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们的人生均自青海师范大学出发,身体里植有她的遗传基因,血管里流着她的新鲜血液,呼吸中弥漫着她的丁香和格桑花香,诗歌中带有鲜明的高原名校印记。他们如今散居祖国各地或东瀛日本,拥有青春年代奢望的诗和远方,却又不时回首眺望青海长云,感恩曾在母校度过的美好时光。依入校时间先后,他们分别是:燎原(威海)、李镇(北京)、田毅(石家庄)、凌须斌(海口)、高宏斌(厦门)、甘建华(衡阳)、金元浦(北京)、陈辉(南京)、但继红(日本东京)、马文秀(北京)。(甘建华编选推荐)
燎原诗两首
大雪谷想起苏武或昌耀
峪口
民族客栈烟雪中蓝色的幡幌
成了远逝的帆影
沉入纺锤树俑立的河谷
静卧的野天鹅于苇丛吹奏芦花
鼓起一峡白羽
但又是谁的手指
以棋子点放卦象
空濛中颁布我一部天书
哑默的崖岸
恍然有文牒旋转而来
我竦然举目
唯可见定居的牧人以炊烟作默诵之日课
黧黑的脸示我以隔世的篆文
高草一霎时摇撼四野
风萧萧
那一苍茫中眺望的持旌者是谁
(1985.10.12 由祁连返西宁)
吟者
石堡一样坐在雪镇中央
四个方向的路
他的窗子已向要求渡河的七月之花关闭
深陷在云翳之下
如同深陷在一组钟磬的核心
空旷的雪镇渐渐围满了耳朵
他说要下雪了
他的手指刚在羊肠弦上拨过
脸便开始燃烧。他的窗子——
一匹嘶鸣的马悬浮空中
一位老帝王悬浮在空中
须发抖擞一片战争之焰
瑰红的积云雨,草滩上
远古的人民兴奋于薄暮的酿坊
他的手指向天空
他的窗子一瞬间亮起那时的海
青稞液一波一波涨出陶甑
我决心试探着向他走近
我从八个方向试探着而无法向他走近
他说要下雪了
他拒绝过我的窗子远古的方言正在奔驶
这七月的雪镇
在他拒绝的窗子与我之间
孑遗的藏獒一脸悲凉
(1990.2.25)
[作者简介] 燎原,祖籍陕西礼泉,1956年4月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1977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西宁市十八中,后任《西宁晚报》副刊主编,提携了一大批学弟学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文学教授。出版《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多部专著,主编《昌耀诗文总集·增编本》《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现居威海。
李镇诗两首
高原之子
我是高原之子
长江和黄河,那还泛着冰凌的初源之水
为我洗礼
如砥的高原
形成我坦荡的心田
陡峭的河谷
扬起我血流的急湍
戈壁滩上,旋腾而上的烟柱
启示着孤傲者的脊骨
河滩上,那大颗大颗太阳烧炼的赤裸卵石
是我生命的细胞,单纯而坚硬
天空中,鹰笛回旋
高坡上,花儿烂漫
野性的恋情,原始的活力
黝黑的皮肤,两颊深紫的火焰
我的灵魂,沉稳地走进
雨后草原绚丽的彩虹之门
我的肉体,融化在
辛辣腥涩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之中……
啊,高原——
我梦中的乡曲
你那月光下积雪的山巅
你那日光下涌动的绿原
像父亲古铜色的皮肤一样粗犷的黄河波澜
像母亲奶乳一样洁白的蓝天上温柔的云朵
也有雷电之库
风,挟着黄沙
雪,如弹响的锋刃
檀香,静静地燃烧
藏羚羊,厮守着可可西里的旷野
鹿鸣,鹰唳
鸟岛的翅膀,遮蔽了天空……
狂放的高原人,渴望着
暴风雪,惊涛裂岸
雪崩和松林的呼啸
鞭着烈性的马,一夜之间,掠过草原
驾着雄桀之鹰,直上九万里雪山之顶……
我的贫瘠而富饶的故乡
我的愚昧而聪明的乡党
工业烟囱的云雾,污染着稀薄的空气
都市时尚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大堤
康拜因,与牧马竞走
火车长啸,引来牦牛的回应
乳品厂的机声,和着捣酥油的木杵声
拉力赛的跑车,疾驰过经幡飘飘的玛尼堆……
我爱听拉伊,爱看哈熊舞,爱看“姑娘追”
我爱唱花儿,爱佩带一柄藏刀或戴一顶毡帽
藏胞的勇武,蒙胞的淳厚
撒拉的剽悍,土族的质朴……
——我是民族之子
不管走到哪里
永远记得——
昆仑山的雪莲
青海湖的无鳞鱼
塔尔寺的酥油花
东关清真寺的礼拜声
还有诺木洪的石斧
土屯的壁画
西宁,那一条古老的街道
街道边,那三株阅尽沧桑的老榆树……
哪怕走到海角天涯
也永远记得自己是——
高—原—人
花儿与少年
把这支家乡的“花儿”
唱给你听
用了“少年”的热情
胼手胝足的黄河母亲
她为你洒下祝福的圣水
黑刺林里的红果熟了
过来吧
踩着阳光和河滩里的卵石
把你的小手递过来
坐上了羊皮筏子
我们回家去
打一声唿哨上蓝天
蓝天上开满了红牡丹
我不知怎么把你喜欢哩
——大红的盖头
轻轻地掀……
