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马兴的人格和写作深受儒学的影响,诗里诗外都凝结着仁义礼智信的光辉。酷似《周易》弘扬的四德,即:元、亨、利、贞。“元”指元气和仁心,代表春天,即万物开始之时都元气充足并有仁爱之心。这正好对应上了马兴写作的起因和意旨……
作者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
引语
诗能窥见人心,更能泄露被日常性遮蔽和剃掉的性情和癖好。我们读诗,最希望看到诗后面的人格和生活以及诗人的音容、喜怒、小隐私和大心肠。因为诗是人的喻体, 是人脱下的影子,是我常说的那种心灵上刮下的血和肉。好的诗都有人味且能掐心,更能把读者感染甚至传染。遗憾的是在当下诗与人出现了分裂,复制与造假让诗与人不配位。有人把技术操练得很惊人,诗也有感动人的元素, 但一旦深入了解了这个作者:虚伪、功利、不靠谱,有的甚至品德败坏,立马不想看他的诗,甚至很恶心。这就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我们可以不探究甚至容忍叙事文体的作者品德,但是对诗人不行。因为诗与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诗人”就是一半诗人一半人,读诗即读人。所以,我坚信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的那句真理:“没有一个坏人可以成为好诗人。”好的诗歌都是人的天性天然地瞬间显现,你品性坏了,可以一时编造出几首好诗, 也可以凭着造假的本事混迹在诗坛,获得一些名声和地位, 但你不会成为一流诗人,距离大诗人永远差一座山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了解析马兴与他诗歌创作的冲动。在炼金术上,马兴的诗确实缺了点那些才子们的惊人之笔,但他诗中的真情、深情、专情和柔情正是他人格的映射,他爱家乡和亲人,像钉子一样钉进生命里,他甘愿跪伏在他们面前,永远地感恩并频频回首;对友情他总能扒开胸膛,奉献真心和爱心;对真理和美他几近发狂地执着并一路燃烧。他是这个金钱与权力统治下不改初心的赤子,也是一个在不古的世风中不变行姿的好人。他有情义有悲悯心,并对人生充满敬意。当他写下“一生之内, 始终相随的唯生命 / 一如雷声与闪电,呼吸与空气 / 生活的大海和江河里 / 我是一条小鱼 / 是生命陪我游荡着,一程一程地赞美我 // 这么好的兄弟,只有父母能给予 / 生命啊,喊你一声好兄弟/ 为你花朵的开落,我愿与你同生死”(《我的好兄弟》)。这样的诗句,是他对生命的觉悟和诚恳,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品质映照在他的诗里就是一束光,并汇聚成一股冲劲,直击人心,不仅温暖,而且烫人。他的诗显然对冷漠麻木甚至浑噩的灵魂是一种灸刺,有唤醒的作用和价值。
元:激情呼唤真挚美学
马兴的人格和写作深受儒学的影响,诗里诗外都凝结着仁义礼智信的光辉。酷似《周易》弘扬的四德,即:元、亨、利、贞。有人说四德是乾卦内容,其实更是易经整体的核心思想。其中的“元”指元气和仁心,代表春天,即万物开始之时都元气充足并有仁爱之心。这正好对应上了马兴写作的起因和意旨,就是用充沛的元气、原气、正气传播善和美,并助其发扬光大。这也正好契合了孔子对元的解释:“元,善之长(zhǎng)也。”
