“田野调查”的实践,构建“诗歌人类学”的当代诗歌文明,从南岳衡山传统的现代性中去实现自我启蒙。”活动发起人周瑟瑟表示。
8月5日,“诗人田野调查衡阳论坛” 在南岳山上举行。《诗潮》主编刘川认为,诗歌田野调查有可能是解决当代诗歌自身困境的一个重要办法。各位诗人也对诗人田野调查的意义与路径、当代诗歌写作的未知性等进行了讨论。
6日下午,在衡阳市新华图书城“城市会客厅”举办了周瑟瑟诗集《世界尽头》分享会,衡阳诗人、读者和周瑟瑟进行现场互动对话,用具体文本解说“走向户外的写作”与“诗歌人类学”。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佛道文化学术讲座和“南岳诗歌朗诵之夜”。
黄明祥在南岳衡山拍摄了实验“作者电影”《磨镜台》,他以参加“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南岳写作计划”的诗人为主要对象,充分运用影像的拼贴结构记录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道一所修的北宗渐悟与怀让所修的南宗顿悟,以及当代诗人在南岳的写作生活。据悉,本次“在南岳写作计划”的全部成果将结集出版。
现场观点
周瑟瑟:回到生活元现场,用心记录
周瑟瑟阐释了田野调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并着重强调了诗人田野调查的五大原则。
“诗人田野调查的五个原则,一是要像行脚僧乞食一样走向每一户人家,不要事先联系,更不要有任何准备,但要记录对方反应、周边环境与内心感受。二是注重用自身的感受进入一个村庄(或空间)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而不是急于收集简单的概念与枯燥的数据。三是要有建立田野调查样本的意识,深入到原居民的起居室、厨房、仓库与后院,感受原居民的生活气息。四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村落(街道、空间)与原居民生活样本调查,获得当下生活的现场感与元经验,回答“传统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五是要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一次未知经验的获得路径,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不做任何的预设,只是回到生活元现场,通过这样的方式自我启蒙。”
刘川:田野调查是解决当代诗歌自身困境的一个重要办法
刘川认为当代诗歌因为过度的“虚拟”性,任由想象代替经验,任由“诗意”代替价值,导致诗歌不能表达真实。要倡导诗人走向“田野”,尤其是走向社会,走向人群,走向世界的复杂维度。
走向“田野”首先解决了诗人书斋知识系谱的扁平不足、激活了原创冲动。其次,诗人借由站入现实维度之中,使书写和现实发生“互文”关系,诗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现实的调查者、介入者、干预者,写出的作品,才具有历史感;最后,因为诗人把自己置身于现实,写作的完整坐标系便得以建立,依靠他者经验、他者思想的虚拟写作将被个体意识的复苏而取代,通过觉知,达到觉醒。
“走向田野,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调查风物扫描,而是深入当代、深入各种事物幻像背后的真实,继而达到深入自身——认识人。”
李犁:当代背景下的诗人要耐烦
李犁认为人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烦闷与无聊、琐屑与日常化的考验,包括孤独和利欲的侵略和诱惑,成大事者一定会淡定又坚定地跟随自己看见的光明走下去,而且有节奏和韵律。
“耐烦了,才能保持长久的镇静和平静。真的入定入境了,不仅是干净宁静,而是绝静,绝静就是静到极致,真的静和净,就是天静。静净到此,就能天真,听见天籁了。简言之,就是: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诗人田野调查是解决诗歌写作的根本途径,是对诗人心灵的焕发,让诗人从这里出发,向着人性的真相以及诗的真髓:美和意境。”
潇湘晨报实习生林丽颖 记者徐海瑞
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
观念、方法与原则
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NGO)是由诗人、纪录片导演周瑟瑟发起,2015年10月18日在安徽桃花潭成立,诗人洛夫、吉狄马加为“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揭牌。在安徽宣城桃花潭、北京宋庄艺术村、湖南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湖南岳阳麻布村、湖南湘阴栗山、湖南洞庭湖斗米咀、墨西哥奇瓦瓦市、贵州绥阳十二背后亚洲第一长洞、南岳衡山等地进行过诗人田野调查与写作计划。
通过诗人田野调查,走向户外的写作,最终获得自我启蒙。中国古代诗人就是这样写作的,李白、杜甫他们不断走向户外,从庙堂走向荒野,他们直接把诗写到岩石上、墙壁上。从肉身到精神的解脱,就是“走向户外的写作”,从修辞的写作走向现场的写作,从想象的写作走向真实存在的写作,从书斋的写作走向生活敞开了的写作。
我们要寻找活动的有生命创造性的语言,诗人是创造语言的人,没有语言的变化就是僵死的诗歌。我们往往习惯于守旧的写作,不愿走向户外,不敢脱离书本,走向户外意味着离开现成的知识体系,进入时刻在变化的户外体系。户外给我们打开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寻找陌生的经验是“诗人田野调查”与“走向户外的写作”的目的,在户外找到我们所需要的陌生的经验,关于时间、自然、生命、神秘、进化等人类未知的经验,去建立“诗歌人类学”的当代诗歌文明。
“诗歌人类学”是人类原居环境下的当代诗歌经验,这种经验被现代社会所遗忘,被传统文化掩埋掉了。诗歌不止于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它同时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诗歌就是人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所实践的“诗人(诗歌)田野调查”并非通行的“采风”,而是以口述实录、民谣采集、户外读诗、方言整理、问卷调查、影像拍摄、户外行走等“诗歌人类学”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与“有现场感的写作”。
“诗歌人类学”是一种写作方法论,更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精神的恢复。当代诗歌更多依赖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最天然的经验,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走向户外,进入到“诗歌人类学”的原生地带。
诗人田野调查的五个原则:
