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何鹰:《他坚守诗坛六十年》
——我心目中的《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


  导读:从1960年的《江城文艺》,到2020年的《中国诗人》,罗继仁从23岁的年轻才俊,到83岁的年迈老者,他在编辑岗位上整整工作了60年。诗坛泰斗贺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说,“罗继仁,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国诗歌发展办诗刊,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个好同志啊!”

罗继仁《中国诗人》工作照

  我与罗继仁相识,是在上世纪60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那时我住在吉林市江北火电三公司的临时职工家属宿舍住宅区,属于简陋的平房。当时我父亲在火电三公司起重队从事吉林热电厂的扩建工程。我离开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之后正等着安排工作,所以便和全家住在这里。
  我由于在1954年到1955年分别在《人民文学》《文学丛刊》(《鸭绿江》前身)《吉林文艺》《黑龙江文艺》《齐齐哈尔日报》上发表了一些反响较好的诗作,因此被推选为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代表,有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诗人欢聚一堂,受到了老一辈诗人和作家的教诲,特别是有幸亲耳聆听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报告。会议结束归来后,我立刻把参加会议的情况向吉林市文联的王璟石老师作了汇报。因为当时我是属于吉林市的与会作者。
  王璟石老师听了我介绍会议的情况后,高兴地说:“这太好了,我们吉林市出现了两名比较出色的青年诗人!”我迫不及待地问:“那一位是谁?”他告诉我:“他叫罗继仁,年龄跟你差不多,是吉林热电厂的工人,1955年就开始发表作品,很有才气!”
  听了王老师的这一简短地介绍,我立刻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诗友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情,心底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发表作品时年龄很小,在1954年发表在当年12月的《黑龙江文艺》上的《短诗五首》时,年仅17岁。没想到罗继仁和我同时间也开始发表作品了。于是,我产生了想见一见这位“少年才俊”的愿望,并请王老师帮忙,想尽快与他见见面。
  但是,由于我随后便接到了东北作家协会的通知,要我在3月15日之前务必去沈阳参加东北作家协会的会员大会。我才方知我已被吸收为东北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当时各省都还没有组建省一级的作家协会。
  参加完会议回来后,我又接到长春市文联副秘书长王蒲英的通知,要我在同年5月15日之前去长春市文联报到,任诗歌编辑。
  于是,我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在临行之前,在王老师的协助下与罗继仁第一次见了面。
  乍一相见,我立刻对他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好感,他中等个头,长相端正而又面善,眉宇间透着坚毅和忠厚。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人很聪颖,一脸虔诚,值得信赖。”这一年的6月,吉林省召开全省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传达贯彻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精神。罗继仁作为吉林代表来长春与会,我们又一次见面,相谈甚欢,便成知已。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没有错,果然是一位信守承诺,忠于友谊的人。在交谈中还得知,他跟我竟是同龄人,都是十九岁,只是比我大几个月,但是却显得比我成熟多了。他高兴地说:“其实我早就认识你了,准确一点说,我通过你在报刋上发表的诗认识你的,读你写工业题材的诗感到非常亲切!”
  他只说他是一个普通工人,只字不提他十七岁就开始发表作品的事,我感到这个同龄人非常谦虚而又内敛,这种素质奠定了后来他事业的成功。
  我们各自介绍了彼此的一些近况之后,他鼓励我:“你到了新的岗位,就好好干吧,当编辑也可以从阅读作者的诗稿中学到一些东西。服务于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没想到他也许是在无意间说出来的话,竟变成了他自己的践行了一生的顸言。在1960年1月,他也踏上了编辑岗位,在吉林一家公开发行的刊物《江城文艺》做诗歌编辑。此后,虽然工作有几次变动,但都没有离开与文字打交到行当。
 

