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云把诗带到了陌生地带,也把思想深入到万物的核心,并以此映照出人性深层的褶皱,诗从鼓噪的抒情过渡到深刻的沉思,向外散发变成了向内凝聚,蒸汽和液体沉淀成沉默但有着无限爆炸力的镭,诗成了哲思和大道。诗从咏物过渡成格物,格物就是深入到万物的核心,探究和找到万物之道……
李犁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
李云的诗歌像一盘丰盛的珍馐,不但好吃,且有营养。前者是说他的诗贴近人心,能勾起阅读兴致;后者是说他的诗有筋骨、有嚼头,启智开慧,有效有用。李云的这些诗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硬憋出来的,而是他在大地上行走遇见、看见,身体与客体撞击后自动生成的,这就让他的诗有了根,有了即时性和纪实性,有了亲历和鲜活。对读者来说,这些诗就不虚无缥缈,不云山雾罩,甚至因具体的可见可感,很可能这些景与物也游历过而产生共鸣,从而变得亲近,栩栩如生。但要把这些诗吃透,吃出味道来,却又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些诗不是在简单地复制和誊写自然,而是渗进了异于他人的体悟,以及偶现的细节和只契合了他自己的极其个人化的想象和直觉,让读者必须深刻探究,然后才能为他独特的发现和灵奇的呈现而惊讶,像思维被谁掐了一下。
李云把诗带到了陌生地带,也把思想深入到万物的核心,并以此映照出人性深层的褶皱,诗从鼓噪的抒情过渡到深刻的沉思,向外散发变成了向内凝聚,蒸汽和液体沉淀成沉默但有着无限爆炸力的镭,诗成了哲思和大道。诗从咏物过渡成格物,格物就是深入到万物的核心,探究和找到万物之道。古人格物致知,李云格物致诗,再致思致志。但李云格物,并非像王阳明格竹那样苦身罚体,而是顿悟,靠的是灵感的电光石火,然后洞悉万物的秘密通道,以及灵魂的幽暗和光焰。比如他在《大运之河》中,借灵性之光从各个角度来透析运河的魂魄,并照出运河的前世与今生,运河的功用和他后面隐藏的政治和命运,以及世事的沧桑和尽管逶迤,但一直向前蠕动的事实和动力。这是典型的格物之诗,通过对所见之物的深入与剖析,再揉碎重塑,内核和喻义便被诗化和哲学化,这是诗之深,思之锐。
而李云写《在江兴教堂外》则是白描,尽量客观化地再现他所看见的人与物,诗的起落似乎变得轻松,诗人隐藏在事物的后面,一切让事实说话,诗的指向开始变得模糊。但细究起来,梳理就是态度,在杂乱的事物中能弄清教堂是“小镇一万多信徒捐了六千万建的”,连看门人“每个月三千元退休金要三百给这里”。而看门人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这恰恰说明小镇的人是多么的虔诚,而且真。更说明在混乱的时候,人们多么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不愿坍塌的人心。但现实是这信仰有点盲目,不全被理解,甚至有时被亵玩。有诗人看到的那些刻在乔木身躯上歪歪斜斜的文字为证:“学习重于泰山/表哥你好/救我/我恨你/主啊/王王金……”这些文字全是游客个人的宣泄,有的仅仅是恶作剧,所以诗人发出这样的叹息:“透过刀痕/我依稀看清每位刻刀者的表情/艾怨、愤怒、绝望、希盼、仇恨/当然还有平淡/只是每一刀下去都会给树带去疼”。
虽然依旧是写实,对教堂和信仰本身没有直接涉及,但从中也能看出信仰的现状,以及人心复杂难测。这一切说明启蒙人性该有多么任重道远。诗贵在真,它不眉飞色舞,只是剥离杂芜,让还原的本相来引人思考,锋芒笼罩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与此类似的构成方式还有《红色感叹号》,两个女子把两大筐鱼放生在长江里,以此祈求自己的人生平安。但是她们的鱼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禁止在长江捕鱼的标语像红色的感叹号就立在岸边。于是巨大的问号来了,巨大的思来了。二律背反和严肃与滑稽的背后是诗人的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关怀。