[作者简介] 李镇,生于1950年5月18日,甘肃兰州人。3个月时随父母到青海。曾在青海山川铸造厂做工人。1978年考取青海师大首批研究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1980年4月毕业留校,翌年9月调往北京,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编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总编辑,高级编辑。著有《贫嘴庄子的幸福生活》《仁者无敌——小说孔子》《半部论语》《古代幽默笔记——滑稽世相》及诗集《散步》。现居北京。
田毅诗两首
驼铃悠悠
记忆,缀着悠扬的驼铃
呼唤瀚海大漠
金色的梦幻
驼哦!这沙漠的舟
荡落我几许星辰
击碎多少浪波,于是
我灰色的铜铸的性格
也在驼背上成熟
驼铃摇醒了沙漠
摇醒了雄风,也
摇醒了我深远的遐想
让飞出笛眼的翅
衔来沙碛里绿茵茵的春天
走过那片雪原
走过那片雪原
脚下,镂刻了一串深浅不一的记忆
有过斑斓多彩的梦
像孩子般学步
踉踉跄跄,去拾
肆虐的风玩弄过的皮球
当肩膀需要它扛得起生活时
青春,便在柴达木
庄严的狂风里
举行交接仪式
从父亲皲裂粗糙的手上
接过那柄沉甸甸的锤
我举起它,朝雪原
砸进一颗
坚实的道钉,让它
固定住祖国西北角上的风雪
既然,大西北已赐我而立的身板
我就要
挺直一个成年人的脊梁
去支撑这一角苍穹
[作者简介] 田毅,生于1957年7月1日,河南南阳人。197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海西州红卫中学,3年后调入海西州委办公室。1990年调至石家庄市委宣传部,2007年任副部长。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人才交流协会顾问,河北省安盛智库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协会理事。现居石家庄。
凌须斌诗两首
花土沟看山
花土沟 没有花
也没有草 没有树
沟里没有溪流
岭上没有鸟雀
以扎哈北山断崖
五彩斑斓土块的命名
让柴达木盆地西部
沉沦的古沧海
莽莽苍苍的冈峦
有了些许生气与浪漫
沟沟壑壑 坎坎坷坷
千回百转的褐黄
孤立于宋元明清山水
意境之外
斯文·赫定的风景速写
倒是有着传神的描摹
花土沟看山 不分季节
没有春的青翠
没有夏的葱茏
石油人穿透地层的眼睛
捕捉住墨绿的巨龙
从此 尕斯陶海驻牧地
别样的风景出现了
高耸的井架
向地底日夜倾注深情
起伏的磕头机
不知疲倦地歌唱
岭上 沟里 山谷
跃动着一团团火红色的身影
不长花 不长草
不长树的花土沟
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
带油味的地名
亘古蛮荒的八百里瀚海
昆仑 祁连 阿尔金山
巨大的三角形内
骑着双峰驼的找油人
渴饮冰雪 饥啃冷馍
或在埋骨黄沙之前
于地图上标注新的地名
油砂山 油泉子 油墩子
天之外 尕斯库勒湖畔
那些带油味的地名
以井架 炼塔 采油树
构成阿拉尔王国新的图腾
自西部花土沟
至涩北荒原
风沙中的群雕
令人欷嘘 热泪盈眶
[作者简介] 凌须斌,生于1963年10月7日,江苏镇江人。1980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石油报》《青海日报》驻青海油田记者站站长,现任中石油海南销售公司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新闻、文学专著多种,主编《山程水驿识君诗——甘建华地理诗大家谈》,屡获省部级各种正规文学、新闻奖项。现居海口。
高宏斌诗两首
金银滩怀王洛宾
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来都不缺少你的故事
你把真情交给金银滩
这里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才把你流传
你是真正联系着
庙堂与民间的人文标本
更是音乐文化史上一座巨峰
即使在万般彷徨磨难中
高贵与耻辱
贫寒与富有
你都能结合得严丝合缝
你说你只是一个传歌者
是的 李白也是
贝多芬也是
每个时代要传的歌都不少
能传下来的却不多
你曾说过
你的歌能传六百年
因为再黑的夜 也有光明
有半个月亮 就已经足够
西宁的丁香
最喜欢西宁的五月
再没有比它更好的季节
绿柳的腰肢
桃花杏花的脸颊
都不及丁香
这座城市最美的花
它像一个美丽的长吻
深深印在你的心扉
蓝天白云下
走在高原的纬度里
不经意间
头也抬高了许多
怀念西宁的五月
举目五颜六色的着装
满街行走的少女
笑容和丁香一样灿烂
[作者简介] 高宏斌,生于1964年10月12日,甘肃庆阳市人。1978年随父到青海,1981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毕业分配至青海电视台工作。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厦门,历任厦门电视台生活部主任、平潭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等职,系福建省委宣传部首批部校专家。应邀为央视、中宣部、文化部、上合组织及当地百余台大型活动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作品多次获国家文艺、新闻大奖。现居厦门。