这是马兴写作的基础,让他的诗很夯实。马兴的诗看似在向外释放,其核心却在向内凝聚,而且越攥越紧。这紧紧攥住的就是真与诚。真诚本来是写诗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但在今天却显得弥足珍贵,甚至奢侈。攥得没有了水分的诗, 虽缺少凌空高蹈的空灵,却充满了重量和力量。这就像做人一样,诚实有爱心永远比巧言利舌又八面玲珑更让人放心并愿意亲近。虽然写诗是个技术活,但依然考验着人的真诚,连孔子都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真诚是态度,也是技艺之根本。这正是马兴写诗的要诀和宗旨, 也是本然和必然。当他真诚至笃至顽之时,对故乡、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念念不忘,就成了梗,梗在他心里皮肤里,如刺。在《一片汪洋般的泪水》中:“大海是一滴无边无际的大水 / 但小于我哭父亲的那滴泪 / 父亲去世之后 / 大海上没有了父亲 / 只留下一片汪洋般的泪水”。这就是他对父亲的感念硌出的泪水。不仅是亲人,凡是有恩于他以及一切让他动心动情的人和事,他都怀揣于心,久了就成了结石,时不时地硌得他心疼。这疼就是爱,是与生俱来没有被尘世扑灭的执念和真诚,是禀赋和本能、一种病和命。他必须通过写诗把这个刺拔出来,让心安复,让血液通畅。譬如他在中秋夜写给去世了十年的妻子的诗《月光之外》:“这些天,常常梦见你/ 梦见我们去医院,医生复查说没事/ 心口的石头终落了下来 / 庆幸至少又有半年的安心 // 你患病十年,离去也十年多 / 我常常梦见你没事,惊喜着计算/ 已有二十多年活着的福气 / 可这些天,月光皎洁,青草离离/ 中秋盛大的月亮,已把我们照在两边 // 你知否,今夕何夕?……”
故去的妻子,就是他心里的永远的梗,想念一下,它就疼一次。终于在一个象征团圆的中秋晚上,诗人的情感决堤了。但这刺扎进心里太深,没有办法拔出来,只能用诗来热敷,更多的是通过诗接通与妻子的联系。而感情一旦被撬动,诗就自动显形。诗人不用冥思苦想,只承接和记录这情感咆哮时的声音和轨迹即可。所以好诗就是说话,说心窝子里的话,看似马兴是跟妻子说话,其实是在自语,自己安慰自己,升华自己。同时也说明精神创伤可以成就诗歌创作,而痛苦化作诗歌,就是一种美,用美来拯救自己和别人,这样的痛苦就有了普世的意义。所以快乐出诗人,痛苦造就大诗人。同样,他追忆父亲和母亲,看似是消自己思念的“炎症”,更是为有相同情结的人们找到一条相见的时空隧道:“霞光早早地穿过林梢洒在海滩上 / 潮水一波波涌上来 / 母亲推着父亲的船尾 / 撑桨的父亲回头叫喊 /‘不要湿了身子’// 他晃了一下船桨 / 仿佛要赶走涌来的波浪 /……/ 一年年,一天天 / 他们一个出海捕鱼 / 一个耕田织网 / 虽有风浪 / 终也千帆过尽 / 用恩爱滋养了我们兄弟的成长 // 直到现在,我仿佛一直都看到/ 岸, 拥着大海 / 海,环绕着岸 / 像南海渔女的雕像 / 都是母亲在守望出海的父亲”。
像风暴的中心都是安静的,回忆中的大海总是温柔的。温柔是因为父亲把所有的风浪都裹在了自己身上,而母亲的平静是因为把所有的担忧都按进了心里。这平凡的幸福里就有了让人心酸让人感动的东西。诗完全写实,真人真事更直击人心。同时提示咬牙切齿地练字练句,不如培育情感,不如不断地往情感的杯里注水。水满了,溢出来了,诗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对应的符号和文字,像心电图一样。那些暗喻以及修辞也被自动地挂带出来。这首诗组成的是几组画面,像电影的几个镜头,它们能够显出来,是因为这些场景都是长期梗在马兴的心里,并且已经成了石雕, 时间的刀子只能把它们刻画得更醒目却无法磨蚀。这里, 马兴用的是截取法,就是筛去泡沫,也剪去细枝末节,把最酸心最暖心的情景突显出来。而这情境一定是反复出现在马兴的童年生活里,像油漆一样一遍遍刷着也强化着他的记忆,并被压成光盘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成了潜意识,半明半昧地睡在他的身体里。