罗继仁80年代照
  
  接下来我想还是从我和罗继仁相识时谈起,披露我和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从这些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上看来,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我到长春市文联报到后,当时,市文联创办了一个《布谷周刊》,每周编辑一期,发表在《长春日报》上。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有曲艺作品。我任诗歌编辑。尽管工作繁忙,要审阅的来稿很多,但我还是抽暇常与罗继仁通信,在书信来往中,我们互相交流近况,互相鼓励,一晃儿就来到了1957年,我和罗继仁都迈入了20岁的门槛。我写出了一首400行的长诗《青春之歌》,发表在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长春》文学月刊社上,罗继仁来信热烈祝贺,字里行间,洋溢着道不尽的欣喜,显得比他自己发表作品都高兴。接着我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劳动者之歌》,也算是我步入20岁的一个纪念。
  正当我满怀憧憬,准备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时,众所周知的那场政治运动开始了。
  我一夜之间,就被打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为了怕因为我入了另册而株连到他,我便主动切断了和他的联系。不久,我的处理决定下来了,撤销编辑职务,取消工资待遇,每月只发20元的生活费,被下放到长春市郊区的“新立城水库”接受监督劳动改造。
  于是,我当上了一名开山工,每天开山采石,提供大坝护坡所需要的石料。工期很紧,劳动量很大,每天劳动时间长迏10个小时,所消耗的能量自然也多。每月给我的20元生活费,除了刚够吃饭,就没有分文剩余了。当时,我家不算我还有六口人,全靠当工人的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我自然不能再增加家里的负担。
  

罗继仁发言照

  我这一困难处境不知怎么被罗继仁知道了,竟然从他每月30元的工资里,拿出5元资助我,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我不能为了缓解自己的困境而株连到他,于是我慌称:因为我劳动出色,表现好,工资恢复了,要他不要再寄钱了。他信以为真,因为他认为我不会骗他。
  之后我便把发给我的每月20元生活费,全用在吃饭上、穿一身褴褛没关系,食物链不能断裂。否则就不能维持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了。也是由于我表现突出,劳动拼命,1959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为数不多被摘去了右派帽子的人。但是罗继仁在我最困难时资助我的义举,却让我终生难忘。从那以后,又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我深怕自己这个有“前科”“污点”的人,“污染”了罗继仁,怕他因为我这个“摘帽右派”的社会关系而影响了前途。因此,我毅然切断了跟他的一切联系。这一断,就是20年。
 

罗继仁2010年10月照
  
  到了1979年,我的右派问题获得了彻底改正,从劳动了22年的长春市新立城水库调回到长春市文联重新当了诗歌编辑。突然有一天,相别20年的罗继仁从沈阳风尘仆仆而来,找到了我。他带着兄长般地关切神情问我:“这些年来,你是怎么过来的?我一直惦记着!”
  我只轻描淡写地说:“挺好的,一帆风顺。”接着,罗继仁告诉了我说他这次来长春的目的。
  原来,沈阳市文联办的《芒种》文学月刊复刊了。他担任诗歌组长兼编辑部主任。这本刊物在1957年创刊时,曾引起过很大的反响,因为这是市一级文联第一个办起的文学月刊。随着“反右斗争”的开展,由于刊物提倡“干预生活”,很快就被停刊了,编辑队伍也被整肃拆散了。22年以后,终于又复刊了。罗继仁此行是来约稿的。于是,我把刚完成的一首比较长的诗歌《电柱之歌》给了他。他拿回去以后,很快就在《芒种》的复刊号上发表了,这首诗在读者中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后来我又在《长春》(《作家》前身)《江城》《黑龙江文艺》《吉林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作品。为此,我心中默默地感激他。
  
  后来我知道他一直在编辑岗位上,他当年发表的抗联诗抄及描写北方大森林的作品,我始终念念不忘。尤其是发表在《吉林日报》上一组诗《大青山短歌》,被许多诗友称赞不绝。
  到了80年代,他编辑之余,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长春》《鸭绿江》《文学报》等刊发表了许多作品,并前后出版了《大森林之恋》《爱之路》《罗继仁短诗选》及《诗潮耕耘录》等著作。我记得《芒种》复刊后.他还发表过一首小长诗《安源山,我心中的大山》,印象尤为深刻。他的《诗潮耕耘录》一书,还曾获沈阳“五个一工程”奖。他的诗人条目,先后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化艺术名人》《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创会理事。2017年11月,当中国新诗百年时,他还被授予“全球华语诗人百位最具影响诗人”称号。
  
