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离开青海情系高原第八回 (军旅诗人七家)


  导读:长长青藏线,深深军旅情,茫茫祁连山,浩浩昆仑魂。“我们穿上宽大的军装,此起彼伏/一遍遍唱着雄壮的歌,为自己的海拔而陶醉”。本回推荐的7位诗人,都曾在青海高原当兵戍边,或者修筑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与大漠、戈壁、草原、雪山“歃血为盟,义结金兰”。数十年后忽闻雁声,回望“青海长云暗雪山”,恍然“黄沙碛里马蹄轻”。按照参军时间的先后,他们分别是:朱奇(青岛)、陈乙生(长沙)、李晓伟(苏州)、车延高(武汉)、朱海燕(北京)、曾瀑(北京)、石强(重庆)。 (甘建华编选推荐)
 
 
朱奇诗两首
 
三个藏族姑娘走在大街上
 
三个藏族姑娘走在大街上
手挽着手儿,嘴里咯咯地笑
穿一身挂满珠宝的衣裙
太阳下反射着万点星光
 
三个姑娘都生长在草原
马背上驮去了十多个春天
虽然她们走过无数草滩和高山
却没见过如此华丽的世界
 
她们走进大十字百货公司
五光十色的花布犹如鲜花盛开的草原
卓玛呆望着好像一只木鸡
桑拉、才仁却像雀儿飞到这里那里
 
桑拉喜欢的花布,上面绣着铃铛花
才仁喜欢的花布,是那草原的马兰花
卓玛只是不停地嘀咕:
要是阿妈也来看看该有多好啊!
 
挑来挑去,选不尽的花色锦绣
哪一件才是称心的衣料
最后还是那蓝莹莹的布面上
盛开着几朵美丽的雪莲花
 
三个藏族姑娘走在大街上
手挽着手儿,嘴里咯咯地笑
她们的心早已飞回自己的家乡
想象着面前站着多少痴情的青年
 
 
格尔木河
 
薄雾盖住山头,繁星水上飘柔,
蓝玻璃一样的格尔木河哟,
轻轻地,轻轻地流着;
 
轻轻地流呀,流得异常羞怯,
仿佛是少女的纤足走过,
每一个微波是心跳的节拍;
 
悄然地走进广袤的沙漠,
去哺育酣睡中的新生婴孩——
良种小麦,高寒青稞;
 
曾是千百年不孕的格尔木河哟,
听任戈壁沙石吮干苦涩的奶头,
如今却把欢乐藏在心窝。
 
哦,你会唱歌的格尔木河……
 
[作者简介] 朱奇,原名朱纪舜,生于1935年12月15日,湖南湘乡市人。1950年参军,1951年随部队移防由陕入青,1957年转业到青海省文联,任《青海湖》诗歌编辑。曾任青海省作协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文学创作一级。2012年被评为“青海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老文艺家”。出版诗集《巨流之源》《春华初集》(合著)及《朱奇抒情散文选》等,不少作品获奖并被收进全国性选本。现居青岛。
 