我把这无数的童年记忆合成的潜意识看成马兴的写作胚胎。一切都从此发轫,并带上这最初的情感基调。但怎么才能唤醒并让胚胎发芽?而且相同的记忆和情感很多人都有,为何把它们转化成诗的是马兴,而不是他们?这就不能不提马兴也就是诗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那就是多情、敏感、孩子气。这节我们先谈多情,一是诗人比其他人爱冲动和感动,这种人常常因为大家不以为然甚至和自己无关的小事狂喜、大怒或痛哭。二是多情也表现出多虑,除了爱杞人忧天,诗人常常沉湎在一件事、一段情、一个回忆里拔不出来。马兴除了二者兼有之外,迈特村给了他一个完好无损的童年,完整的大海以及自然生态打开了马兴的视野和想象,清贫又温馨的家庭生活丰富了他的心灵。这一切给了他取之不竭的元气和真气,让他的写作成了激情在井喷,诗因此有了气韵和气势。他在大海边长大,把海当作面壁的墙,每当面临逆境的时候就回到家乡的海边,置身于背水一战的境地,要从大海中吸取力量:“我常常回到迈特村 / 伫立海浪中,逆光、合十、向西 / 没有春暖花开的想法 / 只想站在浪子回头的岸 // 我有良莠不齐的思想随海浪涌动 / 需要面壁、悔过、思新 / 迈特村的海边没有退路了/ 我把大海当作面壁的墙 // 此刻,我置身背水一战的境地/ 看无数怒放的浪花/ 粉碎、消灭,升到云层/ 等待下一次的雷电 / 获得新生,回到大海 // 我也一样,任凭海浪淘洗 / 理想却随沙鸥翱翔在天地间 / 像落日 / 沉入大海,又成新的日出”(《我常常面壁于大海》)。用《二十四诗品》里的审美诗格来形容就是雄浑,即情感的滚动像苍茫滚动的飞云,也如浩荡翻腾的长风。更可贵的是不论激情多么汹涌,马兴诗歌的内核都是真实和真挚的。唯有真,诗才感人,才能走进人心。真挚不仅是人格,也是一种审美品格, 在当下要重提并确立真挚的美学,就是对那些互相复制不走心的写作的规避,对人心和情感的关注和恢复。应了王国维说的,大境界就是写真景物真感情。我把这些视为马兴诗歌的第一个特质,也是四德之元倡导的。
亨:敏感与善感打通灵感
亨,代表夏,有万物葱茏之势。孔子对亨的解释是“嘉之会也”,意为美好事物的聚集,并互通互助互抬。用在马兴的写作上,我取“通”意,先是马兴诗的意旨是通达的,情感是畅通的,然后是说那些美好的事物让马兴兴奋,打通了他的思维和感觉,找到了诗的通道,然后再用诗将所有感受到的美聚集到一起。具化一下,就是说马兴敏感善感,能从平常的不易觉察的事物中捕捉到诗的蛛丝马迹;有时没有“触景”,只是沉思默想,回忆一下也能让自己的情感翻腾。前者是敏感,后者是善感。这让他灵感像雷达,一直扫描着,让他随地见诗,随时能诗。比如他在东北见到凌晨四点天就亮了,就触发到他联想起时光、人生苦短,以及情感的梦想,其诗《染夜》写道:“四点就亮了 / 沈阳的夜,到了六月就短了 / 不够睡一觉// 躺着不起来,夜就不算结束/ 人生像断桥,会突然没有前方 / 多少悲喜,需要做梦 // 一节黑,一节白的夜 / 像人到中年的头发 / 头发染不染全凭心情 / 而夜,宜由梦想来渲染 / 它白了 / 我要用多少吨鲜红的思念和初心 / 才能把它染回原色?”再让我们来打开马兴的另一本诗集《迈特村·1961》,从头捋一下,看看马兴怎么与诗通灵的,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第一首《暖流》是写给女儿的,估计是在老家,夜里睡不着,外面在下雨,蛙声连绵,看着“熟睡中的你嘴角微微翕动/似有一颗流星,在梦里闪过”,于是一股暖流不由自主地显形为诗。完全是触景生情。第二首《你我或是上天噙不住的两滴泪水》,是写给故去的妻子的。在异乡,雨夜加深了本来就有的孤独,这时候人容易胡思乱想。于是“睡不着,忆起过去的场景 / 发现都有你”。最后一句“都有你”说明妻子的消失只是物理的,在诗人心里她一直活着。从创作原理上来说,诗(情)一直储存在心,就像雷霆隐藏在乌云里,何时爆发,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刺激,哪怕是微小的。第三首作者在北方的草原上,风从南方吹来的瞬间,他一下子想到居住在南方的“你”,想让你感受此刻北方情境的想法就一股脑儿地涌出来。