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头条
2021年度生态诗作十大汉语诗人排行榜


  导读: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的《生态文化》杂志2021年第2期与第3期分别推出“2021年度生态诗作十大汉语诗人排行榜”。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的《生态文化》杂志2021年第2期与第3期分别推出“2021年度生态诗作十大汉语诗人排行榜”上辑与下辑,入榜诗人为(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列)子川、陈铭华(美国)、章平(比利时)、华海、谷频、章治萍、成路、陈华美(新加坡)、何佳霖(中国香港)、王玫(傣族),特邀主榜人为章治萍。
  该榜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入榜诗人既有中国近年在生态诗方面有一定成就、有一定建树的诗人,限每省(市、区)一位诗人,还专门在欧洲、美洲、亚洲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各入榜了一位在生态诗领域有一定创作态度与实践的汉语诗人。为使入榜诗人更加多样性,甚至还特意入榜了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十位入榜诗人最年长者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最年轻者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是该榜首次叩世,没有在更年轻的诗人中选择入榜者,这将留待以后弥补。
  该榜没有向“高大上”随意靠拢或盲目膜拜,而是更多的关注对生态诗真正有所态度有所实践的诗人,这种选择的难度更加艰难。故而,入榜诗人们无疑与“地气”连接紧密而生命力旺盛,这犹如创作的密钥,能够打开诸多题材的生态之门,使他们多多少少地各自通过自己的“生命经验”而掌握了通往生态诗天地的方式与方法。所以,主榜人与刊载杂志认为以这种形式推介生态诗人,在广义的生态文化领域,或者在狭义的生态诗方面,都具有“别树一帜”的意义——虽然作为极其短暂策划的新生事物,它的不足与偏颇之处可能在所难免。
  为使读者了解生态诗,主榜人在“榜前语”中专门诠释了一下何谓生态诗。主榜人以为以诗的形式,竭力阐述与生态相关的种种题材、素材,并且表露出生态文化价值、生态意识解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经验传播、生态哲学(美学)判别、生态文明传承等的作品,即为生态诗。对入榜的每一位诗人,主榜人也是在大量阅读他们的相关诗作后撰写了每位诗人简扼而力争精辟的“入榜词”。入榜诗人们自选了自己的一二首生态诗作,并自撰了简介。
  因长期野外作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主榜人章治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始便自觉系列式地进行自然诗歌(生态诗)的创作,曾受聘为中国(香港)人文研究院汉语诗歌研究会会长,多年担任中国华北煤炭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同时长期主编知名民刊《诗家园》,无疑具有一定的官方与民间双重“眼光”,对入榜诗人的选择面应该具备相当的广度与厚度、高度与深度,且尽可能地将“榜”垒得与众不同。不久前,他曾为《中国矿业报》《荆州晚报》与美国《新大陆》诗刊策划、选编了生态诗专版(专辑)。
  《生态文化》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双月刊,创刊于2000年7月,是中国繁荣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权威阵地。该刊现任编委会主任黄采艺,主编胡伟。该刊大16开本,四封彩印,每期内页64页,全年订价60元,社址在北京。
 

 

《生态文化》2021年第2、3期封面

2021年度生态诗作十大汉语诗人榜 
主榜人:章治萍
 

  榜前语:本榜以诗人出生年月为序排列。首次尝试利用这种方式介绍全球当代生态诗人及其作品,坦率地说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仅以热诚的态度来建立本榜,故而不足与偏颇在所难免。何谓生态诗?众说纷纭。主榜人以为以诗的形式,竭力阐述与生态相关的种种题材、素材,并且表露出生态文化价值、生态意识解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经验传播、生态哲学(美学)判别、生态文明传承等的作品,即为生态诗。既然是全球性榜,我们特意择优上榜了欧洲、美洲、亚洲及中国台港澳地区各一位主要以汉语创作的诗人,不想说他们代表这些地区,但想说通过他们的诗,我们能够略窥到这些地区生态诗的现状。我们还特意上榜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以尽可能在这小小的诗榜里看到当下生态诗更多的魅力。上好的生态诗应该有“大生态”的内涵,它能够触及人的生命体系,因为,“生态”之上能够自由思考、吐露心声的可能不仅仅只是芸芸众生的我们,但是,就目前而言,能够垒构全球生态文化体系,改变其好坏的相信只有我们人类。故而,倍加珍惜,倍加热爱,应该是每一位生态诗人(乃至每一位世人)安身立命之本。 

 

  子 川

  上榜词:以禅意的嫁接与浮动在诗作中阐述生态的形态与意义,是诗人子川在生态诗领域相当突出的呈现。这些呈现集中于他近年出版、发表的一些诗集、诗作中,譬如《水下面是蓝天》等诸多生态短诗,都无疑剖析着诗人在生态意识面前是几乎独有的诗性认识与诗性判断。在我看来,其濡染给读者的主题既包含诗人个人主义的冷静的叙述,或许亦包含读者集体主义的激烈的批判。这种诗的创作、提炼能力,决非是仅用时间就能积累到的经验。
  简介:子川,男,本名张荣彩,1953年11月生于江苏高邮,1992年起先后在《钟山》《雨花》《扬子江》任职,著有诗集《总也走不出的凹地》《子川诗抄》《背对时间》《虚拟的往事》等,两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曾任《扬子江》诗刊特聘主编、江苏省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主任、专业作家,现任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海诗词》主编。现居江苏南京。
 