甘建华诗两首
湟水河记
——忆35年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社成立
那么好吧,咱们的诗社就叫湟水河,诗刊也叫湟水河
它发源于祁连山南坡包呼图山,流经低海拔的青海东部
一条长龙盘旋374公里,在青甘两省交界处汇入黄河
范长江称之西宁河——养育我们的母亲河
《水经注》误注过它,《汉书·地理志》则确有其名
西汉赵充国湟水流域设县屯田,兵不血刃,功标麒麟阁
唐朝文成公主经此西行,和亲松赞干布,开启藏汉交往史
张承志小说中写过它: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昌耀诗中意象宏阔:白雪铺展在冻结的河湾,有春水之流状
朱乃正油画以之为题:湟水小渡。此景亦平常,随处可拾得
而我作为一个地理系学生,却不能忘记,狭长的河湟谷地
集中了青海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
我也不会忘记,暮春时节,西川河滩,白杨树梢的那方蓝纱巾
那么好吧,咱们的诗社就叫湟水河,诗刊也叫湟水河
(2018/6/14,衡阳)
拓荒者·雪思·诗的旗帜
——兼致肖压西老师
四月,柳笛鸣奏春的通知
雪花旋转季节的梦呓
归雁南来的啼唤
一声更比一声嘹呖
麦苗苏醒了
笑嘻嘻地钻出金色的土地
榆荚喜孜孜预告嫩绿的信息
淡紫色丁香开得也很艳丽
柠檬色的风裹着雨裹着雪
驰过古城西宁的街头
呼唤草木萌发的无限生机
踏着四月雪花飘飘的情思
我们填写青春壮美的履历
为了共和国版图上的一抹荒寂
为了脚下这一块苦难和厚实
为了风沙弥漫中的伤心和抽泣
我要栽植一千棵挺拔的白杨
镌刻饱满而成熟的希冀
而我,也将在四月
雪花飘飘一样的日子
迅速长大成人
更为珍惜姗姗来迟的春的价值
哦,雪花飘飘的四月
猎猎招展一方诗的旗帜
让人们都来看看吧
看看一代大学生
进军的气魄和胆识
迎着满天飞射的雪箭
高原上的拓荒者
连同他的事业和爱情
在现实和未来的天幕上
将要占有一个位置
(写于1984/4/21,西宁)
[作者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春天随父到青海油田,同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翌年创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大学生文学社团“湟水河”并主编同名诗刊。期间担任学校广播站站长、总编辑,兼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毕业前夕,主编印行青海历史上第一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选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现居衡阳。
金元浦诗两首
挑夫
我从西部来,久违了西部的坦荡、粗犷和豪放。都市的白领丽人袅袅婷婷,都市的谦谦君子温文尔雅,都市的上班一族匆匆来去,都市的另类小子疲弱而无常……于是,我怀念,怀念西部的刚健、昂扬,在都市的喧嚣中,我常常温习当年的豪迈和梦想。我拣出写在西部的旧稿,做一次生命和命运的回访。
……听见了吗?
命运阒寂无息的褶皱里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是鼙鼓,隐隐的鞑靼
奔荡而来,在西部、西部
浩阔萧索的湖山
丛莽邃远无底的怀抱
迢遥而来,飘忽的
是……号子
从雪峰与太阳鸟交媾的
草原深处
有呻吟和快意
和着原水,汩汩奔荡
旋即,江河便有痉挛和嚎叫递接
高原颤栗着,
摇动一片嶙峋。
临盆的喷薄,呻吟
而后绝死的呼号
是催泪的……
那是号子,腥膻的
号子,粘裹着江源雪,
趟过海子,甩下一片星宿
于是,铁青、深赭、灰黄的山脊上
有剪影——
哦,挑夫……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霞熹在肩头微笑……
路,和黑暗勾结着,
在危岩和断崖间
埋下一团深色的崎岖,
哦,挑夫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甩着号子,就这样
又哭又笑地走
赤裸着黑褐色的肩背流着污汗走
擦着泪,迎着风沙走,
还要抒情……
哦,挑夫,你从遥远而来,
走向遥远,在西部
那生命隆起的肌腱群,就这样,
耸举着
一曲长嗥般的“少年”
一页发黄的歌哭
以及歌哭上一团跃动的红璎珞,
在黎明时刻燃烧……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就这样,悲壮地
嘲笑戾风与阴影的劫持,
斥退熏热
挥去燠火的诱惑,远处
曙色飘弋的地平线
已探出金鹿的尖角
唐古拉
摇一片雪光,几缕云絮,
为挑夫擦拭汗渍。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挑夫,
就撕扯这片黎明的红璎珞走哟,
就呼应着擦着污汗走哟,
就流着泪走哟,