为什么南风一来,就想到了你?依然是心里时时装着你。诗形成的原理同第二首一样。第四首引出他《一些事情离我们越来越远》想法的是:“火车载着我的孤独和北方的寒冷/一路向南/把我的昨天运到了今天”,依然是即时即景即情。但与前面三个不一样的是,推动诗向远处拓进并成为诗眼的是情绪带动出来的思考:“时弯时直的铁轨/往前是远方/往后也是远方/像一个人进入了中年/过去和未来同样遥远”。这里从空间到时间,从景到人,从实到虚, 除了想象在跳跃,是思在运动,是理性从纷繁的事物里抽象出哲理。第五首《小的是美好的》,看似金句像闪电一样从黑暗的意识里亮出来,其实是很多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后,突然爆发的一句感叹,有感立马就发了。第六首《弯向大地的引领》,是看见了两棵弯向大地的树,便想到子女是树上的果实,果实成熟了,树枝就弯向大地。父母为了生活和子女弯向大地的腰,是对土地的感恩,也是对子女的引领,靠的是联想。再后面几首都是写给女儿的,看似因女儿玩耍产生的感想,其实推动力是发自心底的父爱。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除了诗人天生的敏感和善感,更多的是爱在驱动。这爱像大海深处的涡流,我们看不见,但它能掀起海面的狂风巨浪。于是诗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也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远涉,令人吃惊的比喻和警句蹦出来并刷亮人的思维。譬如把患难的夫妻比喻成“上天噙不住的两滴泪水”,不仅外在的联想考验着人的想象力,其精神意蕴也非常准确,透出一种想挽留又必然凋落的无能为力的命运感,让人心碎。如果不是刻骨的怀念在沸腾,就不会蒸发出这样的喻句。
还有把瘦身者比喻成融雪的春光,灯光下,“消瘦下来的脸庞/ 妩媚如酒/ 又如山谷的晨风送来一片片幽香”,是实写,但已揉进了诗人自己的心觉。而“瘦去的就如麦地里的积雪 / 摁不住的春心 / 正准备抽穗扬花”,不仅比喻奇峭,诗人在美面前已经摇撼。美唤醒人的身体,欲望激活想象力。而到生理感觉转化成诗为止的根本因素,是诗人的理性和天职。因为诗人的目的是发现美,呈现美, 并用文字留住美,而在生活里做一个有距离的欣赏者,才能保持对诗的敏锐力。
仅仅这些,足以证明马兴天生是个诗意亨通的人。他就是一个情感的汽油桶,生活中的点滴碰蹭,就会让他的灵感燃起大火。这情感的大火照亮了他的心智,而通透灵活起来的智力让他的诗也有了活力和趣味。譬如同样在《迈特村·1961》的《学外语》中写到猫守在洞口,老鼠就不出来,猫灵机一动,学起了狗叫。老鼠以为猫走了,就大摇大摆地出来了。结果被猫逮个正着:“黑猫一边吞吃着血淋淋的鼠肉/一边得意地感叹/‘哼’,这年头不学会几句外语/还真难把肚子填饱”。马兴把动漫和寓言引进诗,扩大和丰富了诗的视阈,出了幽默戏谑之外, 反讽的意味加重了思想的力度。又如在《迈特村·1961》中的《意思》里:“他对她有了那个意思/但她并不知道//一个偶然的情节/他以为她知道了他的意思/就想赶快向她意思,意思/又支支吾吾不好意思……”,利用口语的重叠,让诗歌有了顽皮,有了好玩,有了生活的麻辣香味。而另一首《前世今生》把麻辣变成了辛辣:“丁小丫是周大鸭的一根肋骨 / 周大鸭啃得乏味后,扔了 / 遭弃荒野的丁小丫铁定了心 / 潜伏尘世,修炼神功 / 进化成一把泥土 /终被圣母捏造成人 / 这一回,她成了他 / 改名丁小丫二世 /丁小丫二世要报前世情仇”,下一段就是今生重复了前世的事情,只是角色互换,负心者得到了报应。