子川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水下面是蓝天
 
我又看见那只贴着水面飞行的鸟
上回相遇还是在上个世纪
它用同样姿势
一翅,又一翅,扇着河风
说不上悠闲,还是累了
 
水下面是蓝天。
触手可及处,白云浮游
散乱的青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
一只飞行的鸟
瞅着另一只飞行的鸟
太相似了,他们,面面相觑
 
跨世纪飞行。蓝天白云之上
一翅,又一翅,沿着河道
拨动古城外的黄昏
有那么一小会
我心内有了一种相似的节奏
像另一只飞行的鸟
 
 
其它诗作欣赏——
 
河那边
 
造一座桥,到河那边
最后的距离消失
沉舟的灵魂得以安息
 
生长在远方的梅子
止不住渴望
穿过一片郊野进入城市
到处是欲望的河流,钢骨水泥的丛林
 
造一座桥深入风景
画框被打破,你不再是画框中的画
我不再是看画的人
 
有些鱼是抓不到的
河风吹过满是汗水的脸
成功的喜悦像檐下风干的茄子
很快失去水分
 
一只鸟
 
像画在那里的一只鸟。
展开鹰一样的翅膀,
一动不动地,
悬在一座山峰上方,
与那里的一棵大树保持一段距离。
 
风吹过,它动一动,
像被风筝的线扯了一下,
很快又恢复原状。
黑色的鸟,看不出性别的鸟。
看不出它的神情,
看不出它固守的理由。
 
羽翼下方,有一个庞大的树冠,
像一朵深色的云。
云中也许有鸟巢和鸟雏,
一只鸟,静静地浮着。
鸟和云之间,是一片蓝天。
 
我们仰望蓝天,
忽然想起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  总是漫长。
 
秋原
 
一只乌鸦在飞
树梢,秋天的枝条
画在蓝天背景上,清瘦,萧疏
寂寞。却不乏峥然
风,没有一点点颜色
 
平原。没有山的起伏
也看不到小桥流水
静静地,面对那片黄色的土地
凝视良久
 
一只乌鸦在飞
那黑色,鲜亮醒目
令视野生动 
 
 

  陈铭华 

  上榜词:短小精悍,可能是海外汉语诗人的共同点之一,他们有时心血来潮也会创作长诗,但我们在海外汉语诗刊上见到的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家伙,绝大多数海外出版的汉语诗集亦如此。说其“短小精悍”,不仅是指其行数,而且还指其每一行的字数。但这并不妨碍上好的生态诗的出现,陈铭华可谓便是海外使用汉语写诗、写生态诗的一把好手。譬如《大峡谷》,既写实又写虚,既写宽泛的人文又写残酷的现实。实是生态之躯,虚是生态之衣,构建到人文与现实的层面,就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的解读,诗的魅力便会由虚化实。在陈铭华的生态诗里,我还时常读到戏剧化的演绎方式,譬如《小镇的黄昏》……,一帧帧游动的画面,简扼的举手投足间充盈着某种古老的生态之美。
  简介:陈铭华,男,1956年生于越南嘉定,1979年移居于美国洛杉矶,1990年12月偕诗友创办《新大陆》诗双月刊至今,任主编,系美洲唯一定期出版的汉语现代诗刊。本职工作为工程师。现居美国洛杉矶。
 
陈铭华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大峡谷

地球
张开
血 盆 大 口 

印第安人
裂嘴 龇牙

历史
一直在
ShitShit


 
小镇的黄昏
 
远山不是山是一张超大的剪纸
行道树一线线
街灯一圈圈
房屋一片片
点燃
 
夏末残馀的阳光
一丝丝一点点
渗入即生即灭的
不知第几度空间
 
其它诗作欣赏——

倒影──在本栖湖观富士山

湖水在早课时便蓝了
某些遗忘的思想

山在倾斜,向
渐次晃荡的心

我来了
烟云缭绕
落石注意
 
惊驰
 
随着蜿蜒起伏的松鼾
车到山穷处
芝麻开门
 
烟霞在鼻峦间飘来飘去
白须白发白眉白袍的
圣诞老人直痒得双肩耸动
一把便抱起了我们
 
珠穆朗玛
 
1
 
像江河流向大海
告别了最后一朵云
我回来
但你仍是一块
不肯融化的冰
 
2
 
漂亮的狮子不要咆吼
你愤起的发鬃
非关我缺氧的诗
只为雪织的哈达
而变得柔软平顺
 
3
 
漂亮的狮子你不要咆哮
这样的坐姿正好
让我的诗
飞得更高更远
 
 