 
陈乙生诗两首
 
戈壁新城飘着柳絮
 
似烟,似羽,
如绵绵细雨,
像漫天飞花,
——戈壁新城飘着柳絮。
 
柳絮黏在老柴达木人的眼角,
喜泪滴嗒,就像当年的汗雨;
绿色烟缕拂去沉沉黄沙,
白色羽绒抚平额上的沟壑。
 
柳絮洒向收精蓄粹的襁褓,
如花的婴儿在春风中沐浴;
绵绵细雨滋育着幼芽,
沙漠又将多一名绿色战士。
 
柳絮亲吻女工的脸颊,
像情人在对她窃窃私语:
我们的绿色理想已在满天飞舞,
我们的生活也该像春兰、秋菊。
 
些微的慰藉给人们巨大的欢乐,
只因为念念不忘那艰难的步履;
狂舞的草叶、飞射的沙粒,
脸颊上冰冷的雪水流进火热的心底。
 
若不是将千万朵雪花收进心底,
哪来这纷纷扬扬、飘然起舞的柳絮;
看柳絮给“戈壁少女”披上轻柔纱巾,
苦斗得来的爱情异样甜蜜。
 
 
勘探队员的歌声
 
唱一支歌,跨越一个世纪,
歌声里跳动着历史的脚步;
勘探队员带着时代的音符,
歌声震撼穷山僻壤的峡谷。
 
这歌声,黄风感到生疏,
舞起双臂,想把歌声盖住,
歌声却随黄风奔走相告:
流浪的风啊,我们正为你安排住处。
 
这歌声,惊愣了黄羊,吓呆了野鹿,
难道你们在担心今后的出路?
几千年原始生活的伙伴啊,
还来作伴吧,去公园里增添幸福的浓度。
 
阿妈哟,为什么快摇转经筒,
你以为这歌声是念经祝福?
你年年念经,却从未穿过像样的氆氇,
这歌声不是祈祷,却会唱出美好新途。
 
饱含激情的高昂歌声,
挟带着嫩叶,滚动着露珠,
我仿佛看到雪原披起绿衫,
我仿佛听见戈壁争鸣的蛙鼓……
 
[作者简介] 陈乙生,生于1935年8月16日,湖南东安县人。1952年9月参军,1959年随沈阳军区某部调往青海支援平叛,在青藏兵站部各兵站任职。1978年转业到地方,1980年任格尔木市文教局局长、党委书记,兼任市文协副主席、青海省作协理事。1985年底调回湖南,曾任湖南法制周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湖南省作协保护作家权益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诗集《闪光的高原》、长篇小说《飞云口》。现居长沙。
 
 
李晓伟诗两首
 
车过唐古拉
 
一团团乌云,带着浓重的噪音,
滚滚地,从我们的车顶驰过。
说什么,青峰闪翠,日丽风和,
转瞬间,一片迷茫,雪疾风恶。
 
回望那山脚下的草坪,
一川翡翠怎禁得箭射刀割?
不见了,黄花如金,
熄灭了,红花似火。
 
飞鹰颤抖,碧草哆嗦,
流水抱怨,行人不悦。
我们禁不住慨然发问:
“唐古拉呵,你为何竟下六月雪?”
 
“你们这些天真的小伙,
可莫冤枉了唐古拉诚心一颗。”
是谁在车前朗声大笑?
啊,司机同志,笑脸幽默。
 
“你们看,这三千里银峰,
气勢磅礴,峥嵘巍峨。
如果不把自己的一生交给风雪,
怎能为祖国,贮蓄那奔腾的江河?”
 
啊,诗一样地说明,精湛卓绝,
司机同志哟,这不正是你们的性格?
好啊,把自己的一生交给风雪公路,
为的是给祖国西藏,运去烂漫的春色。
 
 
聚宝盆
 
流连在桂林山水间,谁能不神魂荡漾?
迈步在塞外草原上,谁不想极目眺望?
来到这柴达木盆地,谁又不豪气千丈?
 
照着漓江明镜,少女们顾盼梳妆,
踏着草原绿波,勇士们纵马抖缰,
面对这聚宝盆,创业者摩拳擦掌。
 
这里有广阔的原野,能把青春的诗情激荡,
这里有晶莹的盐湖,能把智慧的心镜照亮,
这里有充足的风力,能使科学的翅膀飞翔。
 
大漠深处,待垦的处女地,呼唤着铁牛的歌唱,
戈壁中央,沉睡的大油田,向往着钻机的轰响,
深山雪岭,彩色的稀有矿,瞩望着炼炉的火光。
 
好啊,年年扩大的绿色麦海,将淹没昆仑沙浪,
好啊,日日増多的火热厂矿,将融化祁连雪墙,
远方的战友啊,请来这里,只要你有灿烂理想。
 
[作者简介] 李晓伟,生于1952年3月23日,陕西礼泉县人。1970年10月到青海当兵,随省军区独立师三团驻防海西州各劳改农场。曾任武警青海省总队宣传处处长,转业至青海电视台任电视剧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协第五届主席团成员。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十几部,另有电视剧《卓玛的青海湖》《大漠高墙下》《魂归可可西里》(合作)等,多次获全国、全军及省级优秀作品奖。现居苏州。
 
 
车延高诗两首
 
走四方的花儿
 
青海湖,水镜子
格桑花生出个尕妹子
 
羊皮筏,河套子
黄河九曲甩了根辫子
 
转经筒,熬性子
玛尼石堆出个好日子
 
胡杨林,彩叶子
骆驼的脖上响铃子
 
方茶砖,马奶子
昆仑玉卖疯了地摊子
 
西夏陵,土堆子
银川找不到金房子
 
红肚兜,白妹子
酒泉喝不倒真汉子
 
 
我是花儿
 
遇了,花儿的眼神约你
熟了,扔句花儿的谜考你
恋了,野野的花儿追你
爱了,会亲嘴的花儿找你
嗲了,使性子的花儿粘你
疼了,花儿的小棉袄暖你
想了,花儿的眼神等你
气了,有牙齿的花儿咬你
恨了,致命的温柔美死你
嫁了,女儿红的花儿给你
 