这种穿越时空,人鬼互置的聊斋体不仅深厚了马兴诗歌的创作,也让诗歌有了戏剧性和狠劲。诗老辣而尖锐,像剑,剑身耀眼,剑尖直指社会的病灶处。更可贵的这样一来,马兴诗的思维开始向天真和童心回归,童心使诗人的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天真使诗歌最舒心最晴亮。从而让深情专情的马兴多了轻松与幽默,人更加立体,诗更加灵通,审美上更加清奇,简言之就是: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翻译一下就是: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样明净,像初秋时的天气那样清秀。
利:大情大义与大利大力
利,《周易》中意为秋天,有收获之意。孔子解释为“义之和也”,意思是用利益检验人心,让义凝聚成力量。我用此来喻马兴用获得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写大情大义的诗。
大情大义简言之就是悲悯与质疑。前者是他柔软的好心肠,对生命和弱者关怀和同情;后者是他对生活和人性中不光明的东西敢于批评和抗议。悲悯和批评是一体的,是一个品格的正反面:悲悯中有批判,批判又源自悲悯。所谓的侠骨柔肠即是此也。譬如在《有备无患》中写道“据说猫学会了狗叫 / 狗学会了猫叫 / 都混得不错 / 我开始学猫叫和狗叫 / 等到人类的语言系统 / 被谎言摧毁后 / 我可以到猫界或狗界里 / 厮混”。对当今说真话吃亏,说假话反而吃香的时弊直刺要害。又譬如在《迈特村·1961》,他写精神病院的诗里就既有关怀同情,又有对这种反人格行为的深思和怀疑:“那里聚集了一群笑着笑着就哭了 / 哭着哭着又笑了的人 / 也有一些在鸡蛋里挑骨头 / 挑着挑着就把自己挑成了有病的人 // 他去医院并不想找医生 / 只想同那帮人对对动作和口型 / 看看自己是否有病 / 可是他怎么也对不上 // 在他走出医院的时候 / 看见以前在政府大院里很面熟的一个老女人 / 被一群大汉抬了进来”。
这首诗的题目是《疑虑》,显然他在质疑到这里的这些人是否真的疯了,如果没疯,那就是这个世界疯了。显然他心里有不忿,同情和悲悯如看不见的气体弥漫在字里行间。整个诗看似在写生,其实是在追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病了。其实作者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开头几句: “鸡蛋里挑骨头 / 挑着挑着就把自己挑成了有病的人”。这是这首诗的锋刃,是核心,也是他认为的病因。这病因, 说出的是个人太较真,没说出的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巨大的、错位了的生存场。诗歌因此有了深度和力度,也有了反讽和暗示。马兴在对生命的关怀和体恤,也对不合理现实追究和挑战,并能在复杂的乱象中保持着清醒和自省。这也标志着马兴身上的人道主义和侠义精神在萌发。
情与义就是同情心与正义感。诗人怀揣情义来写作, 就是一边育花一边铸剑。情是诗之密叶,义就是诗之枝干。有情义了,诗人就有了胸襟;胸怀大了,心灵就变得温润善美,投射在作品里,诗就红润温暖又有力量。马兴这样的诗歌比比皆是,仿佛他写诗就是用爱和温暖去抚摸大地和万物,让诗歌既有自己的小心思,又有大情怀。遗憾的是当下的诗坛一直被一种阴冷和自私的情绪笼罩着,虽然这些冷漠、冷酷、冷静的诗歌有时也能逼近真相,但读后让人感到寒风刺骨,心情阴郁,加之有些诗歌透出的戾气、邪气、痞气、怨气、恶气,有让人窒息的感觉。这样一来,马兴的诗就有了启示的意义:有责任的诗人不能只沉迷和陶醉在把字词以及比喻句打造得惊天地泣鬼神的乐趣之中,也不能把头缩进自己的情绪里一味地放大自己的愁怨,必须让目光越过自己,去关心那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别人的境遇。有不公,就要拍案;有不幸,就要立马递上关爱。马兴的这首《丛林》正是侠义精神的具化:“一头非驴非马的东西 / 在人群中大摇大摆 / 据说这家伙是通过 / 许多程序选出来的 / 它叫骡子 / 选它的人 / 被称作伯乐/ 骡子和马在一起遛 / 骡子胜出 / 伯乐的眼光很毒 / 一眼就看出骡子听话 / 而且不会惹出生活作风问题”。