一路歌哭
还要抒情……
青藏高原
我以父性的刚强
渴饮母亲河……
这是古大陆与时间
交媾的时刻,
亿万斯年,你隆起
成就了这颗星球极致的嵯峨
还有——
冲向大海的滔天之波
你把无数的世纪
拍在崖岸,
孑遗一片古史的苍苔
和我。
……高原,就这样
永恒着晶蓝的追索
以父性太阳神的睿智
母性永世滋养的爱
和“花儿”之歌,
浩荡于天地之间
淋漓于生之蜿蜒
饮之太和。
然后,一段历史,就站起来
昂扬如风,
威猛如天,
大气磅礴——
永立于无涯际的
时空之迭……
注:此诗原为史诗《高原》之序,原诗不存。
[作者简介] 金元浦,生于1951年1月,浙江浦江人。1984年考取青海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1987年于陕西师大获授硕士学位,任青海师大中文系讲师,当年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接受美学译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94年6月,获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现居北京。
陈辉诗两首
写给少年及西宁
看见苹果我就想起了你
想起了风在奔跑
北大街路边的柳树
还和梦里一样
枝条在
我们明亮的眼睛上飘拂
想起了
我们的少年和
楼下副食品店里
码放整齐的苹果
一样阳光灿烂
这些古老的高原的孩子
想起学会了奔跑
风一样纯净地奔跑
妈妈的工厂没有走远
生产了多少黄金的游戏
北山一不小心
就让我们忘了回家
城墙还在念念不忘地海拔之上安家
湟水顺着我们的手心汩汩流淌
一直朝东
湿润这些
古老的青稞的孩子
想起了老院子落下的那些小名
那些黄土地的移民之子
想起了少年不理解
一场雪意味的寒冷
想起了那些
被玻璃纸包裹的
糖果的孩子
开往西部的列车
这么多年了
西部的一趟列车如此忧郁
行驶在身边的城市
出发
离开住所
没有感动
哐哐 哐哐
让手消失在车轮终年积雪般的滚动声中
一个人的列车
让脸扭向一边
看不到房屋
昏黄的灯光中
看漫无目地的雨声敲打了这么多年的车窗
这么多年
西部的一趟列车出发
翻过一页纸 又一页纸
到什么地方去
[作者简介] 陈辉,笔名西西,祖籍江苏常熟,1965年3月4日生于青海西宁。1984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曾任湟水河文学社社长,在《青海湖》《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毕业,先后在大通县六中、二中执教。1996年调至南京燕子矶中学任教至今,偶有作品见诸报刊。
但继红诗两首
片断之三
此岸和彼岸
何谓临界点
那间凝重的小屋
平白、率直
纸页与纸页之间发出种种碰撞
静静地,于无声处
敲击出一种有力的音符
美丽的不是字体
而是字体背后那些熟知历史的声音
我曾试图聆听
抑或擦亮双眼
那些抽象或者具体的场景
在他人书信中做出传达
这种状态居然如此准确
接近你是这样简单和突然
形式无须选择
片断之五
从踏入房间的那一刻
我顿生痛悔
这么简单地切入一位智者的灵魂
它的代价将何等惨重
此刻不知 此后也未知
黎明时分手握话筒
声音传达给我某种信息
我不曾断念
黄昏
精疲力竭的我
充满信心的我
提取了挚友亲人精华的我
用一个轻得不能再轻的金属小棒
带走了曾经世界的所有版本
却为不值分文的交通手段
煞费苦心
此生和彼生
如此不同
[作者简介] 但继红,女,笔名淡漠、但然,1965年底出生于青海西宁。1985年开始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988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曾任湟水河文学社社刊主编。1992年出国,现居日本东京。
马文秀诗两首
横穿高原的马帮
马帮的影子拉成一条线
两头牵着生计与哀乐
横穿高原
拴牲口、放货、修整、过夜……
家族隐秘的往事
在男人强悍的臂膀间展开
坦荡而有力
镂空口罩,挡住
马脱口而出的话
却被马脖子上的铃铛
完整地记述
马帮的蹄声在山脉间回响
就像两股气流在上空相遇
以铃铛的清脆声
足以判断一匹马的品种
好马再怎么饥渴也要越过
旷野的沼泽水
一路向西,寻找清澈的雪山之水
洗尽胃中残留的杂念
山水化隆
阿米仁青加翻腾在马背上
一抬头,瞥见了
踩着火烧云而来的祥瑞
沃土何在?只在马蹄下
他对准火烧云,跺了跺脚
山水化隆,宝地也
他以此生的英勇和智慧作为赌注
下令驻守吐蕃边境的将士们
停止所有的迁徙
一壶烈酒下肚
卸下疲惫,踏乐而舞
任由靴子敲击出凯旋的乐章
牦牛舞、狮子舞、鼓舞、谐钦舞……
隔着兽皮,舞吉祥
曲子在半空各色旗幡间缭绕
这一刻,他兑现了将领们的生死盟约
划分领地,牛羊以及500峰骆驼
一条迁徙之路
在这里成了繁衍生息的沃土
一切奔波,终逃不过宿命