  而时至今日,他已到耋耄之年,但还一直坚守在编辑岗位为他人做嫁衣。他晚年甚至放弃自已的写作,有时为了改好作者的一首诗,甚至不惜将自已生发出来的好的诗句放在别人的作品里,他乐此不彼。他就是凭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赢得了许许多多诗友的赞誉。六十年来,他先后在《江城》《芒种》《诗潮》《中国诗人》的岗位上坚守着这片心灵的沃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诗人;他当年在《芒种》办的“青年与诗”专栏,许多当下已有成就的诗人,最初也都在这里留下他们踏入诗坛的足迹。
  1998年10月,他从《诗潮》主编岗位上退休以后,就着手接办原在上海出版的《中国诗人》,一幌儿在辽宁沈阳又办了22年。这些年的《中国诗人》可说是风声水起,在那里发表的一些作品,有的获得鲁奖、省部级奖,并有多篇被多家报刊、出版社选载。
  在他的坚守下,《中国诗人》已经是当下诗坛一部不可或缺的诗歌读本。这些年,他已经忘记了自已的写作,全身心地扑到这本刊物上,一心想把《中国诗人》办成国内外知名诗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和《世界诗人》(混语版)杂志社联合推举,被评为世界4家最佳诗刊之一。这些年,在朋友和有识之仕的支持下,刊物从季刊改出双月刊,从邮局发行到书店及自办发行,始终坚持出刊。在他的亲力亲为下,《中国诗人》于2015年成功举办了创刊25周年纪念活动,褒奖了25位颇有创作成就的诗人和评论家。2019年当《中国诗人》创刊30周年之际,又一次举办了大型纪念活动,全国数十家媒体、电视、网站、公众号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中国诗人》的影响日渐扩大。为了鼓励创作,刊物还前后举办过五届年度诗歌奖,重奖了20余位诗人和评论家。近年来,又与世界华语诗盟属下《诗》季刊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河北馆陶著名诗人雁翼故乡建立了“中国诗人创作基地”,与秦皇岛思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国诗人角”,为下一步开展全国性的诗歌创作及诗人休闲活动,提供了可利用的场所。
  
  从1960年的《江城文艺》,到2020年的《中国诗人》,罗继仁从23岁的年轻才俊,到83岁的年迈老者,他在编辑岗位上整整工作了60年。我常常想,他这一份的执著,这一份的坚守,这一份的奉献,到底是为了什么?《文艺报》曾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北方诗坛的拓荒犁》写的是他,诗坛泰斗贺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说,“罗继仁,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国诗歌发展办诗刊,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个好同志啊!”
  也汻,能从这些评价中误出一些端倪吧!
  
  2020年11月1日改毕
  
诗人简介

罗继仁,出生于1937年6月,辽宁海城人。编辑、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至1990年,先后在吉林市文联《江城文艺》任诗歌编辑、沈阳市文联《芒种》杂志任诗歌组长、编辑部主任,《诗潮》杂志任副主编、主编等职。退休后继续编辑《中国诗人》(正式出版物)至今。著有诗集《大森林之恋》《爱之路》《罗继仁抒情短诗选》,评论集《诗潮耕耘录》《现代诗创作新论》(合著),电子图书《爱之路》等。其中《诗潮耕耘录》一书,荣获沈阳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并有作品获首届艾青诗歌奖等。2000年被沈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沈阳市百位文艺名家”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诗人》特别贡献奖、2014年荣获中国散文诗等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的赤峰市“首届玉龙艺术奖”诗歌编辑终生荣誉奖。2015年荣获第三届(2013一2014)中国当代诗歌贡献奖。2017年荣获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等单位颁发的“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

作者简介

何鹰,83岁,退休的老编辑,原《青年诗人》常务副主编(主持编辑工作)。198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授予的“荣誉编辑”称号。华人诗学会的会员,中诗网认证诗人,《青年诗人》名誉社长。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出版过诗集《劳动之歌》《美丽的大然》。以及长篇小说《女儿血》《女儿泪》《女儿仇》《女儿红》《女儿吟》《雪狼》《血屋》《乱世魔王张宗昌》《情洒义和团》(三部曲)等11部。
  2019年伊始,作者又重新拿起了搁置30多年的诗歌创作之笔,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近300首诗相继被国内外几十家诗刊所发表。四次在全国性的诗歌大赛中获奖,近作《不倒翁》《无题》,被选入芝加哥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诗歌精选精译》一书中。此外,作者还以《转换草场》一诗,荣获2019年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的金奖,《忠诚》一诗,获2019年图腾杯全球情诗大赛的最美情诗奖。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