  章 平 

  上榜词:漂泊与流浪的色彩,我以为,充塞于诗人章平绝大多数生态诗作之中,譬如《有一片枫叶飘来我的手里》,是其生命历程中某个短暂片断的真实写照吧——诗人陷落于“树林”之中,“树林”并不大,诗人却难于走脱出来——这应该是属于生命生态工程学了吧。它们转化为诗必然是生态诗,是对某些自身问题的科学生态意识下的诗性的诠释,它们往往从狭隘中看到社会世界中博大的努力,反之,又往往从博大的个人世界中捕捉到狭隘的希望。诗与诗人的矛盾与统一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往往是最大的角色,更是最小的角色。章平如是也。
  简介:章平,男,出生于1958年4月,浙江青田人,1979年移居荷兰,著有《章平诗选》等,诗作《飘雪》曾获《诗刊》诗赛一等奖,诗集《飘雪的世界》曾获“中山华侨文学奖”。现居比利时。 
 
章平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有一片枫叶飘来我的手里
 
有一片枫叶
飘来我的手里
脉络清丽如雪地脚迹
干净如秋夜不带杂质
躺卧的姿势
啊!多么安静
多么舒适
像浪子找到了居所
 
我说,我带你回去?!
藏你进一本诗集
再编个故事自己听
和你恋爱一次
啊!还有许多月夜
还有许多月夜
看月光如何泼湿影子
 
她为什么飘来?
我又为什么遇上?
飘来的飘来
遇上的遇上
找个人解答去吗?
解答的人睡在风里
风在落叶的梦里
梦在我们的睡眠里
 
 
其它诗作欣赏——
 
树林路影
 
下午三点的树林,太阳斜挂
树欲静,风不止。我经过时
鸟巢与枝叶,不停地摇曳
如语言,有自己隐密路径
树影如物我入定,没有摇曳
如天空鸟群飞过,没有痕迹
我感觉我的鼻息,忽闻吸到
三十年前,我所割草禾的
青涩气味,如此惨痛、浓烈
如此心念跳动,有凌晨月光
随外婆,把猪只带往屠宰处
我也不懂猪只喃喃细语
淡忘的这些,又一次在我心里
恍惚又鲜明。如瞎子寻找光明
此时,我想超越眼前身影
久久追赶不能。快则快,慢则慢
也不能淡定如山中隐士
接近湖畔时,才发现,三只白鹅
拖身影缓缓而行。恍然转身
朝树林深处,匆匆行去
我带着灵魂里那些哀伤气息

 
树林尽头的一片夜光
 
走进树林,没有经过什么门
走出树林,也没有经过什么门
呼吸树木气息,也有花草的
丝毫都不神秘,也没有用手敲门
 
树林没有欢迎或不欢迎的姿态
好像我就是树林中一棵树
机缘巧合,我开始自己走动
树林对我离开,没有要我歉意
 
这里不会发生以下古怪的事
一棵树为了利益,掐死另一棵树
松鼠为炫耀名声而制造皇冠
石头为一斗米折腰;树林会尊重树
 
我手头还有借来的脆弱时间
脚下是经过的路,走到树林尽头
一片夜光醒着,等我走进去
一切皆自然,没有困惑又满布困惑

 
有一只鸟在离我远飞
 
在群鸟啼叫声里
我踏入树林
树林有真实内容,我静听
树林里特有的安宁
 
有鸟儿像真理一样啼叫真理
一次又一次的真理,无穷多真理
我感知囊中羞涩的滋味
认识到鸟的天空不是我的天空
 
树林里,另外两人走出树林
空也没有空,人无人进入
寂静如草丛石头,在此研讨恒久问题
 
一只鸟在离我远飞
一只鸟声称飞回飘渺书里
一群鸟飞一行字,安静地编排一行诗句
 
此时夜色降临。从夜空遥望星辰
黑暗中看见了思想家
有一个白天背影
是那一只飞鸟那一群飞鸟啼叫的天空 

 
 
  华 海 

  上榜词:物以类聚,诗与诗人岂不同样如此。近年,诗人华海任职于清远,清远便涌起生态诗的热潮,不仅举办生态笔会(诗歌节),而且编撰、出版相应生态诗集、生态诗评论集,使清远狠狠地烙上了生态诗的印迹,这是一地的诗之幸、诗人之幸。初窥之下,华海的生态诗感觉写得简约而明朗,表现、阐述的大多是普通事物、平常场景,但细藻之下便会体察出最小的自然细胞方才是最大的现实生命力的真谛,这种真谛显然具有不被遮盖的锋芒,并闪现温暖的杀伤力,使读者无畏地愿意走近诗人和他的诗。无疑,华海惯用大家熟悉的普通词语,且以他敏锐的生态思维交织形成了珍贵的词语之网,而这“网”予读者绝对具有很强的诱惑性的杀伤力,譬如他的诗集《静福山》与他最新出版的散文诗集《红胸鸟》。
  简介:华海,男,本名戚华海,1963年9月生于江苏扬州。中国生态诗歌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已出版《华海生态诗抄》《虚构之岛》《当代生态诗歌》《生态诗境》《敞开绿色之门》等生态诗集等,曾发起举办“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七届”清远诗歌节”,推动中国生态诗歌创作和生态诗学研究。现任职于广东省清远市委宣传部。居广东清远。 
 