[作者简介] 马文秀,女,回族,生于1993年11月14日,青海民和县人。201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青联委员,中诗网编辑部主任,《中国汉诗》副主编。有组诗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等期刊。著有诗集《雪域回声》《自画像》、 长篇小说《情书在风中消隐》。长诗《老街口》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现居北京。
大雪谷想起苏武或昌耀
峪口
民族客栈烟雪中蓝色的幡幌
成了远逝的帆影
沉入纺锤树俑立的河谷
静卧的野天鹅于苇丛吹奏芦花
鼓起一峡白羽
但又是谁的手指
以棋子点放卦象
空濛中颁布我一部天书
哑默的崖岸
恍然有文牒旋转而来
我竦然举目
唯可见定居的牧人以炊烟作默诵之日课
黧黑的脸示我以隔世的篆文
高草一霎时摇撼四野
风萧萧
那一苍茫中眺望的持旌者是谁
(1985.10.12 由祁连返西宁)
吟者
石堡一样坐在雪镇中央
四个方向的路
他的窗子已向要求渡河的七月之花关闭
深陷在云翳之下
如同深陷在一组钟磬的核心
空旷的雪镇渐渐围满了耳朵
他说要下雪了
他的手指刚在羊肠弦上拨过
脸便开始燃烧。他的窗子——
一匹嘶鸣的马悬浮空中
一位老帝王悬浮在空中
须发抖擞一片战争之焰
瑰红的积云雨,草滩上
远古的人民兴奋于薄暮的酿坊
他的手指向天空
他的窗子一瞬间亮起那时的海
青稞液一波一波涨出陶甑
我决心试探着向他走近
我从八个方向试探着而无法向他走近
他说要下雪了
他拒绝过我的窗子远古的方言正在奔驶
这七月的雪镇
在他拒绝的窗子与我之间
孑遗的藏獒一脸悲凉
(1990.2.25)
[作者简介] 燎原,祖籍陕西礼泉,1956年4月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1977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西宁市十八中,后任《西宁晚报》副刊主编,提携了一大批学弟学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文学教授。出版《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多部专著,主编《昌耀诗文总集·增编本》《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现居威海。
李镇诗两首
高原之子
我是高原之子
长江和黄河,那还泛着冰凌的初源之水
为我洗礼
如砥的高原
形成我坦荡的心田
陡峭的河谷
扬起我血流的急湍
戈壁滩上,旋腾而上的烟柱
启示着孤傲者的脊骨
河滩上,那大颗大颗太阳烧炼的赤裸卵石
是我生命的细胞,单纯而坚硬
天空中,鹰笛回旋
高坡上,花儿烂漫
野性的恋情,原始的活力
黝黑的皮肤,两颊深紫的火焰
我的灵魂,沉稳地走进
雨后草原绚丽的彩虹之门
我的肉体,融化在
辛辣腥涩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之中……
啊,高原——
我梦中的乡曲
你那月光下积雪的山巅
你那日光下涌动的绿原
像父亲古铜色的皮肤一样粗犷的黄河波澜
像母亲奶乳一样洁白的蓝天上温柔的云朵
也有雷电之库
风,挟着黄沙
雪,如弹响的锋刃
檀香,静静地燃烧
藏羚羊,厮守着可可西里的旷野
鹿鸣,鹰唳
鸟岛的翅膀,遮蔽了天空……
狂放的高原人,渴望着
暴风雪,惊涛裂岸
雪崩和松林的呼啸
鞭着烈性的马,一夜之间,掠过草原
驾着雄桀之鹰,直上九万里雪山之顶……
我的贫瘠而富饶的故乡
我的愚昧而聪明的乡党
工业烟囱的云雾,污染着稀薄的空气
都市时尚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大堤
康拜因,与牧马竞走
火车长啸,引来牦牛的回应
乳品厂的机声,和着捣酥油的木杵声
拉力赛的跑车,疾驰过经幡飘飘的玛尼堆……
我爱听拉伊,爱看哈熊舞,爱看“姑娘追”
我爱唱花儿,爱佩带一柄藏刀或戴一顶毡帽
藏胞的勇武,蒙胞的淳厚
撒拉的剽悍,土族的质朴……
——我是民族之子
不管走到哪里
永远记得——
昆仑山的雪莲
青海湖的无鳞鱼
塔尔寺的酥油花
东关清真寺的礼拜声
还有诺木洪的石斧
土屯的壁画
西宁,那一条古老的街道
街道边,那三株阅尽沧桑的老榆树……
哪怕走到海角天涯
也永远记得自己是——
高—原—人
花儿与少年
把这支家乡的“花儿”
唱给你听
用了“少年”的热情
胼手胝足的黄河母亲
她为你洒下祝福的圣水
黑刺林里的红果熟了
过来吧
踩着阳光和河滩里的卵石
把你的小手递过来
坐上了羊皮筏子
我们回家去
打一声唿哨上蓝天
蓝天上开满了红牡丹
我不知怎么把你喜欢哩
——大红的盖头
轻轻地掀……
[作者简介] 李镇,生于1950年5月18日,甘肃兰州人。3个月时随父母到青海。曾在青海山川铸造厂做工人。1978年考取青海师大首批研究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1980年4月毕业留校,翌年9月调往北京,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编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总编辑,高级编辑。著有《贫嘴庄子的幸福生活》《仁者无敌——小说孔子》《半部论语》《古代幽默笔记——滑稽世相》及诗集《散步》。现居北京。
