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新中国70年的文学长廊,有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面世时被争相传诵,名重一时,而且历经岁月涤荡,至今仍珍藏在国人的记忆中。它们或因记录峥嵘历史而富于史诗品格,或因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引起深刻共鸣;它们或以大胆的艺术创新赢得赞誉,或以隽永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它们有的被改编成影视与舞台艺术作品,有的被谱曲传唱,有的成为书画家、雕塑家们的创作素材,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形式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自2019年5月起,光明日报不断推出“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作为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新中国文学记忆”撷取70年来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以对历史的回望,对作品的重读,对文坛旧事的重拾,和读者一起重温那一份温暖的记忆。
在半年时间里,《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共推出了23期——我们从“一唱雄鸡天下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诗词开启我们的文学记忆之旅,途中风景不断变幻,经由激荡人心的红色经典,改革创新的新时期文学,百花齐放的新世纪文学,最终在抵达刘慈欣2010年完成出版的《三体》时暂告一段落——《三体》是关于未来的、宇宙的文学想象,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学未来的开放性与无限可能性。我们深知,这23部作品绝不可能囊括新中国灿若星河的文学经典,更不可能囊括每一位读者难以磨灭的文学记忆。我们也深信,未来还将会有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载入国人的记忆。
现在,请和我们一道,再次重温这23部新中国的文学经典吧。
20世纪60年代,邮电部发行的《毛主席诗词》邮票,选用了毛泽东诗词手迹
自20世纪40年代始,毛泽东的长征诗(包括《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和《沁园春·雪》等就以油印、手抄等形式在根据地、解放区流传,初步铺垫出毛泽东的大诗人形象。只是由于随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新中国诞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接踵而至,毛泽东主要还是以一个大时代弄潮儿的领袖形象闻名于世,在日理万机闲暇中吟咏的那点“诗词余事”(郭沫若语)就基本上隐而不彰了。【详细】
第二期:“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先刊发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
1945年10月25日,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海面上,一支神秘而特殊的八路军部队乘大帆船悄然出海,前往辽东半岛南侧的庄河集结,北上参战。其中有一名青年军官名叫曲波。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2月出生于武术之乡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枣林庄,11岁跟随本村的武师学习拳术、棍术、刀术等,前后有5年之久。他从小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一副侠义心肠。
1946年4月,牡丹江军区剿匪小分队的部分官兵在海林火车站外合影,《林海雪原》就是在这支小分队剿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资料图片
第五期: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茶馆》)
1963年4月2日,老舍(前排右二)观看《茶馆》排练后与演职人员交谈 图片由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提供
第六期:青春之歌,回荡在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里(《青春之歌》)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后轰动一时,在40多年后的今天仍常常被文学界和读者提及、谈论。
说来话长,在具体谈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创作与发表经过之前,有必要先讲讲当时的社会氛围,因为它们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互为因果的。
20世纪70年代末,陈景润(前排左二)、徐迟(前排左三)与本文作者周明(后排右一)、作家秦牧(前排右一)、黄宗英(前排左一)等合影
第十五期:正是无数陆文婷这样的星星,组成了祖国灿烂的夜空(《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手稿,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1985年11月作家彭荆风摄于沈从文家中,从左至右:沈从文、汪曾祺、彭荆风的女儿彭鸽子
《受戒》的责任编辑李清泉回忆说,初次知道《受戒》,是听一位京剧团的老杨同志说起的,他那时刚读了一位朋友写的小说,“味道十分迷人,可是回头一寻思,又觉得毫无意义”。
第十七期:“红衬衫”为什么会满大街流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第十九期:平凡的世界充满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义(《平凡的世界》)
第二十期:“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我与地坛》)
1990年12月,《上海文学》的编辑姚育明到北京组稿,专门去拜访了作家史铁生。
第二十一期:广漠中有生命的穿行,壮阔中有灵动的游走(《文化苦旅》)
1987年,《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收到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余秋雨从外地寄来的两篇散文。余秋雨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在来信中说自己正在西北做课题调查,走的是一次“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