华海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你砍最后一棵树

你砍最后一棵树的时候
我受伤的肉体在流血

你不知道
我是什么时候藏在一棵树里的

最后一棵树倒下的时候
我也倒下了,鸟飞走了,一窝鸟蛋碎了

你不知道我把最后种树的梦
都存放在鸟巢里

我是个虚构的人,用一支笔
种树,在一棵树里写诗

现在,我蹲在倒伏的树影里
影子越来越低,快要贴着夜晚

你,成了你们,把自己伐倒的树木
我,成了我们,从树里发出的声音

我在用影子说话:你最后斫瞎的
除了光,还有自己的眼睛
 
 
其它诗作欣赏——

湿地

所有生命都会闹出动静
所有的消失都寂然无声

湿地的低处,名字在碰撞中疼痛、苏醒
溪水清浅,沉下多少被遗忘的生灵

红树林,从一串风的符咒里脱身
丹顶鹤重返时光,在人的经验外游弋

你停步的地方,一丛丛野花芬芳
宁静中听到种子发芽、万物萌生

当爱回到谦卑,归来却是远离
请把高傲的头低下,会看到更低的真理

不要去惊扰它们——这混杂中的秩序
苍鹰和蛇的逻辑,蜜蜂与蝴蝶的修辞

晚风渐歇,露水已打湿裤脚
远处的钟声,敲醒另一种温暖和感动


石漠

树被斧头砍走了,把土留下
土被雨水冲走了,把石头留下

只有石头冲不走,它是苍苍茫茫的沉默
在陡峭的山坡上等待

石头的沉默,浓缩了时间的孤独
也许一阵风来,就能把记忆吹绿

“人类的许多错误和荒谬
常被文字遗忘,历史的筛子漏掉了细节的真相”

“连石头上留下的碑文
依稀可见一束燃烧的欲望火苗”

站在石头与石头中间,就像
被罩在癌细胞一样扩散的阴影下

我们依然相信石头里藏着真言
相信某一天,石头也会说话


虚构之岛

午后阳光让紫荆回暖
天空趋近一种意外的蓝

红杉的愿望,写在鸟翅上
风过北江,透明的寒冷降临

在岛上,我们用声音搬运词语
建一座塔,赶在夜晚之前

其实,一座岛也是一种虚构
它在水流和回声里

如何去岛上?你在交错的路口
在飞鸟与空无的隐秘对话中

像一位陌生人,第一次造访
怀揣巨大疑问和小心试探

如何去岛上?悬而未决的议题
暂被搁置,暮色已瞬间落下 

 
 
  谷 频

  上榜词:久居海岛,诗人谷频写了大量相关海洋(海岛)的诗作,对那片熟悉的海域,他总是决不吝啬他拥有的一切词语,以此,他在诗界留下了较深的独特烙记。但是,题材为海洋(海岛)的诗作并不一定就是生态诗,如果仅仅是表面风景下的表面歌吟与表面风貌下的表面叙述,那离生态的内核恐怕尚有一定的距离,顶多可谓之为自然文学。真正的生态诗除了表面的表达外,更多的莫不过是“生命经验”的介入。谷频近年的生态诗作就有意识地将他的“生命经验”置入到了看似宽泛、实则精练的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对语环境中——给予读者生存于大自然的感动,就变得不是空洞的说辞了。譬如他近年出版的诗集《散步》等,读之,总感到诗人散步的小径两旁,绽放着永不凋零的无名之花,生长着全人类的荣誉与智慧之果。
  简介:谷频,男,本名李国平,生于1964年4月,中国海洋(海岛)文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群岛文学》双月刊主编,操持了多届全国海洋文学大赛活动。著有诗集多部。现居浙江岱山。 
 
谷频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宏村的水
 
我相信,环徽居生长的溪水
是宏村岁月的线索,或经卷
内心的诵读无需更多的途径
如同那些裸露在月沼上虔诚的脸
把他们轻轻按住,秋天的谷粒
便会浮上来。水牛的九曲回肠
就是村落暖暖流动的血管
贯通的水渠像一袭白色的长裾
又像是时间中的排箫
轻盈而抒情,枕着水边睡觉的人
是幸福的。居住在这样的地方
你要学会蘸着弄堂的阳光磨镰打麦
习惯把潺潺的水声装进你的衣兜
然后用炊烟把深藏泥土的青花唤醒 
 
其它诗作欣赏——
 
梁家墩
 
这里是钱塘江遗留下的扇贝
一头贮存接天的大潮,一头贮存着
新塘河舌尖上的味蕾
在升腾烟火的新仓村,满满一灶台
缸肉、宴球、刀鱼、虾爆鳝
仿佛我们一杯一杯饮下的
不是陈阁老酒,而是地老天荒的露水
 