诗中的隐喻和指向不言自明。不公、非正义、颠倒黑白,还有助长黑暗的奴性,都让人愤怒,让人感到有一种疼穿骨而来。这就是烈火一样烤人的诗歌,就是诗歌的肝胆。所谓侠肝义胆,我更喜欢“侠”的部分,侠代表着挺身而出,奉献和牺牲。这种精神浇灌在诗歌里,就是钙和钢,这就是对软绵绵油腻腻的诗坛一种痛斥和警示:诗人的态度不能暧昧,不能行为畏葸,不能一味地把诗歌往没有人烟没有风雨的城堡里带。马兴的诗歌提醒我们必须重提诗歌的现实性、诗歌的批判精神,这不是复辟,而是恢复和回归诗歌的伦理和诗歌的烈火精神。而且要经常化、平常化,并时刻保持敏感和敏锐性,只要那些非正义的现象一有风吹草动,诗人内心的烈火就要腾地烧起来。马兴这首《生日辩护词》,就是遇到可恶的事即刻怒火燃烧起来的一首诗。马兴生于 1961 年,这是母亲牢牢记住的自己的受难日,同时父亲也跪在祖先神牌前郑重报告过的。但早年别人给填表时,写成了 1960 年,然后组织让马兴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填错了,否则,就认定是1960 年出生。自己不能证明自己这不是黑色幽默吗?你一定会追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至此,这首诗与前面引用的那首写精神病院的诗就有了呼应。答案也随之出来了:大多数精神病人都不是自己想疯,都是被人逼出来的。此诗让我们看到诗人很无奈, 诗歌更无解:“真是晴天的霹雳 / 在母亲离开了人世的今天 / 我竟遇到这样的事情”。诗人对母亲在内疚和忏悔, 读者却对明知黑白颠倒,却不能颠倒过来的看不见的东西愤怒并想亮剑。这就是侠义在发声发力。诗因此有了劲健的审美品格,概括起来就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白话就是:诗人心神坦荡如同广阔的天空,气势充盈好像横贯的长虹。让真切内容充实作品,用刚强的气势来统帅始终。
用大情大义写诗,其实就是强调诗歌的内容,选择写什么是诗人的价值观,对于成熟的诗人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更有情怀。有情有义,诗歌就充满浩然正气并慈爱温情;诗人就能主动去接纳和感受别人的苦难,就能与苦难休戚与共。这就是当下最缺乏最需要的诗人和诗歌。至此, 我理解了为什么孔子把“利”解释为“义之和”,就是最大的利益不是金钱,而是所有有道义的人聚集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那才是最大的利,更是最强的力。
贞:正道即真道——往回回
四德中,先哲们把贞看得最重要,认为它是前三个品德的集中。孔子说:“贞,事之干也。”即事物之主干,代表正派正义,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的总和。如果单指就是信。朱熹的解释是:“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意为:君子有坚持正道之德,便足以办好事情。同时从四德的顺序上,贞代表冬天,需要为来年收藏储备,所以它不能太张扬,防止过“亢”而遭损,这是乾卦里的寓意。所以我们可以把贞德理解为:谦虚低调,从长计议又毫不犹豫地走正道。
