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书写者,历史是见证者,诗歌是记录者。11月13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走进四川凉山昭觉三河村。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倮伍拉且、海南作协副主席江非、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南昌市诗歌学会副会长毛江凡、兰州日报社兰州晚报副总编辑王琰、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遂宁作协主席蒲小林、合肥市作协副主席吴少东、湖州市作协副主席李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飙参加了本次活动。
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四川凉山,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大山阻隔,形同“孤岛”。有媒体这样评价:“如果将脱贫攻坚比作一个通关游戏,那么四川的凉山州绝对是全S级难度的存在。”通向大凉山深处7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车队行驶了近2个小时。翻过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峰后,车队沿着蜿蜒山路,驶向活动的第一站——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旧址。
在三河村旧址,诗人们进入吉好也求与阿妈家的老房子中,详细了解了三河村旧址概况。曾经的三河村,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一间土屋就是一家人的起居室;地面挖个坑就是火塘,做饭、取暖都在这里;家门口就是牲畜圈,门边就是一堆肥。而由于山高路长,这里没有像样的产业,19.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个社、355户共1698人,其中贫困户143户。地处高山,产出的作物是荞麦、土豆和大凉山萝卜,加上季节性缺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直到2018年,三河村安全住房建设拉开帷幕,三河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全村布局了9个安全住房聚居点。在2019年春节,9个安置点上的150多套住房建设完成,人们欢天喜地,放着鞭炮,呼朋唤友喜迁新居。如今的三河村,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新村道路干净整洁、彝家娃走出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三河村,正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诗人走进校园,传递诗歌温暖
实际上,三河村之困还在于凉山彝区过去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落后。教育上的缺失,也是群众深陷贫困沼泽的原因之一。
走出三河村旧址,诗人们来到三河乡中心小学。在这里,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队伍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几百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身穿民族服饰,用彝族语言热情地与诗人们打招呼,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透露出丝丝兴奋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人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学习用品和精品书籍,赠与三河乡中心小学的学生。
在三河乡中心小学,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还为2年级1班的48个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歌启蒙公开课。课堂上,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笠翁韵对》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经典的诗词和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温暖,也在他们的心里种下诗歌的种子。离开三河乡中心小学时,诗人们为三河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送出寄语,“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用知识回报家乡!”
“一步跨千年”,三河村旧貌换新颜
在三河村搬迁后的居民安置点,诗人们走进三河村村史馆,感受脱贫攻坚为三河村带来的巨大变迁。从泥泞小路到乡村公路、从土坯瓦房到搬迁新家、从靠天吃饭到劳动致富,一幅幅生动的“三河村变迁史”在诗人面前徐徐展开。
大凉山——这片祖国西南的热土,曾闪耀长征的精神火把,曾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
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用诗歌记录脱贫攻坚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活动走进四川凉山昭觉三河村,响应时代号召,为三河村带去了诗歌文化的关怀。同时,三河村的实地走访和亲身感受,为诗人们带来了磅礴的创作灵感。诗人们用诗歌记录脱贫攻坚中涌现的感人故事,为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贡献诗歌和文学的力量。
“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是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项推广普及诗歌的公益性活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自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国外诗人、3000多位国内诗人、数十万名诗歌爱好者参与其中,成为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一大文化盛事。
作为国际文化诗酒大会的承办方,泸州老窖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惠民”、精准文化扶贫的口号,本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联合有关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举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这项文化盛事,用全世界听得到、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诗与酒的交融,为中国诗歌与白酒的海外拓展“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