天已放睛。我不需要鱼鳞塘作为遮拦
满野的粉墙黛瓦,屋项全部向南
让近在眼前的尖山
足够浮刻出当年徽商云集的版画
而此时,扶框而进村头的“行乡子”
烧一壸岩茶,或抚砚,或种桑养蚕
让所有的时间变慢,慢了,又慢。

 
在花岙岛看盐
 
从孤岛到半岛的长途跋涉
相似的经纬度都变得清晰有声
花岙岛在告诉我们,用万亩海水
做成的镜子会是怎样的晶亮?
这里的盐滩如同天空穿过的白布衣
太阳暖暖地晒在上面,我敢断定
是半岛岬湾的潮汐凝固成了颗粒
在每个滩头,一粒盐就像是性感的花瓣
使盐民的脸庞盖住了夜核
他们把累积起来的岁月都装进了瓷罐
 
那些盐是可以舒展的珍珠
当先民煮海的那一刻,隐藏的种子
在历史的手掌变迁,没有
比海水的坚硬更能保留地域之美
收藏在非遗馆中的每一件盐具
都是会呼吸的记忆
让朝霞和落日,加深对这一切的眷恋
大佛头山脚下有着平坦的土地
哪怕语言遗失,古法技艺都无法拒绝
因为盐水的浓度已渗透在他们骨骼里

 
余家村
 
认识长白岛是从余家村的古籐树开始
那些分岔的枝丫仿佛是切入到
大海中粗砺的血管,记得住的乡愁
一下子涌入到了舌尖
在这里,时间是另一种装帧
从更高处张望,灰瓦石墙的村落
就是一幕无法结尾的黑白电影
炊烟的胶片比海水的蒸发更有耐心和持久
 
这里的木门都是虚掩的
繁星,屋舍,暮色下的狗吠
只有秋风秋雨依然穿过狭小的村弄
默念着那些背着土地远走他乡的人
而相隔十海里外的北浦
百日菊的叶子长得比花朵还要着急
其实在抵达之前,我已把秀山郎
全部的信物带上了山岗
而穿着花袄的长白女子
一如我想象中的这般羞涩
她望着我的眼神,如同那身后
无边无际的洋面波浪翻滚。 

 
 
  章治萍 

  上榜词:无独有偶——这四个字,或许是诗人章治萍对自己的诗最理想化的希望,既不“惟一”,也不“泛众”。显然,通过他谨慎而宽泛的心声,他或许也永远成为不了“惟一”,但他从事业余创作生涯四十年来一直不计后果地努力跟随在“惟一”的后面,不论是自然诗歌,地理诗,还是生态诗。其生态诗代表作有早期的长篇系列组诗《青海地理诗典》(见《诗刊》《青海湖》等杂志)与近期的长篇系列组诗《鸟影,或者其它》(见《大地文学》《太湖》等杂志)等。

  简介:章治萍,男,1964年11月生于江南,长期工作于西部雪域高原,跋涉了几乎整个青海腹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写下大量地理诗、生态诗,是中国当代自然文学、自然诗歌最早的自觉实践者之一,是“诗是生命经验”思想首提者,中国代表性“诗的公益人”之一。系中国华北煤炭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香港)人文研究院汉语诗歌研究会会长并以此主持三届中国地域诗歌奖。美国新语丝文学奖迄今历届诗歌类最高奖获得者。著有诗集《大巅地》等。现辗居于江苏无锡与青海西宁。 
 
章治萍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青翠欲滴的春

秋后枯败的一棵棵水杉,竟然焕然一新
久旱逢甘雨者有之,朽木再生者有之
残枝俘仙者有之,继而癫狂者更有之
潇潇洒洒地铺展开去,染自己一身朝气
濡别人一世艳春。于是,我就如此开掘
低畦处昂昂头颅,高垄处缩缩臀尾
风景便应该如此收放自如,时而缤纷
时而沉寂;时而萧条,时而繁盛;时而
不羁如野马,时而灵性如狐兔。我的春
我的春,却在春始时裹足不前
春尽时又悔如经幡
一遍遍惦念,虔诚至极
又一遍遍遗誓,感激至深

 
啁啾之日

幸运往往隐藏在不幸之间,就像此刻
我在不幸的花旁坐下来,我才想起
今天,是个啁啾的周末,求偶的鸟
格外的多。我想,总有成功的一对吧
就像身旁的花海,总有不幸的一朵

我介于幸运与不幸之间,就像此刻
花儿在逐渐凋零,我也是。这是一个
啁啾的周末,求偶的鸟格外的多 
 
其它诗作欣赏——
 

不幸的空间

从这进来,就只能从这出去。出去
你不要说早就知道如此,在进来之前
你就知道死亡只能从这出去。出去
而从这进来的胜利,我发誓完全是
死亡的附庸,风雅完全是另一回事情
是哀曲中的几个短促的破音,全凭
大家早先的熟识度,莫需说三道四
从这出去后你就会相信,这里
不再需要任何的思念。是出去
还是进来,这已无实际的意义