[作者简介] 车延高,生于1956年12月,山东莱阳人。1975年至1981年在青海省军区服役。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各种文学作品见于各类报刊。著有诗集《日子就是江山》《把黎明惊醒》《向往温暖》《车延高自选集》《灵感狭路相逢》《诗眼看武汉》《车延高诗选》及散文集《醉眼看李白》等。曾获《十月》年度优秀诗歌奖、《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等。现居武汉。
 
 
朱海燕诗两首
 
一条铁路顽强地西征
 
世上,少有这样顽强而神奇的铁路
飞天的路上,竟一次次地断头
于海晏、哈尔盖、格尔木。像一棵斩首树
虽死未死,根系泥土,把自己抛进梦魇的荒原
历尽生之旅的峥嵘与残酷。微颤的唇呡几滴晨露
吞一把黄沙,喝几股胡风,接一口地气
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心头的呼唤
唤醒昆仑原上沉重的黄昏,那一缕萌芽的梦想
于断头处咕嘟一声,长出又一颗鲜活的头颅
重新调适体内的器官与血液,沿着未竟之路
坐在偷渡玉门关春风之上,抖一抖精神
孑然一身,再次攀爬原始芜漫的风程雪途
 
回望断头的病历,每一页都盛开着泣血的悲壮
不是被黑风掏去心脏,就是被飞石砸碎脑袋
不是被冰刀割断血脉,就是被虐雪扼死氧气
更多的理由,来自一个民族霜天萧条的尴尬
每次断头后的重生,史诗般地刻在西进里程碑上
 
也许如此,才构成了健康完整的天路
每次断头,结束的是一个简单的过去
开始的是一个全新的启航。等待复活的季节
是给缺钙的骨头补钙,是给失血的土地补血
是从失语中提出龙吟虎啸,是从瘫痪的辞海里
扶起动词中的上马,让它扶摇直上九重霄
是给高卧于冷色的荒原,栽下前所未有的柳暗花明
一页翻过之后,铁路总是以九死不悔的信念
颠扑不破的精神,向着远方高处长征
 
开天辟地的伟业,需要继往开来的接力
待后来的力量汇聚,于格尔木生成的那颗头颅
义无反顾地扯起一条奔涌的钢铁河流
一气呵成地扑向拉萨。连日光城的大佛们
都激动得要坐火车,静不下心来诵经
 
 
青海湖畔的送行
 
青海湖边,冷峻的小站,我挥出积攒的热
款待大唐走来的王昌龄、李白
一个诗家夫子,一个月光诗仙,天路采风
生活的蓓蕾,会绽放诗的盛唐的气象
远道而来的两匹瘦马,喷着响鼻,啃着青草
我向诗人陈述,天路比西出阳关更高更远
 
一桌美酒佳肴来自长安,醇香的风味
千年前便在诗人舌尖上飞扬,怕他们醉了
清风奉上日月山解酒的冷饮,昌耀的诗
属纯正的青海特产,是餐后端上的果盘
 
虽说诗人是文学天空的太阳,他们
何曾抵达,青海湖西那羌笛横吹的雪原
少伯先生,在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诗句产地
你怎样让心中萧洒的汉字,生出杏花春雨
给青藏绘一幅柳岸晓月的江南
青莲居士,在严风吹霜海草凋的青海湖畔
暂且不要狂放,跃上阅尽人间春色的昆仑
仰天大笑,你吐出的诗篇会和雄鹰一道飞翔
 
此行天路,古道西风,请别了那两匹瘦马
我已给你们买好车票,由哈尔盖可至拉萨
同时,备好了徽墨端砚,宣纸湖笔
酒具,是昆仑顶上那轮透明月亮
斟满冷霜,斟满天路神话,斟满青藏梦想
边酌边吟,把玉珠峰、风火山、唐古拉
把沱沱河、通天河、拉萨河,吟成走出唐朝的绝唱
王昌龄笔下不会再有战争,只有和谐的歌舞
李白吟唱的石头,比蜀道上的奇峰还要荣光
 
[作者简介] 朱海燕,生于1957年2月,安徽利辛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1976年入伍至青海,任铁道兵七师文化干事。1978年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参加首届省文代会。1983年6月调入北京,曾任中国铁道建筑报社长兼总编辑,中铁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正局级副主任。发表各类作品2000万字,出版各类著作37部,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报告文学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现居北京。
 