田毅诗两首
驼铃悠悠
记忆,缀着悠扬的驼铃
呼唤瀚海大漠
金色的梦幻
驼哦!这沙漠的舟
荡落我几许星辰
击碎多少浪波,于是
我灰色的铜铸的性格
也在驼背上成熟
驼铃摇醒了沙漠
摇醒了雄风,也
摇醒了我深远的遐想
让飞出笛眼的翅
衔来沙碛里绿茵茵的春天
走过那片雪原
走过那片雪原
脚下,镂刻了一串深浅不一的记忆
有过斑斓多彩的梦
像孩子般学步
踉踉跄跄,去拾
肆虐的风玩弄过的皮球
当肩膀需要它扛得起生活时
青春,便在柴达木
庄严的狂风里
举行交接仪式
从父亲皲裂粗糙的手上
接过那柄沉甸甸的锤
我举起它,朝雪原
砸进一颗
坚实的道钉,让它
固定住祖国西北角上的风雪
既然,大西北已赐我而立的身板
我就要
挺直一个成年人的脊梁
去支撑这一角苍穹
[作者简介] 田毅,生于1957年7月1日,河南南阳人。197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海西州红卫中学,3年后调入海西州委办公室。1990年调至石家庄市委宣传部,2007年任副部长。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人才交流协会顾问,河北省安盛智库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协会理事。现居石家庄。
凌须斌诗两首
花土沟看山
花土沟 没有花
也没有草 没有树
沟里没有溪流
岭上没有鸟雀
以扎哈北山断崖
五彩斑斓土块的命名
让柴达木盆地西部
沉沦的古沧海
莽莽苍苍的冈峦
有了些许生气与浪漫
沟沟壑壑 坎坎坷坷
千回百转的褐黄
孤立于宋元明清山水
意境之外
斯文·赫定的风景速写
倒是有着传神的描摹
花土沟看山 不分季节
没有春的青翠
没有夏的葱茏
石油人穿透地层的眼睛
捕捉住墨绿的巨龙
从此 尕斯陶海驻牧地
别样的风景出现了
高耸的井架
向地底日夜倾注深情
起伏的磕头机
不知疲倦地歌唱
岭上 沟里 山谷
跃动着一团团火红色的身影
不长花 不长草
不长树的花土沟
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
带油味的地名
亘古蛮荒的八百里瀚海
昆仑 祁连 阿尔金山
巨大的三角形内
骑着双峰驼的找油人
渴饮冰雪 饥啃冷馍
或在埋骨黄沙之前
于地图上标注新的地名
油砂山 油泉子 油墩子
天之外 尕斯库勒湖畔
那些带油味的地名
以井架 炼塔 采油树
构成阿拉尔王国新的图腾
自西部花土沟
至涩北荒原
风沙中的群雕
令人欷嘘 热泪盈眶
[作者简介] 凌须斌,生于1963年10月7日,江苏镇江人。1980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石油报》《青海日报》驻青海油田记者站站长,现任中石油海南销售公司党群工作处(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新闻、文学专著多种,主编《山程水驿识君诗——甘建华地理诗大家谈》,屡获省部级各种正规文学、新闻奖项。现居海口。
高宏斌诗两首
金银滩怀王洛宾
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来都不缺少你的故事
你把真情交给金银滩
这里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才把你流传
你是真正联系着
庙堂与民间的人文标本
更是音乐文化史上一座巨峰
即使在万般彷徨磨难中
高贵与耻辱
贫寒与富有
你都能结合得严丝合缝
你说你只是一个传歌者
是的 李白也是
贝多芬也是
每个时代要传的歌都不少
能传下来的却不多
你曾说过
你的歌能传六百年
因为再黑的夜 也有光明
有半个月亮 就已经足够
西宁的丁香
最喜欢西宁的五月
再没有比它更好的季节
绿柳的腰肢
桃花杏花的脸颊
都不及丁香
这座城市最美的花
它像一个美丽的长吻
深深印在你的心扉
蓝天白云下
走在高原的纬度里
不经意间
头也抬高了许多
怀念西宁的五月
举目五颜六色的着装
满街行走的少女
笑容和丁香一样灿烂
[作者简介] 高宏斌,生于1964年10月12日,甘肃庆阳市人。1978年随父到青海,1981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毕业分配至青海电视台工作。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厦门,历任厦门电视台生活部主任、平潭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等职,系福建省委宣传部首批部校专家。应邀为央视、中宣部、文化部、上合组织及当地百余台大型活动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作品多次获国家文艺、新闻大奖。现居厦门。
甘建华诗两首
湟水河记
——忆35年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社成立