 
等待枯萎的凌晨

肃杀完背逆的月光之后,开始肃杀
近在咫尺的簌籁的露珠,凡是能够
有点温暖,或者能够反映温暖的物体
都应该肃杀一清。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
一个有预谋的计划,在无形中开展
更在无形中扩大,直到更多的人
在某一天凌晨不再遇到事不关己的猫狗
他才知道此刻发生的微不足道的肃杀
其实,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重要

 
污浊不堪的尘埃

试问,你还有多少闲情逸致可以挥霍
在去除与不去除之间,在湮灭
与不湮灭之间,你挥霍完仁慈与宽容
之后,它们并没有自行清扫。实际上
两旁看似毫不相干的路人,面对你的挥霍
他们更加爱莫能助。实际上,尘埃
落满他们的衣领或者裤脚,不知为什么
他们都全当没有看见,任凭你的挥霍
在尘埃中穿梭,并且装扮成一出出好戏
迷糊地,绚烂地,光荣地,不可替代地
演绎出更多的尘埃,在你挥霍完之后
仁慈与宽容又接踵而来,那些残存的
路人污浊不堪,在他们污浊不堪的道路上
尽是反季的果蔬,以及反季的购买者 
 
 
  成 路 

  上榜词:成路是当下中国诗界中为数不多的大生态诗的实践者。何谓大生态诗?简扼之,小生态诗一般仅触及自然生态环境,而大生态诗触及的则是人类性的生存经验——故而,不少灵性写作者选择生态题材为诗,那这诗往往便是大生态诗。你读成路诗下的陕北,总会感受到坡巅之呐喊的神韵:他的意象既是具体的,活灵活现,如一出出秦腔般有溯源、有过程、有技巧,有融合,有冲突,有结果;又是抽象的,品味深厚,如黄土地般嚼劲十足。它们有的很长(见成路诸多长诗),将自然环境中的或群体或个体的命运浓缩成诗人自己的一行行吐露、一节节顿悟、一首首流传,不求目标使然,只求最初感悟上的思想上的羁绊。它们有的很短,譬如下面入榜的这首仅十余行的“呓语”,却在生态的白色的碗沿,听得到风雪在正确的“方向”上唳号,看得到火魂在“在记忆的水”里舞蹈。成路的这条诗路应该是宽广的,富有建设性的大生态文化意义。
  简介:成路,男,1968年6月生于陕西省洛川县石头街。灵性写作的探索者,编审。著诗集、诗学理论、非虚构作品等12部。荣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中国首届地域诗歌创作奖、第八届中国·散文诗大奖、鲁迅文学奖责任编辑奖、延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居陕西延安。
 
 
成路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白的方向

 
是雾移走了雪 从一棵松树走向队伍
大鸟,颤抖的翅膀跪在未知的欲望树下
等待盛装的火焰
 
多久了,举着亮光的十岁孩童 叫桂猷的孩童
摇响了石头 响动是风中的烈马
忘记了草甸子围拢的村庄 在上升
 
沿着黑夜的暗 大雪以外的暗
使手指的谎言逃脱了眼睛
那是白的过错 它把辽阔的天放在了灰烬里
 
当来自记忆的水 嘹亮地撕破了雾
招呼我的情欲
看那处子 和落雪的峰
 
我怀抱着盗窃的经文 和冰窟窿
回转身子
牦牛头燃烧了起来
 
 
其它诗作欣赏——
 
在风口

 
寒冷的早晨。猛烈的
飓风纠集沙一起在长城以西
掀起骇浪
 
在那里,精血滋养的墙体是记忆
成吉思汗、或者赫连勃勃或者张献忠
依然硬骨铮铮
 
凌晨,太阳拔高的时候
流沙切肤
而大漠开启辽阔的门
留下我的血
在风口

 
毛头柳
 
在精瘦的荒原,风沙
在冲撞 撕扯
悲怆的空气在狂奔
一抹黄在狂奔 从北向南
太阳像老人的眼睛
看到什么就忘掉什么
死寂与再生比梦更深
 
在陕北以北 在沙地
毛头柳 想象着青青的草色
而一退千里的鸟鸣和
牛羊的背影
像亲人们回家
那个愈盼愈远啊
 
睁着眼睛或者一只耳朵
在朦胧的地平线上
世界喧哗 毛头柳
随风雕而形 并告诉我
他还活着
是的 他还会活着

 
在川北
 
狂奔的尘土
混和着光 寻找白以外的蓝
 
哥哥跑向了黄龙的脊骨上
话语的钙质带着那点仙气
和我牵着手 以及滑竿
佛的经幡
在钟声中轰鸣而去
 
没吃饱氧的汽车
吓着了吃饱饭的我们
荒岭上为远道的灵魂安下了家
 
时间这条野狗的吠声
把我的血压偷走了
剩下一堆白骨,污染空气
 
彩布和松针,以及经文
在一根枯竹子里生长
让风的眼睛带向了异地

 
 