一、 我们要像行脚僧乞食一样走向每一户人家,不要事先联系,更不要有任何准备,但要记录对方的反应、周围的环境与你内心的感受。与被调查者第一时间接触时的体验非常重要,要记住对方的表情变化、动作语言,尽可能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哪怕被拒绝,也是田野调查过程中正常的事情。我们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是田野调查中最为重要的收获;
二、注意用自身的感受去进入一个村庄(或空间)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而不必急于收集枯燥的数据;
三、要有建立田野调查样本的意识,深入到原居民的起居室、厨房、仓库与后院,感受原居民的生活气息;
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村落(街道、空间)与原居民生活样本调查,获得当下生活的现场感与元经验,试图去回答“传统的现代性”这一命题;
五、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一次未知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不做任何的预设,只是回到生活元现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启蒙。
中国诗歌田野调查问卷
(通用版,根据调查地可添加或减少问题)
2015年9月25日第一版,周瑟瑟执笔
调查人:
视频拍摄人:
图片拍摄人:
文字整理者:
时间:
地点:
一、历史传统
1、 记录一个人的祖宗(父母、祖、曾祖,以及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等)的姓名与历史。你能否说出你的祖宗的姓名与出生年代?收集整理祖宗们的资料与照片等。
(中国人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记载,可确定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2、 调查一个人与家族的宗祠在哪里。试着去了解宗祠是在何年消失的?如果重建了是在何年?一般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才有家族事务活动或祭祀祖先?收集祠堂的建筑、楹联、出资者情况与祭祀活动图片等。
(宗祠即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3、 你是否有家谱?家训?族规?如果有,请拍摄目录、封面,如果能影印或复印最好。
4、 能否试着说出你的村史或镇史?尽可能收集(拍照)本地的界碑、墓碑、路碑或其它有本地历史的物件等。
5、 进入一个陌生的宗祠,客观记录你所看到的,客观记录对你印象最深的与触动你的东西,客观记录与宗祠主人的对话。
6、 你的家族留下过多少帐本、土地证书、农业经营证、屠宰证、计划生育证、出生证、毕业证、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以及民间契约、合同、日记、家族的老照片等?请翻拍。
7、 你能听懂鸟语吗?本地的鸟有什么特征?它们与人生活的关系的描述。
8、请为即将消失的故乡或旧宅子拍一张遗照。
二、 地理交通
1、 记录你与你父母辈的出生地的历史概况,以及村落地图、宗祠地理位置图等。
2、 调查地的交通(水路、陆路)及地理状况,试着对该地域城乡现代性变化的过程进行描述。
3、 调查该地古道的历史,搜集整理该地古道的历史图片与文献资料。
4、 你所在的村落或城镇何时开始有了现代化的道路?给当地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5、 每天通往外地的汽车、轮船、火车、航班情况?
6、 你生活中的一口池塘、一座山、一座桥、一个老建筑的模样?
二、 方言母语
1、 你从何时开始放弃方言而使用别的语言说话?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方言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2、 你使用得最多的方言有哪些?
3、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使用方言?是否还用方言写作或交谈?描述你在非本地公共空间使用方言的反应(被嘲笑、模仿或反感等?)
4、 你与你的方言之间是否存在隐秘的依存关系?你如何在做为母语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进行语言平衡与转换?
5、 回到出生地或与父母、亲戚朋友、故乡同学之间你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
6、 你的下一代能否说出或听懂你的方言?他们对你方言的态度?
7、 你的哪些方言曾经进入过文学、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或被现代汉语所改造与运用?
8、 记下本地最恶俗的骂人的话与它的演变史。
二、 民谣诗词
1、 回忆并记录你小时候听到的民谣,记得多少你的亲人曾经给你唱过的民谣?
2、 调查地能写对联、古诗词的有多少人?节庆或红白喜事主要由什么人写对联、祭文、冥文等?年轻人还能否写对联、祭文、冥文等?
3、 调查地传唱的民谣、戏曲还有哪些?以何种方式传播?
4、 当地新旧体诗社团群体发展与活动情况,收集他们的出版物。
5、 当地人还有多少人读诗或对诗歌感兴趣?
二、 手工艺
调查地的理发店、铁匠铺、榨油作坊、豆腐坊、裁缝铺、木器店、首饰店、修钟表店、屠坊、酿酒作坊等传统手工艺还有多少家?其传承、从业与经营状况及发展历史?请分门类别记录。
三、 物产流通
1、 你小时候的老味道、特色食品还保持有多少?谁还能做出老味道?是否失传或传承?
2、 一户人家米、豆、茶油、瓜蔬等农作物,猪、鸡、鸭等家禽每年的产量、价格、销售、成本等情况?
3、 本地杂货店的经营品种、收入、从业者状况。
4、 本地物产主要通过何种途径与渠道流通与贩卖?
二、 人口习俗
1、 调查地的长寿老人的生活状况,人口出生与死亡情况。
2、 日常生活中一般会阅读什么书籍?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状况。
3、 记下本地主要口味、食物、服饰、节庆婚丧与生活习俗。
4、 你最后见到过缠足是在什么时候?
5、 本地溺水而亡的小孩一年有多少?
6、 自杀者一般用什么方式结束生命?
7、 对待文革中有污点的人的态度?
8、 对外来者的态度?
9、 妇女出嫁到哪些地方?男性结婚对象来自哪些地方?
10、 本地的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分布、职业及人口流动状况。
11、 寻找放牛人、放羊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拍照。
八、互动读诗
1、给调查地写一首诗,并送给他们,记录他们的反应。
2、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形下给当地人读诗,并记录他们的反应。
3、调查地给你的诗歌写作带来了哪些写作素材与精神启蒙?
4、你是否愿意留下来生活?
4、你对调查地的基本结论?或本次田野调查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