再顺着这组诗的顺序就到了很有意思的一首叫《舞步》的诗,这首诗李云用简谱来形容动物的脚步,1、4、3、2(哆、发、咪、瑞)是牛、羊、马;1、3、2、4(哆、咪、瑞、发)是骆驼,1、1、1(哆、哆、哆)是我,即人。这是用声音与视觉,动作与想象合成的诗,让我们边读边模仿着,诗立体起来,不仅有趣,更是一种创新,拓宽了诗的外延。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为他前面那些凝思型的写作开了个天窗,让清风明月漏进来。当然这首诗也蕴含了重大的思,那就是最美好的音乐是动物、人、大漠山河即整个自然和谐而成的,或者说万物以自己特有的节奏构成大宇宙的圆舞曲,保持自我,又相互协作,才能共生共存,美好永恒。读到这里,我们会长长地舒出一口气,让轻松的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舞步》是在向外释放,它之前的那些诗是在吸气,在凝聚。那是诗人在沉思,在为这个世界操心、诊断,并力求为这个世界找到良药。而万物自由又共谐在一个无法看见的韵律里,就是他找到的解决这个混乱世界的药方,就是自然之大道。这证明李云的诗也是有道的,而且有力有情有义。虽然目光有时有点冷峻,但内心是炽热的,满满的都是爱和关怀。所以他的诗是养气的,一种浩然正气在鼓荡,也在心里生长,铿锵有力,形成骨头里的盐和钙。就像他本人一样,真诚坦荡,又细腻温情。人与诗互相映照,人格更饱满,且有了诗的美感;而人的精神哺育着诗歌,诗就有了骨骼,像他在《从呼和浩特飞往乌兰巴托》里说的“所有向阳的秃坡复活众神窅底里光亮”。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李云的诗好吃又有营养的理由。如果用具体的美味来比喻他的诗,那就是内蒙古的肥羊炖大连的海鲜,醇厚中有一种让人舌尖一爽的清冽。这醇厚和清冽是诗味,也是美感,更是李云诗歌的审美特质。醇厚一方面是指前面谈到的诗的内容,也就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关乎着诗歌的生成方式和审美特质。后一个更重要,它决定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为仅仅是思想深刻不一定是诗,是诗就要有诗味,不论多么深邃而辽阔的思想都要融化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与神秘感之中,就像美味佳肴传导出的滋味一样,你被这味道迷醉,但你没法析清这味道的质素和感觉。至于其中的营养即思想,那是吃了之后自然产生的物质。所以诗人即厨师,但比厨师更难,因为把诗烹饪成美味,不仅需要技艺,还需要德行,而且每首诗不能重复,更不能跟别人雷同。而李云这些诗综合了很多诗人都用的情怀、激情、想象力、爆发力,更展现了他超人的智力和灵性,这让他善于用联喻,就是把比喻串成串,思维和想象飞起来,像撑杆跳,越过一个又一个高墙,落下的地方,正好是喻体的开关,所以他诗里的比喻就是一盏一盏亮着的灯,让诗歌绚丽迷人而惊魂。
以第一首《大运之河》为例,整首诗都是比喻,甚至他让主体消遁,直接让喻体成为主角。这里我们简略梳理一下,首先他把流动的运河比喻成人的动脉静脉;又称它为不老的织机,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或其他,就是“每天穿梭的银梭金梭”和“南来北往的月牙”;他把码头比喻成琴柱,这运河又成了“古琴”;然后将河里的帆比喻成风筝,而二千多里的大河就成了那根系着它的线;还有“银烛”照亮历史,“古剑”抛开生命等等,运河在他特异的灵感下,具体、丰满、可视。最后是一个整体性比喻,有情节有细节:“船在河道上行走/是精子在生命之河上逆行/这枚银针/扎在两个穴位上/一个叫京穴/还有一个叫杭穴/银针扎下大地通体皆活”。喻象成林叠嶂,宽阔无边,从形似到神似,越来越迫近并切中运河的魂灵,且让运河活了绝了,神了妙了。诗从里到外,从内容到技艺都深厚而浓重,像肥腻芳香的熟肉,这就是我理解的醇厚的内涵和美感。