  陈华美 

  上榜词:朴素既色彩——我们的老祖宗通过水墨画可以表现出气吞山河的神州大地,也可以表现出人的细微的喜怒哀乐。目前旅居新加坡的诗人陈华美创作的生态诗就如同一幅幅水墨画,小主题,小题材,小吟唱,但能够揪住人,为什么?因为朴素。真真切切地把一个小问题、一件小事物、一桩小心事等等说溜圆了,往往比只说的半清半浊、半明半暗、半生半熟要好得多,特别是就生态诗而言。任何的诗,皆与诗人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生态诗尤甚。情绪又与时间不得不产生紧密的关联性,而时间又回馈给诗人更多的选择。陈华美是擅于捕捉、择优这些“选择”的诗人,这在旅居国外的汉语诗人中格外难得。
  简介:陈华美,女,1969年4月出生,原籍江苏盐城亭湖,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散见《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报刊,著有个人诗集《岁月有痕》等。现居新加坡。 
 
陈华美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春天的故事

 
琴弦在河面努力降低音调
不去惊扰了风
风,会传递秘密
 
关于爱
天空里有最好的证词
一朵花从没被淡忘过
 
翻山越岭,蝴蝶
从一场雪中飞来
一盏灯越烧越旺
叶子,悄悄地蒙上了眼
 
一个人的名字也在键盘上
与田埂
一起拔节
 
 
其它诗作欣赏——
 
玻璃上的蚂蚁

 
整天忙碌着,开垦搬运
阳光与月色没有腐朽它们的梦想
薄薄的霜在指尖指一条路
大片的森林与粮食仿佛靠那么近
 
也有最亲的人
隔着一层透明的冷
即使孤独也是那么明亮
 
树根是移动的镜头
一阵微弱的风过来
最细的树枝就是救命稻草
 
回家,是它们一直流浪着的身影
细细的足下,翻越千山万水
只为一座城市,一扇窗。


窗外的世界
 
喜欢芦苇枝头荡漾的风
喜欢被落霞霸占的群山
 
一队飞雁驾驭,天空
如同命运帮他们排序
越过的孤独
盛满大海
 
炫耀是门学问
与一棵草的春秋无关
 
皑皑白雪,或许就是多年以后的
那种白
我的思索,不会
随物种改变而禁固
 
窗外的世界,多么
新鲜,辽阔

 
燃烧的雪
 
一朵一朵来自天空的轻盈
汇积整个冬季的词汇
谈论爱与温暖
 
岁月的枝头
隐藏无数条河流
童年,父亲,老屋或者
关于流浪
 
沉默其实不属于孤独
比如此刻的深夜
一枚在雪中失眠的异乡叶子
五味杂陈
 
逼近年关,归途是体内燃烧的一场雪
梦想似孤傲的梅花
任激情裸露 

 
 
  何佳霖 

  上榜词:“我只是一个狂想者/试图把这棋局掀翻。”这是中国香港诗人何佳霖的诗句,或许可视为她作为“诗人哲学家”的宣言。思辨,是优秀诗人必备素质之一,从“蜜蜂”的死亡、日食的“天作之合”、“海”与“荒芜”,等等,思辨无处不在,神灵活现。何佳霖通过种种的思辨营造她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有预谋的,是有技巧的,是有可针对性的,是有目标的,慢慢品藻其味更妙。这个体系说大便大——关乎我们每一个人,说小便小——仅与一位“佳人”相关。我们可以忽略这个大小,而把目光停留在她的词语之间,拎出相痛相惜的一二个,尝试形成自己理想的生态追寻之桥,从“彼”跨到“此”,或许会感受到与她在生态文化语境下并不怎么陌生。
  简介:何佳霖,女,笔名度姆洛妃等,出生于1971年10月。香港女作家协会主席,《华星诗谈》周刊主编,《橄榄叶》年鉴主编,《女也》文学杂志主编。现居中国香港。 
 
何佳霖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我来,你不来

 
我是千手观音残缺的手
无法伸向你
心底的忧伤
你,以一个地名的身份召唤
我来,你不来
栈道上的马,仍在嘶鸣
你是我的故人
他们说三百里外
有一处秘境,像轻纱背后
姑娘的乳白。

 
爱一棵树的方式就是让它开花
 
碎成一干朵花的样子回归枝头
爱一棵树的方式就是让它开花,所向无敌
你看它摇曳又迎风而去
像没有记忆的女人,没有记忆的女人多么可爱
我们都是一群活在辽阔梦境中的蚂蚁
不停在自己的山峰朝圣自己,直到你
恍然大悟,或
拍案惊奇。
 