那么好吧,咱们的诗社就叫湟水河,诗刊也叫湟水河
它发源于祁连山南坡包呼图山,流经低海拔的青海东部
一条长龙盘旋374公里,在青甘两省交界处汇入黄河
范长江称之西宁河——养育我们的母亲河
《水经注》误注过它,《汉书·地理志》则确有其名
西汉赵充国湟水流域设县屯田,兵不血刃,功标麒麟阁
唐朝文成公主经此西行,和亲松赞干布,开启藏汉交往史
张承志小说中写过它: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昌耀诗中意象宏阔:白雪铺展在冻结的河湾,有春水之流状
朱乃正油画以之为题:湟水小渡。此景亦平常,随处可拾得
而我作为一个地理系学生,却不能忘记,狭长的河湟谷地
集中了青海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
我也不会忘记,暮春时节,西川河滩,白杨树梢的那方蓝纱巾
那么好吧,咱们的诗社就叫湟水河,诗刊也叫湟水河
(2018/6/14,衡阳)
拓荒者·雪思·诗的旗帜
——兼致肖压西老师
四月,柳笛鸣奏春的通知
雪花旋转季节的梦呓
归雁南来的啼唤
一声更比一声嘹呖
麦苗苏醒了
笑嘻嘻地钻出金色的土地
榆荚喜孜孜预告嫩绿的信息
淡紫色丁香开得也很艳丽
柠檬色的风裹着雨裹着雪
驰过古城西宁的街头
呼唤草木萌发的无限生机
踏着四月雪花飘飘的情思
我们填写青春壮美的履历
为了共和国版图上的一抹荒寂
为了脚下这一块苦难和厚实
为了风沙弥漫中的伤心和抽泣
我要栽植一千棵挺拔的白杨
镌刻饱满而成熟的希冀
而我,也将在四月
雪花飘飘一样的日子
迅速长大成人
更为珍惜姗姗来迟的春的价值
哦,雪花飘飘的四月
猎猎招展一方诗的旗帜
让人们都来看看吧
看看一代大学生
进军的气魄和胆识
迎着满天飞射的雪箭
高原上的拓荒者
连同他的事业和爱情
在现实和未来的天幕上
将要占有一个位置
(写于1984/4/21,西宁)
[作者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春天随父到青海油田,同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翌年创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大学生文学社团“湟水河”并主编同名诗刊。期间担任学校广播站站长、总编辑,兼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毕业前夕,主编印行青海历史上第一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选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现居衡阳。
金元浦诗两首
挑夫
我从西部来,久违了西部的坦荡、粗犷和豪放。都市的白领丽人袅袅婷婷,都市的谦谦君子温文尔雅,都市的上班一族匆匆来去,都市的另类小子疲弱而无常……于是,我怀念,怀念西部的刚健、昂扬,在都市的喧嚣中,我常常温习当年的豪迈和梦想。我拣出写在西部的旧稿,做一次生命和命运的回访。
……听见了吗?
命运阒寂无息的褶皱里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是鼙鼓,隐隐的鞑靼
奔荡而来,在西部、西部
浩阔萧索的湖山
丛莽邃远无底的怀抱
迢遥而来,飘忽的
是……号子
从雪峰与太阳鸟交媾的
草原深处
有呻吟和快意
和着原水,汩汩奔荡
旋即,江河便有痉挛和嚎叫递接
高原颤栗着,
摇动一片嶙峋。
临盆的喷薄,呻吟
而后绝死的呼号
是催泪的……
那是号子,腥膻的
号子,粘裹着江源雪,
趟过海子,甩下一片星宿
于是,铁青、深赭、灰黄的山脊上
有剪影——
哦,挑夫……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霞熹在肩头微笑……
路,和黑暗勾结着,
在危岩和断崖间
埋下一团深色的崎岖,
哦,挑夫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甩着号子,就这样
又哭又笑地走
赤裸着黑褐色的肩背流着污汗走
擦着泪,迎着风沙走,
还要抒情……
哦,挑夫,你从遥远而来,
走向遥远,在西部
那生命隆起的肌腱群,就这样,
耸举着
一曲长嗥般的“少年”
一页发黄的歌哭
以及歌哭上一团跃动的红璎珞,
在黎明时刻燃烧……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就这样,悲壮地
嘲笑戾风与阴影的劫持,
斥退熏热
挥去燠火的诱惑,远处
曙色飘弋的地平线
已探出金鹿的尖角
唐古拉
摇一片雪光,几缕云絮,
为挑夫擦拭汗渍。
——踏踏……踏踏……踏踏踏踏
挑夫,
就撕扯这片黎明的红璎珞走哟,
就呼应着擦着污汗走哟,
就流着泪走哟,
一路歌哭
还要抒情……
青藏高原
我以父性的刚强
渴饮母亲河……
这是古大陆与时间
交媾的时刻,
亿万斯年,你隆起
成就了这颗星球极致的嵯峨
还有——
冲向大海的滔天之波
你把无数的世纪
拍在崖岸,
孑遗一片古史的苍苔
和我。
……高原,就这样
永恒着晶蓝的追索
以父性太阳神的睿智
母性永世滋养的爱
和“花儿”之歌,