这是先哲们认为君子的品德,也是人生的总方向。所有这些,都符合马兴的品格和他写作的宗旨和目标。跟他有交往的人都知道他的谦逊、忠厚、为朋友勇于付出且任劳任怨,这些品质辐射在他的诗歌上,就是真实朴素、简单自然。他希望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保持和抵达抑或仅仅是走近这个他心中最高最美的品格。这是他的天性和本性,是他从父母那里承继过来的血脉,更是他的故乡迈特村涂抹在他心灵甚至生命里最纯的底色。大海就是他的故乡,他和大海如鱼与水的关系,而他对大海在他生命历程中的认识是别有况味的。他写《我的大海》:“我很小就看见大海 / 它是无边的水,是翻腾的浪 / 浪里有我父亲的渔船 // 青春的大海,有蓝色的翅膀 / 在飞起又低落的弧线里,我常常 / 想象着翱翔的英姿 // 现在,大海是故乡的琴/ 它用一波波浪,弹奏 / 我深深浅浅的脚印 / 和胸膛里 / 恢宏不息的交响”。所以不论他的身心还是作品,他最终要皈依的都是迈特村,迈特村这个中国大陆南方最远的渔村在他心中就是圣地,就是他的灵感之泉,诗之永恒的母题和贞正之道。
所以,迈特村是他心中的教堂和加油站,他可以向它倾诉和流泪,也可以汲取勇气和力量。正如他在《回到迈特村我放缓了脚步》这首诗中写的:“下午三点的太阳 / 把村庄晒出陈年旧味 / 泥土、鱼虾的咸黏在风中 / 也晒出了返乡者心中的莲花绽放 // 五月的榕树不开花, 叽叽喳喳的鸟鸣 / 就是它密密匝匝的花朵 / 太阳光穿过这些花朵,一寸一寸地 / 打向祠堂的墙根 / 几位老人围蹲在墙影中 / 他们不再关心农事,只默默地你看着我 / 我看着你 / 而他们身后的小学校,传出一浪一浪的读书声// 错落在田地和海岸间的防风林 / 层叠苍翠。收割后的田野 / 几头老牛埋头吃草,间歇有几只白鹭 / 骑在牛背上 // 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了 / 城镇在向村庄缓缓地迫近 / 但此刻,北部湾的涛声阵阵涌来 / 在迈特村,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
像浅色的水墨画,一切都是淡淡的,淡得几乎无色的炊烟,有点不像真的了,像幻象。一切自然又自由,给读者的心也涂染得一片散漫而悠闲。整个画面是静和净,还 有自由生长的天性和心性。这都是人之初的品质,是我们精神的根,让我们全身心地热爱,可我们为什么在为了生存的远征中给它们丢弃了?于是这静止的风景有了龙卷风一样的向心力,牵引着马兴的情感回溯,并让我们深思: 在变本加厉地攫取物质和欲望的同时,我们是否抚摸过最初的心灵?在现代化将我们变得面目全非又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是否回望一下我们的来处、我们的亲人、我们的良心?对于家乡,他就像啼血的杜鹃:“迈特村的土地稻谷深沉,炊烟飘香 / 北部湾畔海潮涌动的点点渔火 / 烧旺祠堂那盏长明的薪火 / 而游子常常回到老家,叩拜先祖 /雕刻子规的啼叫”(《迈特村地理》)。诗至此,有了净化灵魂,修复人性的作用。这就是马兴的诗歌理想和他理解的贞德之道。
从生理学上讲,故乡与人的关系,就是母与子,虽然脐带剪掉了,但情感上,你永远是故乡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你离开了故乡,就等于放弃了哺育你的泥土和水, 走得越远,错位得越大。只有回到故乡你的情感和心灵才能复位。他说:“迈特村的土地收获了稻谷和闪电 / 而我一直擎着迈特村的灯盏”(《我是一首乡土诗》)。这就是乡愁永远牵动人的魂魄,永不过时的原因和理由。但现实又让游子们不能永久地驻扎在家乡,于是马兴也是本能地用回忆回家,并用它给情感浇水,让往事滋养他的心灵和精神。于是那些童年的经历、少年的往事都开始在诗里复活,那五分钱一碗的牛腩肉汤曾狠狠抓挠他的胃和心,但他必须用它当船票,渡过渡口去上学;还有他常常梦见:“台风还未刮到迈特村 / 就把全村的男人刮上了屋顶 / 要用木条、草绳把茅草绑住 / 为帮父亲加固茅屋 / 我也会爬上高高的祖屋 / 却常常会像雨滴一样/ 被大风无情地吹落在地上……”(《我常常梦到小时候的事情》)。