 
曾瀑诗两首
 
旧军装
 
许多年以前,我就是穿着这一身军装,去了青海
谈起理想,我们三个人都不想当官,只想做一个诗人
挂在嘴边的,除了酒、猪头肉、女人,就是诗
总是搜肠刮肚,翻箱倒柜,寻找一些形容军装的词语
成忠义用星星比喻帽徽,我和李骞泼了他一头冷水
我说领章就像少女两片性感的红嘴唇,他俩忍俊不禁
喷了我一脸。如此呕心沥血,脑壳里渐渐有了积蓄
词汇就像嘴上疯长的胡须,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远处的天葬台上,每天都能看到成群的乌鸦飞过
我们的眼晴,逐渐学会识别穿着各种制服的黑夜
开始将身上的军装,比喻作一小片再生的西部
这种感觉地形复杂,雄浑、苍凉、辽阔,起伏不定
一排纽扣,总是摇摇欲坠,无法整合心中的爱与恨
衣袋似乎深不见底,有着掏不尽的灾难、痛苦和悲伤
有时候,我们会迎着凛冽的北风,挥舞着衣服疯狂奔跑
仿佛要把那皱褶里隐藏的黑暗,一古脑儿抖落干净
怀孕的大头鞋,会在死寂的沙漠中分娩出脆弱的前途
裤腿卷起茫茫的沼泽,膝盖露出流血的岩石
一屁股坐下去,地球上就会多出一个迷人的盆地
怀里揣着脱缰的野马、牦牛、羊群,古边塞诗的意境
左肩祁连,右肩昆仑。背上一片雪山净土
每当此时,我们都会有一种心血来潮的感觉
洗得发白的衣襟后面,涌动着源远流长的江河水
 
 
老五连
 
我们老五连,是一个湖泊
一个不断变换名字的湖泊
 
刚上青藏线的时候,我们连是青海湖
身上穿着中国最美的草原
胸中装着中国最蓝的天
血液里游着中国最年轻的鱼
 
随着铁路不断向西延伸
我们连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湖泊
有时叫尕海,有时叫托素湖、克鲁克湖
夏天,我们是芦苇疯长的湖,碧波荡漾的湖
冬季,我们是玉洁冰清的湖,内敛、隐忍的湖
有时,我们是被大风吹皱的湖
有时,我们是被流沙填塞的湖
有时,我们是单纯的淡水湖
有时,我们又变成了苦涩的咸水湖
经年的损耗、蒸发、结晶,把我们连
变成了白如骨,坚如铁的盐湖
 
三十多年后,这支散落阴阳两界
残缺不全的队伍,又在微信上重新集结
汇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湖泊
 
[作者简介] 曾瀑,本名曾正贤,生于1962年12月5日,云南镇雄县人。1979年入伍到铁道兵十师,在青海刚察县、德令哈市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建设。1981年考入长沙铁道兵学院(现并入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铁路文联。多次在国内诗赛中获奖,入选多个选本。出版诗集《怀头他拉的麦田》《最高的那座山》《三人行》(合集)、报告文学集《雄性热土》《零高度飞行》等。现居北京。
 
 
石强诗两首
 
昆仑军人
 
即使有手机 也没有一格信号
高原上的新月 满载思念
寄给遥远的家乡 有爱
却闻不到爱的馨香 身上的
伤疤 与新娘的红唇
孩子的笑靥 父母额上的
皱纹 一般美丽动人
庄严的绿军装 束裹着
英武雄姿 壮丽的青春
屹立于生命禁区 托举起
漫长的天路 蓝天白云
昆仑军人 不需要膜拜
却也容不得蔑视的眼光
 
 
做一条青海的鱼
 
我们在世上
就做一条青海湖的湟鱼
一条母爱的鱼
孵化的小鱼 不能自理
母鱼静静地守在一旁
寸步不离 忍着剧痛
任凭啃噬 变成
无鳞而裸露的躯体
小鱼的心中 体会到
母鱼的大爱
长大以后,又重复
母鱼曾经的壮举
 
我们在世上
就做一条通天河的乌鱼
一条孝敬的鱼
产子后的母鱼
双目失明 光线不见几米
无法觅食 忍饥挨饿
无奈地等死
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
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
活过来的母鱼
存活的儿女不到百分之几
心中流血 不能自持
 
我们在世上
就做一条沱沱河的鲑鱼
一条逆向回游的鱼
产卵季节 从下游开始迁徙
千方百计 历尽艰辛
也要回到长江源头一隅
飞跃激流 与守在河边的
灰熊相遇 回家的路
何其悲壮 产卵后
安祥地死在出生的土地
来年春天 新的鲑鱼破卵而出
沿河而下 开始又一轮回
 
我们在世上,就做
这有情有义的青海的鱼
 
[作者简介] 石强,笔名瀛山一石,生于1970年7月10日,重庆人。1990年冬入伍至青海省武警总队,曾任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2018年初转业。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格尔木市作协副主席,张家界市国际旅游诗歌协会理事。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武警报》《青海日报》等发稿千余篇,创作文学作品200余篇,多次获得军队和地方正规奖项,出版文集《雅致人生》、诗词集《丑石集》。现居重庆。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