 
其它诗作欣赏——
 
一只小小的蜜蜂代替我死去

死因不明。
我坐在床边看着停止呼吸的自己
这个肉身原来是一座岛屿
粗砺,辛劳,偶有白皙的部位
停泊过一些人的爱情和仇恨
善良和罪恶在这里搏斗过,两者抵消之后
里面全空了。
空了真好,不留痕迹,不留传说
所有的花都向我笑
它们牙齿洁白,眼神清澈
我想再看看这些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丛林,瀑布,果山,幽井……
还有未来得及开拓的疆土。
那些未来得及开拓的曼妙疆土才是我的宿命啊
突然,一阵急雨打过来
我的肉身又醒了,此时是早上5点零2分
只是我的枕边却躺着一只小小的蜜蜂
这只小小的蜜蜂
它,代替我死去。

 
天作之合——致日环食
 
她说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这是耶稣给新妇的戒指
这世纪之约该有多少的循环往复与苦等
在你以为生命枉费岁月荼靡的时刻都不能影响祂的到来
本来就是我和你,本来就是只有我和你啊
众人撒下种子只用一场雨或一次月满,就完成了开花结果的盟约
而我们,从两千多年前出发就为了这一刻,这一刻天作之合。

 
我是时间的肉身经过你的荒芜

比浪花更恒久的是海的澎湃
它没有吓人的分贝,一波一波地互相接应
它是上帝的脸呈现人的原罪
那些高高在上的贫穷者更是罪加一等
嘘!你看嘛我一说就错
两只海鸟飞过头顶。一只说,我是飞翔的海。
另一只说,我是时间的肉身经过你的荒芜。

雨来了,它们嘻嘻哈哈地远去
它们才是天生的诗人啊
我只是一个狂想者
试图把这棋局掀翻。 
 
 
  王 玫 

  上榜词:底层的悲悯意识充斥着王玫的几乎所有的生态诗里,这是我关注这位身处遥远边疆之城少数民族诗人的原因之一。她之所以有浓郁的悲悯意识,应当与她“当地者”的身份相关——她有别于走马观花者、当代移居者之外少有的“主人”的生态思维,以及原始的阐述方式——这些显然是“底层的”,她只提出诸多的生态问题,但不提出任何一条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政治策略”。诗人的义务与权力莫不如此了,试问你还能怎样?善良,也是王玫的生态诗表露出来的诗人心态之一,且浓厚朴实,给读者相当的可信度,本榜就有意选择了这样的一些小诗。诗人的善良,或许是创作生态诗的必备前提之一,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国。
  简介:王玫,女,傣族,生于1973年4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普洱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等一人电影》等。诗歌散见《诗刊》《草堂》《民族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物。现居云南普洱。
 
王玫自选生态诗作
 
入榜诗作——
 
赶春

 
花海里,小蜜蜂
忙着把甜蜜搬运
赶春的人趋之若鹜
不知抵达花海的同时
他们是否也抵达了春天
 
罗平的金色火焰
烧得滚烫热烈
此时的油菜花胜过
牡丹,玫瑰
她短暂的一生有花也有果
而那些象征爱情的玫瑰却没有
花开极致后
便是不可抑制的凋零与枯萎
面对流金的油菜花海
我心生畏惧
犹如爱的背后隐藏着遗忘一般
有谁又能,爱她绚烂多姿的同时
并记起她收割后的荒芜
 
 
其它诗作欣赏——
 
罗平太液湖

 
去喝茶的路上
想的是茶
而跨入太液湖时
喜茶的我,无一例外的落入了
花前月下的俗套
哪怕只身一人
 
风顺水而来
塔顶喝茶说话的声音
也顺水而来
风带来的凉意
让湖边的恋人
靠得更紧了
 
十六的月亮
一个在塔顶
一个在湖里
崇文阁在水与月亮之间
晃动
 
银光簇拥着银光
水背着月亮走
兜兜转转,还是
没能走出太液湖
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牵绊
无论走多远
都走不出掌心里的那片海
 

一棵参天大树的死亡
 
叶子活着
藤子活着
参天大树已死
树的死亡是无形的。
蜜蜂,乌鸦,
钳嘴鹳,是树的宿主。
 
树上的乌鸦唱着挽歌
人们却不屑去听
成人版的“光头强”
用电锯破开树的肚皮
赶走蜂子,割走蜜。
 
人掏空树,又给
树做了缝合手术
宛如一个人取走心脏后
肉身又被完整缝合
一切假象
都是对罪行的掩盖
 
谎言是人间的毒瘤
掩盖真像就像掩盖病体
毒瘤终会不攻自破

 
鹦鹉与乌鸦
 
刺竹林村的小李
在大榕树下赶乌鸦
她为乌鸦打抱不平
鸟和人一样
不能以貌而论
 
小李说,乌鸦的黑
里外一致,有果子不吃
还偷村民的鸡蛋,
偷鹦鹉蛋
 
大榕树结果子
树洞孕育小鹦鹉
刚学飞的小鹦鹉
不看障碍物
出窝就撞落在地
村民把小鹦鹉收养
又放生
 
一边是拯救
一边是消亡
 
大榕树喂养不同种类的鸟
就如不同肤色的人
同住一个地球村
有人爱好和平
有人喜欢挑衅
世界在,战争就在
人类如此,鸟类亦是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