贫穷、饥饿还有汗水和泪水的往事,如今都成了美酒和诗意,让他心灵丰沛,灵感汹涌。当然更多的是本然的恬淡和天然的素描:“村后的山稔子花又开得殷红如血 / 院子里苦楝树的小白花 / 簌簌落下,染白了清明的黄昏 / 邻家浓浓的炊烟缠绕着雾气 / 漫过我家的竹篱洇了整个院子 / 屋檐下 / 两只燕子正修建着它们的暖巢 / 曾经的欢歌笑语 / 如今只有父母留下的拐杖 / 和那只小船的橹桨 / 在烟雨中被青苔暗暗沧桑”(《清明怀思》)。这是现成的诗,能看见的韵律,而且遍地都是,不需要巧与工,不用主观改变客观,一切以真实为本,以真情为准,以裸现为大技,让洗去铅华的风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这就是升华到审美意义上的朴素和简单。朴素就是本色,原生态,没有人工的痕迹,还有点原始没被文化过的意味。简单不是简陋,是能少就少,以少胜多,以最短的距离直达本质。同时简单更是一种态度,是过滤掉了烦琐和复杂,还有虚情假意,把心里的枝枝杈杈和欲望修剪掉,让心简单到至真至纯至透明,那它映照出来的事物一定也会真实纯净,洗练自然,既有野性之类,又有真切又缥缈的况味。
这就切合了贞德的初衷,守正而不显。不显就是淡,淡就是黑白老照片,扎心,且让人在回忆如烟的往事中心旌摇曳。艺术的真味也就在于此:淡而清。审美风格上叫冲淡。真味就是没有被调制,没有浓烈的香和甜,也没有厚厚的肥腻。就像东北的山野菜,开始是近似于无的清淡,然后是微苦,再然后越嚼越醇厚,而且绵长。这就是著名的清欢之美,人间最真最美的味道,而且没有被污染,不仅清热解毒,也利目益心养魂。我把这看成马兴这些朴素诗歌的品相和魅力,也是我阅读他作品时舌尖上泛起的滋味,沉醉又沉湎然后让人漫想。
需要补充的是,尽管马兴的诗告诉我们大自然和故乡就是神,让我们仆伏且皈依。但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回到真山真水和往事中了,写诗就是对自然和故乡保持一份永远的崇敬和热爱。不放弃人性以及我们生命最初的那些品质,在虚假中坚持真实,用简单对待复杂,用朴素替代奢华,还有坚持真性情、率性、本真和单纯,我们就没有离开故乡,人性就依然活在我们的体内,心灵就会依然丰盈,我们的精神就会一点点走进故乡,一点点接近澄明。这就是贞德的指向,往回回,那是“元”的始地,一切诗意开始的地方。
至于具体怎么淘洗出这种境界,建议马兴对有些诗要再加工,现在它们只是开采下来的矿材,需要对素材整理和洗练,也无须超人的炼金术,就是要精减,去议论和感叹,砍去烦琐和重复以及一般般的生活赘料,同时尽量用净化的口语,让生动鲜活的细节凸显自身的诗意。
结 语
我给马兴写下这篇文字,不仅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更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这个时代缺失的品质,即:真诚善良,重情重义。还有不管世道怎么变化,他都不改初衷,不忘初心。而且马兴一直坚守并践行着人间大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这是《周易》乾卦的卦辞,也是对元、亨、利、贞四德的概括和提纯。以此与马兴共勉。
2020年2月3日写于家乡抚顺
马兴简介
马兴,原名陈马兴,广东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龙华区作协副主席,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董事长,曾在《诗刊》《读者》《诗探索》《文艺报》《南方日报》《中国诗人》《猛犸象》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迈特村·1961》《敲门》等四部。曾获春泥诗歌提名奖、《海燕》诗歌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