浩荡于天地之间
淋漓于生之蜿蜒
饮之太和。
然后,一段历史,就站起来
昂扬如风,
威猛如天,
大气磅礴——
永立于无涯际的
时空之迭……
注:此诗原为史诗《高原》之序,原诗不存。
[作者简介] 金元浦,生于1951年1月,浙江浦江人。1984年考取青海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1987年于陕西师大获授硕士学位,任青海师大中文系讲师,当年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接受美学译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94年6月,获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现居北京。
陈辉诗两首
写给少年及西宁
看见苹果我就想起了你
想起了风在奔跑
北大街路边的柳树
还和梦里一样
枝条在
我们明亮的眼睛上飘拂
想起了
我们的少年和
楼下副食品店里
码放整齐的苹果
一样阳光灿烂
这些古老的高原的孩子
想起学会了奔跑
风一样纯净地奔跑
妈妈的工厂没有走远
生产了多少黄金的游戏
北山一不小心
就让我们忘了回家
城墙还在念念不忘地海拔之上安家
湟水顺着我们的手心汩汩流淌
一直朝东
湿润这些
古老的青稞的孩子
想起了老院子落下的那些小名
那些黄土地的移民之子
想起了少年不理解
一场雪意味的寒冷
想起了那些
被玻璃纸包裹的
糖果的孩子
开往西部的列车
这么多年了
西部的一趟列车如此忧郁
行驶在身边的城市
出发
离开住所
没有感动
哐哐 哐哐
让手消失在车轮终年积雪般的滚动声中
一个人的列车
让脸扭向一边
看不到房屋
昏黄的灯光中
看漫无目地的雨声敲打了这么多年的车窗
这么多年
西部的一趟列车出发
翻过一页纸 又一页纸
到什么地方去
[作者简介] 陈辉,笔名西西,祖籍江苏常熟,1965年3月4日生于青海西宁。1984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曾任湟水河文学社社长,在《青海湖》《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毕业,先后在大通县六中、二中执教。1996年调至南京燕子矶中学任教至今,偶有作品见诸报刊。
但继红诗两首
片断之三
此岸和彼岸
何谓临界点
那间凝重的小屋
平白、率直
纸页与纸页之间发出种种碰撞
静静地,于无声处
敲击出一种有力的音符
美丽的不是字体
而是字体背后那些熟知历史的声音
我曾试图聆听
抑或擦亮双眼
那些抽象或者具体的场景
在他人书信中做出传达
这种状态居然如此准确
接近你是这样简单和突然
形式无须选择
片断之五
从踏入房间的那一刻
我顿生痛悔
这么简单地切入一位智者的灵魂
它的代价将何等惨重
此刻不知 此后也未知
黎明时分手握话筒
声音传达给我某种信息
我不曾断念
黄昏
精疲力竭的我
充满信心的我
提取了挚友亲人精华的我
用一个轻得不能再轻的金属小棒
带走了曾经世界的所有版本
却为不值分文的交通手段
煞费苦心
此生和彼生
如此不同
[作者简介] 但继红,女,笔名淡漠、但然,1965年底出生于青海西宁。1985年开始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988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曾任湟水河文学社社刊主编。1992年出国,现居日本东京。
马文秀诗两首
横穿高原的马帮
马帮的影子拉成一条线
两头牵着生计与哀乐
横穿高原
拴牲口、放货、修整、过夜……
家族隐秘的往事
在男人强悍的臂膀间展开
坦荡而有力
镂空口罩,挡住
马脱口而出的话
却被马脖子上的铃铛
完整地记述
马帮的蹄声在山脉间回响
就像两股气流在上空相遇
以铃铛的清脆声
足以判断一匹马的品种
好马再怎么饥渴也要越过
旷野的沼泽水
一路向西,寻找清澈的雪山之水
洗尽胃中残留的杂念
山水化隆
阿米仁青加翻腾在马背上
一抬头,瞥见了
踩着火烧云而来的祥瑞
沃土何在?只在马蹄下
他对准火烧云,跺了跺脚
山水化隆,宝地也
他以此生的英勇和智慧作为赌注
下令驻守吐蕃边境的将士们
停止所有的迁徙
一壶烈酒下肚
卸下疲惫,踏乐而舞
任由靴子敲击出凯旋的乐章
牦牛舞、狮子舞、鼓舞、谐钦舞……
隔着兽皮,舞吉祥
曲子在半空各色旗幡间缭绕
这一刻,他兑现了将领们的生死盟约
划分领地,牛羊以及500峰骆驼
一条迁徙之路
在这里成了繁衍生息的沃土
一切奔波,终逃不过宿命
[作者简介] 马文秀,女,回族,生于1993年11月14日,青海民和县人。201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青联委员,中诗网编辑部主任,《中国汉诗》副主编。有组诗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等期刊。著有诗集《雪域回声》《自画像》、 长篇小说《情书在风中消隐》。长诗《老街口》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