那么什么是清冽呢?我把它理解成李云诗歌中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凛冽的清鲜味,像我们被肥荤所包围,一道清爽的原汁原味的生蚝或海蛎子让人口舌顿生锦绣,犹如芙蓉清纯地脱离了淤泥。或者再生动一点,就是芥末,只一点点就让人神清气爽。运用到李云的诗歌里,是指他的突如其来的一些比喻,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有一种被电击或者蜂蜇的感觉,如果找例句,前面那些形容运河的比喻即可证明。这说明李云不仅有智,也有灵,灵包含灵慧、灵犀、灵巧,以及通灵和灵异之意。尤其是后面的两种灵性是先天的,充满了神秘和不可思议,它释放的能量非人工能为,他的诗能跨越和飞翔以及鬼斧神工就来源于此。它让李云常常在无中生出有来,并有了诗人们都向往的绝无仅有的境地突进的能力。这就是创新和创造。
所以一首好诗是诗人志与智和灵的融合,志是指诗人的情怀和心灵的慈惠,它决定了诗歌的温度深度和柔韧度,属于内容。而灵与智则是技术的保障,决定了诗歌能飞多高多远,是否能有久别重逢梦想成真天机被道破的效果。
李云诗歌:
行走或沉思(七首)
1.大运之河
拓土之际,中原腹肌板结
抽签之时,水路尚在瞳孔里暗流
京杭遥远间只有马蹄在数数
需要液态的流动
是动脉或静脉
吸管 江南香米和白盐
以血红素的模样流淌
把所有的帆当成风筝
大河那根二千多里的
线 系着
一支短笛卧野
风吹过船桨之声和船笛
还有绷直的纤绳上跳跃的号子
这台不老的织机
每天穿梭的银梭金梭
南来北往的月牙
所有的码头都该是琴柱
长河 这架古琴
蚕,古老且年轻的蚕呀
向一河两岸吐出锦绣也吐尽
芳华青葱
蚕,在蠕动
河水湍流
拋出的水袖之后
就有了欸乃之声
踏岸而来 还有春潮带雨
银烛点亮
一座座城池一座座山
清亮亮的嗓子过了平原
那柄寒光内敛的古剑
剖开一道光的内部
可见到水下沉淀的
碎瓷、铜钱、骨骸、百宝箱
还有水上漂过的水烟、葫芦、菜蔬
无名漂尸
船在河道上行走
是精子在生命之河上逆行
这枚银针
扎在两个穴位上
一个叫京穴
还有一个叫杭穴
银针扎下大地通体皆活
大运甘霖般降至
我们承接万代的福泽
2. 在江兴教堂外
要去古码头的路突然被荒草淹没
在废去的老运河和新运河之间
这块绿树和野草疯长的狭长地带
它崭新地立在那里 是一柄刺刀划破风和云
木瓜还是柚子那黄色的球体在秋风中坠落
只是坠落不会跳起 还有橘子乒乓球似的
我在沉思时没听到钟声
却看到那排乔木的树干上
刻满了歪斜的文字
学习重于泰山
表哥你好
救我
王王金……
透过刀痕
我依稀看清每位刻刀者的表情
艾怨、愤怒、绝望、希盼、仇恨
当然还有平淡
只是每一刀下去都会给树带去疼
当我问那个瘦高个看门人一些关于教堂的事
他只告诉我
这是小镇一万多信徒捐了六千万建的
他每个月三千元退休金要拿出三百元给这里
问他姓名,他不说
他只告诉我:
小镇叫松陵镇
关于刻在树上的文字
他说:那是过去人干的
望望教堂,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
3. 红色感叹号
在古运河的吴江段
我没随那群采风的人沿着石堤
去拜谒纤绳的柔咬出青石的硬
勒痕凹现 仿佛青筋突出的往事
我只凝视这两位放生的女人
九月骄阳直射的正午
她俩急匆匆把两筐鱼倒到泛黄的河水里
有黑鱼、黄鳝、鲫鱼和鲤
入水的鱼 有的刺棱下摇尾急走
更多的有些懵懂地原地游
还有少数已濒临死亡坦着白腹随浪远去
她俩合十,闭目,唇微微动着
如风过的水面,满脸有了深水静流的波纹
“三皈依”经颂飘来如绸展开
我用手机拍这段视频时
一位微笑制止
一位决绝把后背给我
这时我像犯错的人低头向回走
我看到沿街围墙上有一行行醒目的标语
“长江禁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禁止一切捕捞行为,最高处三年有期徒刑!”
红色,仿宋体,皆用感叹号
感叹号是晾晒的鱼
放生的人开着红色的豪车绝尘而去
没看到那些感叹号的眼泪……
4. 舞步
大多数哺乳动物行走的舞步是这样的
1、4、3、2
如果用简谱表现是:哆、发、咪、瑞
他们是:牛、羊、马
你是极少数
1、3、2、4
简谱书写是:哆、咪、瑞、发
你是:骆驼
在大漠戈壁的辽阔舞池
我的舞步最单调
1、1、1
哆、哆、哆
我是谁?你知道
5. 熏
看到是袅娜的上升 你看不到
潜行和浸入
正如你摸着的氤氲和弥漫
比红衣人的经颂启唇的黎明之色
还要微弱和不可捉摸
走出铜门栅栏时,你可能变为一只蝴蝶和鸟
从一炷火把的燃点上飞翔时你撕碎一件白衫
恰似江雾给渔船和岩石拉上门帘
檀的香魂收敛或穿过在衣襟和罗帕
这是旧年黄历上的记忆
惜叹一声 一节日子被折断和坠落
断去的还有杳无音讯的信使和马蹄声声
那么多的沉吟和诗稿
是无人问津的残山剩水
在黄昏和清晨被阒寂点燃
女儿红的心思和状元红的心思
一样的风味和酽红
走过 散尽
6. 从呼和浩特飞往乌兰巴托
西山抬高暮色如翼翅压低草地
所有向阳的秃坡复活众神窅底里光亮
如果我的坐骑不是晚归的白云
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俯视一座座风电发动机是巨灵们在奔走
并舞着三梭大刀,刮开草籽和风的硬核
以及牧畜的哞哞、咩咩、咴咴和嘶嘶
呼和浩特到乌兰巴托之间
天气预报里的寒流是对流
还是逆流 我业已不知道
这才是立秋的第二天
西伯利亚的寒已经紧急集结
我要说的不是这些,此时
我看到闪电 蛇样的出没于天庭
这儿是哪儿?此时
可询问隔座的陌生人 也可悄问漂亮的空中小姐姐
只是我谁也不会探问,对着舷窗外的压下来的黑
嘀咕了句什么或什么
你的呼和浩特呀
我的乌兰巴托
7. 草原
骨骼是石子做的 毛皮来自青色的草
巨灵匍匐在戈壁之北
把石子寄存在石子聚焦的山顶
石子就有了自己的那达慕
沉默的石子此时喧哗四野
让毛皮铺盖到草茎呼吸的角落
蒙古包就飘飞长调和呼麦
它或低沉或嘹亮
奔跑的蹄铁踢飞石子
溅出星星和篝火
低吻草茎的唇齿
咬碎长河中的月亮
敖包上神灵是石子里走出的智者
广袤大地上的草是草原最卑微的圣人
最后,我们会走进石子的核心殿堂。如牧民
如露珠,我们会停泊在每个草尖的塔尖。最后
李云简介
李云:1964年10月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33届学员。小说、诗歌、散文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诗刊》《小说月报•原创版》《星星》《江南》《草堂》《北京文学》《中国诗歌》《大家》《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物刊发,有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征文中获奖,并入选多种年鉴和选本。出版诗集《水路》,长篇小说《大通风云》,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与他人合作), 发表电影剧本《山鹰高飞》等。被评为2019年度封面新闻“名人堂”全国十大诗人,中篇小说《大鱼在淮》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